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 200241)
·人文視野·歷史·文化
墨子治術上升為帝王之術
——論《墨子治要》及魏徵的墨學觀
金鑫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 200241)
魏徵是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重要功臣之一,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他主持編纂的《群書治要》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其中收入《墨子治要》,體現出魏徵擇取諸子各家之長而力圖融為一體的多元化思想?!赌又我贩謩e從親賢遠佞、遵循法度、憂國憂民、節(jié)制有度、尊賢重能、勤政愛民、順行道義等方面給唐代統(tǒng)治者提供施政參考,其節(jié)選《墨子》篇章文字的過程,實質上是有目的地重新闡釋墨子的治世觀,即從君王的角度將其上升至專為王治的新高度。與此同時,魏徵在朝政上對唐太宗的獻策諫言主要從隋末“喪亂”到唐初“天下大治”展開,廣泛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制和禮儀各方面,其中于治國方略、君臣民關系、用人之道等幾方面中體現出來的墨學觀尤為珍貴,可見“貞觀之治”中,墨學的身影不可磨滅。
魏徵;《墨子治要》;墨學觀;帝王之術
魏徵(580—643)是唐初極負遠見的政治家,從隋唐更替到貞觀年間,他和房玄齡、李靖等文臣武將一起,輔佐唐太宗實現了“貞觀之治”。同時,魏徵又是一名卓越的史學家,曾領導梁、陳、齊、周、隋史的編修工作并親自撰寫《梁書》《陳書》《北齊書》的總論和《隋書》的序與論,確立了修史、取鑒、贊治三者融為一體的鑒戒史學。當然,魏徵更是一位見解獨到的思想家,他深知除了以史為鑒,取鑒先哲學說和經典也尤為重要。最難能可貴的是,魏徵全面考察思想文化領域內各家學說的長短,不再囿于儒家一說。魏徵取鑒先哲的思想,打破了唐初崇儒排墨的局面,論及其對墨家思想學說的采用,首當其沖要提及的便是其主持編纂收錄《墨子治要》;其次,他向唐太宗建言獻策時體現出來的墨學觀同是不可或缺的考察對象。
《墨子治要》收錄于《群書治要》之中,由魏徵主持編撰并親自撰寫序?!缎绿茣に囄闹尽酚涊d“魏徵《群書治要》五十卷”[1](p1563),《宋史·藝文志》載:“《群書治要》十卷”[2](p5301)。按宋代王溥《唐會要》云:
貞觀五年(631)九月二十七日,秘書監(jiān)魏徵撰《群書治要》,上之。太宗預覽前王得失,爰自六經,訖于諸子;上始五帝,下盡晉年。徵與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始成,凡五十卷,上之。諸王各賜一本。[3](p759)《群書治要》盡可能地匯輯了“政術”、“治體”和歷代“哲人”的論著,“本求治要,故以《治要》為名?!保ㄎ横纭度簳我颉罚4](p14)作為能夠博古覽今、旨在給帝王提供治國借鑒的“治要”之書,收錄《墨子》于其中,足見在墨學不興的初唐,魏徵同其他重臣并沒有忽視墨家學說的治世作用及其對后世產生之影響??疾煳横缭谧珜懶驎r明確表達其取鑒先哲的思想原則:“采摭群書,剪裁淫放,光照訓典。”[4](p13-14)可見,雖然唐初崇儒風氣盛行,思想界常因尊崇儒學而列儒家經典居為首位,其他家次之??墒俏横鐓s能夠做到把儒家學說當作百家學說之一,列儒家經典為“群書”之一書而已,魏徵觀念里,墨子及諸子同孔子一樣,皆列于百家之中,故墨家學說同儒家經典一樣重要。魏徵還說道:“今之所撰,異乎先作,總立新名,各全舊體,欲令見本知末,原始要終,并棄彼春華,采茲秋實。一書之內,牙角無遺;一事之中,羽毛咸盡。用之當今,足以殷鑒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引而申之,觸類而長?!盵4](p14)魏徵博采群書精華片段并保持原書體例,同時他毫不避諱地指出群書及各家學說中不合時宜及不務實之處就必須被剪裁,和“棄彼春華,采茲秋實”是一個道理??梢钥偨Y出,“博采”與“善擇”是魏徵取鑒先哲的重要原則。
首先,魏徵博采眾家,不以儒家為獨尊,墨家不可被忽略。他認為通曉眾家所長至關重要,即使是被列為“圣人之教”也會“有所偏”:“儒、道、小說,圣人之教也,而有所偏。兵及醫(yī)方,圣人之政也,所施各異。世之治也,列在眾職,下至衰亂,官失其守?;蛞云錁I(yè)游說諸侯,各崇所習,分鑲并鶩。若使總而不遺,折之中道,亦可以興化致治者矣?!盵5](p1051)魏徵覺得真正能夠做到通曉各家的只有“雜者”,他在《隋書·經籍志》“子部·雜者序”里說道:“雜者,兼儒、墨之道,通眾家之意,以見王者之化,無所不冠者也。古者,司史歷記前言往行,禍福存亡之道。然則雜者,蓋出史官之職也?!盵5](p1010)魏徵這里儒墨并舉,強調“雜者”首先必須要同時具有“儒、墨之道”,可見魏徵對墨子及墨家思想的肯定以及編纂《墨子治要》具有的重要意義。
其次,魏徵從善擇取,舍短取長,墨家也不例外。只有做到取長補短,才能使得“所施各異”的諸家學說互相完善?!赌又我饭?jié)錄《墨子》之《所染》《法義》《七患》《辭過》《尚賢》《非命》《貴義》等篇章,所選篇章文字與隋唐時期流傳的“十五卷”①“十五卷本”,《隋書·經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均載《墨子》為十五卷,明正統(tǒng)間《墨子》“道藏本”亦十五卷,孫詒讓《墨子閑詁》據明吳寬寫本和清畢沅注校道藏本,亦十五卷,篇目及次序略有不同。篇句略有出入,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論及“節(jié)鈔本”說道:“古書無刻本,故一切出于手鈔,或節(jié)其要以便流觀。如《隨志》所載梁庾仲容《子鈔》,其書雖佚不傳,而唐魏徵《群書治要》、馬總《意林》,固其流派也?!