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少一字則義闕 句長一言則辭妨
——初中語文創(chuàng)意微寫作課程教學初探
■于 洋
由于種種原因,作文教學現(xiàn)在卻成了困擾廣大師生的一大難題——教師怕教,學生怕寫,考試得分總在“中下游”徘徊。如何才能提高九年級學生的作文水平呢?筆者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依據(jù)自己十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開展了初中語文創(chuàng)意微寫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fā)。
作文教學思考認識做法
近兩年,“微寫作”的概念進入了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視野。尤其是自2014年部分地市在高考、中考中設(shè)立微寫作的考查形式以來,“微寫作”的概念更是備受關(guān)注,討論的文字不斷見諸媒介。分析這些文字對微寫作的概念界定和實踐主張的表述,筆者以為,微寫作應(yīng)該從作文核心素養(yǎng)的層面予以觀照。
作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的建構(gòu)與運用、主體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文章著眼于此,結(jié)合平時的微作文教學實踐,從回歸教材學習語言、回歸生活提高審美、回歸生命領(lǐng)悟文化三個方面論述如何在微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作文核心素養(yǎng)。
課文,是最好的例子。課文主題、寫作技法、語言修辭等方面都可成為微寫作的選材。這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分析,據(jù)此確定系統(tǒng)的訓練目標。聽、說、讀、寫、思作為語文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地位應(yīng)該是平等的,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微寫作作為寫作的一種,理應(yīng)受到和閱讀教學同樣的重視。
學張曉風的《行道樹》,我?guī)ьI(lǐng)學生們一起去讀原文。感懷于行道樹默默無聞的奉獻,學生在周記本上寫下小品——《頌行道樹》。
立于飛塵行道樹,一身灰塵無數(shù)。不但受束又孤獨,真是愁苦!咬牙堅持忍痛楚,清晨迎接日出。愁樂交織,匯成幸福樂譜!
讀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寥寥數(shù)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最后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全詞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它以女詞人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yōu)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學生敬佩詞人的才華,模仿出屬于他們的獨一無二的作品。
《如夢令·調(diào)研考試》:聽聞下周玄武,將要擂響戰(zhàn)鼓。十五個白晝,盡在試卷中度。
知否,知否,只為頭角嶄露。(孔維露)
《如夢令·憶小學》:常記師生同處,歡樂浮現(xiàn)眼幕。雖都已成故,卻勾心酸無數(shù)。
情固,情固,情誼心中永駐。(金成)
《如夢令·光明》:賞看黃昏日暮,天黑不知歸路。心中滿是凄楚,光明何處有?
尋路,尋路,不經(jīng)黑暗何見路?(劉福玲)
讀到自己喜歡的作品,學生們也總不忘進行一番創(chuàng)作。
《烏夜啼·老師》:授業(yè)師恩父母,語難抒,粉筆、作業(yè)、教案、課重復。數(shù)十年,是忙碌,不言苦,嘔心瀝血知識傾囊輸。(劉森)
《滿江紅》:狂骨暴怒!釣魚島,心氣難舒。昨日顧,八載馳騁,何勝何負?滿清末年雄獅怒,倭奴歸境還領(lǐng)土,又今朝,犯我釣魚島,心何如?韓國徒,奪端午。追時代,棄民族,傳統(tǒng)無。外國進口遍布,民族氣節(jié)丟何處?何時撿起民風骨?盼改革,復古憶民族,似於菟。(王浩宇)
對于學生而言,微寫作應(yīng)是有技巧地再現(xiàn)生活。教師應(yīng)引導學生以當下生活中的人、事、物與體驗為創(chuàng)作資源,只要條件允許就記錄所見所感。另外,微寫作要追求把學生的生活世界變得既有寫作意義,又有成長價值,即有廣度地激活過往生活的記憶,有態(tài)度地思辨當下生活的狀態(tài),有深度地提升未來生活的質(zhì)量。
