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孫中山“心理建設”中的中國元素
——淺論孫中山對傳統(tǒng)心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2017-01-25 02:51:07黃明同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心學孫中山道德

黃明同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5)

孫中山“心理建設”中的中國元素
——淺論孫中山對傳統(tǒng)心學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黃明同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5)

122年前,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號召,并為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出了一系列的理念與藍圖。民國初年,他撰寫《建國方略》,勾勒了一個含“心理建設”、“實業(yè)建設”與“社會建設”三大系統(tǒng)的系統(tǒng)建設工程,展示了現(xiàn)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其建設規(guī)劃既有國際視野,又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既借鑒西方的經(jīng)驗,又蘊含中國元素。本文僅剖析其中“心理建設”的豐富內(nèi)涵,透視它與中國心學的淵源關系,并揭示其現(xiàn)代意義,以此作為對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的紀念。

孫中山;心理建設;心學

《心理建設》是《建國方略》的首篇,折射出孫中山高度重視心理建設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據(jù)學者考證,孫中山在撰寫《心理建設》之前,曾大量閱讀19世紀末西方人文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的著作,有羅素、尼采、沃特、席勒等哲人的20余本新作。同時,其內(nèi)容也充分體現(xiàn)出孫中山的儒學情結,及其“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從該文的內(nèi)容可推斷,孫中山在寫作之前,還閱讀了王陽明的著作,受到陽明心學的影響。可以說,其心理建設的理論出發(fā)點,便是中國傳統(tǒng)心學的“心為本”論。

孫中山明確提出,國家建設的根本,在于“心”,即“心理”。在《心理建設》中,他斬釘截鐵地說:“是以建國之基,當發(fā)端于心理?!彼J定,“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國家政治者,一人群心理之現(xiàn)象也”。國家是由

一、心理建設,“心為本”的心學特色

人所組成,國家的政治現(xiàn)象,無非是人的心理表現(xiàn)而已。孫中山呼吁:“國民!國民!當急起直追,萬眾一心,先奠國基于方寸之地,為去舊更新之始,以成良心上之建設也?!彼^“方寸之地”,是指人的心??梢娝J定社會建設的根本,便是人心;人的心理,在建國之始,應先“奠定”。

《心理建設》中,孫中山提出,“夫心也者,萬事之本源也”,“心之用大矣哉!”他認為,世界的一切,皆源于“心”;社會的興盛與衰敗,也產(chǎn)生于人心的“振靡”。其“心為本”,這一思想直接淵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心學。

陸九淵于南宋首創(chuàng)心學,其“心為本”學說,與當時朱熹的“理為本”,北宋張載的“氣為本”,均不相同。他認為,“道外無事”,“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fā),充塞宇宙,無非此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宇宙的一切,皆源于心,故又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湛若水也說,“心體萬物不遺,無內(nèi)外,無終始”,“道非他也,即人之仁心,而自達之于事也”。王陽明弘揚陸學,認為“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又說“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進而推演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他認定,“心”能“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亙古今,無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是說心統(tǒng)攝天地萬物,貫通于一切時空,無所不在,心便是宇宙的本體。孫中山關于心為“萬事之本源”說法,與心學家們的說法,堪相一致。

從“心為本”的理論基點出發(fā),孫中山同心學家們一樣,認為宇宙間的一切無不決定于由心而生的意志,認定人具有無限的能動性,由是而高揚人的主體精神。他認為,“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明代心學開篇者陳獻章曾說過,“君子一心,萬理完具。事物雖多,莫非在我”,故“君子一心足以開萬世”;其衣缽繼承人湛若水也說,“天下無一而非吾之心”,“人心廣大高明,其即天地之覆載萬物乎,體而存之,故能與天地準”;王陽明則說,“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在性為善,因所指而異其名,實皆吾之心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而萬物生,天下和平焉,則天下萬物之情可見”。孫中山的說法,與心學的這些理念,可謂一脈相承。

正是基于“心為本”這一理論立場,孫中山認定在民國初年,新國家的存亡取決于能否破“心理之大敵”,而“出國人之思想于迷津”。孫中山這一看法,明顯地接受了心學大師王陽明關于“剿山中賊易,剿心中賊難”的說法。

綜上所述,孫中山把“心為本”作為其理論出發(fā)點,這無疑是對傳統(tǒng)心學傳承,蘊含著中國元素。當然,孫中山也受到西方的影響,他有物質(zhì)為“體”,精神為“用”的說法,承認宇宙是物質(zhì)進化的過程,人是猴子變來的。但是,他又把心作為世界的本原,過于強調(diào)精神的力量,把原來的體用關系顛倒過來了。

