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愛的錯位

2017-01-24 20:18:29徐菁菁
三聯(lián)生活周刊 2017年3期
關鍵詞:兒童孩子

徐菁菁

在三代人之間,重新回望我們的童年,再來理解我們自己孩子的童年,以及我們如何與他們相處,或許能夠找到一個全新的角度。

新一代父母

林月給我看她的微信朋友圈,她參加了15個媽媽群,數(shù)百位父母在里面交流自己的育兒心得。懷孕的時候,林月就參加過10多次關于兒童養(yǎng)育的課程和講座。孩子出生后,她學了小兒推拿。孩子3歲左右,她發(fā)現(xiàn)教育孩子“基本靠吼”,于是上了正面管教培訓班。再往后,職場和育兒爭奪精力,“為了在有限的陪伴時間里提供更優(yōu)質的母愛,而不只是給孩子糖果”,她又學習了思維導圖和效能管理。

和我見面的這天,王雨覺得自己的精力和體力已經被拉扯到了極限。她把自己必須在單位完成的工作都安排在周六周日。周一到周五,她盡量在家里辦公。每天,她凌晨2點入睡,6點起床為孩子準備早餐,送孩子上學。早上,她在家完成工作。下午2點是為孩子準備晚餐的時間。3點半,所有菜肴被裝在飯盒里,王雨帶著它們去學校。4點,孩子放學上車,開始在車上享用晚飯。母女倆的下一站是小提琴老師家。

林月和王雨的生活是新一代父母的日常。從2005到2015年,中國迎來了第四次生育高峰。這一輪“嬰兒潮”在絕對數(shù)值上并不引人注目,特殊之處在于,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父母正式走上了育兒的前線。

2011年,我們在“封面故事”里討論了普遍存在的“育兒焦慮癥”??陀^上,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稀缺帶來競爭焦慮;多元化社會出現(xiàn)的種種教育選擇帶來了選擇焦慮;而知識信息的爆炸則使得每個教育細節(jié)都被置于放大鏡下,令新一代父母無所適從。但育兒焦慮的根本,在于對成為“完美”父母的渴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評價說: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時代的父母都更愛思考‘如何做好父母這件事”。

如何做好的父母?回答這個問題的基礎在于解釋另一些問題:我們如何看待童年?我們認為孩子應當擁有何種童年?

我們或許沒有養(yǎng)育孩子的經歷,但每個人都有關于童年的經驗。林月觀察到,在各種微信群里,談到孩子們的教育,爸爸媽媽們最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原生家庭”,最常使用的一種句式是:“我小時候……”經驗的投射幾乎是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

童年在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你或許有過這樣的經驗:多少次,你對孩子脫口而出的話,會讓你猛然想起這是小時候父母對自己說的。英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在80年代提出,兒童時與父母交往的經歷使個體形成了有關自我與他人的“內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這種模型將成為個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內部工作模型的“指導”下,人們即使在成為父母前也已經“知道”學習其父母的角色,存在著一種扮演其父母角色并重復自己兒童經歷的趨勢。一些實證研究顯示,與兒時被父母接受或感受到父母溫暖的個體相比,兒時受到父母拒絕或攻擊性反應的人,在為人父母之后通常對孩子的需求和信號不敏感,不能正確理解孩子的觀點,并且常會因為孩子的哭鬧等焦慮信號體驗到壓力和威脅,進一步采取體罰等嚴厲管教的行為。于是,一些撫養(yǎng)方式會像遺傳一樣呈現(xiàn)代際的延續(xù)。

童年對我們的另一重影響,在于我們常常會從童年的經歷中去尋找解釋自己的素材。這些素材可能并不完全來自記憶,也可能并不完全真實,但作為我們建構的“個人敘事”,它會指引我們的行為,勾畫我們未來的方向。這些素材也構成了我們對“如何做好的父母”這一問題的重要理解。我至今依然記得,年幼時,母親如何用溫柔的語調給我朗誦童話故事,我們如何一邊洗澡一邊背誦著“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成年之后,我將自己對文字的興趣歸功于這些早年的經歷,也數(shù)次期許,未來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體味到文學之美。

回望我們的童年,或許是理解我們自己孩子的童年的一種路徑

硬幣的另一面是,世界上可能并不存在“完美”的童年。理想童年的拼圖總有那么幾塊遺失。那些或多或少的童年缺憾或傷痛就像消極的回聲,長久地回蕩在我們心間。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們本能地決定絕不讓他們擁有相同的遺憾,遭遇同樣的創(chuàng)痛。

決定去上正面管教培訓班的時候,林月的目標很明確:不能讓兒子像自己一樣在怒吼聲中長大。送女兒學習小提琴的王雨也有過音樂夢,當年她曾垂涎一架18塊錢的玩具電子琴。古越成長經歷中的最大遺憾在于“沒有做自己”,她心里鉚足了一個信念,她要對未來的孩子發(fā)出宣言:“無論你以后成為什么樣的人,無論你高考超過600分還是低于300分,無論你當個10086話務員還是神舟宇航員,無論你是個同性戀還是想娶妓女,無論你去非洲當無國界醫(yī)生還是入黨做稅務專員,無論你買比弗利山莊還是一輩子租房,我們都永遠愛你,并且大門永遠為你敞開。”