盵6](p79)其實葉德輝的總結僅僅局限于古書撮其精要的抄選需求,忽略了編纂者實則有意為之。魏徵在《群書治要序》中言:“圣思所存,務乎政術,綴敘大略,咸發(fā)神衷;雅致鉤深,規(guī)摹宏遠,網羅治體,事非一目?!盵4](p14)魏徵表明從群書中選取重要的文段,擇取精華內容和思想,都是為了給君王提供治國理政方略,故《墨子治要》主要體現出的是魏徵為帝王所書,將墨家經典定位為唐太宗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提供思想源泉。可以說,魏徵等節(jié)選墨家經典帶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即只作為帝王的施政參考,其他則刪減,對墨家學說進行更符合貼近初唐時下國情的整合和發(fā)揚,而不再是將其放在儒家對立面進行盲目排斥和否定。
《墨子治要》首篇便是強調國君選賢用能的重要性?!赌又我に尽罚ā度簳我肪砣模4](p443)節(jié)選自《墨子·所染》,[7](p6)刪除了《所染》篇“士亦有染”的部分,只選擇了“國有染也”的論述,明確表明了收文專為王治的原則?!赌印に尽繁緛矸譃閮刹糠?,首先通過染絲設喻引申到國君最易受他人影響,并列舉正反論據結合說理,用“舜”“禹”“湯”“武王”四位先王受到“許由、伯陽”“皋陶、伯益”“伊尹、仲虺”“太公、周公”幾位賢臣的正面熏陶而成為備受擁戴的天子為例,和另外四王“夏桀”“殷紂”“厲王”“幽王”被“干辛、推哆”“崇侯、惡來”“厲公長父、榮夷終”“傅公夷、蔡公榖”感染不當而淪為導致國破家亡的罪魁禍首做對比,反映出忠臣和諛臣二者截然相反的影響力。緊接著又列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受染于“管仲、鮑書”“舅犯、高偃”“孫叔、沈尹”“伍員、文義”“范蠡、大夫種”五君稱霸諸侯,及六君“范吉射”“中行寅”“吳夫差”“智伯瑤”“中山尚”“宋康”被“長柳朔、王勝”“籍秦、高強”“王孫雒、太宰嚭”“智國、張武”“魏義、偃長”“唐鞅、佃不禮”蠱惑而宗滅身死,表達出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性。這第一部分文字節(jié)選入《墨子治要·所染》中語句略加修改,首句引起全文的譬喻文字去除了原篇“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一句,春秋五霸和亡國六君的論述中又去除了“鮑書、高偃、沈尹、文義、大夫種”這五位賢臣及“王勝、高強、王孫雒、張武、偃長、佃不禮”六位庸臣的名字。而《所染》篇原本第二部分論述由上至下,延伸到普通士人受影響的情況,在《墨子治要·所染》里則是只字不提,全部舍棄,遵循了專為王治的準則??梢姟赌又我に尽芬庠谟弥T位先王先君的事跡,給唐太宗說明君主“所染”得當與否,直接關乎于君王個人安危和整個國家存亡,決不可掉以輕心。借由墨子“所染”告訴唐太宗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要領,首先是選賢用能,然后才是整頓吏治。
緊接著,《墨子治要》在“所染”基礎上對君王成敗原因進行深入探索,《墨子治要·法義》[4](p444)節(jié)選自《墨子·法義》[7](p11),意在說明君王治國理天下應遵循的法則?!赌又我しx》開篇之文的選擇即再次點明了“為帝王文”的原則,將涉及“士為將相者”、“百工”、“父母”、“學者”及不仁者的論據全部舍棄,只保留了“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度,此不若百工也”[4](p444)這樣一條結論。然后選文直接進入如何“治法”的分析,探究出法度的核心就是“法天”,因為上天兼愛所有人并給予所有人利益,而論述“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時,抽除了原本包含在內的“兼而食之”那些飼養(yǎng)牲畜以備供奉之類的論述?!凹鎼邸彼枷胧悄铀枷牒诵闹?,《墨子治要》沒有節(jié)選《兼愛》篇,但是“兼愛”思想卻有所攝取,比如在節(jié)選《法義》這篇文字的表達,上天兼愛眾人所以成為君王治理國家的意志導向,君王必須要遵循天道,即順應上天的意志在治理國家時也要做到兼愛百姓,可見“兼愛”在這里完全是為《群書治要》的特殊政治訴求而服務?!赌又我しx》最后再次舉出“禹、湯、文、武”和“桀、紂、幽、厲”幾位先王的正反案例,證明只有做到兼愛百姓、利于他人的君王才能得到上天護佑,被尊為“天子”流芳百世,反其道而行之,只會被上天降下災禍。這實際上是在“所染”基礎上申明法度在管理國家的具體過程中起到的重要調節(jié)作用,治國治天下必須遵循天道以達利國利民,不遵循法度、喪失法度只會國破家亡、遺臭萬年。
說完治國理天下應遵循的法則之后,《墨子治要》又以居上者的眼光,搜尋羅列出在君王統(tǒng)治下的一國之中會出現哪些導致國家災禍的因素?!赌又我て呋肌穂4](p444)只節(jié)選《墨子·七患》[7](p13)其篇首關于國家存有七種禍患的闡述,這部分內容略去了原《七患》篇后面對年歲饑饉、用度不足產生危害的具體表現和相關應對措施的種種描述,不同時期國家會出現同樣的禍患,但是國情不同應對災禍的辦法自然不盡相同。這“七患”分別是:一,“城郭溝池不可守而治宮室”,大興土木修建宮廷而不關心防御工事,只會招致敵軍來犯;二,“邊國至境四鄰莫救”,忽略維持睦鄰友好關系,使得敵國來犯而周圍鄰國不加以援助;三,“先盡民力無用之功,賞賜無能之人”,民力被耗費在沒有意義的事務中,財富卻賞給沒有真才實干的人,實為勞民傷財;四,“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臣子只求自保不敢對君王有絲毫違背,沒有作為;五,“君自以為圣智而不問事,自以為安強而無守備”,君王驕傲自滿不設防備,最終會落入被他國圖謀而不渾然自知的險境;六,“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君王不識忠奸;七,“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賞賜不能喜,誅罰不能威”,糧食短缺,人才儲備不夠,賞罰失去鼓舞和震懾人心的作用。所以,《墨子治要·七患》是借墨子口吻告誡帝王,邊境不守、鄰國不合、濫用民力、君主專斷、臣子不忠、賞罰不明、國庫空虛是令國家危亡的巨大禍患。這其實就是提醒君王要具備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才可以保證國泰民安。
