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施意
初中學生的語文寫作訓練,主要圍繞記敘文寫作展開。因為記敘文的文體特征,初中生在進行記敘文寫作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用到表述時間的語句,使文章變得有條理,有順序。教師常常能夠在學生所寫的記敘文中找到很多相類似的表示時間的語句。當學生寫秋游時,都會提到“秋天來了”;而更寬泛的一些表述時間的語句,例如“某天的早上”“從一點到三點的時候”的出現(xiàn)更是讓老師們目不暇接。那么,如何改變這些一成不變的詞句應(yīng)用,讓學生在表述時間時,能更富文采呢?筆者主要以滬教版《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中,史鐵生的課文《秋天的懷念》和六年級第二學期中,鐵凝的《一千張?zhí)羌垺愤@兩篇課文為例,分析史鐵生和鐵凝在他們的文章中精巧的時間表述方法,讓學生了解,如何使得自己在作文中表述時間時使用的詞句更生動,與史鐵生這樣的名家一樣富有文學氣息。
f一)運用景物的變化來表現(xiàn)時間
史鐵生在《秋天的懷念》中表述時間的時候并不顯山露水。教師可以在課上指導學生重讀這篇課文,并讓他們找出文章中時間變化的語句。于是,我們可能會有以下收獲:
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第一段)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第二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戳司栈ā#ㄎ哪?/p>
通過閱讀課文《秋天的懷念》里面的上述句子,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史鐵生這篇文章事情的發(fā)展,主要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從第一段的春天(窗外天上北歸的雁陣),走向第二段的秋天(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再由秋天走向文末又一年的秋天。這時候,教師不妨提醒學生去去思考:史鐵生在文章中表達時間變化的方式跟我們平時的不同點在哪里?同樣是表述秋天,史鐵生的表述方法和我們同學自己一句簡單的“秋天來了”有何不同呢?這樣與眾不同的表述時間的方式,對作為讀者的你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呢?
原來,史鐵生是通過描寫所寫季節(jié)特有的一些景物,來間接表現(xiàn)文中時間的變化。也就是將想表達的特定時間段,用那個時間段里面獨有的景物來代替。這樣我們讀者在讀他的文章時,不僅可以讀到文章中時間的變化順序,同時,他所描寫的這些景物也能與當時的情感相呼應(yīng),起到了渲染作用。這樣更容易和我們讀者產(chǎn)生共鳴,給閱讀文章的讀者營造了深層的意境感受。
史鐵生的方法是值得我們?nèi)ソ梃b的,我們可以學習這種方法,把自己寫作過程中高頻率出現(xiàn)的表述時間的語句用景物描寫改造替換。例如:
冬天來了——當雪花紛飛的時候。
到夏天了——池畔的荷花開得燦爛,知了在樹梢停不住地叫。
不僅僅是四季,其他時間也都可以用特色的景物來表述。又例如:
清晨——太陽公公緩緩地從地平線爬起來。露珠還掛在小草邊。
傍晚——夕陽斜暉映在路邊。
除了周圍的景物變化,其實還可以用相關(guān)場面描寫來表達時間:
放學/下課后——悠揚的下課鈴聲在校園里面緩緩響起。
——校園里到處都推著單車往校門外走的學生。
理解了這個方法以后,學生就可以盡量豐富地運用景物或者場面的描寫,使文章中的時間表達的更生動精彩。不過,同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自己所寫的記敘文的主要情感與景物自身的特點相結(jié)合。
有學生在清明節(jié)祭掃完烈士陵園后回家,開頭用景物表現(xiàn)時間,于是這樣寫道:舒適地微風伴著剛升起的太陽,吹拂著我的臉,一路上我向還在小草上調(diào)皮的露珠打著招呼。我們讀完,很明顯感覺到了這樣寫是不妥當?shù)?,不符合整體祭奠烈士的氛圍。遇到這種情況可以盡量不去描寫一些歡快色彩比較重的景物,或者直接用“清晨”等時間類的詞語,營造肅穆感傷的氛圍。
(二)運用疊詞體現(xiàn)時間的延續(xù)
疊詞,雖然較多常見于詩歌中,營造音律上的回環(huán)之感。然而,寫人記事類的作品中運用疊詞,也可以用來替代一段延續(xù)著的時間,而且也能同時營造出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感覺。首先,還是用課文《秋天的懷念》里面的一些句子,讓學生自己感受文中疊詞運用的特點與效果,先建立必要的感性認識。在《秋天的懷念》中,有這么兩句句子:
①望著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錄音機里那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②后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將文中的這兩句句子與下面兩句句子進行比較,哪一組的表達效果更好呢?
