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棗莊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棗莊 277160)
《海灘》:一部人類天性的蛻變史
張健
(棗莊學院外國語學院, 山東棗莊 277160)
《海灘》(The Beach,2000)是一部根據(jù)英國當代青年作家亞歷克斯·加蘭德(Alex Garland,1970~)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通過講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一個地處偏遠但卻美麗如畫的泰國海灘上的生活,描寫了私欲驅使下的人在走向邪惡的過程中靈魂的動蕩與焦灼,充分暴露了生存與道德隱蔽而深刻的矛盾,是一部人類天性的蛻變史。
《海灘》;私欲;背包客;蛻變①
《海灘》(The Beach,2000)根據(jù)自英國當代青年作家亞歷克斯·加蘭德(Alex Garland,1970~)的同名小說改編。作為一部荒島題材的影視作品,此作品集冒險與愛情于一體的劇情創(chuàng)意還未上映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從導演到演員,陣容可謂豪華:由曾執(zhí)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著名導演丹尼·鮑爾(Danny Boyle)擔任導演,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主演男主角理查德(Richard)。影片主要講述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在一個地處偏遠但卻美麗如畫的泰國海灘上的生活遭際,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生存與道德隱蔽而深刻的矛盾。
來自美國的理查德(Richard,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是位酷愛冒險的美國年輕人。他獨自去泰國旅游,住進當?shù)氐囊患衣灭^。住在隔壁的達菲(Daffy)跟他透露了傳說中的“海灘”的秘密。理查德非常向往,于是設法拿到一張去那里的地圖,并邀請結識的法國情侶(Francoise,Edienne)一起踏上尋找“人間天堂”的旅程。他們經(jīng)過一番努力終于找到了神秘的人間天堂,那里有碧綠的海灘,簡樸的木屋,大量的大麻,各形各色的人聚集在一起過著單純而原始的生活,真是讓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在島上的女首領薩爾(Sal)許可下,理查德等三人順利進入海灘,發(fā)現(xiàn)在這處偏僻神秘的被稱之為“人間天堂”的海灘上,大家一起勞動,自力更生,獲取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物資。在勞作之余,大家通過開展像踢足球、彈吉他、聽廣播、玩游戲機等諸如此類的形式多樣的娛樂活動來豐富和打發(fā)自己的閑暇時光,時不時地再去偷些島上武裝村民種植的大麻,不用去顧忌文明社會的那些規(guī)約和限制,生活真是愜意至極。影片中有多個細節(jié)展示了海灘的美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大家模仿經(jīng)典美劇《華生一家》(the Waltons,1972~1982)的情節(jié),晚上睡覺之前互致晚安。有意思的是,祝你晚安的那個人你可能都不知道是誰。這與現(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許這個傳說中的神秘海灘還真是人人向往的“人間天堂”。讀者或許會禁不住地感嘆,這不就是人類苦苦尋覓的精神家園嗎!