指出君王統(tǒng)治下的一國之中會出現的隱患之后,《墨子治要》十分嚴肅地將矛頭直指君王自身,對君王個人的吃穿用度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赌又我まo過》[4](p445)節(jié)選了《墨子·辭過》[7](p17)里“宮室”、“衣服”、“飲食”、“舟車”、“蓄私”五者中前四者,意在勸誡“當今之主”防患于未然的同時,在宮城建設、著裝飲食、舟車勞頓等涉及人力物力之處要使用有度,懂得節(jié)制。這四件事情的論證均采用以古鑒今的方式,首先提出的是“二法”:“宮室之法”和“衣服之法”,主要闡明圣王建造宮室和制衣的緣由和準則,達到現實功用及符合應有的禮節(jié)即可,當今君王要適度而止,絕不可勞民傷財追求奢靡。此處刪除了原篇關于勞役和征收租稅的論述,著力強調君主在宮廷樓臺、穿著打扮等用度上有所節(jié)制的重要性。然后開始論證飲食之道,古圣人教人耕耘種植只為百姓獲取食物以強身健體,而卻有國君為享受美食能用食器上百盛放、食之不盡以致冬凝夏腐的地步,這樣極端鋪張浪費若不加以遏制則會致使左右權貴爭相模仿,困苦者挨餓受凍,國家混亂不堪。最后指出圣王造船制車是為了便民,而不是為了享樂?!赌又我冯m然未選《節(jié)用》篇,但是《辭過》篇的選取的內容實際上就是貫徹墨子“節(jié)用”的思想主張,一國之君唯有以身作則,起居、飲食、穿戴、出行各方面做到節(jié)儉杜絕奢侈,才能上行下仿,朝臣和民眾得以信服,杜絕奢靡放縱才可利國利民。
識別忠奸、掌握法度、防范禍患、君主自省這幾個方面都交代完以后,《墨子治要》又重新強調選賢用能的重要性,和首篇立足于賢能人士對帝王的影響角度不同,這里則是從賢才自身著眼,申明人才難得、國家廣聚人才的好處?!赌又我ど匈t》[4](p446)選自《墨子·尚賢》[7](p25)上下兩篇,未取中篇。第一部分刪除了《尚賢上》篇中“富者有高墻深宮”以防盜賊的比喻論證和“堯、舜、禹、湯、文王”用賢的例證。其余論證遵從原文由“眾賢”到“眾賢之術”再到“古先王之為政”層層遞進,天子大臣治理國家首中之重是儲備賢才,這也正好和《墨子治要》所選首篇“所染”的結論相呼應。聚集人才廣納賢良的方法是“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無論是善于騎射還是巧于辭令通曉治國之理等不同人才,都要將他們視若珍寶,這樣才可以招攬更多的能人。古圣王任用人才能夠做到不分富貴親疏遠近,只列“尚賢”一個標準,所以身邊才能聚集眾多德才兼?zhèn)涞娜溯o佐其治理國家。第二部分只截取了《尚賢下》篇論“天下之士君子皆明于小而不明于大”的部分,這段論證采用的是先抑后揚的手法,先列舉出王公大人們在宰畜、制衣、醫(yī)馬、張弓等等維護私有財產的日常小事上知道根據才能挑人選,在國家大事上反而存在用人唯親、近富貴、挑容顏等等弊病,對于他們這種不以國家之事為己任的自私自利予以否定。再舉出圣王治天下的正確做法:“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堯推舉舜、湯用伊尹、武丁選傅說這幾位先王選賢任能就是典型案例,如何用人關乎于天、鬼神、百姓等眾方利益,所以當今帝王也要深知政務的根本,就是崇尚賢能。
然后,《墨子治要》又再次重申君王德行的重要性,會致使國家產生不同的結局?!赌又我し敲穂4](p447)節(jié)選了《墨子·非命》[7](p163)下篇圣王禹湯文武“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勸之為善”使天下得到治理,以及桀紂幽厲“刑政不善”致天下大亂這兩段論述,未收《非命上》和《非命中》篇?!赌又我し敲犯淖兞嗽ネ鹾捅┚齼刹糠知毩⒄撌龅男问剑瑢⒑笳呷┚陌咐苯哟┎暹M前者,語句略有更改,段落首尾則維持原文敘述圣王大治一段的發(fā)問和總結,形成反復對比。論述由不同君王治理國家的差異展開,先是列舉出國家治和亂兩種局面,“昔者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時代沒有變遷、百姓也沒有變動,君主統(tǒng)治方法端正就能化解亂局。緊接著用“昔者三代之暴王”和“昔者禹、湯、文、武”的不同政績作對比,直接指出三代暴君追求耳目聲色、貪圖個人享樂的行徑,對其不反思自己施政用刑不善而歸結于“我命故且亡”給予控訴,并用四位圣王“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的施政原則證明,正確的治國方法是他們憑借自己力量譽滿天下的原因,并非命運使然。四代圣王和三代暴君都是天子,前者讓天下大治,后者使天下大亂,文章闡述這治亂之別的目的是批駁天子“天命論”,強調帝王施行政令、勤政愛民等主觀作為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最后,《墨子治要·貴義》[4](p448)取自《墨子·貴義》[7](p265)記載墨子從魯國到齊國路途中“南游于楚”時的兩段語錄,原文錄入,只字未改。子墨子曰:
世之君子,使之為一犬一彘之宰,不能則辭之;使之為一國之相,不能而為之。豈不悖哉!
世之君子,欲其義之成,而助之修其身則慍。是猶欲其墻之成,而人助之筑則慍也,豈不悖哉!
