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法律文化視角審視法學教育模式的定位

2017-03-08 11:38
關鍵詞:大陸法系法學法律

陳 軍

(韶關學院法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

從法律文化視角審視法學教育模式的定位

陳 軍

(韶關學院法學院,廣東韶關 512005)

法學教育模式與法律文化與有密切關系。受傳統(tǒng)法律文化影響,我國法學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傳統(tǒng)法律文化制約法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法學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相脫節(jié);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教育相脫節(jié)。透過法律文化視角下法學教育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法學教育應適應我國法律文化的現(xiàn)狀。這就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培養(yǎng)法律通識人才;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適時調整,多元化培養(yǎng);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教育有機結合。

法律文化;法學教育;通識教育:職業(yè)教育

我國法學教育自20世紀70年代末恢復以來,取得了長足發(fā)展。教學機構由1979年的10所本科法學院系發(fā)展到目前擁有約700所法學院系[1],為社會培養(yǎng)了大批的法律人才。但近幾年,法學畢業(yè)生尤其是法學本科畢業(yè)生“滯銷”,就業(yè)率在全部本科專業(yè)中倒數(shù),這與我國大力發(fā)展的市場經濟和建設法治國家需求大量法律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馳。一方面現(xiàn)代法治國家建設和市場經濟發(fā)展需求大量法律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法學本科生畢業(yè)即失業(yè)。法學教育到底要培養(yǎng)什么人?法學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通識教育抑或是職業(yè)教育成為法學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法律文化與法學教育存在著一種辯證的關系,法律文化與法學教育相互影響、相輔相成。本文擬從法律文化視角檢討法學教育模式的定位,以期對探索培養(yǎng)什么樣法律人才的法學教育模式有所裨益。

一、不同法律文化視角下法學教育模式

法學教育模式即是以何種方式法律人才,通常有三種學說:精英教育說、職業(yè)教育說、通識教育說。每一民族文化團體所孕育之法系,表現(xiàn)于法制者,必與其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無論其形成與發(fā)展均如此。此亦各民族立國精神之所在,法制不過其外部之表現(xiàn)而已[2]。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的法制與其各自獨特的法律文化密切聯(lián)系,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法學教育模式必然存在差異。筆者從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法律文化的視角檢視法學教育模式,以期對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進有所借鑒。

(一)大陸法系法律文化視角下的法學教育模式

大陸法系以研究羅馬法的淵源、優(yōu)帝法典、日耳曼民法及日耳曼普通法為主,并以民法(以及附帶的民事訴訟法)為當時法學教育之重心。直到民法、商法、訴訟法等各法典相繼訂定,乃轉至注釋法學時代。大陸法系法律文化造就了抽象規(guī)范性的理性化法學教育,法律規(guī)范經由嚴格的、邏輯性的詮釋而建構起來,在專門的法律學校中以理性化且系統(tǒng)化的方式來探討法律。其中,以德國所承襲大陸法系的法學教育傳統(tǒng)最為代表性。受理性主義的法律文化影響,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教育模式更傾向于精英教育,輔以律師職業(yè)的學習。尤其德國,法律文化以培養(yǎng)法官為中心,法學教育甚至在法官法里規(guī)范,法科生需要經過縝密的法學理論訓練和學習。近百年來,德國法學教育也在不斷改革與變化,法學教育的目標從訓練法官或高等公務員,逐漸轉向為培養(yǎng)出一個好的律師或能充分勝任法律咨詢的法律人。尤其進入20世紀末,在面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改變過程中,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shù)的人可以進入公部門(包括法官以及其他公務體系中的公務員),其他的法律人主要進入私經濟領域,擔任律師或其他相關業(yè)務。法國亦注重法學理論訓練,做司法官和律師都要經過大學學士或碩士的系統(tǒng)學習,考試合格方可。從法國律師制度的設計可以看出,法國對于律師的實際執(zhí)業(yè)能力相當重視,而且各地的律師協(xié)會在培訓律師過程中,居于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普通法系法律文化視角下的法學教育模式

