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潔
摘要:新形勢下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多方位發(fā)展已經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研究的重要議題之一。巧用教材內容,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隨文練筆已經成為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依葫蘆畫瓢”開展文章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隨文練筆其實不能隨意,在設計上要突出針對性和有效性。小學生天生好模仿,并且在模仿的過程中能凸顯他們的個性,模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鑒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的,無論是從美學的角度、情感教育的角,還是文學賞析的角度來看,都具有極強的可讀性和仿寫性。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仿寫語文句子和文章是提升寫作水平的有效方式,這也是他們易于接受的學習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挑選仿寫段落和句子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認真,選擇仿寫性較強的部分進行創(chuàng)作。
比如在學習《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選取第二段“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標專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塊滴穿。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這段文字以物喻人,突出了學生品質情感的教育,值得仿寫。學生A:“繩子談不上鋒利,如何確定目標,鍥而不舍,就能把木頭鋸斷。如果我們也能像繩子那樣,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學生B:“愚公一個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小的,可是他目標明確,毅力堅定,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愿望。如果我們在學習上能像愚公一定,我們的成績一定會大大提升?!睂W生的仿寫也非常的有趣,源于教材啟發(fā),但不拘泥于形式,有自我的創(chuàng)新,這是值得肯定的。
二、抓住教材文章空白,嘗試讓學生填充內容
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先生曾說:“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腳本?!彼栽谶M行隨筆練習的時候一定要依托教材,認真的研習教材,巧妙的構思隨筆練習的內容。任何文章的創(chuàng)作都有一定的依據,作者有意無意都會留下一些空白,給讀者的閱讀騰出了想象的空間,這些文本空白恰恰為隨筆練習埋下了伏筆。閱讀不但是美文鑒賞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所以需要讓學生主動的參與,把情感和思想都融入到文章中去。而在閱讀教學中適時插入文本“空白”填補,讓學生成為第二作者,結合內容進行續(xù)寫和填充空白,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另一方面還提升了寫作水平。在空白填充的過程中,學生所言就會言之有物,言之動情,讓文本增色不少,同時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題,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互利效果。
比如在閱讀《三打白骨精》這篇文章的時候,由于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其中給學生留下的想象空間也非常的廣泛,文本空白較多。首先為了突出人物描寫,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對白骨精進行描寫。學生就會發(fā)揮想象,對妖怪進行包裝,學生A:“白骨精,皮膚較黑,長相自卑,三頭六臂,能飛能走,時男時女,捉摸不透。”學生B:“皮膚較白,嫩如牛奶,體型較瘦,瘦骨如材,披頭散發(fā),牙齒像鋸齒。”文章的空白之處很多,再比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假想“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前三次都被孫悟空識破了,那么如果有第四次,她會變成什么呢,請續(xù)寫”。這樣的隨筆練習安排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創(chuàng)作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寫批注,培養(yǎng)練筆習慣
隨文練筆就文取材,突出文章寫作的寬泛性。寫作不僅僅是長篇大論,呈現的形式也不一定非得是作文性質的文章,廣泛的寫作應該還包括句子的創(chuàng)作等等。隨筆練習應該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巧妙滲透寫作內容,做到讀寫結合,相得益彰。隨文練筆內容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和貼近學生學習,突出學生練筆欲望的激發(fā)。在教學過程中,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要把學生的讀書批注當作課堂生成的寶貴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批注開展閱讀交流,進而提升教學和學習的效果。將批注式閱讀引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符合基礎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創(chuàng)作水平的有效策略之一。
隨文批注式就是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隨時在書頁上用特定的符號或文字記下或寫下自己讀書所得、所感、所想,這樣的隨文練筆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比如在學完了《詹天佑》這篇文章之后,學生學習和體會了詹天佑的嚴謹科學態(tài)度和強烈崇高的愛國熱情之后,就在課文標題旁邊寫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努力學習”。
開展隨文練筆的方法是非常多的,除了上述之外,還有挖掘文本素材、續(xù)寫課文、縮寫文章等。至于在課堂教學中采取哪種方式,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的需要酌情選擇,巧妙設計,這樣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