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甜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論《三國演義》英譯背后的操縱力量
陳 甜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
“操縱”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翻譯實踐中,文學翻譯如此,非文學翻譯亦是如此。以《三國演義》早期與當代英譯活動為例,無論是社會歷史語境、還是譯者、出版商都如一雙“無形或有形之手”操縱與推動著翻譯策略的選擇、譯本的形成與發(fā)行等,然而“翻譯卻絕非操縱”。因此,理清翻譯與操縱兩者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正確看待翻譯背后的操縱力量有利于揭示出文本以外的歷史時代、意識形態(tài)以及譯者主體對翻譯的影響,有利于拓寬翻譯研究的新領域。
《三國演義》英譯;社會歷史語境;譯者;出版商;操縱力量
無論是文學翻譯實踐中,還是非文學翻譯實踐中,“操縱”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地存在其中。社會歷史語境、出版商、譯者等都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操縱著翻譯活動的始終。無疑,這樣的翻譯操縱觀跳出了只注重文本而忽視超文本因素的偏頗,把諸如目標文化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審美情趣與道德規(guī)范等超文本的因素納入其研究范疇,揭示出文本以外的歷史時代、意識形態(tài)以及譯者主體對翻譯的影響,開辟了翻譯研究的新天地。然而,“翻譯卻絕非操縱”,切不可以過分地強調(diào)政治、權(quán)力、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在翻譯中的作用,丟失了翻譯研究的本真。于是,理清翻譯與操縱兩者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英國當代翻譯理論家Hermans最先將 “操縱”(manipulation)一詞引入翻譯理論研究,他認為:“翻譯,從目標文學的視角分析,意味著為了某一目的對原文文本進行某種程度的操縱?!边@一觀點的提出被視為翻譯理論操縱學派的雛形。隨后,Lefevere發(fā)展了這一觀點,在其《翻譯、重寫和文學名聲的操縱》(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 1992)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翻譯的操縱觀——“翻譯是對原文的重寫。一切翻譯,無論其意圖如何,都反映了某種意識形態(tài)與詩學,據(jù)此以特定方式在特定社會操縱文學發(fā)揮功能。重寫就是操縱”,這標志著“操縱學派”的正式形成。具體說來,操縱學派認為翻譯要受到譯者或當權(quán)者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支配,也就是要受到目的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操縱,因為這種意識或政治意識深深植根于譯者與整個社會之中,要么通過譯者“個人無意識”或者整個社會的“集體無意識”進行的,即隱性操縱;要么翻譯發(fā)起者、贊助者以及上級審查當局給予明確的翻譯指示或要求,明示譯者不得違背某種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譯文要求符合某種審美情趣,這種出于他人明確的規(guī)定或限制的操縱,即顯性操縱。歸結(jié)起來,這種意識形態(tài)有時是譯者本身認同的,有時卻是贊助者強加的,即譯者本身既具有主動操縱的一面,又存在被動操縱的一面。
值得稱道的是,操縱學派跳出了語言學派狹隘的文本視域,克服了語言學派只注重文本而忽視超文本因素的偏頗,把超文本的因素——目標文化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審美情趣與道德規(guī)范等對譯者的影響納入其研究范疇,創(chuàng)造了翻譯研究的新理論。然而,某些操縱派學者卻過分地強調(diào)了政治、權(quán)力、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在翻譯中的作用,輕視甚至拋棄“忠實”與“對等”的原則,將那些絕非“譯”的內(nèi)在因素冠冕堂皇地登上翻譯這一舞臺,使之成為其翻譯的主角,使“不譯”成了“譯”的主流,提出了“翻譯即操縱”的悖論,顯然這樣的悖論是不可能成立的。因此,只有辯證地看待翻譯背后的操縱力量才有利于揭示出文本以外的歷史時代、意識形態(tài)以及譯者主體對翻譯的影響,才有利于開辟翻譯研究的新天地。以下以《三國演義》英譯活動為例,揭示《三國演義》文本以外的因素——社會歷史語境、譯者、出版商等操縱力量對整個翻譯活動的影響,即操縱著譯者這樣譯或那樣譯的策略選擇;操縱著迥然不同的譯文本的最終形成等。
