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萍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二語習得中顯隱性知識界面思考
曾玉萍
(肇慶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語言界面可以從宏觀和微觀方面進行研究。二語習得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界面研究屬于微觀研究。對其界面的關系,學者們提出強界面、弱界面和無界面三種。通過梳理顯隱性知識的概念及其界面三分說、中介語和石化現(xiàn)象與顯隱性知識間的關系以及顯隱性知識的實驗性研究,認為顯隱性知識的區(qū)分因意識概念的模糊不可能截然分開。在任何一個中介語中均可發(fā)現(xiàn)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不同的表象說明顯隱性知識界面的存在。
二語習得;界面;顯性知識;隱性知識
20世紀90年代,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英國諾丁漢大學英文系教授Ronald Carter主編的一套“界面研究叢書(Interface Series)”引發(fā)了國際語言學界的界面研究的熱潮,界面研究呈發(fā)展態(tài)勢。語言界面非新詞。語言有廣義和狹義界面研究[1]2。語言界面研究可以是宏觀的,如社會和語言、社會語用和心理語言界面研究等;也可以是微觀的,如對語言學內(nèi)部句法與語義的界面研究、語音與語法的界面研究等問題。
在中國,有學者從界面的形成、二語界面薄弱的原因及二語習得界面假說的理論價值等方面進行總體描述[2],也有學者對近十年來國內(nèi)外語界面研究的思考[3]。但總體來看,語言界面研究目前在國內(nèi)外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概念不清、切入角度及切入方法等。本文從微觀角度探討語言內(nèi)部,即二語習得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界面問題,不介入界面的宏觀研究,即語言學與各學科之間形成的界面的研究。通過梳理顯性知識及隱性知識的概念及其界面三分說、中介語及石化現(xiàn)象和顯隱性知識間關系及以及顯隱性知識間關系實驗性研究,認為顯隱性知識的區(qū)分因意識概念的模糊不可能截然分開。在任何一個中介語中均可發(fā)現(xiàn)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不同的表象說明顯隱性知識界面的存在。
(一)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隱性知識是邁克爾·波蘭尼(M ichael Polanyi)在1958年從哲學領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shù)學公式加以表述的顯性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能夠被人類以一定符碼系統(tǒng)(最典型的是語言,也包括數(shù)學公式、各類圖表、盲文、手勢語、旗語等諸種符號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識。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對,是指那種我們知道但難以言述的知識(來自維基百科)。
二語學習者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是發(fā)展了一種或/和兩種知識系統(tǒng),即是發(fā)展了顯性知識或/和隱性知識?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涉及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理解。二語習得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討論肇始于Krashen。他認為成人二語學習者在發(fā)展二語能力時有兩種獨立途徑,即無意識習得和有意識學習[4]。人們流利而能產(chǎn)的掌握其母語且能夠在不能解釋潛在的語法時立刻察覺語法的不規(guī)律性,這是隱性知識在起作用。隱性知識能夠在沒有意識到已獲取的知識下影響語言處理,即不知道自己知道;而顯性知識是我們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并且我們意識到它的使用。顯性知識指導有目的的行為,而隱性知識自動被使用。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涉及不同的心理過程和存儲。潛意識過程習得的知識能潛意識地啟動自發(fā)的語言表達,而有意識學得中學會的知識存儲于意識狀態(tài)中,僅在語言運用中起監(jiān)控作用[4]。在顯性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如果顯性知識和輸出有較多的實踐運用機會,就會逐漸轉化為隱性知識,最后到實現(xiàn)程序性知識的自動化這一固定軌跡。但有學者認為學習主要是隱性的[5],在這一過程由于受到一語(母語)的影響,某種程度上是不完美的或不理性的。然而這種不完美可以通過顯性指導得以改善。顯性知識是描述的語法規(guī)則的知識,只有通過控制處理得以獲取,尤其是學習者在計劃時間內(nèi)獲取;而隱性知識是規(guī)則的程序性知識,通過自動化處理獲取,尤其是當學習者流利而自然地表現(xiàn)時獲取。記憶中相對獨立存在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系統(tǒng)就是通過意識連接并相互作用的,意識就是這兩種知識的接口。有學者認為語言學習與認知技能相似,技能獲取的基本原則是有意識的過程[6]。二語習得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差異的核心是學習者對相關知識或知識規(guī)則的意識程度,以及用語言表達相關知識和規(guī)則的程度[7]。
學者們在討論顯性知識及隱性知識時,把它們和意識、學習、習得、技能等聯(lián)系在一起。但就認知系統(tǒng)而言,意識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可以說意識是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一認知對象上。意識是顯性/隱性之分的依據(jù),有意識的參與則為顯性,沒有意識的參與則為隱性。但在二語習得中輸入是多級現(xiàn)象,輸入的知識到底是語言形式的意識、語言實例的意識,信息的意識,還是刺激事件的意識?意識、學習、及記憶之間的關系怎樣,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有待商榷。