這兩段揭示了兩類所謂君子,心口不符、言行不一的悖論。一者,無德無能,一心追求功利而占據國之要職的行為不符合道義。二者,滿口仁義,卻一意孤行不屑于他人助力之心,實則行為與仁義相悖。作為君王更是要能識別第一類人,而不能成為第二類人。用人要識得其真才實干,治國更要海納百川,不可獨裁專斷,要正確采納身邊輔佐之人的諫言和獻策。
總之,《墨子治要》節(jié)選《墨子》篇章的文字分別從親賢遠佞、遵循法度、憂國憂民、節(jié)制有度、尊賢重能、勤政愛民、順行道義等給唐代統(tǒng)治者提供施政參考,“時有所存,以備勸誡?!盵4](p14)可以看出其出發(fā)點完全基于現實政治,專為帝王服務。所選取篇章中所包含的“士人”、“百工”、“父母”、“學者”等以被統(tǒng)治階級為出發(fā)點的論述皆予以刊落,徹底拋棄了最能代表墨子本人以消除等級差別為宗旨的思想特征,不合于王治的篇章和思想觀念皆不予以重視。所以,《墨子治要》在節(jié)選《墨子》文字的過程中,有目的地重新闡釋了墨子的治世觀,實質上是從君王的角度將墨子治世之學上升到專為王治的新高度,即帝王之術。
當然,魏徵為帝王提供治國借鑒,采用墨家思想輔佐唐太宗成就帝王之術,不僅僅只體現在《墨子治要》截取的篇章文字,他實則多方位地貫徹、繼承和發(fā)揚墨家有利于唐太宗建功立業(yè)、有助于大唐穩(wěn)定基業(yè)的思想和學說。
除了編撰《墨子治要》之外,考察魏徵的一些史論、政論和疏表類文章,雖然其中對墨家學說進行直接引用和批評的著墨不多,但是仔細閱讀卻能發(fā)現有許多文字是對墨家思想的間接引申和發(fā)揚。恰恰就在他這些諫言和論證中體現出來的施政綱領、為君之道、用人之道等等治國理念滲透入的“非攻”、“兼愛”、“尚賢”、“節(jié)用”等墨學觀,可以看出墨家思想對魏徵助唐太宗成就帝王之術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偃武修文:“非攻”思想的再現。
魏徵善于以史為鑒,是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功不可沒的名臣。魏徵等奉唐太宗詔修撰《隋書》及五代史,從貞觀三年開始到貞觀十年修成。由于他本人經歷并見證著隋朝興亡和唐朝興起,他希望看到唐朝長治久安,魏徵曾在給唐太宗的奏書中說:“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1](p3873)所以他主修的《隋書》是以隋為鑒、以隋亡為訓為宗旨,故而在一些卷的序、論中,魏徵十分明確地指出政治腐敗、橫征暴斂、窮兵黷武等導致隋亡。
唐太宗即位之初,政局內憂外患。由于經歷隋末的巨大動亂,又連續(xù)幾年的自然災害,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史書載:“(貞觀)元年,關中饑,米斗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盵8](p6084)于內,經歷長久戰(zhàn)亂之后,安定社會秩序成為首要任務,百姓極度渴望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對外,邊境外族常有來犯,突厥、吐谷渾一再侵擾,政局不穩(wěn),民族問題十分尖銳,鞏固國家統(tǒng)一迫在眉睫。叛亂未已、民生凋敝,正是滿目瘡建、百廢待舉的重要時刻,如何立國施政是個難題,朝臣們在如何立國施政問題上頗具爭議。朝堂之上的大臣們,多數堅持主戰(zhàn)政策,如宰相封德彝提出:“人主當獨運權威,不可委之臣下……宜震耀威武,征討四夷?!盵8](p6085)必須依靠武力,對外征伐以顯強大。但是魏徵力排眾議,不主張發(fā)起戰(zhàn)爭,他提出:“堰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盵8](p6085)魏徵認為社會安定的根本在于民,百姓休養(yǎng)生息要始終放在首要位置,“修文”即改革政治,緩和社會矛盾,薄賦輕稅、戒奢行儉,國家內部團結安定才能控制外族侵擾,才能讓大亂之后的國家安定,“圣哲之治,其應如響,期月而可,蓋不其難?!盵1](p3870)可是,封德彝極力反對魏徵提出的非戰(zhàn)主張,他反駁:“不然。三代之后,澆詭日滋。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治不能,非能治不欲。魏書生,好虛論,徒亂國家,不可聽。”[1](p3870)他認為秦朝法制、漢代霸道尚且沒有根治國家動亂,魏徵的非戰(zhàn)只是書生之見,不可用于唐代治動亂。如若按照封德彝的主戰(zhàn)思想去實行,即對內殘酷剝削和壓迫、對外窮兵黷武,最終只會重蹈隋煬帝覆轍?!赌印し枪ブ小酚醒裕骸皣野l(fā)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若此甚眾,然而何為之?曰:我貪伐勝之名,及得之利,故為之。子墨子言曰:計其所勝,無所可用也;計其所得,反不如所喪者多?!盵7](p83)因好大喜功而動輒干戈,絲毫不顧及百姓生存,即使戰(zhàn)勝也是失大于得,于國于民皆不利,“古者封國于天下,尚者以耳之所聞,近者以目之所見,以攻戰(zhàn)亡者,不可勝數。”[7](p84)古之封號天下的國家因為攻伐戰(zhàn)爭而亡國的不計其數。相較之下魏徵提出的非戰(zhàn)方針更有利于鞏固唐朝的統(tǒng)治,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生產的發(fā)展。所以唐太宗最終采納了魏徵的建議:
朕即位之初,有上書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運,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唯有魏徵勸朕,堰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其語,天下大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之任用,豈不得人。(《貞觀政要·論誠信》)[9](p290)
