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吳語區(qū)兒童英語塞音感知與產(chǎn)出建模研究

2017-03-09 01:22:11陳旋達吳青禹
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7年6期
關鍵詞:塞音吳語二語

胡 健, 陳旋達, 吳青禹

(安徽大學 外語學院, 合肥 230601)

1 兒童英語塞音感知及習得影響

塞音是眾多語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輔音,而不同語言中塞音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也有所差異??傮w來說,塞音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清濁對立、送氣對立和用力程度的不同。漢語通用語中的塞音為送氣對立,英語中塞音清濁對立和送氣對立并存。而散布于中國各地的方言則更為復雜,其中也存在同英語塞音特征較為一致的方言,如吳語和粵語。由于這些差異,母語不同的二語學習者在習得塞音時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本文考察的是吳語區(qū)操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在英語學習中塞音的習得結(jié)果,并通過對比感知與產(chǎn)出的結(jié)果,解釋其塞音習得的模式。

在跨語言研究中,VOT的值是區(qū)別塞音范疇的一個重要聲學指標,這一概念首先由Lisker & Absramson[1]在1964年提出,他們以塞音的除阻為起點到后接元音聲帶振動開始作為終點,這一段時間即濁音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Keating根據(jù)VOT大小和正負將英語中的塞音分為濁塞音,送氣清塞音和不送氣清塞音三種。[2]但VOT的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塞音的聲學特征也會隨發(fā)聲位置、語境或發(fā)音人的個人習慣等因素而產(chǎn)生相應變異。[3]

通過對非英語母語者進行感知測試,結(jié)果表明具有不同語言背景的被試所形成的感知系統(tǒng)往往是母語知識和英語知識的混合體。[4]Flege 認為,二語學習者會在感知時將與L1相似的L2音視為一語的同類,因此相似音難以感知;而與L1完全不同的L2發(fā)音因具有鮮明的差異反而容易感知,即L1中音素的豐富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語學習者的塞音感知能力。[5]與此相對的是音系優(yōu)先假說,在承認音素豐富性有利于L2發(fā)展的同時,該假說認為L1中的音系因素在學習者L2的塞音感知中更為重要[6]。不同語言塞音VOT值的差異會影響語言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并進一步促成中介語的形成[7]。根據(jù)中介語理論,初學者第二語言的發(fā)音模式是母語遷移的結(jié)果。[8]8Major認為遷移作用在無標記語言特征上的影響大于在有標記特征上的影響。[9]標記性越強,遷移作用越弱,同時隨著二語水平的提高,遷移作用會逐漸削弱。Antoniou et al.認為兩個獨立的語音系統(tǒng)在使用中會相互作用,中介語和母語兩個系統(tǒng)也相互影響,在遷移的過程中,長延時的塞音往往最容易發(fā)生改變。[10]

國內(nèi)學者從詞首塞音[11-13],詞中塞音[14-15],詞尾塞音[16-17]和語流中塞音[17]等方面研究了中國中高級二語學習者的塞音中介語體系,其結(jié)論相似,即中高級學習者生成的英語清塞音VOT值與母語者處于同一范疇,但在生成與漢語語音具有差異的英語濁塞音時,漢語的發(fā)音模式可能發(fā)生了遷移,形成了塞音中介語。姜玉宇指出,由于吳語中存在類似于英語濁塞音的音素,母語為吳語的二語學習者更易產(chǎn)出在VOT上具有區(qū)別性的濁塞音。[13]相關研究成果頗豐,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1)均著力探討漢語普通話母語者在產(chǎn)出英語塞音時所產(chǎn)生的偏誤,選擇樣本時卻忽視了被試的母語。(2)只關注被試產(chǎn)出和感知中的一個方面,缺少對兩者關系的思考和解釋。(3)樣本主要集中于大學生,范圍窄,忽略了其他階段的二語學習者。本研究試圖彌補以上缺陷,從而進一步揭示影響二語學習者塞音習得模式發(fā)展的內(nèi)在因素。