回到童年

2016年12月28日,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了一條征稿啟事,邀請“新一代”父母來談談他們的童年,以及這些童年際遇如何影響著他們今天對孩子的教育。出乎意料的是,短短10天時間,我們收到了超過400封來稿。并不那么出乎意料的是,這些來稿中的一些包含脈脈溫情,但更普遍的是對童年,特別是對家庭生活的深深嘆息。我們這批“70末、80后”出生的人,父母口中“最幸福的一代”,在談到自己的童年時,卻鮮有扎實的幸福感。一些人的遺憾在于父母并沒有對自己的成長賦予太多的關注,另一些人則糾結于父母無時無刻的管教令人窒息,殊途同歸的是,兩種類型的痛點往往都在于一些未能被滿足的和正確回應的情感需求。

父母輕描淡寫的幾句話能讓我們的委屈至今橫亙心間。慕榮還記得15年前的那個北方冬天剛剛擦黑的傍晚,她拿到在80人的龐大班級里排名第15的成績單?!翱汲蛇@樣還高興呢?”媽媽說?!皨寢屧谇懊孀咧粻恐业氖?,沒有跟我多講一句話??h城的街道坑坑洼洼,我跟在她的背影后亦步亦趨,踉踉蹌蹌。隱約中,我明白這是一場沉默的懲罰。”另一面,我們亦能體味到父母的點滴苦心。一位讀者還記得:“我有一次淘氣,媽媽生氣地拉著我回家,剛要斥責,突然看到鄰居小朋友扒在窗臺看熱鬧。于是她壓下火,把我抱在腿上,耐心給我講道理,我似懂非懂地點頭,依偎在她懷里。這一幕我至今記得,每每想起,仍然很感念母親當時的做法?!?

作為子女的我們?yōu)楹嗡坪跆貏e敏感?母親對我回憶她的童年,總是些憶苦思甜的教育。我很小就記住了“刮鍋”這詞——飯勺刮蹭著鍋壁,發(fā)出尖厲的聲響。童年時的母親聽到這樣的聲音,就知道鍋里的吃食盛光了,難過得哭起來。從小到大,我從沒挨過餓,受過凍。上大學的時候,每次返校,行李箱幾乎要被各種食物塞爆。直到今天,回到父母身邊,一頓好菜好飯仍是他們表達愛意的最重要手段。前不久我從家里回北京,父母還試圖讓我?guī)б欢党茸由巷w機。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以兩個蘋果成交?!坝幸环N餓叫你媽媽覺得你餓,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今天看到這句網絡流行語會心一笑的人,大概都有相似的經歷吧。然而,這些幸福卻無法抵御內心的糾結,童年的我更渴望另外一些東西:那些被我飼養(yǎng)和寵愛過的動物,不要成為家里的盤中餐;考試沒考好之后,父母能對我溫柔一笑;在批評我之前,能否先傾聽我的解釋;能否多問問我:“你過得開心嗎?你的煩惱是什么?”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或許能夠提供一種解釋?!啊?0末、80后父母一代的生活注意力更多放在物質生活的滿足上。那時候的人們可能真的覺得吃飽飯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能夠生存下來、能夠生活就是幸福。他們可能受制于時代,沒有辦法,也沒有精力去探索精神需求?!敝袊茖W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關梅林說,“但對下一代來講,物質已經得到滿足,他們必然會探索更高層次的需求,誰還天天為吃飽飯而高興呢?時代背景不同,人的需要和注意力發(fā)生變化。我們關注的東西是他們不曾關注的,也不知道如何滿足的,同時也是他們匱乏的。他們沒有辦法回應我們,就使我們產生出了匱乏感。”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提醒我,在我們成長的時代,中國社會的兒童觀也在劇烈地演化。新的兒童觀也會使得我們在對童年記憶的建構中產生出不同于父母一代的解讀。

臺灣地區(qū)學者熊秉真在《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中,談到過去幾千年中國主流兒童教育的特征:在理論體系和價值觀上,有一套“成人中心”或“家長制”的設想;兒童的教育帶有強烈的“功能論”和“目的至上”的特質,不但整個人生的意義在于做一個“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幸福的人,追求快樂人生,充實滿意,或健康活潑),更重要的是,它認為兒童的存在,是為了變成大人(當然最好是一個成功而有用的大人),至于童年階段本身,未必有特別的意義。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兒童教育的“道德色彩”濃重,要小孩從小就學清心寡欲、省吃儉用、輕聲慢動,“舉止儼若成人”。

