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旋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庇行У恼n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啟發(fā)、相互促進、思維碰撞的互動過程。當今,小組合作、互動對話式的教學得到廣泛的推廣,給學生有效學習帶來了生機。然而,在目前這些互動對話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讓“一問一答”成為有效的互動形式?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基于以上問題的思考,筆者認為:辯論式學習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辯論式學習的概念與模式
辯論式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發(fā)散思維為特征,讓小組或全班學生圍繞特定的論題辯駁某個問題。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更多的學生進行思考。辯論式課堂學習的具體模式一般如下:
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影響
對混淆知識的辯論,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辯論來理解不同的概念,辨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把兩種概念進行準確的區(qū)分?,F(xiàn)以北師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為例。出示辯題:平行四邊形框架轉動變成長方形后,所圍成面積是變大還是變???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觀點,確立了正方(面積變大)和反方(面積變?。U剑阂驗槠叫兴倪呅巫兂砷L方形后,底邊長沒有變,但高變大,所以面積變大。反方: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后,底邊不變,高變小,所以面積變小。……在整個辯論過程中,有同學上臺進行畫圖分析講解,先確定了平行四邊形轉動前后的對應關系“平行四邊形的底變成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鄰邊變成長方形的寬”。最后,正方有位同學竟然用小紙條做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實際的操作演變平行四邊形轉動成長方形的過程,讓大家清楚地明白了前面所提出的對應關系,而且進行多次操作發(fā)現(xiàn)“平行四邊形的鄰邊一定會大于它的高”。
對不同方法的辯論,能優(yōu)化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策略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通過對不同方法運用的辯論,每一位學生都會對自己的方法有獨自的感受和思考。下面選取了北師版五年級下冊《分數(shù)除法(二)》教學的一個片段——
出示辯題:歸納一個數(shù)除以分數(shù),所得的商是大于這個數(shù)還是小于這個數(shù)。在這里,可以從除法的規(guī)律來考慮除數(shù)大于1或小于1時,商與被除數(shù)的關系;也可以把除法轉化成乘法后來考慮乘數(shù)與積的關系。這時,就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于是全班就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
正方:只需記住乘以小于1的數(shù),就是比這個數(shù)要小,只有這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乘以一個大于1的數(shù),就是乘以這個數(shù)的幾倍,就要比這個數(shù)大。
反方:用除法,我們就可以少一步轉換的過程,我們只需要記住——除以一個小于1的數(shù),就是說這個數(shù)里面包含有多少個小于1的數(shù),所以結果大于這個數(shù);除以一個大于1的數(shù),就是這個數(shù)里面包含有幾個大于1的數(shù),所以比本身小。
正方:你們?yōu)槭裁粗莱砸粋€小于1的數(shù),結果要比本身大呢?你們說是里面有幾個幾分之幾,那不就是這個數(shù)乘以除數(shù)的倒數(shù)嗎?其實,你們判斷的原理和我們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把思考的那一步寫了出來,而你們只是在頭腦里思考罷了。
反方:難道說你們在解決這道題的時候沒有在頭腦中進行思考嗎?我們是直接思考后就能判斷出結果,而你們還需要轉換后再思考才能判斷出結果。如果不信,我們可以比一比速度。
……
最后兩方同學進行了一場判斷的比賽,結果發(fā)現(xiàn)各自的速度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到頭誰也沒有說服誰。
對教學要點處的辯論,能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是教師必須要抓住或突破的知識點,以及學生在學習時往往會遇到的普遍性難題。教師可以提供學生充分的學習內容和探究材料,通過學生間的辯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對知識有更全面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北師版五年級下冊《長方形的體積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討論長方體的體積與什么有關。小組討論結果中,有人說與長有關,也有人說與寬有關,還有人說與高有關。這時,就可以讓各小組進行辯論。①與高有關:因為一個長方體它越厚,也就是說它越高,它所占的空間就越大,所以體積與高有關系。②與長有關系:長方體的長越長,在橫排上就占有更多的空間,所以體積與長有關系。③與寬有關系:長方體寬越大,在豎排上占的空間就越大,所以體積與寬有關系。④與長、寬、高都有關系:剛才他們說的都是在長與寬、長與高、寬與高不變的情況下討論的,所以我們認為體積與長、寬、高都有關系。
需要注意的問題
辯論中,所有學生都在參與,然而,往往答辯的學生可能只是那么幾個人,其他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相對就要少一些。與此同時,有些學生對自己的觀點不夠肯定,喜歡隨大眾,而怎樣讓這些學生產生堅定的思考,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此外,對于部分難度較大的問題,一些表達能力差點的同學很容易被別人錯誤的觀點給打敗,他們可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卻表達不出來。所以,容易被錯誤的言論給“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