2 研究方法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本研究更換了實驗樣本和實驗方案,充分考慮被試語言習得的過程與環(huán)境,區(qū)分出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以母語作為調(diào)節(jié)變量,并嚴格控制普通話兒童組中可能的繼承語者(heritage speaker),試圖從被試感知和產(chǎn)出的關系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研究將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Q1: 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英語塞音感知與產(chǎn)出的結(jié)果是否具有顯著不同?他們習得塞音的能力是否有區(qū)別?如有則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Q2: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對英語塞音的感知與產(chǎn)出之間是否具有某種相關性?這種習得可能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2.1被試選取

實驗在吳語宣州區(qū)一農(nóng)村小學三年級學生中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獲得50名被試,該校學生多使用吳語。在同區(qū)域一城市小學用同樣方法獲得50名三年級被試,該校學生在校期間僅使用普通話,對被試的訪談表明,被試在家期間,父母家人也主要使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前50人被分為吳語兒童組G2,后50人被分為普通話兒童組G1。實驗前所有兒童均完成一組十題的問卷,內(nèi)容包含生活中各場景使用吳語或普通話的情況,選項使用Likert五級量表(1=只使用方言;5=只使用普通話)。將選項累加得到總分,G1留下分數(shù)最高的前30人;G2留下分數(shù)最低的后30人。所有被試僅學習英語一個學期,使用同樣的教材,無長期在外的經(jīng)歷,也無語言及認知方面的障礙。

表1 被試統(tǒng)計

2.2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包括聽力和復述材料兩類。聽力內(nèi)容為不同塞音的最小對立組,整個測試分為9組,見表2。

表2 聽力材料(黑體部分的音素在錄音中被去除)

復述材料為9個單詞(參見表3)。

表3 復述材料

2.3 實驗設計

對被試感知的參考實驗設計了一組相似度區(qū)分的聽力測試,在G1,G2同時進行測試,選項使用Likert五級量表(1=我認為這兩個不是一個單詞;5=我認為這兩個是一個單詞),每組單詞重復播放兩遍后要求被試依據(jù)感知結(jié)果完成試題。

研究采用了影子復述(speech shadowing)的模式來考察被試產(chǎn)出。被試被要求戴上耳機,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清晰復述出聽到的單詞,并錄音。每個單詞(見表3)僅播放一遍,在播放每個單詞的間隙中被試無時間思考單詞的發(fā)音,錄音須體現(xiàn)被試最真實的塞音習得情況。錄音軟件使用Adobe Audition CS6,采樣率16 000,采樣精度16位。錄音結(jié)果用Praat 6.0.05[18]分析,手工標注出VOT的邊界,再使用AutoVOT 0.91取集錄音中塞音的VOT值[19]。

3 結(jié) 果

3.1感知結(jié)果

被試的感知結(jié)果如圖 1所示,答卷中選項的數(shù)量依出現(xiàn)的頻數(shù)經(jīng)過分組統(tǒng)計,線性虛線分別代表每組選項的分布趨勢??傮w看來G1的選項分布較為平均,以3選項為中間值,圖像兩邊大致對稱,這表示G1對塞音的感知并不存在明顯的偏向性。G2的結(jié)果明顯偏向于選項1和選項2,整體分布依次遞減,說明G2有更強的塞音區(qū)別和感知能力。選項4的數(shù)量略多于5,表明被試在感知近似音素時雖不能判斷兩者完全不同,但仍可以覺察出些許細微的差別。

實驗選取的緩慢而清晰的發(fā)音同樣可以反應被試在自然語境中對塞音感知的結(jié)果,因為語速并不會影響聽者對塞音范疇邊界的感知。[20]將被試每題答案累加得到總分,再將兩組總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jié)果表明G1和G2的感知結(jié)果具有顯著的差異性(t(59)=5.877, p=.000)。

圖1 感知數(shù)據(jù)頻數(shù)統(tǒng)計

3.2產(chǎn)出結(jié)果

圖2 中9組數(shù)據(jù)代表了被試三范疇塞音的產(chǎn)出結(jié)果。為了驗證AutoVOT 0.91的可靠性,10%的數(shù)據(jù)被隨機抽取進行人工驗證。結(jié)果顯示該程序具有相當程度的準確性(r(107)=.985, p<.001)。