而今天,許多父母都傾向于接受“兒童中心論”,贊同蘇霍姆林斯基的定位:“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重現(xiàn)的一種生活?!蔽覀兗认M⒆幽軌驗槌扇松钭龊脺蕚?,也強烈希望呵護他們的童真,不愿忽視他們作為兒童的當下的幸福體會。林月告訴我,她最近加入了一個叫“更好母親”(Better Mum)的微信群。組織微信群的心理學家每周給媽媽們開設一節(jié)在線課程,課程的具體內容是大家票選出來的。在目前制定的涵蓋五大綱目的課表中,“孩子的學習能力篇”排在最后。排在最前面的是“親子關系及教養(yǎng)方式篇”,其內容包括“從溝通上如何建造親子關系”“如何修補已破裂的關系”“自由和規(guī)矩”。討論最多的是“孩子心理成長篇”,涉及“高要求寶寶的親子需求”“讓心里安詳?shù)摹踩逃薄芭行运季S”等等。

兒童觀的變化只是我們所經歷的時代劇變的一個縮影。1970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M.米德出版了《文化與承諾——論70年代各代人之間的新關系》一書,首次對“代溝”理論做了經典而系統(tǒng)的分析。M.米德認為,有的文化演變十分緩慢,屬于“未來重復過去”型,也稱“后喻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成年人的過去表示著新生代的未來,以至孩子是長者的身體和精神、土地和傳統(tǒng)的后代。有的文化則演變得很快,屬于“現(xiàn)在是未來的指導”型,也稱“互喻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每一代人的行為不同于父輩,以至于強調青年人向同輩人學習。M.米德進一步指出:在“互喻文化”的歷史階段,因社會的運行節(jié)奏明顯加快,承載的信息量成倍遞增,促使新一代因敏銳、活躍而崛起,新老兩代人因其地位轉換涉及種種觀念和利益的抵觸,便構成代際間的分歧和沖突。

很顯然,我們對于童年的解讀充滿了時代沖突的烙印。不少媽媽們在來信中都提到“美”的缺憾。冒茜茜對著鏡子洗臉,她媽從旁邊走過,看著她語重心長地說:“你可別以為自己很漂亮……”她記得,那時學校有個音樂老師,經常穿著自己設計裁剪的裙子去彈鋼琴,包括自己在內的孩子們,都背地里叫她“妖精”。連孩子們也體會得到,“在那個灰突突的小縣城,她實在是太突兀了”。而如今,冒茜茜會為自己的不太會打扮感到“非常不自信”。她“遠隔幾千公里、幾十年,找到當年那位音樂老師最近的視頻”,看到“已年過六旬的她,還是身材保持得非常好”,冒茜茜的心里充滿感動:“我想,她這一生,過得真明白、真勇敢、真美好?!?/p>

孫云曉把“70末、80后”與他們父母之間的成長環(huán)境的變化稱為一種“質變”,而“70末、80后”與他們的孩子相比,成長環(huán)境的變化只稱得上“量變”?!拔镔|”與“精神”、“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一切尖銳的對立都在“70末、80后”這一代人的身上展開。我們的父母以他們時代的文化養(yǎng)育我們,而我們卻走向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時代。這些都勢必讓我們對自己的童年際遇產生深刻的反思,對“如何做好父母”產生不同的理解。

今天,我們追溯自己的童年,吐露那些無助、委屈和遺憾的時刻,絕不是為了把我們的父母推上審判席。事實上,無論我們多么感慨未能完滿的童年帶給我們的困擾,但我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依然知道我們童年的底色是深沉的愛,那些愛依然最能帶給我們淚流滿面的感動和力量。

關梅林在咨詢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方說我很愛你啊,另一方說請你用我需要的方式來愛我。”她很不贊同這樣的觀點:“我只要愛你,你就能夠感覺到愛。我想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想成為好父母,但是成為好父母是需要知識和技能的,愛的方法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今天追溯自己的童年,正是為了學會一種更好的愛的表達方式。這不僅僅關乎我們對下一代的愛,也關乎我們這一代人的和解?!拔覀儗Υ覀兊暮⒆涌赡芤彩且磺粺嵫?,但將來他們會如何評判我們呢?”關梅林說,“作為一個母親,如果我的孩子未來依然覺得我做得不夠,我希望他能給我一點寬容和理解。這也是我們對待我們的父母應有的態(tài)度?!?

猜你喜歡
兒童孩子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孩子的畫
孩子(2017年2期)2017-02-13 18:20:51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熊孩子爆笑來襲
靖西县| 顺昌县| 张家界市| 宜章县| 泸溪县| 贡山| 曲阜市| 晋州市| 衡南县| 吴桥县| 盘锦市| 永泰县| 安顺市| 宜君县| 宕昌县| 平凉市| 西安市| 波密县| 正宁县| 海晏县| 柳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锦州市| 寿阳县| 乐至县| 东丽区| 绵竹市| 拜泉县| 万山特区| 武鸣县| 海兴县| 怀化市| 尼勒克县| 汝南县| 察哈| 丹阳市| 陆川县| 玉溪市| 吴川市| 桓台县| 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