在二語習得中,意識是如何適合于認知系統(tǒng)。在何種情況下什么東西變成有意識的?它有何不同?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區(qū)分因意識概念的模糊性也不可能截然分開。
(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三種界面之爭
對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間的界面關系,學界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即強界面說,弱界面說和無界面說。
強界面說的代表人物是RobertDekeyser[6]。強界面說是基于從認知心理學角度所提出的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8],認為語言學習與認知技能相似。通過一系列發(fā)展過程,先是積累陳述性知識(what),然后是程序性知識(how),最后通過訓練達到自動化程度,即程序化的知識變的流利、自發(fā)且不需努力。技能獲取的基本原則是有意識的過程。簡言之,就是二語學習的過程遵循從技能行為的that類知識(陳述性知識)到how類知識(程序性知識)的過程。
弱界面說的代表人物是Rod Ellis。他認為顯性知識主要是在獲取隱性知識中作為加工的輔助者起作用,顯性知識可以轉化為隱性知識[9]。其觀點強調(diào)意識的作用。而另一位持弱界面觀點的學者則更少強調(diào)意識的作用[10]。認為學習主要是隱性的,是聯(lián)想的和理性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直覺地根據(jù)交際中遇到的可能的相關實例認知和組織語言結構或語言形式-功能映射。任何新知識或者新技能的獲得都會受到已經(jīng)具有的知識或者技能的影響。牢固建立起來的母語系統(tǒng)對第二語言學習產(chǎn)生影響。這兩種觀點都認為顯性知識有助于幫助隱性知識的獲取。
無界面說的代表人物是Stephen Krashen。他認為有意識的語法指導無助于潛意識的語言學習,因為它不能發(fā)展學習者的語法能力[4]。換而言之,所教的與所學的和流利交際所需的隱性知識之間無界面。其理論的核心是理解性輸入假設,認為真正的語言習得是無意識發(fā)生的并無意識存儲在大腦中,學習過的知識不能轉化為習得知識。
學者們對顯隱性知識界面問題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我們以下通過顯隱性知識界面的實驗性結果探討這樣問題。
(一)中介語及石化現(xiàn)象實驗
中介語(Interlanguage)是指從母語(L1)始至習得第二語言(L2)止,其間經(jīng)歷的一系列的語言過渡“階段”里所產(chǎn)生之“語言”。這種語言是一種既不同于學習者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會隨著學習的進展向目的語逐漸過渡的動態(tài)的語言系統(tǒng)。石化現(xiàn)象是指許多外語學習者在其外語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能會出現(xiàn)止步不前的情況。二語習得研究中,中介語和石化一直是理解二語發(fā)展的基本概念,也是理解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重要概念。
Selinker提出的中介語假設及石化現(xiàn)象是40多年來指導二語習得研究最有影響的理論之一。他把二語習得中石化這一特征和被稱為潛在的心理結構(Latent Psychological Structure)聯(lián)系在一起[11]。潛在的心理結構是一種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的排列,會阻止學習者以一種永久的方式獲得目標語形式。他認為石化的語言單位應該涉及三種系統(tǒng)的資料,即母語,中介語和目標語。在潛在心理結構中的中介語單位是隱藏的,只有在學習者試圖用目標語表達他們自己的意義時才能被激活。
石化現(xiàn)象是二語學習者面臨的窘境。無論學習條件多么有利,比如給予豐富的輸入,有足夠的學習動機及有交際訓練的大量機會,學習者仍有某種行為錯誤。早期的對石化現(xiàn)象的理解趨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即一旦石化發(fā)生,就會影響整個中介語系統(tǒng)。后續(xù)的理論和研究發(fā)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是部分而非整體的,僅影響中介語的次系統(tǒng)且有不同的選擇性影響個體學習者和他們的中介語次系統(tǒng)。Han就石化現(xiàn)象做了一系列縱向研究[12]。她的實驗對象是昵稱為G和F的兩個成年男性中國人。他們有豐富的被指導的學習經(jīng)驗,也有在目標語環(huán)境下學習的經(jīng)驗且都有強烈的提高英語水平的動機。其實驗顯示出石化的三種情況,即中介語結構退化、中介語結構保持不變和中介語結構有所變化。這三種情況展現(xiàn)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不同關系。她認為中介語結構退化和中介語保持不變表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界面的缺乏,而中介語結構的變化表明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有強界面。在任何中介語中,有可能共存顯性和隱性界面的呈現(xiàn)和缺失,在石化中隱性和顯性知識間有不同的關系。二語習得中中介語及石化現(xiàn)象似乎涉及到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分裂。Krashen&Pon[13]對一名英語已達高水平的中國人進行了為期三個月跟蹤記錄發(fā)現(xiàn),如給予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她描述符合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及違反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時,她能夠改正95%的錯誤;在寫作及有準備的發(fā)言中,她能夠有意識地使用語言知識。而在隨意談話時,也許由于過程太快或過于關注信息而疏于調(diào)整輸出,她會偶然犯錯誤,且在她已經(jīng)有意識學得的20多年的簡單語法規(guī)則上犯錯。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即使是學得很好、實踐中很熟練的規(guī)則也不能轉為習得。