然而看似平靜的生活,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這個封閉式的天堂樂園開始面臨一個又一個危機,日子過得心驚肉跳,原來的歡樂和睦氣氛也逐漸消失殆盡。在處理危機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生存與道德隱蔽而深刻的矛盾,人性與愛在艱困環(huán)境里的張揚。多個情節(jié)給予了刻畫,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這處海灘雖然偏僻,遠離繁華都市,但是依然擺脫不了人類社會的一些痼疾,比如幫派沖突。這在該片中就體現(xiàn)為理查德派與巴格斯(Bugs)派的沖突。雙方看對方都不順眼,甚至多次要大打出手。薩爾(Sal)作為海灘上的首領也不主持公道,私心很重。一方面是因為巴格斯(Bugs)是她的情人;另一方面,當初她之所以破例收留理查德等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暗暗相中了理查德的英俊健壯。后來在外出購物時故意讓理查德陪她去。來到燈紅酒綠、車來車往的繁華城鎮(zhèn),人對外界的欲望就釋放了出來。她抓住理查德犯了錯又害怕大家知道的心理,要挾他上床,還四處散布謠言,污損理查德的名聲。這位女首領如此的道貌岸然,內心的陰暗和靈魂的邪惡可謂暴露無遺。
其次,島上發(fā)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作為導火索逐漸地導致了“天堂”的崩塌??死锼雇?Christo)與斯丹(Sten)在下海捕魚時遭到鯊魚的襲擊,兩人都身負重傷。后來被救上岸后,斯丹(Sten)最終因傷重而失去了生命?!疤焯谩崩锏娜藗?yōu)樗e辦了葬禮,和著傷感的音樂,大家滿懷悲傷,有的還發(fā)出陣陣啜泣聲,依依不舍地向死者告別,讓觀眾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那種默默的溫情,人間自有真情在。而克里斯托(Christo)的下場卻著實讓觀眾唏噓不已。他雖沒丟掉性命,但卻被咬成重傷。由于害怕“天堂”的秘密被泄露,女首領薩爾(Sal)既不安排送他出去就醫(yī),也不同意請醫(yī)生來到海灘上為他療傷。最終,克里斯托(Christo)雙腿上的傷勢因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而愈發(fā)嚴重,開始潰爛,導致他他天天不停地發(fā)出痛苦的呻吟聲和吼叫聲。大家被搞得開始變得煩躁不堪,最后居然將他棄于荒野, 完全忽視了克里斯托(Christo)的存在,眼不見心不煩,甚至興高采烈地開始籌備Tet 節(jié)。這時候人性的冷漠、自私與麻木完全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讓人不禁感嘆人性本惡的劣根性無論在哪一個地方,都是無法避免的。
再有,Zeph 、Sammy等四人揣著理查德給的地圖也闖進了海灘。薩爾發(fā)現(xiàn)此事后為了防止海灘的秘密泄露出去,就命令理查德去把他的朋友殺了。理查德起先下不了手,最終無奈之下“借刀殺人”,利用島上種大麻的武裝村民把他們殺掉了。不過,這件事也激怒了海灘的真正主人——島上的武裝村民。他們命令海灘上的背包客全部離開,以免再滋生其他事端。海灘上的人們非常氣憤,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查德造成的,并要殺了他以消眾怒。最后理查德用實際行動揭露了海灘的生活只不過是一場騙局,一場潛藏在人類靈魂深處對于美好的騙局。于是大家紛紛驚醒,逃離這座曾讓許多人趨之若鶩的“人間天堂”。不禁讓觀眾想起了根據(jù)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的名作《蠅王》(Lord of the Flies)改編的同名電影,講述的也是一群人在孤島上為了生存而相互殘殺的故事,只不過故事的主角換成了兒童。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恰恰驗證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惡永恒地存在于人類的靈魂深處,也回應了西方影視文學作品中自古迄今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人性惡。
早在古羅馬帝國時期,當時被尊稱為“圣人”和“圣師”天主教思想家奧古斯丁根據(jù)《圣經(jīng)》中亞當和夏娃因在蛇的誘惑下偷吃禁果而被趕出伊甸園的描述提出了“原罪性惡論”。這一觀點在西方產(chǎn)生了持久的影響力,統(tǒng)治西方長達幾世紀之久。