在普通法系下,法學是一門實踐科學,法律則近乎一種技術,由法律實務家進行經驗式的法學教育,全面或主要在實務中進行?,F(xiàn)代的普通法系國家法學教育有兩種代表模式:第一種是英國式的大學部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法律系畢業(yè)后,還有不短于一年的法律職業(yè)教育。第二種是美國式的學士后模式。學生在申請進入法學院就讀前必須先至少具備非法律的大學學位。受判例法法律文化影響,英美法學教育模式主要是職業(yè)教育。這種法律實務從內在發(fā)展動機出發(fā),通過經驗式的運作,總是由個案推論到個案,不會由個案出發(fā)求得一般的命題,以便由此命題演繹出個別決定的規(guī)范。典型的美國教學模式來自案例教材的采用,而編寫及采用案例教材恰好是普通法的“尊重先例”特質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

二、法律文化視角下中國的法學教育模式及其羈絆

文化并非一種“存在”,而是一種“演變”,法律文化也如此。法學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法律文化基礎之上的,傳授知識的邏輯思考與法學教育模式必須從現(xiàn)實的法律文化出發(fā),欠缺法律文化基礎的法學教育是缺乏存在的根基的。那么,我國現(xiàn)實的法律文化基礎上的法學教育模式是精英教育還是通識教育或職業(yè)教育?其值得探討。

(一)我國當下的法學教育模式

受傳統(tǒng)法律文化文化影響,我國歷史上傳統(tǒng)中國的法學教育,一般稱為“律學”或“刑名之學”,主要范圍集中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上。這些知識具有高度實踐性,必須透過實踐獲得,很難僅僅透過閱讀來掌握。由于中國傳統(tǒng)的治理策略這一類知識在社會中缺乏足夠的消費市場,因此其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有待提高。這類知識傳播往往具有地域性,并且往往父子相傳。如明清兩朝,則是幕友、胥吏或師爺?shù)?,從實際處理案件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大量技術性的法學知識。

中國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是學徒制的,學徒的養(yǎng)成有理論與實務訓練緊密結合的優(yōu)點。民國初年,在幾乎沒什么西方法學教育基礎以及現(xiàn)代法學教育人才極為奇缺的情況下,法學教育卻曾經歷了一段大幅度擴增的時期。各地法政學堂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設立,并引入西方的法學教育模式。

建國后,我國照搬蘇聯(lián)的法學教育模式建構了自己的模式,而蘇聯(lián)的法學教育模式也是受到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影響而建構的法律體系。改革開放后,我國法律文化逐漸走向現(xiàn)代化。目前影響我國法律文化主要是歐洲近300年逐漸累積形成的大陸法系法律文化。我國為繼受法國家,法學界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法條的文義分析、法律邏輯演繹與外國法之比較研究。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影響,我國將法學教育定位為法律知識的傳授,其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法學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傳授者,傳授的客體是法學知識,這種教育模式是課堂上的灌輸式講授,偏重對法律規(guī)范條文的講解,而對其背后的立法主旨以及規(guī)范條文與法律實踐的融合缺少足夠的關注。

(二)我國當下法學教育模式的羈絆

1.傳統(tǒng)法律文化制約法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我國自清末引入西方法學教育百余年以來,至今還沒完全走出法律文化轉型的陣痛期。因為移植了西方法律文化,如何實現(xiàn)與本土化法律文化的融合,成為社會真正認可和接受的法律文化,可說是作為繼受法國家普遍存在的挑戰(zhàn)。西方法律文化的法治理念、憲政價值始終無法在我國本土茁壯成長,甚至不少制度內容在移植后發(fā)生偏差或扭曲。這樣的現(xiàn)象,自然源于本土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強烈影響,深植于民眾心中的儒家文化自然成為影響法律文化的首要因素。儒家思想強調倫理、秩序與責任本位,注重個人對社會應承擔的義務,等級觀念明顯,與自由或正義等法治觀念相差甚遠。

