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寧
(新疆社會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城市民族工作的困境與重構:方法論的思考
——以新疆城市民族工作為例
周寧寧
(新疆社會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63)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族地區(qū)社會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大幅調整,各民族群眾跨城鄉(xiāng)跨區(qū)域跨行業(yè)流動加快,對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產生重要影響,城市民族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因此,用新思路新方法來對待和加強民族地區(qū)城市民族工作,對于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最終實現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市民族工作 社會結構 方法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結構與經濟增長方式大幅調整、各種運行體制深度轉型,各民族群眾跨城鄉(xiāng)跨區(qū)域跨行業(yè)流動加快,民族分布和民族交往格局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化,給城市的公共管理與服務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zhàn)。[1]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各民族跨越大流動的活躍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來越重要。”方法決定成效,越是在情況復雜和問題突出的嚴峻形勢下,對科學方法的渴求就越迫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八個字,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城市民族工作的方法論。解決民族問題,充分保障各少數民族平等權利,促進各民族團結與繁榮,只有將方法論與我們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付諸于具體的城市民族工作實踐,才能在破解民族工作難題的過程中放射出閃亮的光芒。
城市作為區(qū)域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社會事業(y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民族工作具有很多特殊性,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城市的“窗口”功能給民族工作帶來新機遇
城市既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又是我國民族政策宣傳的窗口,還是展示中國少數民族風貌的窗口。當前,新疆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qū),將迎來新一階段的發(fā)展崛起機會,邊境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將進一步發(fā)展。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城市在承擔發(fā)展重擔的同時,也要做好民族工作。比如維吾爾族人口占到了70%以上的喀什、和田,哈薩克族占比76%的伊犁,都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Mㄟ^喀什綜合保稅區(qū)、烏魯木齊綜合保稅區(qū)、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等平臺,把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萊斯絲綢、維吾爾醫(yī)藥、民族手工藝品、玉石等特色產業(yè)做大,優(yōu)勢做強,黨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風貌也能自然而然得到了宣傳。
(二)城市的“輻射”功能給民族工作帶來新趨勢
城,居住之地;市,買賣之地。城市的人才、技術、資金、信息、交通呈現“輻射”特點,有利于城市間的經濟技術協(xié)作和商品、物資交流,發(fā)揮經濟的互惠互利作用。比如,烏魯木齊作為新疆“區(qū)域性交通樞紐中心”的重要交通門戶,航空方面連接國內54個大中城市、國際及港澳臺27個城市,從烏魯木齊國際機場飛往中亞各國首都,距離大多在1500公里范圍,比到北京距離還近。以城市為中心的輻射網絡加快了民族地區(qū)與內地、與中亞之間的人口、資本、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的流動,在未來,經濟將繼續(xù)保持這一速度實現突飛猛進的發(fā)展,這對城市民族工作在管理流動人口、培養(yǎng)少數民族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三)城市的“橋梁”作用給民族工作帶來新問題
“橋梁”就是利用跨境民族同周邊國家、民族地區(qū)的天然聯系,加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城市在經濟和科學技術方面同民族地區(qū)的對口支援,促進我國邊境地區(qū)的開發(fā),維護祖國的國防安全以及發(fā)展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事業(yè)。新疆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與周邊國家接壤的各地州,如塔城、伊犁、喀什等[2],共同的語言、密切的親緣關系、相似的風俗文化、相同的宗教信仰,就是這些城市的“橋梁”。但同時,跨境民族聚居地區(qū)往往硬件落后,軟件滯后,思想觀念不夠開放,雖然帶來了合作,但自身發(fā)展條件的差異也將產生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碰撞。
(四)城市的“趨同”方向給民族工作帶來新標準
城市只有最大限度地“趨同”,才能與其他城市、地區(qū)接軌,才能產生人民在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效率。在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活動面前,新融入城市的流動人口實際上是沒有選擇的,不僅要學習技術,也要樹立能夠產生先進技術的觀念。從職業(yè)適應與調整開始,接著進行生活適宜與融入,最后也是最難的是心理調試與整合,這是一個不斷深入推進的過程。在城市里,隨著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原本隱而不見的族群差別意識會得到激發(fā)和進一步明確[3],會下意識地產生一種自愿隔離。如何在城市趨同的大環(huán)境下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標準。
(五)城市的“示范”角色給民族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
城市少數民族中民族精英較其他地方多,社會關系網復雜,他有較強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民主精神,對民族宗教方面出現的問題十分敏感,對本民族以及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也十分關心,這使得城市與民族之間存在無形而又緊密的聯系,表現出“示范”連鎖之勢。而近些年的各類群眾性教育活動,包括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都把教育對象放在了易約束人群,忽視了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的培育,忽略了對一些知識層次較高、接受新生事物較強、思想激進的少數民族特殊群體的教育。
城市民族問題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從根本上講,它是不同民族群體在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利益沖突和文化沖突的表現,其產生根源在于民族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差異性。城市民族工作,就是指導和引導城市不同族群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相互適應交融的過程。
