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林
摘要:相比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微課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更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guān)鍵詞:微課初中物理教學
近年來,微課逐漸成為一種新穎的教學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及.相比傳統(tǒng)的物理教學,微課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更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面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談點體會.
一、微課與物理教學相結(jié)合
1.穿插微課,提高學習有效時間.研究表明,一個人注意力集中最有效的時間為10分鐘.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學模式單一,比較枯燥,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注意力很難集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適當穿插微課,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恢復學生的注意力,確保整節(jié)課都處于有效的時間內(nèi),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當然,在選擇微課時,需要參考翻轉(zhuǎn)課堂中微課的選擇方法.
2.使用微課,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學習.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根據(jù)教師的教學進度,有部分學生仍有余力,而部分學生卻力不從心,教師沒有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適時使用微課,讓每一個學生按照自身的需求和特點合理選擇學習內(nèi)容與進度,進而實現(xiàn)個性化學習.
二、微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1.課前預習.課前預習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環(huán).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沒有進行課前預習指導,導致學生沒有明確的預習目標,無法讓預習達到預期的效果.利用微課預習,可以簡單講解新課需要學習的知識,再配合問題引導,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對于新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針對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或者是疑問與老師、學生進行交流.例如,在講“光的反射”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視頻來對光源和人造光源相關(guān)的理論進行簡單的介紹,然后介紹光的反射定律和光速,再配上問題:什么是光源?在什么條件下光可以沿著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通過幾分鐘的視頻,實現(xiàn)對學習內(nèi)容的梳理,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2.課堂講解.(1)導入時運用微課.例如,在講“流體壓強與流速關(guān)系”時,教師利用PPT,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紹鄂洛多克小站的懸案.這個故事非常奇特,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但因為文字描述太長,也沒有視頻的支持,所以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而運用微課教學,從電影中節(jié)選一部分,再配上聲音旁白,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通過故事導入的方式,講解一個故事,用不用微課,其效果完全不一樣.(2)借助微課演示實驗.在初中物理知識中,有很多知識點都比較抽象,部分知識如果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無法讓學生把握重難點.特別是部分演示實驗,傳統(tǒng)模式下,都是教師操作,學生一旁觀看,但是后面的學生無法觀察到實驗的所有現(xiàn)象,也就無法掌握實驗的重難點.而借助微課演示實驗,能夠使原本效果不明顯的實驗變得更加生動形象.通過微課,可以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觀察,還可以調(diào)整實驗播放的速度,使學生對實驗的每一個步驟進行仔細觀看,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標.
3.課后拓展.課堂教學結(jié)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課后時間總結(jié)與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課后拓展只有作業(yè)與練習.這樣的方式,不僅作用單一,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而通過微課進行課后拓展,能夠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有效回顧.同時,針對那些有難度的、在課堂上無法及時消化的知識點,學生可以利用課后觀看視頻的方式進行反復學習,達到鞏固的效果.例如,“電磁感應、磁現(xiàn)象、磁場對電流作用”等知識,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通過微課的方式,能夠?qū)⒃境橄蟮膬?nèi)容具體化、形象化,降低學習難度.
總之,網(wǎng)絡信息化時代的來臨,要求初中物理教學也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在日常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就可以通過微課的利用,激發(fā)學生參與物理知識學習的興趣.本文通過課前、課中以及課后微課教學手段,希望可以為初中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微課教學思路.在今后的初中物理教學中,還應該基于微課教學理念,能夠不斷進行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延伸教學途徑,這樣才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微課體驗,讓其在享受物理知識帶來魅力的同時,還能夠真正的“愛上物理學習”.
參考文獻
李棟春.基于微課載體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學周刊,2016(35).
魏長艷.微課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使用[J].學周刊,2016(25).
李媛.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