鄢志莉
摘要:在文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白馬人民俗文化之鄉(xiāng)”之際,白馬藏族文化便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關注、挖掘,其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藝術特色也越來越被接受、認可。本文以甘肅文縣白馬藏族文化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白馬藏族的歷史、服飾、歌曲、舞蹈四個方面來對其藝術特色進行論述,旨在進一步認識與了解白馬藏族。
關鍵詞:白馬藏族 歷史 服飾 歌曲 舞蹈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6)19-0029-03
文縣古稱陰平,地處陜甘川交界處。素有“隴上江南”、甘肅的“西雙版納”之美譽,同時也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xiāng)。在這個山水如畫、風景秀麗、物產(chǎn)豐饒的地方,生活著一支神秘而又獨特的民族——白馬藏族。文縣白馬藏族現(xiàn)今主要居住在文縣鐵樓白馬藏鄉(xiāng)白馬峪河流域,是歷史上氐族的后裔,由于白馬藏族有自己的語言、服飾、生活習性和宗教信仰,因此與藏族又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所以稱之為“白馬藏族”。
一、歷史起源具有久遠性
據(jù)史籍記載,現(xiàn)今的白馬藏族是氐人后裔。
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自禽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徙、榨都最大;自榨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月砒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shù),白馬最大,皆氐類也。”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其山(冉舫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說白馬氐者,(漢)武帝元鼎六年開,分廣漢西部,合以為武都?!?/p>
唐代李泰《括地志》卷四《成州·上祿縣》載:“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其豪族楊氏居成州仇池山上。”
唐代李延壽《北史·氐傳》:“氐者,西夷之別種,號曰白馬。三代之際,蓋自有君長,而世一朝見,故《詩》稱‘自彼氐羌,莫敢不來王也。秦漢以來,世居岐隴以南,漢川以西,自立豪帥。漢武帝遣中郎將郭昌、衛(wèi)廣滅之,以其地為武都郡。自濟、渭抵于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國拜封”。
元代脫脫《宋史·蠻夷傳四》:“白馬氐,在漢為武都郡,今階州、墳州,蓋羌類(似)也?!?/p>
清代吳鵬翱《武階備志》:“自是(公元565年)以后,(氐人)戶落耗散……惟楊氏竊據(jù)爵土三百余年,西魏滅武興,其子孫流移疊、宕、沙、岷等州者,仍為酋豪,迄今千余年,世承不絕。”
從以上史籍資料中可以看出,現(xiàn)在的白馬人有可能就是史籍中所說的白馬氐,當代學術界稱之為白馬藏族,人類學家稱之為東亞大陸上最古老的部族。
二、服飾具有獨特性
一個民族的發(fā)展演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必定伴隨著服飾的發(fā)展與變化,從某種角度來看,服飾是文化進步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產(chǎn)物,服飾的演變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與精神追求,對白馬藏族而言,其獨特的服飾不僅是他們族群文化的特殊象征更是其民族身份識別的重要標志。
白馬藏族的服飾按照類型可以分為男裝和女裝;按照用途可以分為日常服飾與節(jié)日服飾兩類。相比較而言,男裝結(jié)構(gòu)簡單,裝飾較簡潔,色彩樸素,主要包括帽子、短衫、長衫、褲子、番鞋、腰帶等。女裝相對復雜一些,類型也多樣化,主要包括帽子、魚骨牌頭飾、短衫、百褶衣、坎肩、腰帶、繡花鞋以及荷包、首飾、胸牌等配飾,裝飾圖案豐富多彩,色彩艷麗,對比強烈,體現(xiàn)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
白馬藏族的服飾從顏色上來看,主要以紅、白、黑為主。其色彩的最大特點在于這三種顏色的用色,比如衣服以黑色為底色時,配色為紅色和白色;衣服以紅色為底色時,配色為黑色和白色;衣服以白色為底色時,配色則為紅、白、黑三色。這種配色對比強烈,色彩反差極大,是白馬人服飾中的一大特點。
白馬藏族的服飾從圖案來看,隨處可見日月星的變形圖案,比如用的“米”字圖案來代表對太陽神的崇拜與敬畏;用“圓形花圖案”來代表對月亮神的崇拜;用“三角形”來代表一閃一閃的小星星。這種對自然的崇拜充分體現(xiàn)在他們的服飾上,同時也顯示出白馬藏族人與自然的和諧共榮。
白馬藏族服飾中最具特色的當屬他們的帽子——沙嘎帽。沙嘎帽為圓頂,周圍是荷葉邊,帽子頂部插有一支或數(shù)支白色的雄雞尾羽。過去沙嘎帽只有男士才佩戴,現(xiàn)在隨著時代的變遷,男女均可佩戴。這種具有白馬藏族標志的獨特頭飾,蘊含著白馬人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時,沙嘎帽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白馬人為了抵御封建統(tǒng)治者的進攻,拼命抗敵但是寡不敵眾之后退居深山老林之中,但是敵人并不甘心想把他們趕盡殺絕,這個消息讓被俘的白馬人戎魯探聽到后想法設法逃走報信,由于疲憊不堪加之饑餓便昏倒在路旁。眼看著敵人越逼越近,情況十分危急,就在此時,山頂一只白色雄雞鳴叫驚醒了正在昏睡的戎魯,他連忙爬起來趕往深山之中報信,這才使得剩下的白馬人逃脫追殺。從此,白馬人便在白色氈帽上插白色雄雞尾羽毛,以此來紀念使他們脫離困境的雄雞。
白馬藏族獨特的服飾與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和族群意識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他們的服飾也充分體現(xiàn)了白馬人的宗教信仰與民族崇拜。
三、歌曲具有多樣性