(一)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
第一,深刻理解城市民族工作的場域就是城市。擺脫原來生長環(huán)境的制約,尋求更好的謀生、發(fā)展機會,努力改善自身經濟狀況,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的主要原因。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首先要遵循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把民族工作放在城市這個框架中去考慮,不斷提升城市環(huán)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城市競爭力,讓城市更好地接納少數民族群眾,成為各民族成員共同生活、共同謀業(yè)的場域。
第二,優(yōu)化規(guī)模、產業(yè)兩大結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入城市,對城市的規(guī)模、產業(yè)提出新的要求。這就需要促進產業(yè)集聚和產城融合發(fā)展,進一步放大“短平快”項目的就業(yè)效應,增強其吸納就業(yè)的能力。拓展就業(yè)渠道和就業(yè)空間,努力創(chuàng)造就業(yè)門檻低的崗位。堅持產業(yè)主導、創(chuàng)業(yè)助推、就地就近、援疆促進[4],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轉移到內地省區(qū),努力提高就業(yè)比例,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第三,把握規(guī)劃、管理兩大環(huán)節(ji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城市各大小社區(qū)尤其是城鄉(xiāng)結合地帶社區(qū)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重要場所,也成為他們融入城市社會的重要平臺。因此,要堅持頂層設計、統(tǒng)一規(guī)劃、綜合管理,一方面,了解情況,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情況進行摸排梳理、建立檔案,另一方面,解決困難,設立管理服務站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維權中心,為少數民族同胞提供一站式幫扶,將服務和管理延伸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
第四,增強改革、文化兩大動力。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中,主體的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基礎、經濟關系和文化氛圍中發(fā)生和進行的。對于新疆來說,目前仍存在種種制度缺陷,妨礙了城市民族工作的開展。因此要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城鄉(xiāng)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fā)展和傳播現代文化,從思想文化層面上解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精神動力問題。
第五,統(tǒng)籌生產、生活兩大布局。在新疆,占少數民族人口絕大多數的維吾爾族、回族都信仰伊斯蘭教,因為宗教需求,他們更愿意選擇在清真寺周邊居住生活。因此,城市在生產生活布局中,既要滿足各族群眾生產的需要,也要保證生活的便捷。要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處理好城市中清真寺管理的問題,按照穆斯林飲食習慣屠宰、加工、制作符合清真要求的飲食產品,尊重穆斯林喪葬習俗等。
(二)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
第一,堅持步調一致又尊重差異。通過文化認同,各民族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光榮感、自豪感、責任感,增強“五個認同”,齊步向前走。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大力發(fā)展一體多元、融合開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文化,唱好多聲部。
第二,堅持打破藩籬又遵守規(guī)則。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融入城市要在公域空間跳出身份和文化的原生藩籬,遵守城市運行規(guī)則,維護城市運行秩序,習得城市文化,穩(wěn)步實現經濟融入、文化融入、社會融入。
第三,堅持崇尚現代又保持傳統(tǒng)。在當前科技、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新形勢下,任何一個民族或地區(qū)不僅不可能“閉關”,而且不得不自愿或被迫地加快自身融入“現代化”的步伐。在此環(huán)境下,是追求生存發(fā)展,還是選擇堅守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一個兩難困境。因此,當生存和發(fā)展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之后,要盡可能地保護和繼承文化傳統(tǒng)就成為關注重點。
第四,堅持活絡關系又不失自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入城市之后便以個體或小群體的方式鑲嵌入一個個社區(qū),與社區(qū)常住人口毗鄰而居,但由于語言、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或由于居留時間過短,大家住在一起又難免自成體系,自劃人際“圈子”。人們只有認識對方,了解對方,才能尊重對方。[5]因而要想實現彼此的真正互嵌,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補課”,通過多接觸、多走動、多交往,互相學習語言,互相了解習俗,才能實現無縫嵌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城市民族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很強,難度很大,必須講求方法和藝術。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八個字,指明了民族工作的方法。這八個字,在講何處用力、怎么用力,又好比太極拳“用意不用力”之論,以柔化見長,以小力勝大力,是一種用力方法,亦是用力的學問。
(一)力的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中國共產黨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實踐中經過幾代人的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民族工作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解決民族問題的重大舉措,適合我國國情,符合各族人民意愿,具有強大的優(yōu)越性和生命力。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在中共中央堅強領導和援疆省市大力支持下,新疆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多措并舉,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鞏固和發(fā)展了民族團結的民心基礎、社會基礎、群眾基礎、法治基礎、情感基礎、思想基礎和實踐基礎,民族團結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把握用力的正確方向,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維護祖國統(tǒng)一,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堅持依法治國。[6]這是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鞏固和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保證。
