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123)
摘要:從“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產生之日開始,關于留守兒童的偏差行為、安全問題等新聞報道就接連不斷,已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家庭是個人社會化的基本場所,兒童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家庭教育對兒童成長是至關重要且影響深遠的。因此,研究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對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以貴州山區(qū)留守兒童為研究對象,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研究思路逐步深入。在分析現(xiàn)狀的基礎上指出了留守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三方面問題,并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提出可行性改善建議。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隔代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032-01
家庭教育的內涵較為復雜,兼有顯性與隱性兩方面。通過文獻參考,本次研究將家庭教育分為文化知識學習、習慣品質教導、社會化教導和情感交流與支持四個維度進行研究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問題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體,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外出務工勢必會造成家庭教育主體的缺失,從而造成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產生家庭教育問題。筆者通過走訪調研,對31戶留守家庭的進行詳盡的了解和分析,發(fā)現(xiàn)在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中存在如下問題:
(一)教育主體的經濟地位與文化水平影響教育方式。經濟地位的影響在隔代教育家庭中十分顯著。隔代教育的家庭經濟狀況通常較差,祖輩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維持家庭經濟生活上,努力做到讓孩子吃飽穿暖,難以兼顧到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感等方面。同時,教育主體的文化水平也會影響家庭教育方式。該地區(qū)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留守兒童的媽媽很多都是沒有上過學,在隔代教育中,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也都偏低。對留守兒童來講,家長在學習方面幾乎無法給予他們任何幫助,但是有74.5%的留守兒童調查對象是需要家長進行學業(yè)輔導的。文化水平低也會導致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正確,有65%的留守兒童調查對象表示,當犯錯之后,家長通常會進行打罵。
(二)習慣品質、社會化等重要方面的家庭教育嚴重欠缺。在調研走訪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不講衛(wèi)生、人際關系較差等問題。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大都需要在忙于繁重農活的情況下照顧多個留守兒童,隔代教育的祖輩更是存在身體狀況較差、力不從心的情況,對留守兒童的習慣品質、社會化等方面的教育關注不夠。以人際關系為例,有將近半數(shù)的留守兒童調查對象對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不滿意,而在所有的留守兒童調查對象中,僅有6.45%的留守兒童表示家長會經常在就人際溝通能力方面進行指導。
(三)家庭教育缺乏情感與精神方面的關注。家庭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給予成員情感方面的支持,這種支持是由親密感帶來的,它對于個體人格與心理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外出打工,距離上的疏遠必定會影響親子間的情感關系,他們通常重視物質上的給予而忽視孩子情感上的需要。而祖輩通常農活忙、身體差,而且與孫代之間的代溝也成為他們進行情感交流的障礙。本次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超過90%的調查對象表示幾乎不會跟家長訴說自己的心事。缺少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長期將心事壓抑于心中會對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產生多種不良影響,比如:性格內向、孤僻自閉,自卑,逆反等等。筆者總結了近些年來關于留守兒童偏差行為的媒體報道,發(fā)現(xiàn)孤僻自閉、自卑逆反是這些兒童的共同特點,關于這些不良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缺少情感支持和精神方面的關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重構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體系的策略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成為必然趨勢,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將會長期存在。構建一個良好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體系對于社會和諧與穩(wěn)定至關重要,這需要來自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
(一)家庭方面。
第一、完成父母的角色定位。父母扮演的角色對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即使父母不在身邊,父母雙方也要明確自己要對孩子進行必要影響。電話溝通必不可少,父母還可以通過在孩子或者生日期間購買禮物等多種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禮物的選擇要注意有陪伴性,比如玩偶可以陪伴留守兒童睡覺,兒童也可以向玩偶訴說自己的心里話。父母還應定期與孩子的監(jiān)護人和班主任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學習或者思想動向。
第二、監(jiān)護人的正確選擇。兒童的學習具有模仿性,家庭環(huán)境對兒童的成長舉足輕重,因此,選擇一個合理的監(jiān)護人非常重要,需要考慮年齡、身體狀態(tài)、文化水平、品行等等因素。目前,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大部分是祖輩,親情關聯(lián)讓父母將孩子交給祖輩最為放心,但是祖輩身體差、文化水平低、教育觀念落后等問題影響了家庭教育的質量。應該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進行培訓,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
第三、注重家庭教育方法與全面性。監(jiān)護人應學習科學地家庭教育方法,不能簡單行事,以打罵為管教方式,也不能過分溺愛,放任自流。監(jiān)護人可以相互交流有效的教育經驗,采取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二)學校方面。
第一、建立留守兒童心理檔案,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鑒于目前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心理以及精神層面關注較少的情況,學校應該承擔起一部分責任,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梢越⑿睦斫】祷顒邮?,給全體留守兒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或者針對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單獨進行心理疏導。
第二、組建留守兒童朋輩支持小組。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在生活和成長的過程中也會有共同的煩惱和困惑,相同的經歷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相容和共鳴。在小組活動中,分享快樂,分擔煩惱,共同的活動可以使他們產生對于集體的歸屬管,削減孤獨,感受來自同伴的慰藉與支持。同時,教師對小組活動有計劃的指導和干預,也能幫助留守兒童有效的成長、改變。
參考文獻:
[1]謝妮,申健強,陳華聰.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xiàn)狀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全國婦聯(lián)兒童工作部.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葉敬忠.留守的童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4]孫俊三等.家庭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5]段成容,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
[6]周宗奎,孫曉軍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問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作者簡介:張亞婷(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市人,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研究方向:兒童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