從中位數(shù)位置看,濁塞音組除了“BUY”項,G2明顯低于G1,兩組高度基本持平,但G2四分位間距框的位置卻低于G1,且G2更趨于負值,這說明G1G2產(chǎn)出的濁塞音值均較為穩(wěn)定,且G2更能產(chǎn)出在VOT上具有區(qū)別性的濁塞音。長延時送氣清塞音組G1G2從中位數(shù)來看相差不大,但G2四分位間距框的高度明顯大于G1,說明G2組內(nèi)VOT值分散性較大。短延時不送氣清塞音組的結(jié)果顯示G1G2無太大差別。然而這三組數(shù)據(jù)從Whisker上限和下限來看,G2組的范圍均大于G1,表明G1組內(nèi)的差別更小,更穩(wěn)定。

圖中顯示的VOT值略大于正常塞音VOT,這是因為VOT的值并不是固定的,實驗中的塞音后接元音/ai/會明顯延長送氣時間。除此之外,研究發(fā)現(xiàn)詞重音會延長長延時塞音的送氣,但對于短延時塞音卻沒有明顯的影響。[21]

將9組VOT數(shù)據(jù)進行獨立性t檢驗,結(jié)果表明G1G2的濁塞音產(chǎn)出存在顯著差異(Buy [t(59)=3.078,p=.003];Die [t(59)= 4.418,p=.000];Guy [t(59)=- 4.041,p=.000]),但在清塞音的產(chǎn)出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ie [t(59)=-1.249,p=.217];Tie [t(59)= -1.914, p=.061];Kite [t(59)= 1.276, p=.207];Spy [t(59)=.518, p=.607];Sty [t(59)= .467, p=.642];Sky [t(59)= -.052, p=.959])。

圖2 三范疇VOT箱線圖

3.3感知與產(chǎn)出的比較

為了比較被試感知與產(chǎn)出的對應性,實驗數(shù)據(jù)經(jīng)過歸類性預處理。感知選項以“3”為中間值,<3則記為“能分辨”;≥3則記為“不能分辨”。根據(jù)Keating(1984)對英語塞音范疇的劃分,產(chǎn)出結(jié)果VOT<20ms則記為“濁塞音”;35ms≥VOT≥20ms則記為“不送氣清塞音”;VOT>35ms則記為“送氣清塞音”。將每組的產(chǎn)出和感知結(jié)果進行比較,若產(chǎn)出正確/錯誤且能分辨/不能分辨則為一致,若相反則為不一致。

表4 感知與產(chǎn)出的不對稱性

表4記錄了所有不一致的情況,本研究將之稱為“不對稱性”。數(shù)據(jù)顯示不對稱數(shù)所占比重最高達56.67%,最低至21.67%,總體占40.19%。無論從單項還是總體上看,這種不對稱性已然呈較為廣泛的分布趨勢,這說明兒童塞音感知和產(chǎn)出的不對稱性并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普遍性的發(fā)展問題。

4 討 論

上述結(jié)果首先肯定了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英語塞音感知與產(chǎn)出的結(jié)果是不同的。和大多數(shù)語言不同,吳語并不完全依賴于VOT來區(qū)分塞音,全濁聲母在詞的位置上并沒有聲學的一致性,但在感知上卻被認為是同一類塞音。[22]總體來說,吳語兒童在對塞音的感知上明顯優(yōu)于普通話兒童,但在產(chǎn)出上,只有在測試涉及濁塞音時結(jié)果才會出現(xiàn)顯著不同,因此無法斷言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的塞音習得能力有較大差異。而通過對比感知和產(chǎn)出的結(jié)果,研究發(fā)現(xiàn)兩者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表明兒童在習得塞音時,其感知和產(chǎn)出能力并不同步發(fā)展。

