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喬雪 唐勁松
1.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四川 成都 610400;2.四川岷山律師事務所,四川 成都 610000
淺析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領的意思表示
談喬雪1唐勁松2
1.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四川 成都 610400;2.四川岷山律師事務所,四川 成都 610000
讀朱慶育先生之《民法總論》,其言:“法律行為之實施,可拆分為發(fā)出或受領的意思表示兩部分。意思表示的發(fā)出,以發(fā)出時的意識為判斷。精神病發(fā)病期間或者神志不清之人發(fā)出的意識表示,自然無效。”①可見,朱先生認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于其無法形成真實有效的意思表示,其發(fā)出的意思表示是無效的。然而,依朱先生所言,法律行為之實施中,還有受領的意思表示,而單純受領的意思表示,按照常人的眼光則不需要太強程度的判斷能力,那么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受領的意思表示,又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呢?
判斷能力;受領的意思表示;
受領的意思表示,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實施的方式,討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受領的意思表示生效與否,首先要了解一般民事法律行為如何生效和其生效的關鍵要件。眾所周知,民事法律行為的生效是一個嚴謹而漫長的過程,以合同為例,在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前提下,合同成立。而民法之基石乃私法自治,即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交易等自由,盡可能減少法律對其生效的阻卻,給予公民在法律的框架下最大的發(fā)揮范圍,故在意思表示一致,只要不和自身因素、他人因素和秩序因素相悖,一般認為其民事法律行為生效。故,在大部分情況下,法律效力正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之結果。由此可見,當事人意思表示能力是極為重要的,直接決定著法律后果。而當事人意思表示能力,其主要為判斷能力,②即自然人可以獨立去判斷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擁有完整判斷能力的自然人能做出完整的意思表示,民事法律行為又是表意行為,即在大部分情況下,自然人可以使自己的意思表示具有法律約束力。
在發(fā)出的意思表示當中,當事人是主動的、積極的發(fā)出意思表示,這些意思表示直接決定了最后發(fā)生的法律關系的變動。而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囿于其精神疾病或者其年齡限制,其獨立判斷的能力是受到了限制的,故他們并沒有這種主動、積極向他人發(fā)出意思表示的能力,即使做出了此類表達,也是非真實有效的表達,所以毫無疑問其發(fā)出的意思表示即為無效。
按照此種邏輯推論,民事法律行為需要判斷能力,發(fā)出的意思表示和受領的意思表示皆為民事法律行為實施的方式,故“判斷能力”是其必備要件,其缺失會造成該民事法律行為的無效。但受領的意思表示當中,當事人不需要主動的、積極的發(fā)出意思表示,仿佛也并不需要經過復雜縝密的價值判斷,僅僅是消極的受領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判斷能力還是其必要的條件嗎?
有人認為是不必要的,因為在我國《合同法》中,關于承諾的生效采取的是到達主義,在到達主義當中,承諾只要到達了要約人即生效,無需要約人做出任何判斷行為和意思表示,對方僅僅受領該回復即可。在英美法系中,承諾的到達采取的是投郵主義,即承諾只要投遞即生效,雖然和我國規(guī)定不一,但是在不需要對方擁有判斷能力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因為承諾的生效不需要要約人做出任何意思表示,即使要約人
做出了反對的意思表示也無法阻止承諾生效的事實。一個精神病人在病情得到控制時發(fā)出要約,在病發(fā)時候得到承諾,承諾也不會因為他判斷能力的喪失而變?yōu)闊o效。由此可見,仿佛受領的意思表示雖然屬于一種民事法律行為實施的方式,但卻和一般民事法律行為要求判斷能力的意思表示不同,并不必然要求意思表示,所以即使是沒有判斷能力不能進行完整的意思表示的自然人,也可以做出有效的受領。
然而該看法是錯誤的,在合同訂立的過程當中的相對方并非本文中闡述的做出受領的意思表示的自然人。在合同訂立的過程中,無論是要約還是承諾,其相對方都是被通知人,被通知人當然不要求判斷能力與完整的意思表示,因為他們僅僅是一個被通知的對象而已。而在受領的意思表示中,受領人要在范圍內做出受領或者不受領的意思表示,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被通知的對象,是需要做出一定的意思表示予以反饋的,而受領人做出的意思表示,也直接決定了民事法律關系的生效與否。故,即使是接受承諾沒有要求當事人任何的判斷能力,也不能證明受領的意思表示是不需要判斷能力的,因為接受承諾只是單純的被通知,而受領的意思表示是一種需要當事人做出選擇的民事法律行為。
受領的意思表示,比如在贈與合同中受領的意思表示,其正是贈與合同成立的必備要件。在贈與合同當中,需要接受贈與的一方做出接受贈與的意思表示,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贈與合同才能成立生效。故,受領的意思表示,雖然是一種消極的、程度不強烈的民事法律行為,但是其仍然受到民事法律行為的必要要件的約束,應該遵循一般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生效的過程。故我國《民通意見》第六十七條直接規(guī)定:“間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為,確能證明是在發(fā)病期間實施的,應當認定無效。”而沒有區(qū)分發(fā)出的意思表示和受領的意思表示,是因為無論是哪種民事法律行為,只要是喪失判斷能力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做出的,都是無效的。
[ 注 釋 ]
①朱慶育.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38.
②<瑞士民法典>第16條.
[1]張馳.自然人行為能力新思考[J].法學,2009(02).
[2]李霞.論禁治產人與無行為能力人的當代私法命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05).
D
A
2095-4379-(2017)25-0262-01
談喬雪(1991-),女,四川樂山人,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建設工程管理系,教師;唐勁松(1990-),男,四川宜賓人,四川岷山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