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卉
摘 要 目的:探究口腔正畸治療患者口腔中細菌微生態(tài)的變化情況。方法:抽取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45例患者作為觀察組,45例口腔健康群體作為對照組,取所有患者牙齦溝內(nèi)液體予以細菌培養(yǎng)并進行對比分析。結(jié)果:正畸前,觀察組牙齦溝細菌的分布情況、情況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細菌類型主要是球菌與桿菌;正畸后1個月、3個月,觀察組的球菌、桿菌所占比例減少,而螺旋體、梭狀菌所占比例增加(P<0.05);觀察組核梭桿菌、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福塞氏類桿菌等口腔細菌的檢出率以及堿性磷酸酶(ALP)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口腔正畸能夠改變口腔細菌微生態(tài),提高ALP的水平以及活性,增加核梭桿菌、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福塞氏類桿菌的檢出率,進而引起炎癥反應。
關(guān)鍵詞 口腔正畸 細菌微生態(tài) ALP活性
中圖分類號:R78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17)01-0044-03
Effects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n bacterial microecology in oral cavity
ZHOU Jiahui*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uhai City, Zhuhai 519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acterial microecology in oral cavity of patients undergo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Methods: Forty-five cases of patients undergoing orthodontic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as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45 cases of orally healthy volunteers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 The bacterial cultures from gingival sulcus fluid of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orthodontic treat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gingival crevicular bacter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bacterial types were mainly cocci and bacilli. The proportion of cocci and bacill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ecreased,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pirochete and fusiforms increased at a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oral bacteria including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orphyromonas,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nd Bacteroides forsythus, and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activit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Orthodontic treatment can change the oral microflora, and increase the level and activity of ALP as well as the detection rate of Fusobacterium gingivalis, Porphyromonas and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 comitans, and Bacteroides forsythus, which can cause inflammation.
KEY WORDS orthodontic treatment; microecology; ALP activity
