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銳銳,鄭美琪,張 川,付 琳,周 靜,朱曉航
(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與環(huán)境資源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從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看農民工進城落戶的意愿
——基于武漢市的調研
尹銳銳,鄭美琪,張 川,付 琳,周 靜,朱曉航
(湖北經濟學院 經濟與環(huán)境資源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本文基于對武漢市的調研,研究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對農民工進城落戶的影響。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農民工尤其是異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對落戶武漢市的意愿并不強烈。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現行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導致農民工落戶城市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太高。我國應放寬農民工進城落戶政策,從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醫(yī)療保險等方面逐漸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降低農民工進城落戶的成本。
農民工;進城落戶;顯性成本;隱性成本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速,我國從農村進入城鎮(zhèn)的農民工越來越多。為了從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的角度了解農民工進城落戶的意愿,我們于2016年暑期對在武漢市務工的農民工進行了為期15天的問卷調查。調查問卷共發(fā)放450份,收回有效問卷300份。調研結果超出了我們的預料:本來我們以為農民工都愿意進城落戶,但問卷的結果卻是大多數農民工只愿意進城打工,不愿意在城鎮(zhèn)落戶。
此次問卷,男性農民工占53%,女性約占38%,男多于女;主要年齡段以20歲到50歲為主;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達到70%;就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約占26%,異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約占65%,不同城鎮(zhèn)間漂移的農民工約占9%,異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是城鎮(zhèn)化的主力軍。
從農民工從事的職業(yè)看,武漢市農民工主要從事的是社會服務業(yè)、建筑裝修業(yè),一代農民工多為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多從事工作時間較長的制造業(yè),比如建筑工地上基本都是一代農民工,二代農民工基本沒有;二代農民工集中分布于商業(yè)、服務業(yè)人員等。
從農民工選擇進城打工的原因看,主要是城市人均收入水平高于農村。湖北省2015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051.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843.9元,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為2.28∶1,而同期武漢市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6436元,與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為3.07∶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湖北全省城鄉(xiāng)居民人均收入比擴大為2.31∶1,武漢市與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擴大為3.12∶1。農民工選擇到武漢打工比在省內其他城鎮(zhèn)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這也是武漢市多年來人口凈流入和城鎮(zhèn)化率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
從我們的調研來看,第一代農民工在農村除了種地,一般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且農忙有季節(jié)性,很多時候勞動力在家里閑置,他們外出的動因比較簡單,主要是賺錢以補貼家用,哪里賺錢多,就往哪里跑。沒錢可賺就回農村種地,對在城鄉(xiāng)之間候鳥式流動沒有多少心理障礙。而第二代或新生代農民工則不同,他們對外出打工有著更多的期望,對農村的依戀更少。從農民工就業(yè)的平均收入看,普通人員一個月收入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如果自己開店,去掉物業(yè)費、房屋租賃費等開支,一個月的收入也比在農村強。
