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
摘 要: 學生學習古詩文積極性不高,難度較大,但古詩文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比重較大,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尋找提高學生古詩文學習能力和興趣的有效方法,讓吟誦回歸課堂。
關(guān)鍵詞: 文言文 吟誦 興趣
古詩文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性,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較大,相距時間較久遠。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加之老師教學方法一成不變,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大多數(shù)老師十分注重語句翻譯及記憶,教學過程很嚴謹,然而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這樣學習文言文的過程比較枯燥,效率不高、體會不深,懵懂如學另外一門外語,要讓他們把文章背下來,簡直難上加難。因此,要改變學生的固有認識,從老師的教學方法開始,除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對他們以后考試的重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以傳承傳統(tǒng)文化,弘揚國學精神。
我們在教學中一直秉承弘揚國學傳統(tǒng),在學習國學的過程中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國學經(jīng)典吟誦中,我們找到更好的學習古詩文快樂輕松的方法——吟誦。
要真正讓吟誦回歸課堂,必須做好如下工作。
一、聆聽經(jīng)典吟誦作品,深刻體會審美韻味
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讓他們充分發(fā)揮學習的積極性并在他們的生命里打下深深的烙印呢?讓學生多聽多看優(yōu)秀古典作品,如北京大學吟誦團吟誦的《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領(lǐng)唱的天籟之聲和團員昂揚的合唱深深地打動了學生。聽完一遍之后,學生主動要求再放一遍,不少學生都在座位上小聲地跟唱起來,而接下來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變得比以往熱烈得多。學生聆聽《中華吟誦宣傳片》,震撼人心,沁人心脾,大開眼界,對傳統(tǒng)文化有全新的認識,改變對傳統(tǒng)文學作品僵化、呆板、教條的固有認識,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活潑、自然的全新形象。還有北京景山學校學生的吟誦視頻《將進酒》,慷慨激昂、抑揚頓挫,極富韻律感的吟誦。這一切都應該歸功于吟誦的魅力,古詩文教學一定要加強對吟誦的重視。在中國古代,詩詞歌賦都是以吟誦的方式表達的,這種傳統(tǒng)歷經(jīng)三千多年,我們不應舍棄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和先進的教學方式。如果老師教學也像古人一樣“誦之,歌之,弦之,舞之”,依著詩詞固有的音律,循著一定的調(diào)式“唱”出來,而不是企圖通過詳盡而枯燥的講解使學生記下要誦讀的詩文,那么經(jīng)由“口口相傳”的方式一定會被學生模仿傳承,一如兒時母親給孩子哼唱的搖籃曲,必將終身不忘。
二、讓吟誦回歸課堂,學生就必須掌握吟誦的方法和技巧
在吟誦時要注意分清基本的“平仄入”字音,吟誦的規(guī)則是:平長仄短入聲急,依字行腔氣要勻。當然,在詩詞中并不是每一個字都要按“平長仄短”讀,否則就顯得太單調(diào)枯燥,不能表現(xiàn)感情的變化。有一個約定成俗的詩詞格律規(guī)則: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具體規(guī)則如下:平長仄短,其中平聲指1、2聲,仄聲是3、4聲。五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即第一行第二個字為平聲),則第1、4行第二個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七言詩歌以四行為一組,若為平起詩,則第1、4行2、6字拖長,第2、3行第四個字拖長。若為仄起詩,則相反。除入聲字如“國”、“泊”、“月”、“骨”等,必須讀得短而快外,所有行的尾韻拖長。依字行腔——中國所有的傳統(tǒng)音樂都稱依字行腔,而唯有吟誦最嚴。吟誦力求把每個字的含義表達得最清楚,所以與字音最貼近。因此,吟誦調(diào)一般是比較簡單的結(jié)構(gòu),易學易記。文讀語音——吟誦是必須文讀的,這樣才能最接近詩文的原貌。南方方言各有文讀語音系統(tǒng)。北方也有,又以入聲字的處理最突出。綜合以往的情況,可知當代的新吟誦,也須文讀,主要是入聲字要吟短,尤其是音步所在和重要的入聲字要吟短音。押韻的字要盡量按平水韻發(fā)音,不可不使押韻。平仄不可混,如“看”、“嘆”等字,要吟平聲。