魏徵不主張發(fā)起戰(zhàn)爭,提倡文治,實際上就是墨子“非攻”思想的再現,《墨子·非攻下》曰:“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盵7](p89)仁義之人必然會反對國家間互相攻伐,而是主張用和平的方式統(tǒng)一四海,“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盵7](p98)因為頻繁的戰(zhàn)爭實際上就是天下最大的禍害,所以總體施政方略上魏徵主張“非戰(zhàn)”。由于魏徵敢于直言進諫、切中要肯,唐太宗才力排眾議、逐漸確立了正確施政方針,迅速發(fā)展了戰(zhàn)后社會經濟,促成了“貞觀之治”,如《新唐書·食貨志》記載貞觀四年便呈現出的盛況:“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絹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錢,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里不赍糧,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萬人。是歲,天下斷獄,死罪者二十九人,號稱太平。”[1](p1344)
(二)君臣如手足、待民如親人:“兼愛”理念的滲透。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墨子·兼愛中》)[7](p70)
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今天下無小大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故曰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惡人賊人者,天必禍之。是以天欲人相愛相利,而不欲人相惡相賊也。(《墨子治要·法義》)[4](p444)
墨子在《兼愛中》篇說君王只有先做到“兼相愛、交相利”才算正確施行“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魏徵編纂《墨子治要》時攝取墨子“兼愛”思想主要是為帝王治理國家的特殊政治訴求服務,故而魏徵雖采用“兼愛”理論,卻并未認可墨子徹底消除等級差別的理念,其目的實則是強調上天兼愛眾人成為君王治理國家的意志導向作用。所以,《墨子治要》秉承了兼愛觀念,是表達統(tǒng)治者無論天子、諸侯治理天下或者一方必須遵從天意,如何順應天意,先要做到“兼而愛之,兼而利之”?!秴问洗呵铩吩疲骸袄系①F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10](p213)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兼”為“并”的意思,即“兼持二禾”,[11](p143)拿著兩個禾穗,與金文中“兼”字的形狀像手持二禾是甚相一致的。所謂“兼持二禾”,就是兼顧二者,不分彼此、不分優(yōu)劣、不分輕重?!赌印ぜ鎼巯隆方忉尅凹妗笔钱a生天下大利的原因:“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別與?兼與?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是故墨子曰:兼是也。”[7](p72)“兼”是盛名君王讓臣民安定滿足的道術:“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盵7](p80)魏徵本人所持“兼愛”觀念是帝王之術,其“兼”,主要滲透在君臣民三者的關系里。
首先,分析魏徵如何把握君臣與民的關系。貞觀初唐太宗曾感嘆:“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頸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保ā敦懹^政要·君道》)[9](p11)《墨子·兼愛下》有言:“吾聞為明君于天下者,必先萬民之身,后為其身,然后可以為明君于天下?!盵7](p74)圣明的君主尚且可以做到先顧忌百姓后考慮自己,官員和百姓之間更應如此。魏徵說道:“求木之長者,必囿其根本?!保ā敦懹^政要·君道》)[9](p17)魏徵認為根本就是百姓,為人臣子者輔佐君王治理天下,必須愛民。魏徵在州縣長吏的選拔中就曾表示,考察州縣長吏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做到對待百姓“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故人敬而悅之,愛而親之”(《隋書·循吏序》)[5](p1673),能愛民,才能得到民眾的愛護和擁戴。
其次,探索魏徵如何看待君臣之間的關系。魏徵認為除了君臣與民之間要“兼相愛、交相利”,君臣之間更要建立兼愛的關系,魏徵說道:“夫君能盡禮,臣得竭忠,必在于內外無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義大矣!”(《貞觀政要·論誠信》)[9](p310)“無私”是實行兼愛的重要保證,君能無私則利及臣子,臣能無私則不會藏奸。