4.1塞音感知機制與塞音模仿能力

研究發(fā)現(xiàn)吳語兒童在對塞音的感知上明顯優(yōu)于普通話兒童,尤其體現(xiàn)在對濁塞音與不送氣清塞音的區(qū)分上。這一結(jié)果符合音系優(yōu)先理論的預測,[6]盡管吳語與英語中濁塞音的聲學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但其相似的音系特征仍可保證英語濁塞音在吳語兒童耳中的區(qū)分度。反觀普通話兒童的表現(xiàn),因為普通話中既缺少與英語濁塞音音位特征一致的音素,又缺少與其音系特征類似的音素,所以他們通過等值歸類,[5〗將所聽到的濁塞音與不送氣清塞音認定為同一種音素。

然而并不是所有吳語兒童均能成功分辨濁塞音與不送氣清塞音,也不是所有普通話兒童都不能成功分辨濁塞音與不送氣清塞音??深A測音系因素和音位因素的影響并不是絕對的,兒童對塞音的感知應均有一特定閾值,且閾值的大小因人而異,但都應處于既有的范疇內(nèi)。這種范疇應從母語知識上逐漸發(fā)展并固化。相比于年齡較大的二語學習者,兒童在感知塞音時,其腦中范疇界限仍可較為靈活地在小范圍內(nèi)進行調(diào)整。但由于個體發(fā)育的程度不同,并不是所有被試都成功地通過調(diào)整范疇界限來區(qū)別不同范疇內(nèi)的塞音。當然這一猜想仍需進一步驗證。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實驗中G2組內(nèi)VOT值具有分散性和不穩(wěn)定性。在二語學習的初期階段,語音的習得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機械模仿。但這種模仿并不能保證其結(jié)果完全與模仿對象一致,更多時候模仿中會隨機地出現(xiàn)與既有的語音系統(tǒng)特征一致的產(chǎn)出。[23]實驗中普通話兒童的原有語音系統(tǒng)較為單純,即標準普通話,但吳語兒童的原有語音系統(tǒng)實質(zhì)上是吳語和普通話的混合體。實驗證明雙語者的兩種語音系統(tǒng)并不是相互獨立而是在使用中不斷地相互作用,[7],[24]有理由相信這兩種語言的語音特征都會在吳語兒童的塞音模仿中體現(xiàn)出來,從而導致G2組內(nèi)VOT值的波動性差異。

可以認為語音遷移對模仿的結(jié)果有著直接的影響。吳語中濁塞音的發(fā)音模式被應用于英語濁塞音的產(chǎn)出中,所以吳語兒童更易產(chǎn)出在VOT上具有區(qū)別性的濁塞音。但這種基于語音遷移的模仿并不能直接完成對塞音的習得,新的范疇沒有建立起來,塞音的產(chǎn)出就只能是母語范疇的重復。實驗結(jié)果卻顯示仍有被試成功建立了新的塞音范疇,并在感知和產(chǎn)出上做到了統(tǒng)一,這說明兒童對塞音的模仿并不只是單純的模仿,更是一種分辨與學習的過程。但兒童是如何通過模仿來習得塞音仍需進一步研究。

4.2塞音習得機制與習得模型

通過上述討論,研究初步肯定了塞音習得的實質(zhì)是塞音范疇的重新確立。在此過程中,學習者感知機制與產(chǎn)出機能的發(fā)展雖相互影響,卻并不是同步進行。傳統(tǒng)觀點認為二語習得從母語遷移開始,學習者在目的語輸入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既不同于第一語言也不同于目的語的過渡性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即中介語。[8]98其發(fā)展過程約如圖3中左圖所示,L1代表學習者的母語,L2代表學習者所形成的中介語。在不斷的學習中,這兩者會逐漸分離,即學習者的中介語不斷脫離母語的影響,向目的語靠近。

