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黃厚江(2011)關于“悟”,曾說過這么一句話,他說“悟,強調主體自身的參透”,這也就是筆者今天要說的“自悟”。每一篇文本閱讀的主體是學生本身——學生閱讀、學生體驗、學生感悟,整個過程強調的是學生本身的主動性。那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通過引導、激發(fā)讓學生領略閱讀之“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世人所難得皆為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tài),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這是明代袁宏道說的。可見“自悟”和“得趣”是有相通之處的,都有“走心”“會心”一說。如此說來,閱讀中“自悟”的過程也是“覓趣”、“得趣”的過程。
而當今,有些語文教師過于功利,“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把閱讀肢解為各種題型和答題技巧,好像學生懂得了這些“雕蟲小技”就是懂得了閱讀,其實不然,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教師過多地強調“技巧”,養(yǎng)成了學生“輕文本”“重技巧”的意識,學生“自悟”少了,得到的“趣”也少,閱讀的興味便淡了。長此以往,學生不僅不能領略閱讀的真諦,閱讀本身也變成一種索然無味的事情。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強化學生“重文本”的意識尤為重要,要讓學生認識到“文本為大”。筆者認為“裸式閱讀”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裸式閱讀”,即學生在閱讀時,除了文本還是文本,再無其他。這里的“其他”,對高中學生來說,是一道道閱讀題,是一些配套的“輔助”材料。學生理解文本過分地依賴于這些材料,脫離了這些,自身就不能夠解讀,這是很可怕一種現象。這樣的“導學”“參考”,直接剝奪了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權利,把學生自由的思想“圈禁”住了,就好像你觀看一部電視劇,才看了劇目,就有人已經把主人公的生死結局劇透個底朝天,再也沒有看這場劇的心情,再也沒有隨情節(jié)起伏、人物命運變化而產生的情緒波動。你白紙黑字印在這兒說這篇文章是這樣,那“百忙之中”的“我”就沒有必要再去讀、揣摩、玩味。因此倡導“裸式閱讀”就很有必要,我們總是告訴學生人生少有捷徑可走,閱讀也是這樣,讓學生靜下心來潛心研讀文本,在讀中悟,在悟中得趣,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裸式閱讀”并不是“瀏覽式”的“全裸”,而是“帶著任務悟讀文章”,這里的“任務”,筆者提兩點不錯的建議:一是質疑問難,二是作批注。張金保(2007)年在《中學語文教學》上有一篇文章《學生是問題生成和解決的主體》,筆者也認為閱讀中讓學生質疑問難在鍛煉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質疑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都有諸多好處。因為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質”和“問”之時就是自我參悟的一個過程,是“趣”之始。當學生帶著疑惑和好奇,以討論交流等方式釋惑,是“趣”之大得。古人云“不動筆不讀書”,從《脂硯齋評石頭記》中朱批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其由藝術審美帶來的百味雜陳。學生以批注的形式閱讀邊讀邊思邊感,邊感邊悟,長年累月,不僅能提高了文本解讀能力,寫作能力也提高了,寫出脂硯齋、周汝昌式的精彩點評、文章也不無可能。
但是目前在高中閱讀教學中,這兩點落實不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黃厚江(2015)在《創(chuàng)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上)——語文共生教學的基本主張及實踐操作》中指出“語文教學的諸多問題中,最突出的就是‘結論教學,即學習過程的缺失,這是語文教學低效率的主要原因?!苯處熢诮虒W中并不在乎結論得出的過程,往往只求方便簡潔地把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另一方面,一線語文教師工作任務重,研讀文本的時間不足,甚至教案大多直接從網上下載,教師往往沒有能力去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靜心賞析學生的批注;再次,教師總是充滿了對學生能力的擔心,擔心學生根本提不出問題,或者擔心學生所提的問題毫無價值;擔心學生寫不出好的批注,擔心學生作批注時只是流于形式,不走心……
這些問題大多數來源于教師教育理念和意識層面。如果教師課前整理學生所提的問題,那些提問人數最多的問題就是教學目標和重點,這些問題利用教參、搜索引擎以及強大的集體備課就能得到解決;至于學生的問題究竟有沒有價值,老師要想信學生的能力是奇跡彈簧,你相信他能拉多長,他便會往你的要求去努力,你若認為他是塊死鐵,那他就是塊死鐵。至于批注,可以和目前高考散文閱讀青睞的“賞析句子”結合起來。教師在課前閱讀部分學生的批注,精心挑出典型的加以評講,引導學生在作批注時不僅要寫出自己的直觀感悟,還要注意用學著運用一些鑒賞的專業(yè)術語,評講時也可以采用交流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度嗣窠逃飞嫌幸黄恼卵芯拷魇〖部h敦厚鎮(zhèn)梨塘小學教學模式的文章,文章中說梨小教育模式的一個核心要義是讓學生習慣乃至熱愛獨立思考,并以呈現自己獨特的思想為榮。他們認為“這就如小孩學步,開始踉踉蹌蹌,后來就能獨立走”。
“不是用閱讀的結論教閱讀,不是用閱讀的知識教閱讀,不是用閱讀的技巧教閱讀,也不是依靠做練習教閱讀”,而是“用閱讀教閱讀”,黃厚江如是說,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做的是強化這個意識,尋求“用閱讀教閱讀”的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