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濤
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與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
謝偉濤
目的 探討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與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治療效果。方法 102例腹股溝疝患者, 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和實驗組(5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進行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實驗組手術時間為(49.78±8.79)min、術后住院時間為(2.15±0.49)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51.23±9.24)min、術后住院時間為(3.79±0.78)d。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治療腹股溝疝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 患者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痛苦, 操作也比較簡單, 術后住院時間短, 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復,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股溝疝
腹股溝疝是腹壁與大腿之間交界部分出現缺損或部位薄弱, 腹腔內臟器官通過這些缺損向體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對腹股溝疝的研究經歷了從張力修補向無張力修補的跨越[1,2]。本文以2015年9月~2016年10月接受本院治療的腹股溝疝患者102例作為研究對象, 就主要針對治療腹股溝疝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與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診治收效作一分析報告。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腹股溝疝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實驗組(52例)。排除各類遺傳病史。對照組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59.56±11.78)歲。實驗組中男28例, 女24例, 年齡24~81歲, 平均年齡(60.02±13.1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選用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手術準備開始, 取切口部位為腹部溝韌帶中點及恥骨結節(jié)聯(lián)線部位,逐層切開處理后, 從中尋找出精索, 并對疝囊實施高位游離處理, 一直到疝囊頸部, 對沒有采取高位結扎、存在疝囊大的患者, 在疝囊頸部3.5~4.0 cm實施中部橫斷疝囊, 并實施近端縫合, 之后將其予以關閉, 以便于疝囊能夠將疝環(huán)充填物予以充分的容納;對疝囊比較小的患者不需要將疝囊切開,斜疝可以推到內環(huán)口, 直疝推到疝三角處, 疝囊翻到腹腔,間充填物填入到疝環(huán)當中, 在腹橫筋膜部位縫合5~8針固定后實施電凝止血, 之后將切口逐層關閉。
實驗組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 術前做全身或局部麻醉處理, 露出腹膜外的肌層, 游離出疝囊, 一直到腹膜外脂肪, 將小疝囊予以完全游離, 之后還納, 將巨大疝囊予以橫斷處理, 應用近端高位結扎的方法并予以遠端止血, 在精囊內側應用手指將腹膜間隙、腹橫筋膜實施分離, 在距離疝環(huán)5 cm處應用干紗布進行還納處理, 并要對腹腔前間隙實施游離處理, 在間隙中放入超普疝裝置下層補片, 肌恥骨孔覆蓋,并在腹外斜肌腱膜下間隙放置上層補片, 并將其予以很好的固定。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住院時間、手術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實驗組手術時間為(49.78±8.79)min、術后住院時間為(2.15±0.49)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51.23±9.24)min、術后住院時間為(3.79±0.78)d。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812, P>0.05);實驗組術后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768, P<0.05)。
2. 2 實驗組患者中2例發(fā)生并發(fā)癥,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8%;對照組患者中3例發(fā)生并發(fā)癥,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目前治療腹股溝疝常用的手術方式有超普疝修補術和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修補術。在無張力疝修補術當中, 其補片材料為人工生物材料, 將其對患者腹股溝后壁進行加強, 與其他類型的方式相比, 能夠有效的減少對正常解剖結構的干擾作用, 并且其之所以稱之為無張力疝修補術, 是因為在完成修補工作后, 其周圍的組織不存在張力現象[3-5]。無張力修補作為疝手術的金標準, 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時間短、痛苦小、恢復快、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 但只是單純修補腹股溝管后壁,不能修補松弛的內環(huán)及恥骨肌孔下半部分。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既填塞了內環(huán)又加強了后壁, 但仍然沒有修補恥骨肌孔下半部分[6-9]。其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 具體表現為:①與傳統(tǒng)手術組織重疊縫合所不同的是, 修補法所采用的是三維網片修補, 不會導致周圍組織張力的增加, 并且能夠有效的減少術后疼痛癥狀;②在完成修復工作后, 其腹部表現為平狀,并且由于術中縫合比較少, 能夠大大減少由于網塞等所導致的神經損傷與局部不適感, 人體感覺更加的舒適;③通過應用底層片能夠實現與腹腔鏡修補法相同的修補效果, 并且匯集了各種無張力修補法的優(yōu)勢。以上兩種術式仍有疝復發(fā)的可能。實驗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中2例發(fā)生并發(fā)癥,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8%;對照組患者中3例發(fā)生并發(fā)癥,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0%,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足以證明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可降低并發(fā)率發(fā)生率。在為患者開展臨床診斷工作的過程中, 應結合其實際的復發(fā)原因, 為其選擇相應的處理方法, 但是都經過再次無張力修補術后成功愈合, 在處理過程中主要是對復發(fā)部位進行處理, 并可以通過在創(chuàng)口當中放置引流片等方式進行處理,若是處理無效, 則需要將補片取出, 在感染得到完全的控制后, 為患者進行再次修補術。對于由于腹內壓縮導致的問題,需要及時找出導致腹內壓增加的主要原因, 并給予相應的處理, 之后再實施無張力修補術。有的患者復發(fā)的主要原因是補片卷曲, 對這類患者需要在將補片取出后, 再重新放置[10]。此病生成主要是由于腹環(huán)較大、腹股溝管被擴張而引起腹腔內容物沿腹股溝管下滑進入陰囊所致, 故此手術以切除疝囊、加強腹股溝管前壁或后壁使此間隙縮窄, 防止腹腔內容物下行。手術后禁加腹壓、防止便秘, 效果良好。實驗結果可得,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更好。
基于當前國內外文獻報道情況, 應結合臨床上患者復發(fā)的主要原因, 從而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治療原則, 從而在提升臨床治療效果的同時, 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復發(fā)率。多種因素都會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產生影響, 如醫(yī)生的經驗水平、受培訓情況、患者疝的特征、疝環(huán)材料大小、操作技巧等。
綜上所述, 治療腹股溝疝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 患者能在短時間內消除痛苦, 操作也比較簡單, 術后住院時間短, 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復,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 賈明偉, 王洪輝, 周杰. 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與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 14(20):71.
[2] 侯文宇. 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臨床療效比較. 山西職工醫(yī)學院學報, 2014(2):35-36.
[3] 薛世航, 陸振一, 張同成. 采用超普疝裝置疝修補術與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5(14):2208-2210.
[4] 聶彬, 彭珂, 王金波. 超普疝裝置腹膜前間隙與疝環(huán)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的臨床療效比較. 西部醫(yī)學, 2014, 26(7):879-880.
[5] 官卓婭, 黃定蒙. 疝環(huán)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比較.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1, 11(9):1061-1062.
[6] 唐龍, 陶林. 超普疝裝置(UHS)修補腹股溝疝32例體會. 健康必讀旬刊, 2012, 11(3):125.
[7] 鮑樂鋒, 馬偉達, 劉學敏. 三種方法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研究.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2, 21(12):27-28.
[8] 朱純超, 陳博, 張嘉煒, 等. 腹股溝疝應用UHS腹膜前修補與疝環(huán)充填式修補的比較分析.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5, 9(3):192-194.
[9] 楊春. 經腹腔腹膜前疝修補術與超普疝裝置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比較分析.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2, 6(1):50-54.
[10] 江建軍, 郭懷斌, 楊月卿, 等. 不同疝修補術在老年人無張力腹股溝疝修補中的對比研究. 河北醫(yī)藥, 2009, 31(16):2064-20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27
2017-04-10]
514400 廣東五華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