法治國家理念作為西方法律文化的產物,在移植進入我國法制的過程中,必然會與本土法律文化產生沖突。我國法律文化帶有很濃的禮治和義務本位色彩,即使政府大力宣傳現(xiàn)代法律文化,但法治精神受傳統(tǒng)法律文化制約,依然權利觀念淡薄,人治氛圍濃,法治國家理念容易停留在法律的形式層面上,現(xiàn)代法律文化無法在人民與執(zhí)政者心中扎根。直到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國家權力的違法行使也隨處可見,民眾在生活中經常不將法律視為值得遵守的規(guī)范,法治國家理念無法與人民固有的法律觀念相契合,現(xiàn)代法治國家建設仍任重道遠。在這樣禮治法律文化侵染的背景下,盡管受到了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但傳統(tǒng)法律文化并未完全退潮,仍制約和束縛了法學教育的理念與實踐發(fā)展,導致法學教育的實踐出現(xiàn)偏差,法學教育詬病不斷。

2.法學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與市場需求相脫節(jié)

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影響,我國的法學教育趨于形式化和概念化,課堂教學流于解釋概念、注釋條文、闡述理論與抽象的議論,即使偶有案例的舉示,亦多半從教師本身興趣與關切點出發(fā)。而且,目前法學教師隊伍的核心成員主要是中老年教師,這些教師也是在前蘇聯(lián)的法學教育模式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前蘇聯(lián)的法律文化同樣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影響,側重法學理論知識,對法律的實際操作和運用相對偏少。這種法律文化影響下的法學教育模式容易出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教學嚴格參照課本,考試偏重對書本理論的考察,偏重記憶背誦,而對學生運用法學理論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的關注不夠。盡管這些年的改革使法學教育有相當大的改觀,但法學教育的實質沒變。

而且,調查顯示,用人單位普遍認為法科學生的知識結構普遍單一,遠遠不能勝任現(xiàn)代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少高校的課程結構缺少實質性的創(chuàng)新,只是在傳統(tǒng)的16門核心課程之外點綴了一些與經濟學、哲學、社會學等有關的選修課,而沒有將法律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和邏輯性地編排,這就導致法科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問題:一方面,法律的基礎理論訓練不足;另一方面,對法律以外的學科只知皮毛[3]。

而在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一方面亟需法學專業(yè)基礎扎實、精通外語、知識面廣、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強、具有較強應變能力并擁有法律職業(yè)資格的法律人才,而另一方面是法學院的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走低,就業(yè)困難。這就導致法學教育培養(yǎng)出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jié)。

3.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教育相脫節(jié)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的法學教育在整個過程中,很少離開書本,缺少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與動手的能力,因為他們的目標在于通過各種考試和考核。教學內容和教材注重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加以闡釋和分類。雖然學生們的書本知識掌握得很扎實,但缺乏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事實上與大陸法系成文法傳統(tǒng)有直接的關系。因為成文法傳統(tǒng)在理想的制定過程中,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起草和討論過程。在這段期間內,各種學說、理論反復較量,最后才在討論的基礎上制定具體的法律。因此,老師在課堂上為了闡述法律條文,往往就必須要從法的時代背景開始,將各種曾經被引述與充分討論的理論以及各家流派與論爭一一論述。

在這種情形下,教學案例的引用成為了“說明理論”的一種點綴。而且,很多案例是老師為自己的教學想出來的實例題,他們將希望考的“爭點”和“法條”,倒推回去并拼湊出虛擬事實。這些“實例”雖然具有讓學生熟悉法條的解釋適用和涵攝的功能,但與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案例有一定距離。這與普通法傳統(tǒng)中的案例既是法律的本身,又是法學教育的重要載體這一情況,存在本質上的差異。真正教學的案例是非常多樣的,其不僅僅是法院判決的案例,更可以是與法律相關的案例。