口腔正畸是治療錯頜畸形患者主要的方法之一[1],但由于正畸過程中矯治裝置的使用會改變口腔內(nèi)環(huán)境,從而導致口腔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導致口腔及牙齦的生態(tài)失調(diào),使口腔及牙齦的微生物的類型、微生物的數(shù)量等發(fā)生變化[2]。此外,使用矯治器的患者對牙齒的清潔較為困難,易使牙齦內(nèi)的細菌變多,進而導致牙齦出現(xiàn)各種炎癥問題,嚴重時還會發(fā)生放線菌的感染,增加臨床治療的難度[3]。為了了解進行口腔正畸的患者口腔內(nèi)細菌微生態(tài)的變化情況,我院對此展開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 .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間我院收治的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以及口腔健康的群體45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0例,女25例,平均年齡(13.29±2.34)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齡是(12.92±2.54)歲。
1 . 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觀察組符合口腔正畸診斷要求,對照組均口腔健康(即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痛疼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xiàn)象,無附著喪失等)[4];②知情且簽署同意書[5]。
排除標準:①各種嚴重出血病史、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終末期疾病病史患者[6];②臨床資料不全的患者[7]。
1 . 3 方法
1.3.1 牙齦溝中標本的收集方法
囑患者進行漱口,將口腔內(nèi)的食物殘渣利用0.9%濃度鹽水沖洗去除,將其吹干后用棉球進行隔濕,在齦溝內(nèi)插入無菌紙,在無菌紙的紙尖遇到阻力后停止,將紙尖在牙齦溝中停留約30 min。將取出后的無菌紙立刻放入腦心浸液培養(yǎng)基(brian heart infusion,BHI)培養(yǎng)基內(nèi),并保存入溫度為4 ℃的厭氧袋中, 1 h內(nèi)送檢。
1.3.2 口腔細菌的收集方法
首先于口腔壁上轉(zhuǎn)動隔濕棉球,完成一圈的轉(zhuǎn)動后,將取出后的無菌紙立刻放入BHI培養(yǎng)基內(nèi),并保存入溫度為4 ℃的厭氧袋中,1 h內(nèi)送檢。
1.3.3 牙齦溝內(nèi)細菌的分類計數(shù)方法
此類細菌的檢測方法為剛果紅負性染色涂片檢查法。利用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1 000倍)觀察細菌種類并進行計數(shù)。按照Listgarten分類的標準對檢出率進行檢測[8]。
1.3.4 口腔細菌的檢測方法
首先,對所采集到的標本進行振蕩并混勻,1 min后,將其稀釋10倍,然后,取適量稀釋后的標本分別在TSBV培養(yǎng)基以及腦心浸液血瓊脂平板上進行接種,環(huán)境條件滿足10% CO2、80% N2、10% H2以及無氧,將恒溫培養(yǎng)箱溫度控制為37 ℃,最后進行為期48 h的厭氧培養(yǎng)。對核梭桿菌、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福塞氏類桿菌的檢出率進行分析。
1 . 4 觀察指標
①觀察檢測所有患者口腔內(nèi)細菌微生態(tài)情況,包括球菌、桿菌、螺旋體、梭狀菌、彎曲菌、絲狀菌的分布情況;②觀察患者口腔內(nèi)核梭桿菌、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福塞氏類桿菌等的檢出率;③檢測觀察組患者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水平以及活性情況。
1 . 5 統(tǒng)計學方法
2 結(jié)果
2 . 1 牙齦溝內(nèi)細菌分布情況
比較觀察組正畸前與對照組牙齦溝細菌的分布情況未見顯著差異,且細菌類型主要是球菌與桿菌(P>0.05);比較觀察組正畸1個月、3個月后與對照組的口腔細菌分布情況發(fā)現(xiàn),觀察組正畸1個月以及3個月后檢出的球菌、桿菌所占的比例均有所減少,而檢出的螺旋體、梭狀菌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P<0.05),差異在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兩組其他細菌(如彎曲菌、絲狀菌等)未見顯著不同(P>0.05,表1)。
2 . 2 口腔細菌檢出情況
通過口腔細菌檢測發(fā)現(xiàn),組間的核梭桿菌、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福塞氏類桿菌等口腔細菌的檢出情況對比,觀察組正畸1個月3個月后的上述細菌的檢出率較對照組高(P<0.05,表2)。
2 . 3 ALP活性
組間ALP的活性情況比較,觀察組在正畸前與對照組相比沒有差異(P>0.05),觀察組在正畸1個月以及3個月以后較之對照組的活性要有所增高(P<0.05),此外,觀察組中正畸1個月后的APL活性較正畸3個月的活性低(P<0.05)。
3 討論
在口腔領(lǐng)域中錯合畸形是其常見的三大疾病之一,并且其在恒牙合初期的患病的比率可高達70%[9],隨著各種口腔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臨床上固定矯治器已成為治療錯頜畸形的常見治療后段之一,且治療效果明顯[10]。