左圖3中AB和A′B′雖等長,但因其范疇不同,所以AB和A′B′的性質(zhì)有著根本的差別。然而,就塞音習得而言,以上結(jié)論并不一定正確。如右圖所示,左圖中的AB實際上在立體的模型中有3個不同范疇的同位體,而3個同位體中,僅有A1B1和AB完全等同。A2B2與A′B′是完全相同的,即屬于目的語系統(tǒng),A3B3與A′B′是完全相反的,即屬于母語系統(tǒng),A1B1既有母語的特質(zhì)也有目的語的特質(zhì)。正因如此,看似處于同一階段的學習者,他們?nèi)舻母兄c產(chǎn)出能力均有較大差異,因為從模型來看,其中介語的發(fā)展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圖3 塞音習得模型

總體來說,存在F1和F2兩種不同的推動力來促進塞音中介語的發(fā)展。F1指的是推動知識深化的力,這種力推進了學習者對于知識的理解,多表現(xiàn)在隱性知識上,在模型中表示為圓柱高的增加和兩者的縱向分離。通過對塞音理解的深化,學習者更易于區(qū)分和掌握不同塞音的范疇。F2指的是推動知識面擴大的力,這種力推進了學習者知識量的增加,多表現(xiàn)在顯性知識上,在模型中表示為圓柱底面積的增大和兩者的橫向分離。通過顯性知識的引導,學習者可在一定規(guī)則下監(jiān)控自己的塞音習得,從而更好的把握塞音的感知與產(chǎn)出。

實驗中同組兒童卻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就在于不同兒童在塞音習得中F1的大小不同。在接受同樣顯性知識的刺激下,對塞音范疇的理解就會決定其感知與產(chǎn)出的結(jié)果。在學習中,F(xiàn)1與F2應是相互影響的,其產(chǎn)生的合力F3則會推動學習者塞音中介語不斷向目的語靠近。

5 結(jié) 語

總的來說,本研究通過對比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英語塞音感知與產(chǎn)出的表現(xiàn)及其關系得到以下兩個結(jié)論: (1) 吳語兒童在對塞音的感知上明顯優(yōu)于普通話兒童,但在產(chǎn)出上,只有在測試涉及濁塞音時結(jié)果才會出現(xiàn)顯著不同,因此無法斷言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的塞音習得能力有較大差異。(2) 兒童的塞音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實質(zhì)是塞音范疇的重新確立,語言的遷移并不能等同于其習得結(jié)果,這一習得應是在內(nèi)隱知識的深化和外顯知識的引導中逐漸發(fā)展的。對普通話兒童和吳語兒童塞音習得的考察反映遷移作用對于短延時塞音的影響,進而展現(xiàn)了語音遷移在兒童塞音習得機制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

整個研究設計并不是盡善盡美,如聽力測試中因場地不同,研究者無法證實其感知差異是否受到了環(huán)境的影響;產(chǎn)出測試中研究只進行了一次統(tǒng)計,因此無法回答部分被試的結(jié)果是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進一步研究須盡力避免以上問題。本研究是對兒童塞音習得的初步探索,仍不能充分解釋其過程,希望今后的研究可以結(jié)合心理學和腦科學進行歷時觀察,重點關注兒童塞音范疇的發(fā)展變化,從而揭開兒童塞音習得機制的謎團。

[1] Lisker L , Abramson A S. A cross-language study of voicing in initial stops: Acoustical measurements[J]. Word, 1964, 20, 384-422.

[2] Keating P A. Phonetic and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 of stop consonant voicing[J]. Language, 1984, 60(2): 286-319.

[3] Cho T, Ladefoged P. Variation and universals in VOT: evidence from 18 languages[J]. Journal of Phonetics, 1999, 27(2), 207-229.

[4] Bon Z S, Fokes J. Perception of English voicing by native and nonnative adult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1, 13(4): 471-492.

[5] Flege J E. Second language speech learning: theory, findings, and problems[J]. In Speech Perception & Linguistic Experience Theoretical & Methodological Issues, W. Strange (ed.) Timonium, MD: York Press. 1995, 233-273.

[6] Cho T, Mcqueen J M. Phonological versus phonetic cue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listening: Korean and Dutch listeners' perception of Dutch and English consonants[J].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6, 119(1): 3085-3096.

[7] 鄭鮮日, 李英浩. 朝鮮族學生習得英語塞音之實驗研究[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 40(6): 97-100.