三、法律文化視角下中國未來法學教育模式的選擇

任何國家即使是全盤繼受他國法律,在繼受過程中仍不可避免地摻入本國的法律文化因素,否則其制定的本國法會脫離國情而陷于寸步難行的地步。我國雖然繼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但由于缺乏深刻的法治發(fā)展背景與歷史文化,法律文化殘存還在制約著現(xiàn)代法學教育。如何透過我國法律文化的現(xiàn)狀,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學教育模式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

第一,適應我國法律文化的現(xiàn)狀,培養(yǎng)法律通識人才。現(xiàn)代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發(fā)展日新月異,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國家與民族之間文化交往頻繁。通過相互的交往,認識到各自的優(yōu)勢與不足,相互借鑒,從而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融合。中國與西方由于在法律觀念、法律價值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法律文化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著沖突和碰撞。現(xiàn)代各國法律制度中,從未曾吸取外國經驗或借鑒外國模式者極為少見。在國家之間日益增強的相互依賴已經擴展到不同意識形態(tài)國家間的今日世界,法律文化的這種融合似乎提供了成功的希望[4]。

在其不斷的沖突與碰撞的較量中,中西方法律文化呈現(xiàn)出明顯相互融合的發(fā)展趨勢,尤其是今天現(xiàn)代化的中國,受西方法律文化影響越來越明顯,中西法律文化交融愈加頻繁。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隨著法律全球化的發(fā)展,法律越來越技術化,制度之間文化的和實體的差異越來越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世界法律文化很自然地產生廣泛匯合,現(xiàn)代法律文化正在征服世界。”[5]

作為繼受法國家的中國,法律文化和法治傳統(tǒng)不如西方深厚?,F(xiàn)代法治建設仍會受到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牽引,結果依舊無法形塑現(xiàn)代公民應有的法治精神。制度的移植不能缺乏本土法律文化的支撐,而我們傳統(tǒng)禮治法律文化的大量殘存阻撓著現(xiàn)代法律文化在我國的生根。所以,重視法學教育,形塑法治國家內涵的法律文化,培養(yǎng)具備社會形態(tài)的公民意識,培育法律至上與基本權利保障的精神,法學教育扮演著更為積極的角色。法學教育應主動應對新時期的現(xiàn)代法律文化的挑戰(zhàn),在教學理念、方法和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

第二,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需要,適時調整,多元化培養(yǎng)。大陸法系法律文化以法官為中心,重視法學理論的研究。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培養(yǎng)縝密的法律思維和扎實的理論功底,課堂教學以講授抽象的法學理論為主要方式,注重理論研究,案例實踐教學不明顯。“法律教育不在于提供解決問題的技術,而在于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導。法律教育所要求的內容不是對實際情況的分析而是對法律組成部分的分析,法律學校并不是職業(yè)訓練學校而是將法律當作一門科學來教導的文化機構。”①M. Cappelleti and others, “the Italin Legal system” (1967), p.89.學生通過考試方有機會成為法官、檢察官、專職律師等法律工作者。英美在普通法數(shù)百年來學徒制的法律文化傳統(tǒng)下,法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都是圍繞培養(yǎng)能盡快適應律師實務工作人才而開展的。所以在法學教育過程中大量運用案例教學法,與致力于培養(yǎng)律師的法學教學目標密切相關。

法律教育之宗旨及計劃是要以嚴格之方法,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及善于適應時代需要之法律人才[6]。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現(xiàn)代法律文化發(fā)生變遷,法治國家建設和公民法律意識增強,各方面都需要法律人才,法學教育不只以培養(yǎng)法官和律師為目的。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建構一個健全運作的法律職業(yè)共同體,一般主要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和法學家,但實際上多數(shù)是接受法學教育的法科生,他們并不能夠非常順利地成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員,其流向政府機關或企事業(yè)單位已經成為常態(tài)。所以,針對市場經濟背景下,法學教育需要適時調整,重新設計法學教育的模式、目標與內涵,以通識教育為主體,以多元化法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