孫中山認為,世界由物質(zhì)與精神兩大領域構成。依據(jù)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他提出宇宙進化經(jīng)歷三個時期:“物質(zhì)進化之時期”、“物種進化之時期”與“人類進化之時期”。他認定,宇宙起源于物質(zhì),精神是物質(zhì)世界進化到一定階段上的產(chǎn)物,是人類所特有,是人所以成為人的依據(jù)。他說,“世界上僅有物質(zhì)之體,而無精神之用者,必非人類,人類而失精神,則必非完全獨立之人。雖現(xiàn)今科學進步,機器發(fā)明,或亦有制造之人,比生成之人,毫發(fā)無異者,然人之精神不能創(chuàng)造,終不得直謂之為人”。孫中山明確提出,只有物質(zhì)而無精神,必定不是人類。孫中山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質(zhì)屬性便是精神,沒有精神者則非人類,這即擷取西方科學成果,又繼承了儒家思想,而得的創(chuàng)獲。他明確提出物質(zhì)是“體”,精神是“用”,物質(zhì)是派生精神的本體,精神是物質(zhì)的表現(xiàn),沒有物質(zhì)“不能表現(xiàn)精神”,但又不能“專恃物質(zhì)”,合理地揭示了物質(zhì)與精神的關系,以物質(zhì)為第一性。

然而,作為革命家的孫中山,其事業(yè)需要人的主體精神的發(fā)揮,故他有過于夸大精神作用的偏頗。他認為,物質(zhì)與精神“兩相比較,精神能力實居其九,物質(zhì)能力僅得其一”,“物質(zhì)之力量小,精神之力量大”。孫中山著眼于社會問題時,更多地體會到思想、意識、觀念、信仰、思維方式等精神形態(tài)之重要作用。由此足見,孫中山確實依循中國傳統(tǒng)注重“心”的理路,來構建其“心理建設”,既傳承了傳統(tǒng)心學對人的主體精神的高度關注,也融進了西方現(xiàn)代科學關于物質(zhì)與精神關系的新理念,其理論為中國人開闊了視野,展示了新的思路。

二、心理建設,傳承心學的“德治”

傳統(tǒng)心學,從陸九淵到陳獻章、湛若水,再到王陽明,在學理上注重闡述“心”的地位與作用,學術旨趣均為喚醒人的道德本性,而后達到維系社會的道德綱常,以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孫中山則明確提出,“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并在《心理建設》中,揭示人類進化的規(guī)律是“互助”而不是“競爭”,視道德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強調(diào)這一進化原則有別于一般的動物。這是對儒家特別是心學,重德、主張德治的傳承與弘揚。

孫中山高度關注道德與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1913年2月,在東京對中國留學生的一次講話中,明確提出:“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高度概括了道德與國家以及世界的存在與發(fā)展的密切關系,揭示了道德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以及新生國家建設中的意義與作用。

重德與注重德治,是孫中山的一貫主張。他在多次講演中,反復強調(diào)“修齊治平”,“人格救國”。他以為中國所以落后、衰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國人內(nèi)不講正心、修身。在他看來,中國古人先修身,而后得以平治天下,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他強調(diào),“我們現(xiàn)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為此,孫中山大聲疾呼,國人要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從內(nèi)發(fā)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nèi)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改良人格來救國”。孫中山晚年,更是強調(diào)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從恢復民族的“固有道德”做起。他說,“我們現(xiàn)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做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后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

正是從重德的立場出發(fā),孫中山在宇宙發(fā)展的高度上,闡述了人類社會與動物界之間的區(qū)別,傳承了傳統(tǒng)儒學,特別是心學的“人禽之辯”的理念。他提出宇宙發(fā)展三階段,以及“三種人”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發(fā)展經(jīng)歷了物質(zhì)進化與物種進化之后,進入了人類進化階段,“進化之原則,則與物種之進化原則不同:物種以競爭為原則,人類則以互助為原則”,“人類自入文明之后,則天性所趨,已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向于互助之原則,以求達人類進化之目的”。又強調(diào),“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人類順此原則則昌,不順此原則則亡”。所謂互助,便是社會上“先知先覺”、“后知后覺”與“不知不覺”三種人,彼此的“相識”、“相親”和“相助”,在互助中求得社會的和諧與安寧,從而達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他高屋建瓴地說:“人類進化之主動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競爭,如其他之動物者焉?!?/p>

