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筱,鄭健康,陳小波,呂 湛
多發(fā)性肌炎誤診為病毒性心肌炎一例報告并文獻復習
朱 筱,鄭健康,陳小波,呂 湛
目的 探討多發(fā)性肌炎(polymyositis, PM)的臨床特點、診治方法及誤診原因、防范措施。方法 對1例曾誤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的多發(fā)性肌炎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患者因雙下肢乏力15 d,加重3 d入院。入院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紅蛋白及EB病毒核抗原抗體檢查均明顯升高,心電圖檢查提示竇性心動過緩,考慮病毒性心肌炎,予以抗病毒及營養(yǎng)心肌等治療5 d病情無好轉。后行結締組織疾病診斷檢查示肌炎特異性抗體陽性,肌電圖檢查示右三角肌、左肱二頭肌肌源性損害,診斷為PM,予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甲氨蝶呤抗炎及免疫抑制等治療。2周后患者肌酸激酶顯著下降,肌力好轉,病情好轉出院。結論 PM和病毒性心肌炎都有乏力和心肌酶譜升高等表現,易誤診。提高對PM認識、詳細詢問病史、全面仔細查體、積極完善相關醫(yī)技檢查、認真進行鑒別診斷,并綜合患者整體情況進行分析可減少或避免PM誤診誤治。
多發(fā)性肌炎;誤診;心肌炎
女,21歲。因雙下肢乏力15 d,加重3 d入院?;颊?5 d前無明顯誘因于清晨起床時出現雙下肢乏力,上樓時感行走困難,下蹲后可自行站立,無胸悶、心悸、胸痛、氣短、呼吸困難、暈厥、惡心、嘔吐、腹瀉、嘔血、黑便、頭暈、頭痛、意識喪失,未予重視;3 d前下肢乏力加重,下蹲后難以自行站立,就診于我院。既往史無特殊。查體:體溫37.0℃,脈搏84/min,呼吸20/min,血壓110/70 mmHg。意識清楚,精神好。頸肌肌力3級。胸廓對稱無畸形,胸骨無壓痛。雙肺叩診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啰音。心率84/min,律齊,心音未見異常,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軟,全腹無壓痛、肌緊張及反跳痛。雙上肢肌力3+級,肌張力正常;雙下肢近端肌力3+級,遠端肌力正常,肌張力正常。無肌肉壓痛。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腦利鈉肽(BNP)及大便常規(guī)檢查未見異常。心肌損傷標志物:肌紅蛋白>1000.0 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質量>300.0 μg/L。肝功能:天冬氨酸轉氨酶447.3 U/L,丙氨酸轉氨酶354.6 U/L。EB病毒:EB病毒衣殼抗原抗體236.0 U/ml,EB病毒核抗原抗體409.0 U/ml。心肌酶譜: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318.0 U/L,肌酸激酶19 864.0 U/L,羥丁酸脫氫酶996.0 U/L,乳酸脫氫酶1286.9 U/L,超敏C反應蛋白5.8 mg/L。體液免疫指標:補體C3 774.0 mg/L,補體C4 148.0 mg/L,余均為陰性。甲狀腺功能檢查未見異常。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及胸部X線檢查未見異常。心電圖檢查提示竇性心動過緩。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予以抗病毒及營養(yǎng)心肌等治療5 d病情無好轉。后行結締組織疾病診斷檢查:抗核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抗Jo-1抗體定量51.5 U/ml,抗Ro-52抗體(+)。肌電圖檢查:左右肌皮神經、左右腋神經CMAP波幅降低;右三角肌、左肱二頭肌肌源性損害;左股四頭肌、右胸鎖乳突肌未見神經源性或肌源性損害。診斷為多發(fā)性肌炎(polymyositis, PM),予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甲氨蝶呤抗炎及免疫抑制等治療。2周后患者肌酸激酶顯著下降,肌力好轉,病情好轉出院。遺憾的是該患者未進行肌肉活組織病理檢查。患者出院后21 d門診復查,肌酸激酶和乳酸脫氫酶逐步下降,肌力逐漸好轉,未出現發(fā)熱、咳嗽、肺部感染等不適。出院后47 d門診復查,肌酸激酶降至329.0 U/L,乳酸脫氫酶降至425.0 U/L。出院后2個月門診復查,肌力基本完全恢復。
2.1 疾病特點 PM是特發(fā)性炎癥性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IIM)的一個亞組,病變以橫紋肌慢性非化膿性炎癥為特點,不伴皮膚特異性損害,以對稱性四肢近端、頸、咽部肌無力、壓痛和血清肌酶升高為主要臨床特征,心、肺、關節(jié)及血管等其他組織或器官可被累及[1]。該病發(fā)病率存在性別差異,女性發(fā)病率約是男性的2倍,可發(fā)生于各個年齡段,16歲以下兒童患病率為1.9/100萬,發(fā)病年齡以5~14歲為主,平均年齡6.8歲;成人發(fā)病年齡集中在40~60歲,女性平均發(fā)病年齡比男性小[2]。該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遺傳、免疫異常、病毒感染及血管病變等可能與其發(fā)病有關。該病若能早期診斷并得到合理治療,可獲得較長時間緩解,能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該病晚期患者可因嚴重進行性肌無力、吞咽困難、營養(yǎng)不良、肺部感染及腸道感染而死亡。
2.2 診斷及治療 肌電圖和肌肉活組織病理檢查是診斷PM的重要依據[3]。1975年Bohan和Peter提出的PM和皮肌炎的診斷標準(B/P標準)[4]仍被廣大臨床醫(yī)生應用,但隨著對該病研究的深入,發(fā)現該標準在臨床診斷中容易發(fā)生誤診,具體表現:①不能區(qū)分皮肌炎和包涵體肌炎;②不能與其他可出現肌無力、肌痛、肌酶升高、肌電圖呈肌源性損害及普通HE染色肌肉活組織病理檢查表現為纖維壞死、炎癥細胞浸潤的疾病區(qū)分開,如藥物性肌病、低鉀性肌病、感染相關性肌病和線粒體肌病等[5]。van der Meulen等[6]研究發(fā)現,以往臨床根據B/P標準對PM進行診斷存在過度診斷的問題,特別是那些經過PM系統(tǒng)治療無效的患者絕大部分是因為誤診的原因。