筆者在平時的微寫作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引導學生抒寫“一物一深情”專題。顧名思義,學生的筆下應(yīng)有物,有情,情由物生。我們一起去尋找身邊的物,一起去感悟物后的深情。
其實,只要教師善于引導,每個孩子都可以很有才情。
土豆絲(作者:戴永進)
我幼年在北方度過,記憶里有那么一段是關(guān)于土豆的回憶。(起句極好!這才叫開門見山)
其貌不揚的土豆在家人的妙手下變得十分讓人驚奇,金黃金黃的土豆絲配上青翠欲滴的青椒,光看上去就很賞心悅目。(先說菜形)品上一口,糯而不軟,脆而且糯,滿嘴生香,真是妙不可言。(再說口感)雖然土豆絲不是很細,但青椒和鹽的精華已被融入那冒著熱氣的土豆里,讓人欲罷不能。(三說味感)以至于我可以輕松掃光一大盆,雖然那時我才三歲。(第四句補說,妙不可言)
長大了,依然愛吃土豆絲,但是總覺得缺了點什么,即使是自己家做,也找不到北方的味兒。在菜場得知,南京市場大多售賣的是荷蘭土豆。在南方充足的陽光水分下,個兒很大,產(chǎn)量高,但品質(zhì)差。我想起了以前常吃的北方土豆,一看上面的土就知道是剛從干土地里扒出來的。泥土失去水分變得堅實,不用水就洗不掉。原來,這南方土豆欠缺的是北方泥土的特質(zhì),缺的是樸實艱苦的味道。
看著壯闊的黃土高原,我總是回憶起北方的土豆絲。
【評語】有物有情,情在物中。
家鄉(xiāng)的玉米餅(作者:葉貞巖)
我們家鄉(xiāng),玉米熟了。玉米棒子曬干,再掰下玉米粒,用磨子碾成粉,過篩,再曬幾次太陽,這就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玉米粉。
食用時,用開水把玉米粉攪成糊,攪糊還挺講究,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放水后還要不停攪,不然會出現(xiàn)面疙瘩,做出的餅子就不好吃了。鍋底放水燒開,攪好的玉米糊均勻地薄薄地貼在鍋邊上,蓋上鍋蓋,等鍋里往外冒熱氣,玉米餅子就好了。玉米餅要小心貼,小心揭,如果不小心把玉米餅子掉到水里,就成玉米糊了。喝小米稀飯,吃玉米餅子,香噴噴,真享受。
已經(jīng)很久沒有嘗過家鄉(xiāng)的玉米餅了,那撲鼻的香味仍然令我回味無窮。
【評語】太好了,又是個小美食家,觀察仔細。
我家的雞湯(作者:王昊辰)
剛?cè)攵?,家里就添了一股黃花菜的香氣。幾天后,當我踏進家門,便聽見那瓦罐“噗噗”地噴著氣,勾引著我的每一個味蕾。而晚飯的餐桌上,便有了一道黃花菜南豆腐燉母雞湯。
這湯,是不冒熱氣的,我卻絲毫不敢大意,因為不小心就要燙破嘴皮的。當年林則徐請洋人吃飯,便用這道菜把他們羞辱了一番。嗬!菜里也出深意了,勿忘國恥呀!(順帶了一句,既寫出了菜的特點,更加深了歷史厚重感。)
黃花菜、木耳、南豆腐是在雞快爛的時候一起放進湯里小火慢燉。干黃花菜用水一發(fā),經(jīng)雞油一過,便油亮了,如剛摘的一般美麗。木耳如出水芙蓉般,在那滿眼金光的湯中留一分鮮明的油黑,入口一嘗,竟然還很柔韌!南豆腐沉在下面,樸實無華,卻也給這看似雍容華貴的菜添了幾分鄉(xiāng)土之氣。最令人叫好的,便是雞了,吃下去,入口即化,與那木耳的質(zhì)地大不相同。那味,樸實而濃厚,簡單而別致。這道湯,是我媽媽最拿手的。
曾在嘉興待過一個冬天,在一個小館中,仍是一鍋黃花菜南豆腐燉母雞湯,仍是一鍋金黃。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突然,幾位食客說的,令我恍然大悟:“畢竟不是家里,畢竟不是家里呀!”是的,自己家里的,才有那種獨一無二的味兒。其他的,哪有呢?(最后一句就是自己的語言)
【評語】最后一段特好,這就是對比突出親情。簡直就是個小美食家。
那一碗餛飩(作者:孟竹)
小時候,總是拖著鼻涕,帶著灰塵與眼淚洗禮過的小臉,拽著媽媽的衣角,跟著媽媽回家。一到家,媽媽就為我端上一碗熱乎乎的餛飩。媽媽的餛飩,皮兒薄,肉嫩,鹵汁鮮美。那餛飩溫暖著我,消解著我的憂愁。
長大后,媽媽工作越發(fā)忙,很少有時間在家中為我煮那一碗熱乎乎的餛飩。
許多次,去餐館吃餛飩,味兒重,不入心;雖溫熱,只燙口,不暖心。
【評語】抒情很好。
鄉(xiāng)愁(作者:許文靜)
在我心中,鄉(xiāng)愁不過是一杯清新的槐花茶。
待槐花開得最盛時,全家便去槐花園里采花。最新開的,最嫩最香的才摘得。兩小時下來,大籃子里已堆滿似玉如星的槐花。開始為了省事,沒有把紫、粉、白三色的分開摘,不料后來卻要補那工夫,挑得心煩意亂,難受得緊。待分開后,曬兩三天,便可飲了。紫、粉、白三色茶各具風味。紫似那大家閨秀,如牡丹華貴,倒也不失淡雅。粉似那小家碧玉,妖嬈純真,一不留神就會讓你沉醉其中。我既不喜喝那大家閨秀,也不去品那小家碧玉,我愛的只是一杯清冷的白槐花茶。她似那民間女子,平凡至極卻又讓人覺得不平凡,有著一股子孤傲和清冷。
那清冷的味道,已很久未曾觸及,那槐花茶,時時勾起我的鄉(xiāng)愁。
【評語】選物獨特,有真情;觀察細膩有心,寫來感人。
軍訓營的饅頭(作者:包雯婷)
在我心中,軍訓營里的饅頭是不可取代的。
