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陰陽的角度談中藥性味的臨床應用

2017-01-12 21:18:36李艷波
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7年8期
關(guān)鍵詞:辛溫苦寒性味

李艷波

基于陰陽的角度談中藥性味的臨床應用

李艷波

李東垣《藥性陰陽論》曰:“夫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升降沉浮之能,濃厚輕重之用,或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豁然貫通,始可以言醫(yī),而可以命矣,人徒知藥之神者,及藥之力也,殊不知乃用藥之人也...殊不知分陰陽用藥之尤為難也?!敝兴幍乃臍夂臀逦叮侵兴幩幮岳碚摰暮诵?,性味的結(jié)合,是中藥療效的具體體現(xiàn),對藥物的功效有直接的影響,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疾病的發(fā)生,都屬于陰陽偏頗失調(diào),因此調(diào)節(jié)陰陽實在是臨床治病用藥的根本原則。中醫(yī)師在臨床上利用藥物的陰陽偏性,糾正疾病所表現(xiàn)的陰陽偏勝和偏衰,使之恢復平衡,達到“陰平陽秘”。充分體現(xiàn)了藥物的四氣﹑五味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1-2]。

1 中藥的性味

中藥的“性味”確切的表述,應該是性與味,它是中藥性能的重要標志,也是中藥的基本性能,對臨床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藥的性,是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能,古稱“四氣”,是從藥物作用于機體所產(chǎn)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相對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zhì)而言。中藥的“味”是通過口嘗,即用人的感覺器官辨別出來的,它是藥物真實味道的反應,然而和中藥的“氣”一樣,中藥的“味”更重要的則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味道的藥物作用于人體,產(chǎn)生了不同的反應,和獲得不同的治療效果,也就是說,五味不僅是藥味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所謂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3]?!侗窘?jīng)》不僅明確指出:“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還以五味配四氣,共同標明每種藥物的特征,藥物的五味與四氣都對藥物的功效有影響。清代醫(yī)家徐炯溪總結(jié)說:“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勝而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diào)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背浞煮w現(xiàn)了中藥的四氣五味在治療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2 中醫(yī)的陰陽學說

《素問·生氣通天論》認為:“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wèi)外而固也。”陽以陰為基,無陰則陽無以生,陰以陽為統(tǒng),無陽則陰無以化,所以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秲?nèi)經(jīng)》把陰陽看作是自然界普遍規(guī)律,并作為分析歸納一起事物的綱領。認為人體本身就是個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對立統(tǒng)一的協(xié)調(diào)維系著人體生命的健康,而疾病的產(chǎn)生,是由于其對立統(tǒng)一遭到破壞而表現(xiàn)為臟腑功能的失調(diào),陰陽的偏勝偏衰[1]。張完素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陰陽以平為和,以偏為疾。陰陽偏勝,病之源也?!迸R床就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疾病所表現(xiàn)出來的陰陽偏勝偏衰,使之恢復平衡﹑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即《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性味中,溫﹑熱性,辛﹑甘味屬陽;寒﹑涼性,酸﹑苦﹑咸味屬陰。

3 臨床應用

中藥的性味,決定藥物的功效,陰陽的偏勝,決定了疾病的產(chǎn)生?!瓣幤疥柮亍笔墙】档淖罡邩藴?,“治以權(quán)衡”,“以平為期”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最終目的與法則。中藥作為中醫(yī)治療疾病﹑康復體質(zhì)的主要手段,中藥性味理論的實際作用,是臨床用藥的法則。

