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杰 金蓉
·教育實踐·
“對分課堂”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探索和應用
王敏杰 金蓉
課堂教學改革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和推行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廣大教師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和探索,如自主課堂、案例教學、PBL教學等。然而,這些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革仍有一定的局限,很多的課堂教學仍然效果較差,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應用,結合案列教學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思維,提高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更好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內涵。
對分課堂;藥理學;教學改革
藥理學是一門研究藥物與機體相互作用規(guī)律的學科,也是一門橋梁學科,是連接基礎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基礎醫(yī)學與藥學的橋梁學科[1]。藥理學課程在醫(yī)學生的教育體系中作為醫(yī)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其教學效果與醫(yī)學生的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息息相關[2]。其課堂教學效果將直接決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近年來,涌現(xiàn)出眾多的藥理學教學改革方法,如案例教學法[3]、情景教學法[4]、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PBL)[5]、病例教學法[6]、基于課堂的教學法[7]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法[8]等。然而,藥理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學生課堂注意力不集中、玩手機、看電腦、不認真聽課的情況仍普遍存在。因此,對藥理學課堂教學改革仍需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
“對分課堂”是由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新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9]。“對分課堂”在全國的中小學教育改革中、以及部分高等學校教學改革中已有應用,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報道仍然較少,本文作者在學校教學改革立項的資助下,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藥理學課堂教學初探,通過一定時間的實踐,發(fā)現(xiàn)對分課堂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良好?!皩Ψ终n堂”教學模式值得在藥理學教學中進行嘗試和推廣。
“對分課堂”是張學新根據國內大學課堂的現(xiàn)狀、基于心理學規(guī)律提出的課堂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突出課堂討論過程。實質上,它是在講授和討論之間引入一個心理學中的內化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對講授內容吸收后,有備而來的參與討論[10]。
“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3個步驟,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 、內化吸收(Assimilation) 和討論(Discussion),也稱為PAD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不同的是,對分課堂強調生生、師生互動,鼓勵自主性學習。注重教學流程的改革,無需大量投入,是一種經濟、實用的課程改革,值得嘗試。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11]。
2.1.1 課程規(guī)劃 藥理學課程多為大班授課,學生眾多,教學內容緊湊,“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不適應大班操作。因此,應選擇小班授課班級,人數在40人左右為宜。選定好授課班級好,進行課程規(guī)劃和準備工作。首先,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準備清晰、完整的教學大綱,并著重列出課程的授課時間、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考勤和考核方式等內容,并把教學大綱通過學校教務處的課程中心平臺、或通過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將大綱與學生共享,以便學生作為選課參考,讓學生提前了解“對分課堂”,做好準備,同時可以對 “對分課堂”模式的關鍵點給學生予以解釋,讓學生能夠提前接受“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2.1.2 教學設計 為了保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教師應在課程之前認真進行教學設計、備課。教學設計內容主要包括:第一次課堂講授章節(jié)重點內容,學生課后閱讀的教材,課后作業(yè)等,并根據教學內容和重要問題進行復習,預備交流;下次課堂教學設計:前一半時間(30分鐘左右)交流討論,后部分時間(25分鐘左右)教師講授下一章節(jié)內容;考勤和作業(yè)考核:教師提前設計好考勤和考核方式。作業(yè)通過網絡平臺或手機APP提交給任課教師,教師批改作業(yè)和同時與學生交流,督促學生復習,保證理解基本內容,能夠進行深入、有意義的交流討論。鼓勵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寫出獨特的分析、思考和體會。
2.2.1 課堂講授 課堂教授是“對分課堂”的核心,教師在進行嚴格的教學設計后,進行課程教學,由于學生接受能力,以及學生在課下對藥理學課程付出的學習時間有限,可嘗試將藥理學中部分教學內容,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藥理、心血管系統(tǒng)藥理學等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改革嘗試。根據提前選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第1周第1次課向學生講解對分課堂的理念及操作方法,第2次課教師對第1部分教學內容框架、概念、重點及難點進行講解,并布置作業(yè)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皩Ψ终n堂”課堂教學過程,教師講授時間比傳統(tǒng)教學時間短,教師的角色由灌輸知識轉向引導學習。
2.2.2 課后學習 課后學習的主要內容是讀書、復習、獨立思考、完成作業(yè),其中作業(yè)是連接講授與討論的核心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對分成功的關鍵。教師布置作業(yè)要與傳統(tǒng)的課后習題不同,體現(xiàn)出作業(yè)的梯度性和選擇性,讓不同的同學選擇自己相應難度的作業(yè)。學生在理解教師講解內容的基礎上,利用互聯(lián)網、慕課、微課等多種資源,自主完成作業(yè)并總結出對所學內容的“亮考幫”,即列出自己收獲最大、存在困惑和挑戰(zhàn)他人的幾條內容,這一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完成作業(yè),吸收內化。
2.2.3 隔堂討論 下一次可回到課堂,進行分組討論或全班交流。全班隨機分為4~6人一組,分3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討論。第1環(huán)節(jié)是組內討論,主要就各自的“亮考幫”進行交流。第2環(huán)節(jié)是組間討論,小組代表表述自己小組討論的精華或提出感到疑惑的問題,由其他組回答,共性問題或解決不了的由老師來指導。第3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總結,這一過程充分凸顯了教師的引導性作用。教學步驟層層遞進,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探索者,真正實現(xiàn)了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有利于教學相長。
2.2.4 成績考核 對分課堂弱化了終結性考試,強調平時學習、考核,而教師要將考核落實到多次性的小作業(yè)和常規(guī)性的小組討論上,如藥理學44學時課程,對分課堂進行22學時,平時成績達50%,而平時作業(yè)和討論占到40%,考勤占到10%左右。另外50%的成績可在期末考試中體現(xiàn)。
藥理學課程內容復雜,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與臨床的疾病結合起來,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和實踐藥理學這門課程。因此需要理想的教學方法和模式。而案列教學法實現(xiàn)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目的,但是卻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對分課堂”結合案列教學在藥理學中應用,對老師的精心收集的符合教學目的和內容的典型案例加以整改,提出問題,布置作業(yè),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等,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并進行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對臨床疾病用藥中的問題進行深刻的闡述和理解,為臨床學生在今后的職業(yè)中打下良好的基礎。
