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梅
摘 要: 史料教學就是將史料證據引入課堂,讓學生嘗試在證據中重建過去。史料備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有效應用史料是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是高中歷史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實踐與體會
歷史史料指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的各種文字、圖像、實物資源,諸如原始文獻、口述記載、歷史遺物、圖片與圖表及對博物館、歷史遺跡的參觀等。仔細研究近幾年全國各地的高考歷史試卷,不難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史料備受命題者的青睞。為什么各種各樣的史料備受命題者重視呢?平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有效進行史料教學?這是擺在高中歷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必要性
1.新課改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在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訉W習。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教學過于強調接受性學習,忽視學生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在史料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直接閱讀史料,充分利用史料進行原理和應用分析。歷史教學由靜態(tài)轉變成動態(tài)的活動過程,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打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實施建議”部分,對史料教學的作用、內容及條件等方面明確提出具體的要求與建議。如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部分明確提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p>
3.適應全國高考卷命題的需要。近幾年,全國高考卷的命題呈現(xiàn)出幾大亮點:選擇題大量使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2009年以來各省自主命題高考卷、全國高考卷明顯減少直接設問,普遍使用史料創(chuàng)設出情境,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主觀題材料閱讀量大幅度增多,文字量和深度增大。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順應全國高考卷特色,在平時教學中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聯(lián)系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高中歷史課堂中史料教學運用的方法
1.立足教材,就地取“材”。目前高中歷史人教版教材圖文并茂、生動翔實。教材中穿插有大量史料,是經過教材編輯精心挑選出來的,史料就像一座座蘊藏豐富的寶藏,等待學生開發(fā)挖掘。高中歷史教材中還配有大量的歷史圖片,這些也是史料,能形象生動地補充說明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開辟文明交往航線》這一課時,教師通過講述哥倫布“不破不立”的故事、展示各種歷史圖片資料,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從歷史試題中收集史料。深入研究歷年高考試題,特別是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是高中歷史教師的一項基本功。對于歷史教師而言,研究高考試題不僅僅是為了解高考試卷結構和題型,試題中的史料題也可以作為教學史料的一個重要來源。由于高考考點是對應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這些試題題干自然可以為課堂教學所用。何況,這些史料還突顯了高考命題者的命題思想和命題方向,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善用歷史著作和教學雜志。善于鉆研的歷史教師都會有一些歷史著作和幾種教學類的期刊。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白壽彝的《中國通史》、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的《世界史》等,這些著作中的史料引用一般都較多。歷史期刊有《中學歷史教參》、《中學歷史教學》、《歷史教學》等,它們一般都會刊登優(yōu)秀案例。這些優(yōu)秀案例既可資借鑒,又有史料可供摘引。
4.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可由學生自己動手搜集史料。學生通過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結論,逐步培養(yǎng)其獨立判斷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來探討歷史問題,學得并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這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新課程改革提出的“以學生為本”“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的理念。如《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這一課。有學生提出:“新航路開辟引起的價格革命為什么會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教師不急于給出答案,由學生課后收集材料,課堂上由學生提供一組數(shù)據:1493年——1600年葡萄牙單從非洲就掠走黃金27.6萬公斤。1545年——1560年西班牙平均每年從美洲運回黃金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學生很容易明白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黃金的掠奪,使西歐出現(xiàn)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情況,然后教師追問學生:“封建地主收取固定地租會怎樣?資本家出售商品又會怎樣?”學生自然會得出地主實力下降,資本家財力上升。
三、史料教學策略的實施原則
史料教學策略著眼于具體歷史問題的分析,依托相應的史料,每課圍繞一個中心問題進行研習探究;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歷史學習能力。
1.運用史料,突出歷史的具體性。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停留在初中階段“講故事、說過程”的形式,而應該用史料凸現(xiàn)歷史的具體性,通過史料,把抽象的歷史分析具體化,展示“細節(jié)”。尤其是通過史料的閱讀分析,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史料的能力,提高歷史思維能力,養(yǎng)成史論結合的學習習慣,從而為課外自學提供能力基礎。
2.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不是體現(xiàn)在熱鬧地“參與”,而是在于閱讀思考和積極思維。學生自學掌握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不必多講,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重視“引導、發(fā)現(xiàn)、探究、總結”。
如高中必修Ⅰ《“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探究主題是“解決祖國統(tǒng)一問題的方案”。首先,組織“如果你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決策者,你會為統(tǒng)一祖國設計怎樣的方案”的討論。在討論前,設計一段多媒體視頻,有關《七子之歌》、“中華民國”時期地圖、聞一多像、港澳臺灣等地被割占的歷史資料,最后定格在陸游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通過這種設計,激發(fā)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接下來交流討論鄧小平的講話錄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鄧小平在講話中提出的解決統(tǒng)一問題的一個至高無上的原則是什么?此外,他還考慮了什么問題?在這一教學設計中,圍繞主題有文字圖片、音樂錄音等多媒體的資料,使歷史得到還原,展現(xiàn)歷史的生動具體,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
3.注重史料和問題分析的開放性。課堂教學不是把現(xiàn)成的問題答案、歷史結論提供給學生,而是挑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產生問題,引起討論。問題分析的開放性是促進課外自主學習的重要動力。
如學習《開辟文明交往的航線》,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完成從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我設計幾組材料,以分析探究的手段層層深入,沿著“展示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向,通過歷史的史實、生動典型的事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自然地合乎邏輯地得出結論。
(1)展示材料:1519年麥哲倫率領船員,乘船沿著以下路線航行:南美東海岸→南美南端的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沿好望角北上→西班牙。播放自制的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動態(tài)過程,生動直觀的演示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它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3)解決問題:學生討論自覺得出結論“證明地球是圓的,科技進步;動搖教會的權威和封建神學的統(tǒng)治”,教師板書:思想啟迪震撼之路。這樣學生既掌握重點又理解難點,還培養(yǎng)閱讀、理解、運用歷史資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史料體教學能增強學生對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多層次、多角度的認識,將教學的重點難點化難為易。
四、史料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形式要多樣。歷史史料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包括文字史料、歷史遺跡、文物照片、地圖,文學藝術作品甚至歷史音像制品。
2.數(shù)量要合理。一節(jié)課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實則不然。由于課堂時間、教學目標和學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選擇的史料數(shù)量不能過多。否則只能起到每則史料學生都讀到但不能真正理解,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3.針對性要強。選取的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選取的材料最好是集中說明要論述的觀點,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及課程標準的要求,選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啟發(fā)性的史料作為素材。
當然,由于相關教學資源和學生能力的制約,史料使用應符合人的認知規(guī)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表及里,由表象到本質,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2]戈琴.試論史料教學的有效性[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