3.1 四氣的應用 寒﹑熱﹑溫﹑涼四氣,寒﹑涼藥屬陰,溫﹑熱藥屬陽,根據(jù)陽盛則陰病,陰勝則陽病,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則,臨床上用藥,涉及所取藥物的陰陽寒熱屬性,對其進行配伍使用,更能增強藥物的糾偏作用。寒涼﹑溫熱相配,屬于相須配伍,可以明顯增強原有藥物的功效。寒熱相配,屬于相反配對,可以抑制或減弱藥物的副作用[4]。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1)寒涼合用:比如竹葉石膏湯中,石膏配竹葉,可以增強清熱作用。石膏辛﹑甘﹑大寒,清氣分之熱,透陽明邪熱,竹葉甘﹑淡﹑寒,清心除煩力旺,兩藥相配,具有清熱不傷陽,下火不傷胃的特點。如石膏﹑知母兩寒藥配伍使用,知母甘﹑寒﹑苦,上能清肺火,中能清胃火,下能清相火,石膏甘﹑辛﹑淡,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熱,二藥合用,使其清泄肺胃實火之力增強。(2)溫熱合用:如附子配桂枝,桂枝味辛氣溫,具有走經(jīng)絡,通血脈,散寒邪之功,附子辛﹑溫﹑大熱,散陰寒,搜風除濕,兩藥配對,可增強溫經(jīng)通脈,散寒止痛的作用。(3)寒熱合用:兩種藥性截然相反藥物的配對,是根據(jù)陰陽對立關(guān)系和陰陽對立理論應用的,可以用于寒熱錯雜的病變,為反佐之用。如附子與大黃,大黃苦﹑寒,能瀉下蕩滌,有破結(jié)之能,附子辛﹑熱,可溫里扶陽,取其辛熱之本性,用于散寒之功力,而散凝結(jié)之陰邪。兩藥寒熱并用,熱寒相沖,陰陽相橫和,取其溫下相和之性。如半夏瀉心湯中用半夏﹑干姜辛開寒結(jié),溫胃止嘔以和陰,黃芩﹑黃連苦降熱結(jié),清腸止痢以和陽,諸藥合用,溫清并用以解其寒熱,寒熱相濟則陰陽調(diào)和。

3.2 五味的應用 酸﹑苦﹑甘﹑辛﹑咸五種氣味,是藥物的核心理論之一。平時臨床用藥,如用辛甘﹑辛苦﹑酸甘等相配,均能起到理想效果。(1)辛甘合用:辛甘合用,可以化生陽氣,如小建中湯中甘平的飴糖,合辛溫的桂枝,使陽氣化生,恢復脾胃的健運功能。如麻黃桂枝配合甘草,既有辛溫發(fā)汗功能,又能用甘草之甘,增強發(fā)汗之力,又使藥力緩和而持久,以防傷正。(2)辛苦合用:辛開苦降是張仲景開先河,由苦寒藥及辛溫藥構(gòu)成,互不干擾,并行不悖,各奏其效。如半夏瀉心湯中,半夏﹑干姜辛溫而散脾氣之寒,芩連苦寒而降胃氣之熱,且以黃連之苦寒制姜﹑夏之燥熱,姜﹑夏辛溫制芩連之苦寒,使苦寒無礙于陽,辛溫無傷于陰。(3)辛酸合用:辛能開能散,酸能收能斂,相互制約。如桂枝與芍藥,用桂枝的辛溫通陽,芍藥酸寒斂陰,一散一收,能發(fā)汗亦能斂汗,達到調(diào)和營衛(wèi),既散風寒又不致傷陰。(4)酸甘合用:如芍藥甘草湯,由白芍酸寒,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炙甘草甘平緩急,二藥合用,具有酸甘化陰,斂陰養(yǎng)血,緩急止痛的功效。

在臨床中,除了能充分利用四氣﹑五味各自的功效,相互增強或抑制藥物的功效,達到治療的作用,也經(jīng)常四氣﹑五味配合應用,如甘寒養(yǎng)陰﹑甘溫益氣﹑苦寒清熱﹑苦溫燥熱等,通過藥物性味的功效,來糾正人體陰陽的偏頗,同時也能通過對藥物性味的了解,更能靈活的運用經(jīng)方﹑古方于臨床,對于同種性味藥物的臨床應用,起到指導作用[3-4]。

3.3 通過對藥物性味的了解,在臨床上精準用藥 李東垣謂:“...氣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氣異,合而言之,不可混用,分而言之,各有所能...”氣同而味殊,味同而氣異,都有各自的功效,通過對人體陰陽的調(diào)整而起到各自的作用。比如氣同則味異,會相應的出現(xiàn)功效上的側(cè)重,如蒼術(shù),辛﹑苦﹑溫,辛能發(fā)散,能發(fā)汗,苦能燥濕,溫能散寒,所以,在外感寒濕之邪時,常用到蒼術(shù),如九味羌活湯。白術(shù)同蒼術(shù)溫之性,但味不同,白術(shù)屬于甘,甘能補氣﹑止汗,健脾,如玉屏風散﹑痛瀉要方里均用白術(shù),取其補氣止汗健脾之效。同為苦溫之藥,因辛﹑甘之不同,而有止汗﹑發(fā)汗之不同功效。如同是寒性的藥,有的味苦,苦寒養(yǎng)陰,而甘味的寒性藥則能甘寒養(yǎng)陰。味同而氣異也是一樣,對藥物性味的準確把握,更有利于在臨床上精準用藥。