(二)力的作用點:切實解決各族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找準民族感情的共鳴點和群眾利益的結合點,既要從大處著眼,頂層設計;又要從小事入手,破解難題。要把發(fā)現和解決各族干部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作為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要把民族工作真正做到各族群眾的心坎上,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具體包括:培養(yǎng)選拔一大批各民族干部;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如不再使用便民服務卡;方便各族群眾工作學習生活,如解決少數民族證件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的問題;因地制宜推進雙語教育;保護好民族文化,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喀什高臺民居;培養(yǎng)各民族藝術人才;保護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鼓勵使用本民族語言創(chuàng)作;加強民族醫(yī)藥繼承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等舉措。過去我們的民族政策很好,但往往只是民族、統(tǒng)戰(zhàn)系統(tǒng)的部門政策,現在民族政策要以城市為中心設計,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為中心實施,確保這些政策能真正落到實處。這些民生方面的改變不僅關系到城市的發(fā)展目標和動力,也關系到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近幾年,新疆始終堅持“民生優(yōu)先、群眾第一、基層重要”理念,連續(xù)7年開展民生建設年活動,7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在了民生上,在就業(yè)、教育、住房、衛(wèi)生、社保和路水電氣等方面,解決了一大批積累多年的突出民生問題,贏得和凝聚了人心,鞏固和發(fā)展了民族團結的民心基礎。只有始終關注民生、不斷改善民生,始終把各族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間,才能贏得各族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開創(chuàng)新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新局面。
(三)力的勁道:綿綿用力
綿綿用力不是不用力,不是軟綿綿。綿綿用力就是不用僵拙之力,而用靈活的整合之力。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盡管國內外形形色色的反華分裂勢力鬧得很兇,但他們畢竟左右不了大局,決定民族關系大勢的,最終還是廣大的群眾。多年來我們各種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活動搞了不少,有了一定成績,但仍要創(chuàng)新活動的載體和方式。在這方面,堅持到人、管用、有效原則,注重區(qū)分對象和層次,轟轟烈烈要搞,細水滴灌也要搞,要把通俗生動、喜聞樂見的手段都運用起來,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讓群眾真正入耳入腦入心,也要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的小事、好事、實事。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的宣傳教育,切實做到不留死角。更重要的是牢固樹立群眾工作理念,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著力推動創(chuàng)建活動進機關、進企業(yè)、進村(社區(qū))、進鄉(xiāng)鎮(zhèn)、進學校、進宗教活動場所,以微行動匯聚成巨大正能量。
(四)力的距離:民族工作就是以心換心、將心比心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可見“得人心”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在城市民族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誠心誠意,和各族群眾講感情、重感情。古人講:“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泵飨v,對少數民族要“滿腔熱情”。既要真正在思想上尊重、理解上設身處地,更要坦誠相見、無私幫助;既需要給資金、給項目、給政策,更需要講感情、動真情。只有動真情,才會動真格。以心交心,心心相印,才能以心換心。少數民族諺語說得好,“再多的黃金也買不來人心”。少數民族最淳樸,少數民族也最懂得感恩;少數民族最講感情,少數民族也最怕傷了感情。只要誠心誠意地對待他們,他們就會一心一意跟共產黨走。民族政策能夠取得成效、民族團結能有好的局面,都是用“心”換取的結果。所以,民族工作最根本的還是一個立場和態(tài)度問題——是否尊重少數民族,是否真誠在為各族人民服務,是能否取得信任的關鍵。人家信任你了,才能與你“交心”、以心換心,才能從根本上改善與你的關系。如“訪惠聚”活動就是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駐村工作組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廣泛接觸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淳樸熱情,也加深了對少數民族群眾風俗習慣、所思所想的了解,為各族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從思想與感情深處與各族群眾融為一體、打成一片。少數民族群眾在從駐村干部的一言一行中了解了漢族干部,在很短的時間里,很多駐村干部與少數民族群眾成了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感情不斷加深。
(五)力的速度:久久為功
民族工作不僅是個“慢活”,更是個“細活”,要舍得下“笨”功夫。久久為功,不是限制時間和空間,而是對目標、策略、方式、精神、執(zhí)行力、責任心等綜合因素的全面檢驗。新疆的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歷史證明,各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新疆才能取得更好的發(fā)展。 處理好這個長遠問題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需要我們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相互尊重彼此認同的基礎;需要我們最大限度的團結依靠各族群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需要時間的磨合,也需要人為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欲速則不達。當前有成效、長遠可持續(xù)的事要放膽去做,當前不見效、長遠打基礎的事也要努力去做,一件一件、日積月累地做,這樣才能深河靜流、潤物無聲。
[1]葉興藝,呂忠誠.“新四化”背景下創(chuàng)新中國城市民族工作的思路與對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3).
[2]高亞兵.跨境民族視野下的新疆外向型經濟發(fā)展[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4).
[3]馬戎.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雪克來提·扎克爾.政府工作報告[N].新疆日報(漢),2016-01-18(001).
[5]李國華.論愛的理論與實踐——弗洛姆《愛的藝術》述評 [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10).
[6]一智.欲根深流遠 須正本清源——學習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體會[J].民族大家庭,2015,(02).
責任編輯:梁世峰
??日期]2017-04-27
周寧寧(1983—),女,新疆哈密人,新疆社會主義學院講師,新疆人民政協(xié)理論研究會理事。
D633
A
1671-2803(2017)03-0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