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開始對“原罪性惡論”大加批判,認為人性本善良。但是,由于西方宗教神學的根基太深,“性惡論”經(jīng)過馬丁·路德、加爾文、霍布斯、弗洛伊德等人的恢復和發(fā)展,對西方文化歷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诖?,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西方影視文學作品中一個亙古不變且富有爭議性的話題。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都對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根據(jù)美國19 世紀浪漫主義小說家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同名作改編而成的好萊塢經(jīng)典電影《紅字》(The Scarlet Letter)中,通過塑造勇敢挑戰(zhàn)世俗宗教的女主人公海斯特在清教(加爾文教) 統(tǒng)治下所經(jīng)歷的曲折人生,牧師丁梅斯代爾和齊靈渥斯所經(jīng)歷的復雜痛苦的思想斗爭,探討了人的“靈魂的凈化和道德的超越,回歸了人性。”(胡彥霞,2011)在根據(jù)美國著名懸疑小說家哈里斯·托馬斯(Thomas Harris)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導演喬納森·戴米(Jonathan Demme)也同樣構建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監(jiān)獄來探索人性的善與惡:影片刻畫了好多具有復雜人生經(jīng)歷的人物,例如有吃人前科的精神學家漢尼拔博士、對少女進行殺戮與虐待的性虐待狂野牛比爾、穿著廉價鞋一步步成長為FBI 的克拉里斯等,通過一些殘忍得近乎變態(tài)的場景為觀眾營造出一種緊張氛圍。在這些人物身上所顯現(xiàn)的復雜的善與惡并存的人性對觀眾的內心產(chǎn)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斬獲奧斯卡等多項大獎的電影《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以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為例,通過揭示當代美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生存現(xiàn)狀及其所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真實地展現(xiàn)了主人公內心的壓抑、孤寂和尋求自救的人生歷程,深刻剖析了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以及人性的回歸和復活,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和對人類的信心,同時引發(fā)了觀眾對于人性善與惡的思考。(盧春艷,2010)
更具有特色的是,好萊塢很多影視作品的主人公是精神病人,通過這些處于社會邊緣的非主流人群的所思所想所行,直面人性的丑惡與陰暗,展示人的內心世界的欲望與掙扎,揭示生活在后工業(yè)時代的美國人內心的孤獨與絕望。最具有代表性的影片就是根據(jù)布萊特·伊斯頓·艾利斯((Bret Easton Ellis))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這部經(jīng)典的心理學電影通過對主人公帕特里克·貝特曼的雙重性格的描寫,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的都市生活,批判了極具腐蝕性的社會中彌漫的拜金主義,暴露了人性的冷漠與黑暗。
不同的是,此片聚焦當代社會,將對人性的描寫放在了背包客旅行這么一個全新的故事框架里進行,引起了人們普遍的興趣與關注。片中的人物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這些年輕人煩透了人多擁擠的地方,特別向往一些陌生、人煙稀少的地方,所以離開熟悉的家鄉(xiāng),獨自旅行,到陌生的環(huán)境中去冒險,過著一種吉普賽人的生活。還經(jīng)常嗑藥,生活在夢幻世界當中,借以逃避現(xiàn)實。在山上獨自阻擋外來者的時期,理查德不斷出現(xiàn)幻覺,最終“發(fā)瘋”, 做盡所有能做的各種怪狀,露出野獸般猙獰而邪惡的怪嘯,天天如打興奮劑般上竄下跳,為所欲為,漸漸把自己演變成了一個冷血殺手。他已經(jīng)走在了毀滅別人、毀滅自己的路上。只有毀滅才能成為他活著的支柱。他憋死了當初給他酒喝、被鯊魚咬傷的克里斯托(Christo),還沒必要地流下幾滴鱷魚淚。在這個貌似極樂的世界里,有偏執(zhí)、有自私、有殘忍、有瘋狂,卻沒有了人之初的單純和善良。