3.4 案例舉隅 曾治患者劉某,女,68歲,因左下腹痛伴有粘液便反復10年余來診?;颊?0年前曾患者細菌性痢疾,之后反復出現(xiàn)左下腹痛,并時有粘液便,外院曾查電子腸鏡示慢性結(jié)腸炎。近月來出現(xiàn)惡心納少﹑神疲體倦,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溏間夾粘液,無膿血,無明顯里急后重,查體:神清,精神軟,心肺聽診無殊,腹軟,肝脾肋下未及,左下腹略有壓痛,未及包塊。舌淡紅,苔薄白潤,脈弦細。西醫(yī)診斷:慢性結(jié)腸炎;中醫(yī)診斷:腹痛(脾胃虛弱,氣滯濕阻)。治法:健脾和胃,理氣化濕。方藥:加味參苓白術(shù)散化裁:人參6克﹑炒白術(shù)10克﹑茯苓10克﹑炒扁豆10克﹑薏苡仁12克﹑桔梗5克﹑砂仁6克(后下)﹑炮姜5克﹑肉豆蔻9克﹑炙甘草6克﹑廣木香9克﹑煨葛根15克﹑黃連5克。5劑,1劑/d,水煎分兩次服。前后三診,大便成形,左下腹痛和惡心納少諸癥皆除。

體會:吳鞠通《溫病條辨》下焦篇第七十六:“噤口痢,嘔惡不饑,積少痛緩,形衰脈弦,舌白不渴,加味參苓白術(shù)散方主之?!辈⒃诜矫笞ⅲ罕痉礁实⒖喾ǎ觿t辛甘化陽,芳香悅脾,微辛以通,微苦以降也。這就是吳氏對中藥性味理論絕妙的臨床應用例子之一,該患者雖非噤口痢,但作者遵其法而師其方,也正是把握了中藥四氣﹑五味理論的精粹,以甘淡微苦合辛溫芳香復法,上下斡旋,冀胃氣漸醒,藥中肯綮乃有效驗。

4 小結(jié)

中藥的四氣五味,是中醫(yī)用藥的基礎理論,是我國歷代醫(yī)藥學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歸納總結(jié)并長期醫(yī)療實踐不斷修正的一種理性認識,臨床醫(yī)者,在糾正陰陽偏頗所致疾病的臨床實踐中,靈活﹑精準的運用這些理論,保持中醫(yī)藥理論的特色,更準確地指導中醫(yī)的臨床實踐。

[1] 張登本.中醫(yī)學基礎.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3~23.

[2]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35.

[3] 彭天忠,劉銳張.元素藥性調(diào)節(jié)觀探析.中醫(yī)藥導報,2010,16(5):14~16.

[4] 楊麗.陰陽學說與中藥藥性之正負效應.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4):1041~1043.

浙江省第二批基層名中醫(yī)培養(yǎng)計劃項目(浙中醫(yī)藥[2014]28號)

316200 浙江省岱山縣中醫(yī)院

猜你喜歡
辛溫苦寒性味
苦寒也有芬芳
觀菊賞鸚有懷
方劑藥性量化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淺述“從寒論治”白癜風
詠棕樹
苦寒傷陰與堅陰之探討
經(jīng)方中芍藥的運用
減輕雀斑姜洗臉
"解肌"治法探析
盜汗病治療藥物性味歸經(jīng)頻數(shù)分析
通河县| 屏山县| 铁力市| 南涧| 柞水县| 永修县| 旅游| 内黄县| 莱州市| 保德县| 大关县| 遂川县| 同心县| 明水县| 巴青县| 金塔县| 连江县| 龙岩市| 阳江市| 巫山县| 平昌县| 黄梅县| 梅河口市| 威宁| 长顺县| 内黄县| 汤原县| 乌鲁木齐县| 邢台县| 惠州市| 元氏县| 卢氏县| 安宁市| 宁晋县| 共和县| 上蔡县| 北流市| 荆门市| 高青县| 团风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