從現階段看,由于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配收入的差距,農民們還是愿意選擇進城打工,但大多數人并不想在城市落戶,主要原因有兩條:一是城市對農民工的排斥力導致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成本太高;二是農村福利的提升與人均生活成本低于城市對農民工的回拉力。
城市對農民工的排斥力,主要體現在現行二元體制下城市對農民工進城的各種歧視性限制。從顯性成本看,主要有住房因素、子女受教育因素、醫(yī)療保險因素等;從隱性成本看,主要是農民工如何處理想家和受歧視時所發(fā)生的各種成本。
1.大多數農民工收入供不起購房成本
從目前情況看,我國絕大多數城市都沒有為進城農民工提供相應的廉租房或公租房。我們所調查的第一代農民工多是在工地上住集體宿舍,居住環(huán)境比較惡劣;第二代農民工主要在城市租房,這與他們的受教育程度、從事的職業(yè)和收入是分不開的。但總體來看,大部分農民工在城市居住的地方都是面積狹小、條件艱苦;只能租房,不能買房;極少數可以買得起房的,遇到限購也只能望房興嘆。
從武漢市房價看,過去十年間,武漢市所有片區(qū)的房價至少都翻了一倍,即使是三環(huán)外的四新,房價也已經破了9000元/平米,而在我們調查的300份數據中,農民工的平均薪資水平不高,基本屬于廉價的勞動力,年齡在40以上的第一代農民工占比為38%,他們的職業(yè)主要是工地上的力工和技工,年收入大多在四萬到六萬之間。年齡在40歲以下的第二代農民工占比為55%,他們的工作絕大多數都是超市銷售人員,餐飲業(yè)的銷售人員,工資基本在四萬到八萬之間。無論是一代農民工還是二代農民工,以他們現在的收入很難在武漢購買商品房,即使可以購房,也很難買得起可以符合落戶武漢市條件的商品房。
2.大多數農民工收入供不起子女的教育成本
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包括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武漢市的公辦幼兒園對農民工是不開放的,私立幼兒園的費用也不便宜,一個月包括伙食費的費用至少在1500元千以上。小學和初中九年義務教育雖然可以部分對農民工開放,但必須繳納一筆額外的借讀費等。農民工子女雖然可以繳納一定的費用按照一定的分數進入武漢市的高中教育,但高考仍然還必須回原戶口所在地才地參加高考。在初等教育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城鄉(xiāng)一體化的情況下,大量的農民工子女在武漢市接受教育是很困難的。
從我們的調查問卷看,117個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基本都已經處于工作階段,只有11個正處于大學階段,2個處于高中階段;183個第二代農民工,只有39個是在武漢市接受教育,且全部都是就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同時,所調查的大多數二代農民工反映說他們來武漢工作不愿意帶孩子,而更愿意讓孩子在老家上學,一是因為工作照看孩子比較麻煩,二是相對而言,孩子在這邊讀書的費用太高。這說明農民工雖然在城市打工,但是基本上都不會把孩子帶到武漢上學,城鄉(xiāng)隔絕的二元教育體系和高昂的額外教育費用制約了農民工子女可以享受武漢市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3.大多數農民工收入供不起醫(yī)療成本
目前,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醫(yī)療保險還難以做到隨人跨省結算,農村醫(yī)療保障相對而言不僅比城鎮(zhèn)低,且更難異地結算,農民工在城里生病的報銷結算難度很大。
從問卷調查得知,農民工的戶口所在地都實施了新農村合作醫(yī)療保險制度,所調查的一代農民工都買了農村醫(yī)療保險,費用支出都是一個人每年120元。當地報銷比例都在70%左右,異地報銷比例只有30%左右。所以大多數一代農民工在生重病的時候都會選擇回老家看病,一是老家的報銷比例較高,二是武漢市的醫(yī)療費用較農村高,回家治病拿藥更便宜,除非是老家難以治愈的。
4.大多數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隱性成本高
農民工在城市打工不僅面臨在住房、子女教育、醫(yī)療方面的顯性成本支出,還面臨著在這三個方面的大量隱性成本支出。住房限購以及買不起房,導致大多數農民工只能住在工棚、工廠宿命、城郊結合部的農民住房或市內合租房甚至膠囊房中,住宿條件、生活環(huán)境、治安狀況等難如人意。子女教育受農民工打工的季節(jié)性流動與不穩(wěn)定性和城市公立教育服務主要只提供給當地市民的限制,導致大多數農民工在子女教育問題上困難重重、顧慮多多。醫(yī)療保障水平低以及跨區(qū)報銷的諸多限制,導致大多數農民工經常小病扛著、小病拖成大病等只能無奈扛著的身體病痛和疾患等。
除此之外,農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隱性成本還表現在農民工夫妻的兩地分居、對父母及子女的擔心思念、日常娛樂單調等方面。問卷顯示,農民工一個人出來打工的比例為66%,一家人出來打工的為21%,夫妻倆出來打工的為5%,就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住在自己的房子的每天都回家,異地城鎮(zhèn)化的農民工按距離遠近選擇回家次數,非本市的農民工基本上每月都會回去一次,不屬湖北省的基本上能保證每年回去一次。50%的農民工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休息的時間很少,21%的一代農民工不上班的時候會選擇打牌打麻將,12%的二代農民工不上班的時候會選擇聚餐。80%的農民工不抽煙,不喝酒,4%的農民工煙酒開銷低于200元,6%的農民工煙酒開銷在200~400元,7%的農民工煙酒開銷400~600元,3%的農民工煙酒開銷超過600元。