“荒島”作為一個微縮的人類社會,既承載著政治的合理性與民主力量,又充斥著權力與暴力,由此“荒島”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象征具有雙層含義:既象征了人間的理想樂園、美好的新生活和自由,也象征了危險與絕望。荒島意象的這種二重性則體現(xiàn)了人性的二重性:人性具有向善的秉賦與向惡的傾向。(劉曉云,2006)西方有著悠久的荒島影視文學傳統(tǒng),影響很大,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受到觀眾和讀者的歡迎。魏穎超教授多年來一直關注西方的荒島文學作品,她認為:“荒島文學并非宣傳藉荒島來尋求逃避社會的處所,荒島只是一種載體,是表達主題的一種手段。它們或是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沖突,或尋求一種改造社會的手段,或宣傳作者的社會、政治和哲學觀點。”(魏穎超,2004)這在《暴風雨》《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珊瑚島》《金銀島》和《蠅王》等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地體現(xiàn)。其實,她這句話也適用于像《海灘》這樣的影視作品中。況且,上面列舉的文學作品大都有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經(jīng)歷,且上映后都很受歡迎?;诖?,亞歷克斯·加蘭德(Alex Garland,1970~)的《海灘》才會被大名鼎鼎的20世紀??怂构究粗校鳛槠?000年的開春之作,被成功搬上了熒幕。在影片中,“海灘”處在一個非常偏僻的四周是一片汪洋的孤島上。選擇這樣的故事背景恰恰體現(xiàn)了影視制作者的良苦用心,這么一個場所排除人世間其他因素的干擾,最有利于人性的充分展示,觀眾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聯(lián)想他們自身及周圍發(fā)生的故事,會激發(fā)他們對自身及周圍世界的觀察與思考。
在《海灘》這部影片中,海灘周圍的環(huán)境令人心曠神怡,白沙椰樹,碧波蕩漾,遠離繁華都市的喧囂,人們和睦相處,充滿友愛,共同勞動,自給自足,真是一幅“世外桃源”的美麗畫卷。但是隨著故事的推進,觀眾才驚醒地發(fā)現(xiàn),欲望到處都有,無論你身處哪里。問題不是在環(huán)境,而是在人本身。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難免產(chǎn)生利益沖突,人性中的虛偽、懦弱、自私、嫉妒、麻木等陰暗面開始逐步的暴露出來,它們是根深蒂固的,環(huán)境再怎么改變,它們也不會消弭。海灘上發(fā)生的故事將生活于其中的人們身上的冷漠、自私、麻木、偏執(zhí)與瘋狂暴露得淋漓盡致,更加揭示了赤裸裸的人性。在這個貌似極樂的世界里,小島雖然可以隔絕俗世的塵囂,但海水卻無法滌清世俗的欲望。為了追尋自私的快樂,他們毅然選擇背信棄義,喪失了當初的單純和善良。這樣的天堂其實只是一種文明的退化,可以說小島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來自各國的各色人等恰似人類的一個橫切面,讓觀眾通過觀看他們的所思所想所做,深深地認識到人的貪欲、私欲在失去理性規(guī)范的制約后會產(chǎn)生無窮的惡,相互殘殺,小島陷入混亂之中,最后這個人人向往的“天堂”在人性測試中分崩離析,成了人們記憶中的傷心之地。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惡永恒地存在于人類的靈魂深處”,“人性中總是潛伏著一個伺機外現(xiàn)的‘獸性的人’,他總是極端地利己,具有攻擊性,由此帶來了人與人的互相殘殺,造成了人類的極大破壞性?!?轉引自鄭克魯,2006:158)《海灘》作為一部以荒島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描寫了私欲驅使下的人在走向邪惡的過程中靈魂的動蕩與焦灼,是一部人類天性的蛻變史。
[1]胡彥霞.人性的回歸——解讀影片《紅字》中的人物[J]. 電影文學,2011,(8):83~84.
[2]劉曉云. 人性二重性在荒島文學中的體現(xiàn)[D]. 河北師范大學,2006.
[3]盧春艷. 《美國麗人》的人性解讀[J]. 電影文學,2010,(16):86~87.
[4]魏穎超. 論英國荒島文學源流[J]. 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 2004,(1):77~80.
[5]鄭克魯. 外國文學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責任編輯:呂 艷]
2017-02-11
張健(1980-),男,山東棗莊人,棗莊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
I106.4
A
1004-7077(2017)03-00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