口腔中存在約500種細菌,然而口腔中所含有的細菌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不論是外源性因素還是內(nèi)源性因素均可對口腔細菌的這種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造成影響,甚至引發(fā)各種疾病。而當進行錯頜畸形的治療時,固定矯治器的使用對口腔中的內(nèi)部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影響,致使細菌的動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11]。進而造成口腔細菌微生態(tài)的改變,即口腔中細菌等微生物的數(shù)量、種類、相互關(guān)系等的改變[12]。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主要在西方各國家)接受過口腔正畸的兒童以及青少年比例高達35%~50%,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提高,選擇口腔正畸的患者越來越多,而大多數(shù)的正畸手段均為固定矯正器治療,但其對患者口腔微生態(tài)的影響不得不受到重視。在口腔內(nèi)微生態(tài)的平衡被打破后,不僅會改變牙齦或唾液中的細菌分布,造成牙周炎癥,還會對牙齒本身造成傷害,影響最終正畸的效果。因此,在利用固定矯正器對患者進行口腔正畸治療時,應密切關(guān)注口腔細菌微生態(tài)的變化,同時格外注重口腔清潔,通過牙刷以及鄰間清潔工具等對菌斑進行機械清潔,通過漱口水、牙膏等的殺菌與抑菌作用清潔菌斑。機械清潔能夠通過牙刷等清潔托槽齦方、牙齦邊緣等。鄰間清潔則能夠使托槽的兩側(cè)以及接觸點的附近得到清潔,硬頭牙線可以對鄰間隙進行清潔,使鄰面齲以及牙齦乳頭炎得到預防,而牙縫刷能夠?qū)ν胁坂徝嬉约按笱篱g隙進行清潔,對排列不齊的牙齒可以采用單束刷。除含氟外,正畸患者應使用具有殺菌抑菌效果的牙膏以及漱口水,以維護口腔健康。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在未進行正畸時的牙齦溝細菌的分布情況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明顯,且細菌類型都主要是球菌與桿菌;觀察組正畸后與對照組的口腔細菌分布情況比較,觀察組的球菌、桿菌所占比例減少,而螺旋體、梭狀菌所占比例增加,可以導致牙周炎的發(fā)生;組間的核梭桿菌、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桿菌、福塞氏類桿菌等口腔細菌的檢出情況比較發(fā)現(xiàn),觀察組正畸后的上述細菌檢出率較之對照組要高,牙卟啉單胞菌屬于一種G-短桿菌,是一種絕對的厭氧菌,是導致牙周炎發(fā)生的直接致病菌;比較組間ALP的活性情況,觀察組正畸前與對照組無比較意義,而觀察組在正畸后較之對照組活性要高,且觀察組中正畸1個月后的APL活性要較正畸3個月的活性低,口腔內(nèi)的菌斑等能夠分泌ALP,并且細菌等還能破壞牙槽骨以及使牙周垂直骨喪失,升高ALP的水平。
綜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療可以改變患者口腔內(nèi)細菌微生態(tài),改變牙齦溝以及口腔內(nèi)各種細菌的檢出率,提高ALP活性,造成牙周炎癥。因此,在進行口腔正畸時,應注意牙齒的清潔,降低對牙齒的傷害,提高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畢紅娟.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臨床探析[J]. 中國藥物經(jīng)濟學, 2013(8): 123-124.
[2] 毛錫勇, 蒙鐘琳, 劉建云, 等. 正畸對牙齦溝及口腔中細菌微生態(tài)影響的研究分析[J]. 安徽醫(yī)學, 2012, 33(6): 721-722.
[3] 張文玲, 薛鵬, 趙勇, 等. 口腔正畸治療對口腔中細菌微生態(tài)影響的臨床分析[J]. 江蘇醫(yī)藥, 2014, 40(9): 1095-1096.
[4] 李娜, 吳艷, 伍建容, 等. 正畸對口腔齦溝內(nèi)牙周菌群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5, 9(18): 5-6.
[5] 楊泓, 任彥霞, 胡繼紅. 定量 PCR 技術(shù)檢測正畸患者牙齦卟啉單胞菌的變化[J]. 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 2012, 19(1): 102-105.
[6] 宋瑜. 固定矯治牙齦炎患者的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2, 7(16): 102-103.
[7] 舒丹. 口腔正畸改建術(shù)對患者血清b-EP5-HT影響及康復新液對治療后牙痛的療效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6, 43(5): 988-991.
[8] 趙亮. 康復新液治療口腔正畸患者慢性牙齦炎的臨床療效[J]. 中外醫(yī)療, 2013, 32(16): 119-121.
[9] 張韶麗, 王貞慧, 張雪琨, 等.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療依從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guān)性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3, 30(21): 17-19.
[10] 韓麗娟, 李貴洪. 青少年固定矯治過程中導致牙齦炎發(fā)生的臨床分析[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 14(34): 184-185.
[11] 余解, 王芳云, 沈和云, 等. 護理干預用于口腔固定正畸中牙菌斑形成預防效果分析[J]. 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 2016, 15(4): 83-84.
[12] 王建寧, 張玉杰, 肖水清. 正畸對齦溝液中細菌微生態(tài)及堿性磷酸酶活性影響的研究[J]. 口腔醫(yī)學, 2011, 31(9): 5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