認知機制在任何一個中介語中均可發(fā)現(xiàn)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不同的表象。中介語中的次系統(tǒng)有的會表現(xiàn)出強銜接/界面,有的會表現(xiàn)弱銜接/界面,還有的會表現(xiàn)出無銜接/界面。中介語的理解可以說明在二語習得者頭腦中存在接口/界面,只是存在的強弱問題,盡管目前大部分都贊同弱接口/界面之說,但仍然有一些潛在的問題如石化現(xiàn)象、學習者之間的不同習得和學習者內(nèi)部的不同習得。這些問題在討論顯性和隱性知識或學習時都是與之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沒有徹底厘清,想要確定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界面問題還為時過早。
(二)人工語法測試實驗
隱性知識總是和人們流利的使用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正是隱性知識使語言處理由控制處理(controlled process)向自動處理(automatic process)轉變,以便在輸出任務中實現(xiàn)無負荷運算[14]。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語習得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發(fā)展過程,或者說是知識表征的變化過程。知識表征的變化意味著學習者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或者重構與確認已有的知識結構。
Reber引用人工語法(Artificial Grammar)學習測試受試者的隱性知識[15]。他通過給受試者展示包括字母順序的學習資料如VXXVS和TPPPTS并告知他們,字母順序遵從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然后對他們進行語法判斷測試,內(nèi)容包括新的合乎語法和不合乎語法的字母串。結果顯示出非隨機性,但受試者完全不能用語言表述潛在的語法。因此他們得出結論,認為有可能學習者隱性獲得抽象的語法結構表征。Green and Hecht的實驗顯示出在自然的二語習得中,口頭報告和句子糾錯間存在明顯的分裂[16]。他們發(fā)現(xiàn)受試者改正語法錯誤的能力落后于提供糾錯的能力,正確的糾錯和不正確的解釋連在一起。認為改正句子的能力是由隱性知識所驅動,而通過指導,給受試者提供顯性語法知識,可能有助于學習者隱性知識的發(fā)展,在糾錯中學習者依賴的是顯性知識。對此實驗的結果,Shanksand John認為不具有強制性[17]。人工語法本身就很難用言語表達,另外在訓練和任務報告及缺乏詳細的詢問之間有時間上的延期。Dienesand Scott所做的人工語法實驗中,要求受試者在做判斷時說出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即他們判斷的依據(jù)是猜測、直覺還是記憶[18]。當受試者說他們是猜測的,如果他們判斷的精確性不是偶然的,就能斷定他們使用了隱性知識。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受試者糾錯的平均正確水平比錯誤的高,意味著人們做判斷是依靠有意識的知識。Rebuschat也用了語法判斷測試研究在不同訓練條件下學習者學習德語動詞位置規(guī)則的情況[19]。在涉及意義訓練條件下,在可信度和精確度之間有關聯(lián)。依賴于記憶和規(guī)則的反應是非隨機的,顯示顯性知識的貢獻;而依賴于直覺的可信反應是隨機的,顯示無意識結構知識的貢獻。有趣的是,在需要受試者有意識尋找規(guī)則的訓練條件下,顯示出相當強烈的無意識知識。在猜測的回答中甚至也發(fā)現(xiàn)了非隨機的回答,說明刻意誘導可以導致隱性知識。
從以上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語法判斷測試考察的是識別語法錯誤、改正錯誤及說出語法規(guī)則的違反,但我們不能通過他們的語法測試判斷他們提取的是外顯知識還是內(nèi)隱知識,抑或是兩類知識兼而有之。另外,語法判斷測試所測量的知識類型,取決于判斷是定時的還是非定時的。如果學習者能夠快速地判斷出某個句子的合乎語法性,其依賴的就很可能是內(nèi)隱知識;如果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則依靠控制性的外顯知識。測量標準一成不變地總是涉及合乎語法判斷、填空測驗等,很少考察自然話語的特征及其所體現(xiàn)的語言知識的運用。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界面研究與意識及石化、中介語聯(lián)系緊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涉及意識的心理過程,而對意識是這兩種知識的接口問題,學者們并未達成一致意見。二者間有動態(tài)聯(lián)系且顯、隱性知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石化及中介語現(xiàn)象及記憶缺失癥的存在似乎印證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分離,但認知機制在任何一個中介語中均可發(fā)現(xiàn)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不同的表象。而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實驗研究可以看到,任何知識的測試不可能是純粹的處理過程,語法判斷既反映隱性知識也反映顯性知識。高度受控的實驗室的實驗遠離實際的學習及語言的運用,其發(fā)現(xiàn)應該說對二語習得無多大意義。實驗室所研究的是控制隱性學習研究,創(chuàng)造適合非特殊性知識的理想條件,更重要的是,他們以一種更有可能反映那種知識的方式測試學習者??梢哉f,涉及到語言符號和類似語言規(guī)則的任何任務的實施是一種語言學習的有效測量,問題是這種學習是否隱性或顯性及它是否能產(chǎn)生隱性或顯性的知識。另外,知識完全被無意識使用的情況是不現(xiàn)實的。
[1] Ramchand,G.&C.Reiss.The Oxford Handbook of Linguistic Interfaces[M].Oxford:OUP,2007.
[2] 盛云嵐.二語習得界面假說剖析[J].現(xiàn)代外語,2015,38 (5):678-686.
[3] 朱躍、伍菡.對近十年來國內(nèi)外語界面研究的思考[J].外國語文,2013(5):18-21.
[4]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2.
[5] Ellis,N.At the Interface:Dynamic Interactions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anguage Know led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5(2):305-352.
[6] DeKeyser,R.Beyond Focus on Form: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M]//C.Doughty&Williams(Eds.).Focus on Form i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2-63.