孫中山互助論的理論依據(jù),便是儒家的“人禽之辯”觀。

原始儒家,傳承西周國人關注修德傳統(tǒng),注重道德與社會安寧之間的關系,并以西周的圣人堯、舜和周公為道德楷模。春秋時期,孔子講“仁”,拉開了中國人“重德”的序幕,揭示了道德與社會治亂的直接關系。他說,“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人沒有了道德品格,社會便出現(xiàn)動亂,故提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主張以道德來引導百姓,以禮儀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使之明白廉恥,老實地服從。他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主張“德治”與“禮治”,相信“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戰(zhàn)國時期,孟子發(fā)揮了孔子“德治”思想,明確提出人禽之別在于是否有道德,他首次闡述“人禽之辯”是德治的依據(jù)。他指出,“人為天下貴”,“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又說“飲食男女,人有此性,禽獸亦有此性,未嘗異也。乃人之性善,禽獸之性不善也;人能知義,禽獸不能知義也。心之所知而存之,則異于禽獸”。他直言:“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數(shù),則近于禽獸”,因而統(tǒng)治者須“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這便是原始儒家由“人禽之辯”而演繹出德治的一段經(jīng)典之言。

宋明時期的心學,大都依循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的理路而創(chuàng)立學說,不論是陸九淵的“尊德性”,還是陳獻章的“靜養(yǎng)端倪”,湛若水的“隨處體認天理”,還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均認定人的心中皆存有無須外爍的“善”本性,因而只要把原有的“德性”感悟出來,喚醒起來,便能完成“作圣之功”,成為真正意義的人、大寫的人、頂天立地的圣賢??梢?,傳統(tǒng)心學,以“人禽之辯”為理論起點,認定人本來具有道德本性,喚醒了這本性才是真正意義的人,否則便是禽獸。陳獻章撰有短文《禽獸說》,文中稱,“人具七尺之軀,除了此心此理,便無可貴,混是一包膿血裹一大塊骨頭。饑能食,渴能飲,能著衣服,能行淫欲。貧賤而思富貴,富貴而貪權勢,忿而爭,憂而悲,窮則濫,樂則淫。凡百所為,一信氣血,老死而后已,則命之曰‘禽獸’可也?!边@就深刻道出:人要是沒了“此心此理”即道德品格,那便是“禽獸”。這,便是傳統(tǒng)心學倡導喚醒道德本性,進行德治的理論精髓!

孫中山認定人類的進化以“互助”為原則,強調(diào)道德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以道德作為人類與一般物種的分水嶺,正是看到了人類與其他物種的根本區(qū)別,這一觀點淵源于傳統(tǒng)儒學特別是心學的“人禽之辯”。當然,應該看到,孫中山在比較人類與其他物種時,借助了西方近代的進化論、生物學、社會學等,而能從更高的層面上闡述二者的區(qū)別,理性地提出以“互助”這道德之體作為人類進步的原則,即“人類進化時期”特有的進化原則;孫中山更是從宇宙發(fā)展的必然性的高度,強調(diào)以“互助”為人類進化原則,是宇宙發(fā)展的必然,它關系著人類社會的“昌”與“亡”。由此足見,孫中山對中國傳統(tǒng)儒學特別是心學的繼承,并非回到古代學說的原點,而是站在現(xiàn)代科學前沿,以新的時代精神,弘揚與發(fā)展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為后人提供典范。

“知難行易”說,是孫中山《心理建設》中的重頭戲,是他對中國古代知行觀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文中多次言及王陽明,并檢討了陽明的“知行”觀,展示出他對心學知行觀的創(chuàng)新。

孫中山在謀劃新中國的心理建設時,特別關注了人的認知方法,把變革中國傳統(tǒng)的知行關系作為心理建設的關鍵。他審視了當時黨內(nèi)外出現(xiàn)的種種思潮,發(fā)現(xiàn)“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傳統(tǒng)思維定式,“奪吾人之志”,“迷億兆人之心”,成為“心理之大敵”,令人“痛心疾首”,已不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于是,他明確提出,“本總理的學說和古人的學說不同,古人所信仰

三、心理建設,創(chuàng)新心學的知行觀

的是‘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舊學說,我所信仰的是‘知難行易’”,“實則行之非艱,知之惟艱乃為真理”,主張以其“知難行易”說去替代傳統(tǒng)的“知易行難”說。在孫中山看來,從“知易行難”,轉換為“知難行易”,是國民心理建設的主要內(nèi)容,是民眾從“清朝之遺民”,轉換為民國的“國民”的關節(jié)點。因為“中華民國者,人民之國也”,人民,不再是奴隸,而是民國的主人,新國家最基礎的建設,應是心理建設,通過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zhì),使人民成長為真正的主人。