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差,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沒有充分的內化吸收,只是被動地學習過程,無法培養(yǎng)良好的自學習慣。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課下學生要獨立學習,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理解基本概念、重點和難點,自學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講授到的知識點,準備下次課堂上交老師。在完成作業(yè)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提煉、匯總,鼓勵學生寫出心得體會,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通過“對分課堂”學習,使學生逐漸培養(yǎng)良好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受用終身。
在對分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進行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等過程。每個人都闡述自己的“亮考幫”,在討論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fā)、觀點交鋒、共同解決問題,并共同確定本小組討論的精華和未解決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在和同學的討論中學習知識,在同伴的互助下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對分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不再像傳統(tǒng)教學過程,只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而是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小組討論、全班討論、與教師交流自己的想法等,這些交流環(huán)節(jié)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批判性思維、領導能力等,提升學生獲取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的成就感。提高學生專業(yè)素質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正符合新時期全面培養(yǎng)人才的目標。
通過“對分課堂”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初探和嘗試,初步收到了較好教學效果,也使學生對藥理學的學習充滿了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學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藥理學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和透徹,為在其未來的臨床工作中打下堅持的理論基礎??傊谛碌臅r代背景下,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恪守教師職業(yè)道德,努力提高自身專業(yè)平。其次,要緊跟時代步伐,善于運用各種資源,不拘泥于傳統(tǒng),大膽地在藥理學的教學改革中前進,勇于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嘗試在藥理學教學中更加廣泛的運用“對分課堂”,以及與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結合,最終為藥理學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1]喬國芬,婁建石. 藥理學[M]. 2版.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1-6.
[2]穆鑫,趙穎,阿麗塔,等. 2013年中國藥理學發(fā)展研究:國際論文分析[J]. 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5):593-596.
[3]劉憲軍,陳世才,趙桂宏. 在臨床藥理學教學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8):667-680.
[4]張曉虹,高艷麗,任鵬飛,等. 模擬藥房在藥理學教學改革中的實踐初探[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8):235-236.
[5]趙萬紅,藍星蓮,朱克剛,等. 藥理學PBL教學效果分析[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7):135-141.
[6]張崇,張慧,牛秉軒,等. 以病例討論為中心的PBL教學法在藥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高等教育,2015(6):104-105.
[7]薛小燕,毛星剛,侯征,等.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6,15(3):257-260.
[8]游秋云,李沄. 藥理學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與應用[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2,10(14):79-80.
[9]張學新. 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 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10]陳瑞豐. 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11]趙婉莉,南嬌鵬. 大學英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 陜西教育(高教),2016(5):40,42.
[12]馬陸艷,陳瑞豐. 對分課堂對提升大學生人格的意義[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8):168-169.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Class in Pharmacology Teaching
WANG Minjie JIN Ro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110, China
The reformation of class teaching is the centr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 lot of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exploration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reform process, teachers have performed more explorations and reformations, such as case teaching, PBL teaching, et al. However,these was limita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ation, like poorly effective of class, low enthusiasm of learning. Application of 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PAD) class in the pharmacology teaching, and combine with the case teaching, which could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crea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between students, cultivate independent thinking,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embodies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pharmacology; teaching reform
R96;G642
A
1674-9308(2017)27-0017-03
10.3969/j.issn.1674-9308.2017.27.009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類立項項目(NYJXGG 2017095)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金蓉
讀者 作者 編者
醫(yī)學論文的寫作模式
醫(yī)學論文內容千差萬別,但寫作有一定模式,一篇完整的醫(yī)學論文的主體項目應包括:(1)文題;(2)作者署名;(3)摘要;(4)關鍵詞;(5)引言(由此起才進入論文正文);(6)材料和方法(或改為臨床資料分析);(7)結果;(8)討論;(9)參考文獻。論著、綜述、講座等一般不宜超過5 000字。多年來中外文期刊對論著文章的結構已形成了通用模式,正文內容主要由引言(Introduction)、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結果(Results)和(and)討論(Discussion)等部分組成,英文簡稱為IMRAD。此模式并非一成不變,可根據其具體情況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