[7] Hulstijn,J.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mplicitand Explici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Introduction[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5 (2):129-140.
[8] Anderson,J.Acquisition of cognitive skill[J].PsychologicalReview,1982,89(4):369-406.
[9] Ellis,R.A Theory of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llis(Ed.).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London:Academic Press,1994:79-114.
[10] Ellis,N.At the Interface:Dynam ic Interaction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anguage Know led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2005(2):305-352.
[11] 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209-41.
[12] Han,Z.-H.Interlanguage and Fossilization:Towards an Analytic Model[M]//V.Cook and L.Wei(Eds.),Contemporary Applied Linguistics.New York:Continuum, 2009:137-62.
[13] Krashen,S.D.&P.Pon.An Error Analysis of an Advanced Learner of ESL:the Importance of the Monitor. Working Papers in Bilingualism,1975(1):125-129.
[14] Segalow itz,N.Automaticity and Second Languages [M]//C.J.Doughty&M.H.Long(Eds.).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alden,MA: Blackwell,2003:382-408.
[15] Reber,A.Implicit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Grammars[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7 (6):855-863.
[16] Green,P.&Hecht,K.Implicit and Explicit Grammar: An Empirical Study[J].Applied Linguistics,1992(2): 168-184.
[17] Shank,D.&John,M.Characteristics of Dissociable Human Learning Systems[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4(17):367-447.
[18] Dienes,Z.&Perner J.A theory of Implicitand Explicit Know ledge[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1999(5): 735-808.
[19] Rebuschat,P.Implicit Learning of Natural Language Syntax.Ph.D.thesis,University of Cambridge,Cambridge,2008.
On Interface between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ZENGYu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Language interface can be studied from both amacro perspective and am icro perspective.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tudy of explicit know ledge and tacit know ledge belongs tom icro one.About their relationship,researchers put forward three kindsof interface,i.e.the strong interface,theweak interface and noninterface view.By com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licitand tacitknow ledge,between interlanguage,fossilization and explicitand tacitknow ledge aswellas giving some experimental results,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xplicit know ledge and tacit know ledge can’t be separated because of the ambiguous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y can be found in any of interlanguage.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interface;explicitknow ledge;tacitknow ledge
姚 英)
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8445(2017)04-0038-05
2016-09-14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GD13XWW16);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2013JK181)
曾玉萍(1968-),女,四川金堂人,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