君應愛臣如手足。墨子說:“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保ā赌印ぜ鎼凵稀罚7](p62)“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保ā赌印ぜ鎼壑小罚7](p64)君王只愛自己不愛臣子,只會導致臣子利益受損,君臣之間互不相愛則難以形成忠誠互惠的關系,會成為國家大亂的隱患。魏徵認為君臣本為一體:“臣聞君為之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體或不備,未有成人。然則首雖尊高,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明哲,必藉股朧以致治理。”(《貞觀政要·論禮樂》)[9](p402)君臣本為一體、不可割舍,魏徵認為人君者要愛護自己的臣子,而且要如同愛護自己的手足一樣?!肮实赖轮嘉春?,而鍥薄之風先搖。昔州黎上下其手而楚法以敝,張湯輕重其心而漢刑以謬,況人主而自高下乎!猶莫能申其欺罔,況人主而自高下乎!”(《新唐書·魏徵傳》)[1](p3872)人君不可自持甚高,雖然君王常有對眾位公卿愛憎各不相同,但墨子曾指出圣王對待臣子的正確做法:“其所貴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保ā赌印ど匈t下》)[7](p40)所以魏徵曾勸誡唐太宗:“若徒愛美錦而不為民擇官,有至公之言,無至公之實,愛而不知其惡,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遠忠良,則雖夙夜不怠,勞神苦思,將求至理,不可得也?!保ā敦懹^政要·論擇官》)[9](p168)魏徵認為“手足”需兼顧,“手足”之情不能有所偏向,同時還要做到要愛憎適度:“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盵1](p3880)
臣要報君以真心。身為臣子本應忠直和賢良,但是魏徵認為愛君、真心輔佐君王就要做到敢于講真話、知無不言,為君王謀天下、治天下不能做一個只知絕對服從的愚忠之臣。魏徵自己便以身作則,他向唐太宗發(fā)出請愿:“但愿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貞觀政要·直言諫爭附》)[9](p124)魏徵的觀點打破了歷代封建王朝“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p3874)的準則,他寄希望于建立一種不使以虛禮、事以愚忠的關系,而是君臣同心、共圖大業(yè)。明君自然會深懂民主諫諍矛盾,為人臣子更要善于諫諍,除了謹言慎行之外要敢于犯怒直諫,唐太宗評價魏徵的貢獻道:“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保ā敦懹^政要·任賢》)[9](p63)諫臣不僅因忠直而賢智享有美名,君主也會因其“鞭策”獲得光輝政績,這就是君借助臣統(tǒng)治人民,而臣得之君行使牧守。正如唐太宗和魏徵為代表的君臣遇合,君王明智、臣子賢達,推動了整個朝堂群臣的團結,為后世王朝最可貴的典范。當然除了像魏徵這樣始終“以文致治”的千古諫臣輔佐唐太宗,還有許多難能可貴的武臣及其他以文治國的各級吏員,均是政治清明、為人稱道,所以能開創(chuàng)出我國歷史上難得的“貞觀之治”。
(三)親賢能、遠小人:“尚賢”理論的發(fā)揚。
《墨子治要·尚賢》已說道:“尚賢者,政之本也?!盵4](p447)尊重賢才,使其輔佐治國,才是國之根本:“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盵4](p446)一個國家根基力量是否雄厚,要根據人才儲備情況而定。那么如何得知人才的真實德行呢?墨子認為觀察人才的辦法是:“圣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為使能?!保ā赌印ど匈t中》)[7](p29)即選用人才前,墨子注重從言論、行為和能力的表現中綜合考察,魏徵也是用墨子的考察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揚,他認為不僅要考察人的言行舉止,還要根據富貴貧窮等不同情況觀察人才:“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與,居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保ā敦懹^政要·論擇官》)[9](p166)因環(huán)境不同而設置的考察點各不相同,才能看出在富貴貧賤中人才的真實表現。唐太宗有言:“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理?!保ā敦懹^政要·崇儒學》)[9](p383)賢能人士是治國安邦的重要保證,帝王應具備的用人之道,就是識得人才并委以重任,能治世者則重用,不能擔此任者則不錄用。所以任用人才之前要分辨人才:一個是可用之才,另一個是忌用之人。
首先,對于可用之才,要懂得量才取用。親賢能,既要做到選賢不按等級,還要做到不分親疏遠近,“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與之爵,重與之祿,任之以事,非為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受賞,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恒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故得士?!保ā赌又我ど匈t》)[4](p447)古圣王從政時,親賢任能都是根據人的德行和能力高低,即使是地位低下的農民、工匠、商人等,只要他們德才兼?zhèn)渚蛻敱皇谟杈粑蝗ポo助治理國家,然后再依據貢獻和功績給以賞賜及俸祿,所以魏徵曾進諫唐太宗:
又委任大臣,欲其盡力,每官有闕,責其取人?;蜓运瑒t以為私意;有所避忌,則以為不盡。若舉得其人,何嫌于故舊;若舉非其任,何貴于疏遠。待之未盡誠信,何以責其忠恕哉!臣雖或有失之,君亦未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為下無可信矣。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矣。(《貞觀政要·論禮樂》)[9](p405-406)
