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斯
摘 要: 中國傳統(tǒng)道德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沉淀,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如今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逐漸受到各地基礎教育的重視。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對兒童成長過程中良好思想道德素質起著巨大的作用。但我國學者經過大量考察發(fā)現,其存在某些誤區(qū)。本文主要結合個別教育思想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進行論述。
關鍵詞: 傳統(tǒng)道德文化 基礎教育 教育方法
社會的進步,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在國民生活中的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在北京師范大學視察時指出:“我很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2016兩會期間,新疆師范大學副校長牛汝極說道:“應分學段有序地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從現在就開始著手?!弊鳛橐晃恢袊?,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fā)展它。
當下,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進行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是有重要作用的。如今不少學生在自身素養(yǎng)方面出現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不利于他們長期持續(xù)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是一塊巨大的寶藏,可以豐富內涵,開闊眼界,鞏固知識,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提高道德修養(yǎng)。在將這一巨大的寶藏有計劃有目的地傳授給學生的時候需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
1.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法
對于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啟發(fā)誘導的方法主要用于教師實施教學時,對于本身沒有生命力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課本,要用積極誘導的方式使學生感興趣。
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痹诰唧w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欲望。在傳授有關道德知識的時候,可以運用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或者科爾伯格的道德兩難問題。這種故事或問題必須貼近兒童的實際生活,能夠很容易被兒童體認,這樣會使兒童原有的認知結構產生不平衡,然后通過努力將其同化或順應,讓他的認知結構重新達到平衡。這樣激發(fā)其動機以產生學習行為,最終習得道德知識。這一過程中要讓兒童自己發(fā)現問題,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老師要更加貼近其生活,提出各種問題和故事,使其內心產生矛盾沖突。這樣有利于兒童道德階段的向前發(fā)展和兒童推理能力的發(fā)展。
2.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
在擁有五千多年歷史文化沉淀的古國——中國。由于它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教授時必須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要按照它應有的次序交給學生,傳授給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
循序漸進是由孔子提出,經其弟子孟子繼承發(fā)展,之后又被朱熹納入朱子讀書法中的。孟軻認為“其進銳者其退速”,進程過于迅速,勢必影響實際效果,致使消退也快。他通過“揠苗助長”的寓言告誡人們:必須懂得教學是自然有序的過程,人們應當關注并促進教學過程的實現,但決不能用“揠苗”的方式助長,否則“非徒無益,而有害之”。
十七世紀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在著作《大教學論》中,明確提出教育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他要求教授學生的知識應該是系統(tǒng)的,教學的進行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夸美紐斯要求學?!白允贾两K,要按學生的年齡及其已有的知識循序漸進地進行指導”。
3.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
從學與行的關系來看,學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學更加重要。即學以致用,學習如果不能應用,那么學得再多也沒有意義。學習道德更應該是這樣的,知道社會道德規(guī)范,就要體現于生活實踐中。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不是抽象的學問,而是需要學生通過學習把它付諸實踐的一門學問。其目的在于促使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個體行為和思想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這種潛移默化不僅僅是思想上的,還要結合行動,將其內容運用于實踐是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一個有效的途徑。荀子主張:“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以行為為最終目的,對于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追求的是對學習者從外到內的影響。教師在實際教育中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身體力行,注意發(fā)揮知、情、意、行的整體功能,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四者相輔相成。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這四者需依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效實施教育教學。要注意兒童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的順序性、階段性、差異性、不平衡性,在選擇教學內容、教育方法的時候都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基礎教育階段進行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教育,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尊重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要盡可能營造真誠和諧的環(huán)境,充分利用兒童原有的好奇心引導兒童自己主動探索、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從而感知到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并注意引導兒童把已獲取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的間接經驗體現在實際生活中。最終真正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質本青蓮.讓傳統(tǒng)文化成素質教育必修課[OL].國學教育網,2015.
[2]霍力巖.試論蒙臺梭利的兒童觀[J].比較教育研究,2000,06:51-56.
[3]王星.淺談少年兒童教育中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J].內蒙古教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