開始我對軍訓營的大食堂沒多大興趣,菜沒味,量又少。第一次聽到教官喊“開飯”,桌子上擺著一盤饅頭,同學們都伸手去抓,我當然也不例外,拿了一個放到碗里。仔細瞧瞧這饅頭,做工真不精,一點兒也沒大街小巷賣的饅頭“豐滿”,也缺少饅頭應(yīng)有的“白嫩”,估計難以入口。我看了看旁邊的同學,個個吃得津津有味,便撕一小塊塞進嘴里,然后做出很夸張的表情,他們看看我,朝我輕輕一笑,我也回過去一個淡淡的微笑。我學著他們的樣子,又撕了一小塊放入嘴里細嚼起來,一股從未有過的香甜融入我的口腔,經(jīng)過舌尖,緩緩流入喉嚨,Q而軟,韌而有勁。
后來,我走過大街小巷,穿過繁華集市,所見的那一個個滾圓白嫩的饅頭都沒有軍訓營里的香甜。
【評語】兩次比較,變化巨大但是自然可信,很有意思,很有水平。
細觀學生的習作,物有生動描摹,情有獨特表達,兩者交融。所以,微寫作要回歸生活,寫物要生動描摹,抒情要情真意切,落筆要咬文嚼字,行文要遣詞造句。
微寫作作為一種寫作形式,古已有之。如果說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是過于規(guī)整的微寫作形式,那么《世說新語》《菜根譚》《閱微草堂筆記》等作品則是隨筆化的微寫作形式。目前,國內(nèi)各類有影響力的報刊幾乎都設(shè)有類似微寫作的欄目或版面。比如:《南方周末》的“三言兩語”,《讀者》的“言論”等。凡是愛好閱讀之人,大多喜歡在書本上寫點簡短的眉批、旁批、讀后記之類的語句。這也是典型的微寫作行為。
如何開展微寫作?造句訓練便是微寫作教學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一種基本手段,是培養(yǎng)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訓練學生造句的過程中,筆者一直開展“韻造句”,就是讓學生用“韻”造句,他們覺得意興盎然。
鼓勵學生記錄有自己生活內(nèi)涵的個性化內(nèi)容,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個性豐滿的學生形象、跌宕起伏的個人成長史就逐漸勾勒出來了。他們或感嘆自己的辛勤努力,或梳理自己的得失,以至于萌生出成長帶來的積極的精神震顫。
學生的習作中,常常出現(xiàn)令人驚喜之作:
繁星鑲嵌在漆黑的夜幕,星光照亮了噙淚的雙目。萬籟俱寂的黑夜終不再孤獨,我終于可以仰望星空放聲哭。讓淚水解釋囁嚅,讓星光閃亮心靈。一直相信深不可測的黑幕,也存在一處,光明之路。(包雯婷《仰望星空》)
天空烏云密布,我卻若有所悟。父母總是說“不”,其實……這,也是幸福。(嚴美玲《感悟》)
求學路很苦,臉上總見憂楚,但你請記住,不先嘗得苦,后怎得幸福?(徐婉婧《苦幸福》)
吾邁輕快的腳步,走向田野中農(nóng)戶。忽見幾株參天樹,秋景美若畫之處。(朱愛麗《秋》)
上學時,父母千叮萬囑,放學時,讓我小心走路。復習時,父母傾力幫助,睡覺時,為我塞好被褥。長大后,我要父母幸福。(陳佳雨《舐犢之情》)
我的老師,他含辛茹苦;我的老師,他默默付出。我該怎樣去說,表達我對他的仰慕?我該怎樣去做,報答他的付出。(王仡《我的老師》)
糖葫蘆,插成柱,品嘗其中甜與苦。糖葫蘆,酸為礎(chǔ),世事無常共目睹。各有困難互幫助,同舟共濟一起渡。問友誼,為何物,答案就在心深處。酸酸甜甜糖葫蘆,身經(jīng)磨煉才成熟。(劉湘娜《糖葫蘆》)
每篇作品,都令我欣喜不已。寫作本應(yīng)是這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童真流露。當應(yīng)試成了束縛孩子們手腳的鐐銬,令人感動的作品便越來越難得。微寫作的出現(xiàn)喚醒了孩子們的活力,點燃了孩子們對創(chuàng)作的渴望。它,沒有范文,沒有格式,給了孩子們極大的創(chuàng)作自由。興之所至,立即創(chuàng)作,文體不限,表達手法亦可多樣,流淌在學生筆端的自然是真性情、真體驗。
傳承是在模仿中進行的,創(chuàng)新是在發(fā)展中獲得的。通過對微寫作教學的研究,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回歸生活、回歸生命。這是中學生在語文表達能力方面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需要扎扎實實地進行科學的訓練。
(作者為江蘇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學教師)
[1]王立華.微寫作作為課堂主業(yè)的教學建構(gòu)[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B,2015(1):67-71.
[2]劉春文.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作文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版B,2016(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