為了提高IIM的臨床診斷準確率,2004年歐洲神經疾病中心(ENMC)和美國肌肉研究協(xié)作組合作組織提出了新的IIM分類診斷標準[4,7]。該標準中PM的診斷標準如下[5]:①臨床標準:a.發(fā)病年齡常常>18歲;b.亞急性或隱匿性起??;c.肌無力,對稱性近端無力大于遠端,頸屈肌無力大于頸伸肌。②血清肌酸激酶升高。③肌肉活組織病理檢查:a.炎性細胞(T細胞)包繞和浸潤至非壞死肌內膜;b.束周萎縮;c.血管周圍肌束膜有炎性細胞浸潤;d.肌內膜散在CD8+T淋巴細胞浸潤;e.大量肌纖維壞死;f.補體攻膜復合體(membrsne attack complex, MAC)沉積于非壞死肌纖維內膜及其他提示免疫病理有關的肌營養(yǎng)不良;g.CD8+T淋巴細胞包繞非壞死肌內膜或有豐富的MHC-I分子表達。④其他檢查標準:a.肌電圖檢查:纖顫電位插入性和自發(fā)性活動增加,正相波或復合波重復放電;形態(tài)測定分析示存在短時間、小幅多相運動單位動作電位;b.MRI檢查:肌肉組織水腫,STIR序列示肌肉組織呈廣泛或片狀信號增高;c.肌炎特異性抗體。PM擬診:①符合所有臨床標準;②血清肌酸激酶升高;③肌肉活組織病理檢查符合g除外b;④符合其他檢查標準中1~3條。PM確診:①符合所有臨床標準;②血清肌酸激酶升高;③肌肉活組織病理檢查符合a除外g。
PM是異質性疾病,臨床表現個體差異大,治療方案也因人而異[4]。糖皮質激素仍是目前臨床治療PM的首選藥物,初始劑量為潑尼松1~2 mg/kg(每日60~100 mg)或等效劑量的其他糖皮質激素。其他藥物包括免疫抑制劑(甲氨蝶呤、環(huán)孢霉素、環(huán)磷酰胺等)及免疫球蛋白對PM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4]。
2.3 誤診原因分析 ①診斷思維局限、先入為主:由于目前臨床上實施疾病分科收治,部分接診醫(yī)生診斷思維局限、先入為主,常將其他疾病向所在專科常見病靠攏,特別是一些有相似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的疾病。②對該病認識不足:臨床上部分接診醫(yī)生專業(yè)知識面狹窄,常僅對本??瞥R娂膊∵M行學習研究,對其他相關疾病診斷經驗不足,從而未能進行全面的醫(yī)技檢查。③對體格檢查重視不足:臨床上部分臨床醫(yī)生過于依賴醫(yī)技檢查結果,忽視體格檢查的重要性。本例首診醫(yī)生未進行詳細體格檢查,僅依據醫(yī)技檢查結果便匆匆診斷,以致患者頸部肌力和四肢近端肌力下降未被及時發(fā)現,從而導致誤診。
2.4 防范誤診措施 PM和病毒性心肌炎都有乏力及心肌酶譜升高等表現,但病毒性心肌炎肌鈣蛋白I或T、肌酸激酶往往同時升高,而PM肌鈣蛋白正常,肌酸激酶異常升高[8];而且二者的起病方式、查體有明顯差異。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不能看到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就只想到心臟疾病,應加強相關疾病知識的學習,不要把診斷思維局限于本??瞥R姴?;在接診患者時應詳細詢問病史、全面仔細查體、積極完善相關醫(yī)技檢查、認真進行鑒別診斷,并綜合患者整體情況進行分析總結,不能僅憑醫(yī)技檢查結果而忽視患者臨床情況輕易下診斷。
[1] 彭清林.細胞因子TWEAK及BAFF在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發(fā)病中的作用[D].北京:清華大學醫(yī)學部,2015.
[2] 中華中醫(yī)藥醫(yī)學會.多發(fā)性肌炎診療指南[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11):152-153.
[3] 周緯,殷蕾,金燕樑,等.兒童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臨床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09,27(2):134-137.
[4] 中華醫(y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12):828-831.
[5] 王國春,盧昕.多發(fā)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診治進展[J].臨床內科雜志,2007,24(7):442-446.
[6] van der Meulen M F G, Bronner I M, Hoogendijk J E,etal. Polymyositis: an overdiagnosed entity[J].Neurology, 2003,61(3):316-321.
[7] Hoogendijk J E, Amato A A, Lecky B R,etal. 119thENMC international workshop: trial design in adult 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with the exception of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10-12 October 2003, Naarden, The Netherlands[J].Neuromuscul Disord, 2004,14(5):337-345.
[8] 張曉紅,閆杰松.多發(fā)性肌炎漏診的診治回顧[J].臨床誤診誤治,2011,24(5):58-59.
637000 四川 南充,川北醫(yī)學院臨床醫(yī)學系
呂湛,E-mail:lvzhan1997@163.com
R685.2
B
1002-3429(2017)08-0042-02
10.3969/j.issn.1002-3429.2017.08.014
2017-05-20 修回時間:2017-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