三、吟誦深入課堂,學生自由吟誦,感受經(jīng)典
在高中課文《氓》教學中實踐吟誦的方法,效果突出,學生積極性強,參與度高。每一名學生都積極熱情主動地參與吟誦的教學活動,學習興趣提高,能夠在多次吟誦之后短時間內(nèi)將課文背誦下來。我們也做了新的嘗試,添加了新的元素,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做了適度的音樂化處理,不局限于所給吟誦樂曲,自由選擇曲調(diào),摻雜流行音樂元素,既有傳統(tǒng)韻味,又不失時尚風情,很符合當下孩子的審美趣味,所以孩子們的興趣特別濃厚。在屈原《離騷》的教學中,學生主動要求吟誦方式學習。已經(jīng)超越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方式,不僅以學生為主體,更以學生為主導,使整個高中教學模式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在《阿房宮賦》的教學中,借用臺灣洪澤南老師用中古河洛音吟誦的視頻,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一“千古名賦”的音韻和諧之美、文氣磅礴之美和立意深遠之美,這種感受是通過字句講解、結(jié)構(gòu)分析等方式絕不可能獲得的。如教授《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時,播放上師大附中特級教師彭世強老師的自創(chuàng)吟誦調(diào)視頻,請學生認真聆聽后討論哪一個版本更符合詞作的精神和內(nèi)涵。學生普遍認為古曲調(diào)更有古韻,音樂老師的演唱悅耳動聽,但悲有余而憤不足,彭老師的吟誦基于詞作的深入理解,所以“宛若辛棄疾就站在我們面前”。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學生引用詞作中的具體詞句和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加以分析,激烈的討論過程實際上就是對詞作理解逐步深入的過程?!笆种柚阒钢保p松快樂地學習,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學習興趣。
四、誦讀幫助提高寫作水平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的根本在于語言文字的積累及運用,大量吟誦古詩文,能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發(fā)展習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礎。高中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古文經(jīng)典,詩詞歌賦各類文體,其精練傳神的語言,無不是先人智慧的結(jié)晶,是詩人深入地觀察自然、細心地感悟人生所得。學生正處于接受知識的黃金時期,這些優(yōu)秀詩作自能陶冶其情操,讓學生體味深厚的人文底蘊。在教學中要經(jīng)常啟發(fā)學生,鼓勵學生誦讀并學習運用,或吐之于口,或傾之于筆,長此以往,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滿堂吟誦的教學方法,偶爾為之未嘗不可。以教師帶領(lǐng)學生吟誦結(jié)構(gòu)整堂課,通過反復吟誦,在提高吟誦水平的過程中,逐步深入理解作品表達的內(nèi)容和情感。整堂課充滿瑯瑯書聲,教師基本不作講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體驗完全由吟誦來推進,不強求統(tǒng)一的理解標準。吟誦能將學生浸入詩文的語言中,讓學生在聲音與文字的提示下,跨越時空的障礙,自主地走入詩文所描述的內(nèi)容,走入詩文作者的內(nèi)心。課堂充滿朗朗吟誦之聲的那一刻,也是傳統(tǒng)文化流入學生血液的一刻。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只是反映語音的符號,那平長仄短、高低清濁、輕重疾緩的錯落之聲,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音韻之美,那復沓回環(huán)、對偶互文的形式之妙都藏在凝固的文字里了。就這樣吟誦著、傳習著,不需要更多煩瑣、低效的分析,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孝悌,“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澄澈,“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的達觀都將一一習得,母語的可愛將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