第三,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教育有機結合。我國自1902年開始設立法律系,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影響,逾百年來法學教育的內涵不是職業(yè)教育。繼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的中國,主要的法源是成文法典。法律系學生在進入每一個全新法律領域學習時,必須以研習法學理論,尋找、閱讀并掌握相關法律條文為主。大陸法系的法學教育是寓法律教育于法學教育之中,注重理論的學習和演繹推理,再用法條與法理去適用案例。

我國是繼受法國家,在法規(guī)范、法制度層面受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影響甚深。檢視我國法學教育及其種種改革,總是實踐先于理論,亦即直接行動之后再來建構相關的理論。事實上,由原則演繹事實、從抽象到具體,本來就是大陸法系的傳統(tǒng)。但法治理念和精神底蘊欠缺,精英教育不符合我國的國情,所以選擇通識教育最為適合法律文化現(xiàn)狀。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大陸法系法律文化和普通法系法律文化相互借鑒,互通有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依我們社會的需要自由地選擇,廣泛地擷取,找出自己的方法,解決切身的問題。因此,在法學教育方面我們不僅要借鑒大陸法系法學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還要借鑒普通法職業(yè)教育模式。因為從當代中國的法學教育來說,其主要任務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法律職業(yè)人才,或稱法律應用人才,因而,從職業(yè)標準人手,探討現(xiàn)代法學教育的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7]。也就是說,在現(xiàn)代法律文化影響下,我國在形成通識教育為主的法學教育模式的同時,也需要大力加強法律職業(yè)教育。律師是普通法國家最典型的法律職業(yè),法律教育的目標是訓練一名合格的律師,其屬于職業(yè)教育。普通法系法律文化影響法學教育模式,而教育模式的確定又帶動教學方法的改進。普通法系法學教育模式下的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案例教學、課堂討論、讀書小組、辯論演講等都是我國法學教育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它們都殊途同歸地旨在提高法科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yè)素質,縮小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之間的差距,并培養(yǎng)現(xiàn)代法治社會所需求的法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軍,楊貝. 論我國法學教育的多元化走向[J]. 暨南大學學報,2012(2):150-156.

[2] 武樹臣. 法律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論綱[C] // 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 儒學與法律文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39.

[3] 徐衛(wèi)東,里贊. 問題與進路:中國法學教育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67-68.

[4] 埃爾曼. 比較法律文化[M]. 賀衛(wèi)方,高鴻鈞,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0:7.

[5] 勞倫斯·M·弗里德曼. 法律制度: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M]. 李瓊英,林欣,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55.

[6] 孫曉樓. 法律教育[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156.

[7] 胡玉鴻. 國家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模式的轉軌[J]. 法學,2001(9):21-23.

Study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Legal Educational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Culture

CHEN Jun
(School of Law,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China 512005)

The lega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legal cultu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 in Chinese legal education model: the constraints of idea and practice of legal education from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disconnection betwee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market demand, and disconnection between leg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egal educational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culture, it can be seen that legal education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i.e. to train personnel through legal general education, meet the needs of market demand with timely adapta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training, and combine legal education with legal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Legal Culture; Leg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90

A

1674-3555(2017)01-0072-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1.011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付昌玲)

2015-11-1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2YJC820006)

陳軍(1974- ),男,河南信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基本理論

猜你喜歡
大陸法系法學法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由預審法官到偵查法官的角色變遷
論美國動產擔保公示的功能——以與大陸法系比較為視角
事實與規(guī)范
——試論兩大法系的訴訟方法論
讓人死亡的法律
法學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