魏徵強調為人君者,只有不分親疏遠近均給與信任,才能君臣上下齊心。若是任人唯親、虛圖其表,真到國家用人之際,卻沒有棟梁之材去匡扶社稷,最終只會導致國家衰敗,“逮至其國家之亂,社稷之危,則不知使能以治之,親戚則使之,無故富貴、面目姣好者則使之。夫無故富貴、面目姣好者則使之,豈必智且有慧哉!若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保ā赌印ど匈t中》)[7](p33)能做一視同仁、用人不疑,自然可以建功立業(yè)堪比先圣,所以魏徵再次勸道:“以陛下之圣明,以當今之功業(yè),誠能博求時俊,上下同心,則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漢,夫何足數?!保ā敦懹^政要·論禮樂》)[9](p406)當然,人才眾多,懂得量才取用也十分重要,因為能力分大小,施展才干也要分情況?!赌印ど匈t中》里說:“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7](p29)魏徵和墨子觀點一致,他在上疏中說道:“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保ā敦懹^政要·論擇官》)[9](p166-167)用人要各盡其能才,其實也要因時而異,“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但亂代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保ā敦懹^政要·論擇官》)[9](p161)身處亂世中,人才倍缺,只要不是奸惡之人,即使才能有所欠缺仍然可以為國效力。然而到天下大治時,為了謀求國家長治久安,選用人才就必須擇“才行俱兼”者,才能和品性但凡有所偏差都不可以予以重用,即要“取其實,不尚其華,處其厚,不居其薄,則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貞觀政要·論擇官》)[9](p168)任用真才實學者、絕不重用作風浮華之人,選用忠厚至人、絕不能留用淺薄之輩,用才干和品行的雙重標準來考核和選拔人才。因為不同時期不同國情,任用人才的標準自然有所不同,所以魏徵說:“天下未定,則專取其才,不考其行;喪亂既平,則非才行兼?zhèn)洳豢捎靡??!盵8](p6101)貞觀前后,唐太宗以此為用人準則,先后任用了一批得力的文臣武將,他們在為唐太宗掃除動亂、穩(wěn)定政局、維護社會安定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對于忌用之人,要明辨和遠離?!白幽釉唬航裾咄豕笕藶檎趪艺?,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是其故何也?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墨子治要·尚賢》)[4](p446)墨子認為,國家得不到治理難以繁榮的根源在于用人,為政者不善于崇尚賢能、任用能者的危害極大。其實唐太宗也曾出現過“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的情況,隨著政權的鞏固,唐太宗驕奢心逐漸滋生,魏徵直言不諱地向唐太宗指出:“貞觀之初,恐人不言,導人使諫。三年已后,見人諫爭,悅而從之。一二年來,不悅人諫,雖黽勉聽受,而終有難色?!保ā敦懹^政要·直言諫爭附》)[9](p142)魏徵認為君王并不是天生圣哲,作為君王應鼓勵臣下進言并善始善終,這樣既能使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又能以此識別忠奸,忠者更能盡其能。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謂侍臣曰:“守天下難易?”魏徵對回:“甚難?!碧谠唬骸叭钨t能,受諫諍即可。何謂為難?”征曰:“觀自古帝王,在于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恃安樂而欲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貞觀政要·君道》)[9](p25)
爭天下時,能夠做到虛心納諫、廣納賢能,而得天下之后,卻往往閉目塞聽、只進讒言,而因諫言動輒得咎。對此,魏徵用“君子”和“小人”對朝政產生的影響做出了最好詮釋:“為人君者,在乎善善而惡惡,近君子而遠小人。善善明,則君子近矣;惡惡著,則小人退矣。近君子,則朝無粃政;遠小人,則聽不私邪?!保ā敦懹^政要·論誠信》)[9](p291)所以無論是治亂爭天下還是大治守天下,選用人才一定要先辨別出君子與小人,萬萬不可心生驕傲、忠言逆耳、受小人蠱惑去重用小人,魏徵同時指出:“小人非無小善,君子非無小過。君子小過,蓋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鉛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眾惡者;白玉微瑕,善賈之所不棄,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貞觀政要·論誠信》)[9](p291-292)魏徵還有言:“立身成敗,在于所染。蘭芷鮑魚,與之俱化。慎乎所習,不可不思。”(《貞觀政要·論慎終》)[9](p538)這里魏徵以“所染”,即從《墨子·所染》中先哲墨子“染”的經典文字引申,拋磚引玉,而后用論證又結合采用了“蘭芷”和“鮑魚”的典故,《韓詩外傳》有言:“鮑魚不與蘭芷同笥而藏,桀紂不與堯舜同時而治。”[12](p785)漢代劉向《說苑·雜言》里也說道:“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盵13](p172)以此勸說唐太宗牢記“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遠君子,豈興邦之義”(《貞觀政要·論慎終》)。[9](p538)