民間歌曲是白馬藏族人民文化組成的重要部分,其民間歌曲是白馬人世世代代傳唱下來的寶貴遺產(chǎn),同時也是白馬人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從現(xiàn)存的情況來看,白馬藏歌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祖?zhèn)飨聛淼睦疹惛?,這類歌曲有固定的曲調(diào)和歌詞,演唱場合與演唱時間也比較固定;另一類則是可以即興填詞的歌曲,這類歌曲可由演唱者根據(jù)演唱環(huán)境與演唱場合自由填詞。從白馬人演唱的場合和用途來看,常見的歌曲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敬酒歌
白馬人世代生活在高寒地區(qū),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他們釀酒驅(qū)寒的傳統(tǒng)習慣。他們熱情好客,來客必敬酒,敬酒必有歌,敬酒歌也便由此而成。白馬人的敬酒歌很有講究,先敬賓客后敬本族人;先敬長輩后敬晚輩。歌詞內(nèi)容大多以贊揚為主,根據(jù)演唱場合的不同,歌詞內(nèi)容也不同,比如賓客要走時,要唱挽留賓客的敬酒歌。在演唱形式上,可以分為獨唱、對唱與齊唱。
2.勞動歌
白馬人世代以農(nóng)耕為主,牧業(yè)為輔,勞動歌便是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歌曲形式,同時也是他們樂觀生活的一種體現(xiàn)。在勞動中歌唱,既增添了勞動的樂趣又抒發(fā)了對生活的熱愛。一般來說,勞動歌歌詞大多與上山打獵、劈柴、放羊、開荒播種等有關。
3.祭祀歌
白馬人有著獨特的民族信仰,他們信奉神靈,在重大的節(jié)日活動中均要舉行各類祭祀活動,以此來祈求神靈的庇佑。這類歌曲演唱形式較單一,曲調(diào)簡單,演唱內(nèi)容也多與祭祀相關,吟誦之中頗具神秘色彩。
4.舞蹈歌
舞蹈歌顧名思義,便是白馬人在表演舞蹈時的一類歌曲。白馬人的民俗活動極其豐富,各類民俗活動均以歌舞的形式來體現(xiàn),舞蹈歌也由此而生。白馬人的舞蹈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火圈舞,是人們圍在篝火旁手拉手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另一類是祭祀類舞蹈,如“池哥晝”。
5.婚嫁歌
婚嫁歌是白馬人在婚嫁場合演唱的一類歌曲。這類歌曲以對唱為主,一問一答,內(nèi)容豐富,曲調(diào)較為固定,是突顯白馬人演唱水平與演唱能力的一類歌曲。
6.情歌
白馬人的情歌題材廣泛,曲調(diào)豐富,旋律優(yōu)美、動聽。在白馬人看來這類歌曲難登大雅之堂,是不能在長輩與眾人面前歌唱的,因此這類歌曲大多演唱于山野、田間或者空曠的山林之中。
四、舞蹈具有娛樂性、祭祀性
白馬藏族的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其舞蹈兼具祭祀性、娛樂性。從現(xiàn)存的舞蹈表演形式來看,主要有兩類表演形式:一類是以娛樂性為主的火圈舞,另一類是以驅(qū)邪為主的祭祀性舞蹈,如“池哥晝”。
火圈舞是白馬人的一種集體舞蹈,每逢春節(jié)大家便手拉手肩并肩圍在篝火旁跳起來,場面熱烈歡快。舞步簡潔明快,娛樂性極強。火與舞的結(jié)合,體現(xiàn)了白馬人眾志成城、堅不可摧的頑強精神。如圖:
池哥晝是白馬藏族的一種祭祀舞蹈,以驅(qū)邪、納福為主要目的。2008年6月7日,國務院以“文縣池哥晝”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池哥晝的表演者均為男性,由四個池哥、兩個池姆、一個猴娃子以及樂手、炮手組成。池哥頭戴青目獠牙木雕彩繪男性面具,反穿羊皮襖,左手持寶劍,右手握牦牛尾,舞步剛勁有力,舞蹈動作形如殺野豬、打老虎、剝猴皮。池姆頭戴彩繪女性面具,慈眉善目,端莊秀麗,身穿寬袖對襟長裙,手持一方花手巾,緊跟在池哥之后,舞蹈動作模仿種莊稼和家務活,一步一合掌一屈腿,一步一轉(zhuǎn)體一別腰,舞姿柔美,輕盈飄逸。猴娃子身穿破衣爛衫,臉抹鍋灰,類似于戲劇中的丑角,動作滑稽,前后隨意亂唱狂跳,喜樂無常,主要作用為逗樂,增加歡樂氣氛。如圖:
白馬藏族文化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甘肅民間文化。白馬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是白馬人世世代代流傳下的精神信仰和依靠。對白馬藏族文化進行深入的調(diào)查挖掘,對了解其文化背后的歷史傳承和精神信仰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的出現(xiàn),特色的地域文化已經(jīng)成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便沒有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對甘肅白馬藏族的文化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值得繼續(xù)努力。
參考文獻:
[1]文縣志編撰委員會.文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2]劉啟舒.文縣白馬人[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6.
[3]張益琴等.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歌曲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
[4]余永紅等.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服飾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
[5]張益琴等.中國白馬人文化書系·舞蹈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
[6]劉吉平.太陽、月亮、星星及魚——白馬藏族人服飾中的符號語言特征探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0,(04).
[7]張益琴.文縣白馬藏族音樂文化傳承現(xiàn)狀的考察與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09,(01):46-49.
[8]余永紅.白馬藏族服飾圖案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含義[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1,(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