知行觀,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認知論,也是明代心學的重要命題。傳統(tǒng)的知行觀,著重探討“知”與“行”二者孰“難”,孰“易”,或是二者孰先孰后,明代心學則著重探討知行二者是否“合一”。早在《古文尚書·說命中》提出,“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這一古老的格言,體現(xiàn)著古代中國樸素的知行觀,并一直成為中國人的思維定式。迄至宋明,思想家們對知行的關注,不再停留在難與易的探討:朱熹提出,“知行常相須”,“知與行,工夫須并到”;湛若水說,“體認兼知行”;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題,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突破了傳統(tǒng)的知行觀。他不僅把傳統(tǒng)儒家關于“知”與“行”二者孰“難”,孰“易”的位置顛倒過來,而且闡發(fā)了許多新的學理,創(chuàng)新了中國傳統(tǒng)的知行觀,其理論貢獻主要有:

其一,孫中山對“知”與“行”作了明確的界定。他提出“知”即“真知識”,認為“凡真知特識,必從科學而來”,“知”是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他依據(jù)現(xiàn)代社會生活內(nèi)涵,提出“行”是指行為、行動、做事、踐履,而不僅是指人的一般生活行為、道德踐履,指出“行”包括“生徒之習練”、“科學家之試驗”、“探險家之探索”、“偉人杰士之冒險”。其“行”的涵義,大大超越了傳統(tǒng)儒學對“行”的界定,已蘊含了“社會實踐”的廣泛內(nèi)涵。

其二,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顛覆了中國人一貫認為“行”比“知”難的傳統(tǒng)觀念,力圖打破“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傳統(tǒng)心理定勢。孫中山強調(diào)人們一般行為是普遍的、廣泛的,也是極容易的,但要知道其中的道理、認識事情的本質(zhì),得到真知,卻十分難,他舉出生活中的十件大事進行說明。他指出人的本能和一般行為,不待教即能“行之”,確實很容易。然而,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則不易了,如:“飲食”,“反躬自問”,又有多少人“能知其底蘊”?人們天天用錢,甚至以為“金錢萬能”,但有多少人知道“錢究為何物”,“究屬何用”?如文人多能作文,“而不能知文章之所以然”,如此等等,無不說明“行易”而“知難”。他指出只有誕生了近代的生物學、醫(yī)藥學、衛(wèi)生學、物理學、化學等,人們才開始知道飲食的道理;有了西方的經(jīng)濟學,人們才開始知錢幣作為“百貨之中準”的道理;有了文理之學,人們才懂得作文之道……在孫中山看來,科學知識、革命理論,都來之不易,比起人的本能行為或一般行為,要難得多。

其三,孫中山揭示了從“行”到“知”,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孫中山回顧人類的認知發(fā)展,指出是從“不知而行”,而到“知而后行”,再到“行而后知”,由是認定在沒有近代科學指導的時代,人們的“行”是“不自覺”的行為,進到有科學知識指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逐步積累而形成系統(tǒng)科學理論的過程,科學、理論、知識實來之不易。他十分強調(diào),“夫科學者,統(tǒng)系之學也,條理之學也。凡真知特識,必從科學而來也。舍科學而外之所謂知識者,多非真知識也”,人獲得“真知”,實在不易!

其四,孫中山揭示了“知”較“行”具有更高的品格,“行”是基礎,而“知”是指導。在知行關系上,提升了“知”,揭示了“行”是“知”之基礎,但更強調(diào)“知”即理論,對“行”的指導作用,理論高于實踐。他認為,“知”的基礎是“行”,“天下事業(yè)的進步,都是靠實行”,“有志國家富強者,宜黽勉力行”,但他又指出,“知之必能行之,知之則更易行之”,“知”指導“行”,并使“行”更易,更有成效。他雖說,“人類之進步,皆發(fā)軔于不知而行,此自然之理則,而不以科學之發(fā)明為之變易者也”,揭示了“行”的重要性與普遍性,但他更強調(diào)“當今科學昌明之世,凡造作事物者,必先求知而后乃敢從事于行。所以然者,蓋欲免錯誤而防費時失事,以冀收事半功倍之效也”。他具體指出,在科學昌明時代,人們的活動,總是“從知識而構成意像,從意像而生出條理,本條理而籌備計劃,按計劃而用工夫”,無論何事均能“指日可以樂成”。