一個國家政治的好壞恰恰就是體現在何人當道。墨子說:“古圣王之為政,言曰: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不義?!保ā赌印ど匈t上》)[7](p25-26)不能讓不義之人享有富貴,更不能重用和親近不義之人,魏徵就曾指出朝廷近佞臣、遠忠信之士的巨大危害:
便佞之徒得肆其巧,謂同心為朋黨,謂告訐為至公,強直為擅權,忠讜為誹謗。謂之朋黨,雖忠信可疑;謂之至公,雖矯偽無咎。強直者畏擅權而不得盡,忠讜者慮誹謗而不敢與之爭。熒惑視聽,郁于大道,妨化損德,無斯甚者。[1](p3875)
可見,魏徵時刻秉持辨別忠奸的原則對待人才,他遇到奸佞臣子會毫不留情,如治書侍御史萬年和權萬紀,曾因考官問題誣陷房玄齡、王珪,魏徵對萬、權二人直接加以斥責:“玄齡、珪皆朝廷舊巨,素以忠直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間能無一二人不當!察其情,終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則皆不可信,豈得復當重任!且萬紀比來恒在考堂,曾無駿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陳論。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誠徇國也。使推之得實,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虛,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愛者治體,非敢茍私二臣?!盵8](p6070)而碰上皇親國戚,魏徵也做到了不畏權勢,如貞觀七年,魏徵直言唐太宗辦事不公,因為都官薛仁方拘捕了皇親蜀王妃之父楊譽,太宗不問事由便削去薛仁方官職,還杖責一百,魏徵秉公直言:“舊號難理。漢晉以來,莫能禁制。武德之中,以多驕縱,陛下登基,方始蕭然。仁方既是職司,能為國家守法,豈可橫加嚴罰,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開,萬端爭起,后必悔之,將無所及?!保ā敦懹^政要·直言諫爭附》)[9](p128)魏徵的仗義執(zhí)言既保護了不畏權勢的忠臣薛仁方,又揭露出了那些皇親國戚仗勢欺人、魚肉人民的真面目。正是因為有魏徵這樣的忠臣時刻提醒君王護賢良、辨忠奸,才使得貞觀年間一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
以上分別從治國方略、君臣民關系、用人之道幾方面闡釋魏徵的墨學觀,除此之外,魏徵還崇尚節(jié)儉,實為墨子“節(jié)用”觀念的延續(xù)。《墨子·節(jié)用上》有言:“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也,因其國家,去無用之費,足以倍之。”[7](p99)一個國家實力倍增主要是靠當政者去除奢靡、節(jié)約用度,而不是靠侵略擴張。唐朝初年,大亂之后國窮民敝,經不起統(tǒng)治階層、達官貴人浪費人力物力,魏徵此時主張節(jié)儉、反對奢靡,保證了百姓安心休養(yǎng)生息。而貞觀之后,魏徵“戒奢以儉”的主張也能及時給予漸生驕逸之心的唐太宗警醒:“知存亡之所在,節(jié)嗜欲以從人,省游畋之娛,息靡麗之作,罷不急之務,慎偏聽之怒?!保ā敦懹^政要·論刑法》)[9](p442)
像魏徵這樣的賢相名臣在諫君治國方面體現出的墨學觀,正反映出初唐思想界的多元化傾向,即雖集百家思想于一身,卻能取各家學問之所長,既能在墨子學說、版本、后學稀缺,墨學頹廢之勢已然形成的唐初,以《墨子治要》選取符合國情的治國方略,又能在漢魏之后逐漸落寞的墨家學派那里取得為君之道和為臣之道。正是因為賢相名臣們時刻懷揣憂國憂民的意識,才會積極采納百家思想,使得統(tǒng)治者從歷朝歷代和先哲那里吸取經驗教訓,迎來唐朝的第一個興盛“貞觀之治”??傊治龊驼砦横绲哪宜枷?,可以探究出墨學同儒學等其他各家一樣,對初唐社會發(fā)生的不可磨滅的作用。
[1]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4]魏徵,褚遂良,虞世南.群書治要[M].縮影日本尾張藩刻本五十卷,臺北:世界書局,2012.
[5]魏徵,等.新校隋書[M].臺北:世界書局,1974.
[6]葉德輝.書林清話[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3.
[7]孫詒讓.墨子間詁——諸子集成(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
[9]吳兢撰,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高誘注.呂氏春秋[M].諸子集成(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許慎撰,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2]屈守元箋疏.韓詩外傳箋疏[M].成都:巴蜀書社,1996.
[13]劉向著,楊以漟校.說苑[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責任編輯 唐偉
K24,B241
A
1003-8477(2017)03-0102-09
金鑫(1986—),女,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