近年來由于從中央到地方對“三農”發(fā)展的強力支持,內容涉及惠農資金、土地制度、農產品補貼、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創(chuàng)新、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教育、計劃生育等多領域,農民的福利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城鄉(xiāng)統籌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后,農民作為集體成員,不僅擁有農地流轉出租的權利、宅基地的使用權、還擁有集體資產的分紅權,靠近城郊的不少地方的農民在農村土地不斷升值的情況下,根本就不愿意將農村戶口轉入城市,武漢市郊的農村戶口甚至比城市戶口還吃香,城里想將戶口落到武漢市郊農村的人多得很,無非就是想在農村找塊地,然后等著升值或拆遷。所有這些都表明,農村的福利水平和土地的潛在升值空間,導致農民不會輕易放棄農村戶口,農村戶口的含金量已大大提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武漢市乃至全國的戶籍人口城鎮(zhèn)化率要低于常住人口的城鎮(zhèn)化率。
農村對農民工的回拉力還表現在農村的人均生活成本要低于城市。農民工在家種農,糧食和蔬菜基本不用花錢,不像到了城里,什么都得買,什么都得花錢。自己種的糧食、蔬菜也不擔心質量安全問題,生活更為懶散悠閑,不像在城里打工那么緊張,甚至擔心工錢拿不回來,隱性成本也較低。
結論1:第一代農民工群體到城市務工多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功跳出“農門”逐漸同化為城里人,他們大多數從事苦力勞動,在城市沒有歸屬感,未來返回農村的可能性更大。第二代農民工他們受教育水平較高、適應能力強,完全能融入城市的工作、生活,但是高昂的落戶成本阻止了他們在武漢落戶。
結論2:盡管不同代際的農民工就業(yè)、返鄉(xiāng)意愿、落戶意愿均有所不同,但總體上講,當前階段城市和農村兩邊都對農民工群體有著很大的吸引力。農民工既希望能在城市定居,又不愿意放棄含金量不斷提升的農村戶口,這種兩頭兼顧的“候鳥式”就業(yè)模式給農民工帶來了很大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同時也延緩了國家的城鎮(zhèn)化進程。
結論3:農民工愿意城打工和不愿意落戶城市是綜合考慮收益成本等各方面因素權衡利弊后最終做出的理性選擇。
第一,放寬農民工進城落戶政策。城鎮(zhèn)化率不斷提高是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我國城鄉(xiāng)分隔的二元政策阻礙了農民進城落戶,也妨礙了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高。為此應從就業(yè)、住房、子女教育、醫(yī)療保險等方面逐漸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降低農民工進城落戶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第二,放寬大城市對窮民工的進城限制。越是城鄉(xiāng)人均收入差距大的城市,農民工進城打工的就越多,越是大城市,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就越大。為此應放松大城市對農民工進城打工的限制,鼓勵農民工更多的異地城鎮(zhèn)化而不是就地城鎮(zhèn)化。
第三,繼續(xù)推進新農村建設。通過城鄉(xiāng)統籌延伸公共服務,將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對接,充分發(fā)揮新農村對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穩(wěn)定器”和“蓄水池”作用,為農民工解決好最后的退路。
[1]馮俏彬.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估算、分攤與籌措[J].經濟研究參考,2014,(8).
[2]單菁菁.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及其分擔機制研究[J].學海,2015,(1).
[3]何姿.長春市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與收益研究[D].吉林大學,2016.
[4]梅建明.進城農民的“農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對武漢市782名進城務工農民的調查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6).
[5]楊萍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2.
[6]盧小君,向軍.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研究——以大連市為例[J].調研世界,2013,(11).
[7]張龍.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調研世界,2014,(9).
(指導老師: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