孫中山對傳統(tǒng)知行觀的創(chuàng)新中,尤其要指出的是,他在《心理建設》中論及王陽明,特別是論及其“知行合一”說。他既指出,“若夫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即所以勉人為善者也”,“惟以人之上進,必當努力實行,雖難有所不畏,既知之則當行之,故勉人以為其難。遂倡為‘知行合一’之說曰:‘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為不知?!涿闳藶樯浦?,誠為良苦”,對其學說予以高度的肯定;又尖銳指出,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仍然保留了傳統(tǒng)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意,“其說與真理背馳”,是“以難為易,以易為難;勉人以難,實與人性相反”,“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不合于實踐之科學”,因為陽明只是說了“合知行于一人之身”,而時至今日,“以科學愈明,以一人之知行相去愈遠,不獨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為一知一行,而以經(jīng)濟學分工專制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故其結論是:“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不合于實踐之科學也”?;蛟S孫中山對陽明的批評過于苛嚴,實有偏頗之處,然而,無可否認,孫中山是站在時代的新高度,從科學時代的視角,去重新考量明代心學的“知行觀”,從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學說,使之適應歷史發(fā)展的新潮流。

孫中山對“行易知難”說,具有真理性與超前性,它展示了人類新歷史階段的新思維方式。美國現(xiàn)代化研究的著名學者英格爾斯,他曾把“尊重知識”,“計劃現(xiàn)在與未來”,作為現(xiàn)代人的首要特征,認為做事之前,是否先有計劃和打算,是現(xiàn)代人與傳統(tǒng)人的區(qū)別所在;指出“沒有從心理思想和行為方式上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人到現(xiàn)代人的轉變,真正能順應和推動經(jīng)濟制度和政治管理的健全發(fā)展,那么,這個國家的現(xiàn)代化是徒有空名”。英格爾斯的說法同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都揭示了同一的真理:人的心理思想與行為方式,必須隨著科學的進步與歷史的發(fā)展而變革,而且這一變革是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關鍵與前提。

應該說,孫中山“知難行易”說的創(chuàng)立,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仡櫄v史,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的發(fā)展,特別是科學的發(fā)展,必然帶來思維方式的變化。如明代,由于朝廷出臺一系列的社會改革措施,促進了物質(zhì)生產(chǎn)力水平的明顯提高,工商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催生了平等、開放、創(chuàng)新的商品意識,以及“趨利”與物欲的滋生。于是,以喚醒人的道德自覺以維系社會綱常的明代心學,便應運而生。明代心學,注重知與行的統(tǒng)一,教人“能知必能行”,強調(diào)人的道德本性喚醒后,須付諸社會實踐,這無疑是商品活動對務實的訴求。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則反映了在科學昌盛時代,科學、知識、主義對人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知”具有更高的品格,因而告誡人們,在新的科學時代,人的心理與行為方式,必須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而進行變革。這,無疑折射出,孫中山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中,其思想的前瞻性,其中所蘊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值得后人學習與弘揚!弘揚其思想,繼續(xù)完成其“振興中華”的未竟事業(yè),便是對孫中山的最好的紀念!

[注 釋]

責任編輯:郭美星

B259.9

A

1008-4479(2017)05-0053-07

2017-06-23

黃明同(1939-),女,廣西合浦人,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哲學研究所所長,現(xiàn)為廣東省嶺南心學研究會會長。

猜你喜歡
心學孫中山道德
別開生面先行者——孫中山的哲學創(chuàng)意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擔當
公民與法治(2022年7期)2022-07-22 07:12:40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論新時代構建共產(chǎn)黨人心學的三重維度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見心見行 知行合一 “中國藍”新員工培訓中的心學實踐
用道德驅(qū)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楊簡心學的形成及其浙學精神的展現(xiàn)
民國時期孫中山郵票賞析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鄂温| 西畴县| 广宗县| 滨海县| 平谷区| 安西县| 临高县| 芜湖县| 芷江| 遂平县| 同德县| 诸城市| 兴义市| 房山区| 潜山县| 高要市| 美姑县| 柯坪县| 哈巴河县| 政和县| 长寿区| 文昌市| 梅州市| 大余县| 太和县| 本溪市| 阜新| 新野县| 寻甸| 海口市| 辉县市| 哈密市| 余江县| 德格县| 霸州市| 上杭县| 海南省| 琼结县| 霍城县| 玛沁县|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