①望著窗外天上北歸的雁群,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錄音機里那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
②后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今晚到明晚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如果運用疊詞,不僅可以免去寫一些類似“從一點到三點”“一天又一天”這樣缺少文藝氣息的詞句,更發(fā)現(xiàn),句子里面的時間產(chǎn)生了回環(huán)復沓的感覺,不僅能夠用來表示一段不斷向前延續(xù)的時間,而且能夠感受這段時間內(nèi),人物不斷掙扎的內(nèi)心,糾結(jié)的情緒,忍受的苦楚等等。
運用疊詞,我們就可以把下面的句子變得更文藝:
①我看著電視,水燒開了。
②小紅努力奔跑了五分鐘,追上了前面的運動員。
第一句里面我們可以把動詞“看著”化作疊詞“看著看著”,這樣就能表述水燒開了這一段時間。第二句可以把“努力奔跑”改成“努力地跑著奔著”,這樣就可以把“五分鐘”這樣的時間詞語省去或者不做重點出現(xiàn)。
(三)“大時間+小時間”的語言模型
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單調(diào)的“一天早上”“今天下午”“過了幾天”這樣的表達句式,不妨來參考下鐵凝在《一千張?zhí)羌垺分械牡谝痪湓挕靶W一年級的暑假里”,教師可以帶領(lǐng)學生仔細分析這個時間短語,與學生平時表述的“暑假到了”之類的語句有何不同?在鐵凝所寫的這個時間短語中,其實包含了三個時間:小學、一年級、暑假,這樣的短語看起來干凈清晰,時間按照范圍大小依次排序,相比于學生習作中的“暑假到了”之類的表述,顯得更具文學氣息。學生可以在老師這樣的指引下,構(gòu)建時間表述的語言模型,一個比較出彩的時間短語,是這樣的:
大時間+中時間+小時間
根據(jù)學生作文中主要事件的發(fā)生時問,筆者把事情發(fā)生時最精確的那個時間稱作為小時間。依次是中時間,中時間有時候也可以用所經(jīng)歷的主要事件來表述,最后大時間表述的時間范圍最大最廣,但是也必須緊緊圍繞著主要事件展開的時的人物特點,比如鐵凝文中的“我”還是個小學生,符合小學生特點的最大范圍時間,是小學。
按照這樣的語言模型,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作文中的一些常見時間短語,進行改寫,比如:
①開學的一天早上——九月開學報到的第一天早上;
②學校去秋游的那天——十月學校去郊游的這天上午。
在上面兩個例子中,“九月”“十月”都是與事件聯(lián)系緊密相關(guān)且表示范圍最大的時間詞語。而中時間“開學報到”“學校去郊游”都是文中將要出現(xiàn)的相關(guān)事件,因為有了“十月”和“郊游”,學生甚至不用落入俗套地去寫“秋游”這兩個字。而小時間,就是文章具體事情即將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的當下時間,比如“早上”或者“上午”。當然,教師也可以提醒學生,是否還能有其他表述方式呢?
比如,大時間也可以用與文中事件緊密相聯(lián)系的前一個事件來表述,開學這件事的前一件事就是放暑假,秋游一般學校都會放在考完試之后,所以上述表示時間的語句,又可以有這樣的變形:
①開學的一天早上——放完暑假開學報到的第一天早上;
②學校去秋游的那天——期中考試后學校去郊游的這天上午。
這樣的表述也可能意味著會對隨后的故事情節(jié)展開埋下伏筆。甚至還能使學生用到插敘這樣的寫作方法。當然,教師在課堂中也可以適當把兩篇課文的例句寫法進行結(jié)合,可以得出以下升級版的時間表述模型:
大時間+中時間+(景物描寫)+小時間
我們依然以上面的句子為例:
①開學的一天早上——九月開學報到的第一天,陽光明媚的早上;
②學校去秋游的那天——十月學校郊游時下著雨的上午。
加入這樣的景物描寫,適當調(diào)整語序,不僅使這些句子讀上去更富有名家的氣息,更似乎能影響著文章的走向和人物的心情。如此一來,學生的文章也會讓批閱的老師眼前一亮。
以上三種方法,主要從熟悉的課文《秋天的懷念》和《一千張?zhí)羌垺分邪l(fā)掘,分別提供給學生相關(guān)的寫作方法,構(gòu)建學生寫作時候的語言模型,從而間接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其實,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有它獨特的語言魅力,如果教師僅僅按照教參要求去備課,往往會忽略其中能用于寫作教學的亮點部分。只有我們教師主動且仔細地去閱讀課文分析課文,才會發(fā)現(xiàn)潛藏在這些閱讀篇目中更多的寫作秘密與技巧,才能真正做到聯(lián)系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而只有當教師研讀課文,挖掘文章作者的筆法,授學生以“漁”,才能讓語文的寫作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課文問得到緊密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