[8] Loewen S, Reinders H. Key concept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1.

[9] Major R. C. Foreign accent: the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19(3): 267-271.

[10] Antoniou M, Best C T, Tyler M D, Kroos, C. Inter-language interference in VOT production by l2-dominant bilinguals: asymmetries in phonetic code-switching[J]. Journal of Phonetics, 2011, 39(4): 558-570.

[11] 鄭鮮日, 李英浩. 英語、漢語塞音濁音起始時間(VOT)對比以及漢族學生習得英語塞音研究[J].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 26(1): 92-95.

[12] Qin Z. The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of French initial stops by Wu and Mandarin Speakers[C]. 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0.

[13] 姜玉宇. 中國不同方言區(qū)英語學習者元音間塞音 VOT 的對比研究——以吳方言區(qū)和江淮方言區(qū)為例[J]. 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5(9): 187-190.

[14] 王茂林. 中國學習者英語詞中塞音發(fā)音分析[J]. 現(xiàn)代外語, 2009(2): 186-194.

[15] 魏由富, 周亞倫. 中美學生對以英語音素/s/開頭的塞音的感知對比研究[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08(1): 13-18.

[16] 賈少寧. 漢語塞音韻尾對英語清塞音尾負遷移的實驗研究[D]. 暨南: 暨南大學, 2010.

[17] 戴崢崢. 中國高級英語學習者塞音VOT值研究[J].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 22(6): 102-106.

[18] Boersma P,Weenink D. Praat: doing phonetics by computer[J]. Ear & Hearing, 2011, 32(2):266.

[19] Sonderegger M, Keshet J. 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voice onset time using discriminative structured predictions[J].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2, 132(6): 3965-3979.

[20] Nakai S, Scobbie J M. The VOT category boundary in word-initial stops: Counter-evidence against rate normalization in English spontaneous speech[J]. Laboratory Phonology, 2016, 7(1):13, 1-31.

[21] Simonet M, Casillas, et al. The effects of stress/accent on VOT depend on language (English, Spanish), consonant (/d/, /t/) and linguistic experience (monolinguals, bilinguals)[R].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ech Prosody. 2014.

[22] 王軼之. 吳語塞音聲母的聲學和感知研究——以上海話為例[D].浙江: 浙江大學文學院,2012.

[23] Olmstead A J, Viswanathan N, et al. Comparison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phone imitation by English and Spanish speaker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4): 475, 1-7.

[24] Olson D J. Bilingual language switching and selection at the phonetic level: asymmetrical transfer in VOT production[J]. Journal of Phonetics, 2013, 41(6): 407-420.

猜你喜歡
塞音吳語二語
普通話塞音的聲學分析
淺談吳語方言生存現(xiàn)狀及其傳承保護
——以浙江地區(qū)為例
魅力中國(2021年49期)2021-11-27 15:37:26
吳語傳播現(xiàn)狀調(diào)查分析與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
文教資料(2021年21期)2021-11-15 12:13:09
漢語母語者英語塞音習得的實驗研究
吳語閑話(之四)
蘇州雜志(2017年4期)2017-09-03 09:23:18
吳語閑話(之三)
蘇州雜志(2017年3期)2017-07-03 14:10:22
《教學二語習得簡介》述評
Ferris與Truscott二語寫作語法糾錯之爭
國內(nèi)二語寫作書面糾正性反饋研究述評
二語習得中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分析
萨迦县| 登封市| 横山县| 马山县| 汶川县| 阿拉尔市| 清徐县| 昌宁县| 德阳市| 额敏县| 潍坊市| 惠安县| 临夏市| 普陀区| 宣汉县| 鄂尔多斯市| 伊吾县| 宝山区| 东方市| 谢通门县| 通辽市| 鄂伦春自治旗| 陆丰市| 安岳县| 桂平市| 张家界市| 巴南区| 浦江县| 阿合奇县| 桓仁| 郧西县| 南靖县| 沧州市| 游戏| 都匀市| 望奎县| 林周县| 台安县| 建阳市| 德阳市|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