翻譯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而是在特定時間的特定文化中翻譯。作為翻譯活動的重要主體——譯者,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他們的翻譯行為總體上反映著所處社會歷史語境的特征。不同社會歷史語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點會映射和具體化在譯本中,使同一原本產(chǎn)生具有典型時代特色的譯本。如《三國演義》早期英譯本產(chǎn)生于1820年至1925年,在這一百年里中國正值西方列強在東方殖民時期,當時中國社會經(jīng)濟落后,政治體制腐朽,國內(nèi)形勢動蕩不安,國力衰微,國際地位低下。西方人對于中國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東方一個神秘的國度,富有所以值得掠奪,落后所以不堪一擊”。在如此社會歷史時代背景之下,早期英譯本中存在著肆無忌憚隨意地刪減原著內(nèi)容的痕跡,西方譯者表現(xiàn)出一種“妄為”態(tài)度。然而,結(jié)合當代譯本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社會安定繁榮,國際地位日趨提高,從《三國演義》當代譯本中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西方譯者和中國國內(nèi)譯者都竭盡全力地譯介《三國演義》全部內(nèi)容,表現(xiàn)出“尊重原著”的翻譯工作態(tài)度。
(一)來自譯者的操縱
《三國演義》早期英譯本集中產(chǎn)生于1820年至1925年,主要由在華的外國人擔任,當時國人翻譯意識尚未崛起,而在華外國人具有鮮明的翻譯目的和針對性極強的服務對象,即他們本著“探索東方奧秘”,對于中華文化充滿著獵奇心理,希望通過翻譯來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同時方便外國讀者的在華生活。如在1925年的《三國演義》鄧羅(C.H.Brewitt-Taylor)譯本中其前言部分對其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等都有過交代:“《三國演義》是一部帶有典型東方色彩,適用于說講的小說,令人百聽不厭。英語習慣于用一些代詞來替代一些拼寫奇怪的人名,為了減輕外國讀者的記憶負擔,我采用了姓或姓名的,省去了字來交代人物角色?!度龂萘x》現(xiàn)在已有滿語、日語、暹羅語(泰語的舊稱)等語種的譯本。作為中國文化的專家,我希望能增加一個英語譯本,填補其空白。但愿這樣一部文學巨著西方讀者也能欣賞到?!庇纱丝芍?,鄧羅一開始翻譯《三國演義》時,內(nèi)心就早已設定理想的讀者——西方讀者。
鄧羅在譯本前言一開頭就引用了韋利(Alexander Wylie)在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的話語,“小說,一種不錯的文學形式,尚未得到中國人的認同,也沒列入民族文學之中。接受歐洲思想的中國人本將會感到小說和傳奇故事非常重要,可惜卻被忽視了。小說和傳奇故事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行為習慣和風俗人情;小說和傳奇故事為我們研究語言的變化提供了樣本;人們也可以通過閱讀它們從中了解歷史;它們當中的人物角色也產(chǎn)生了重要作用和廣泛影響,以上方面足以成為不應忽視這種文學形式的正當理由?!度龂萘x》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借用韋利的觀點作為譯本前言的開場白,說明了他在翻譯初期就意識到了類似《三國演義》這樣的傳統(tǒng)通俗小說,在當時的文學界是不受重視、不被認可的。
他試圖通過譯介《三國演義》,把這種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形式帶到英語國家。鄧羅是英語世界第一個全譯《三國演義》的譯者,他用這種方式,將千年之前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軍事、社會狀況、風俗人情、倫理道德及人際關系等等帶到西方世界,同時透過故事情節(jié)、戰(zhàn)事布局和謀略讓西方人洞察小說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古代中國兄弟間的情義、君臣間的忠義,以及其它中華文化傳統(tǒng)美德。
可以看出,無論從選取《三國演義》這一小說題材進行翻譯、設定西方讀者作為閱讀與欣賞譯本的對象,還是在翻譯中采用的人物角色人名中“字”的刪減,無不映射出譯者那具有主觀能動的操縱力量。
(二)來自出版商的操縱
從譯者與出版商的雙向選擇來看,鄧羅選擇別發(fā)印書館(Shanghai Kelly & Walsh Limited)作為譯本發(fā)行的出版社。
別發(fā)印書館又稱別發(fā)洋行,是英商于1870年在上海開設的印刷出版企業(yè),直至1953年因無以為繼而歇業(yè),先后在上海黃浦灘路及南京路等處營業(yè)。別發(fā)印書館在中國開展業(yè)務的80多年間,共出版了約961種書籍(包括修訂本和重印本),其中關于中國的書籍占了一半以上,共569種。在這些有關中國的書籍中除漢語教材、口語手冊、字典辭典等實用書籍外,還有大量的關于中國的歷史、地理、民俗、宗教、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的介紹或研究性的著作。就中國古典文學,共出版了23種(不包括重印本),其中就有大量的作品的譯本,鄧羅所譯的《三國演義》正是其中之一。
別發(fā)印書館主要經(jīng)營西文書籍印刷和出版,直接面向?qū)τ谥腥A文化有著獵奇心理,希望通過閱讀譯作來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軍事等方面在華之外國人,旨在方便他們的在華生活。周越曾在《申市過去的西書店攤》中談到別發(fā)印書館時,說過“幾乎完全沒有與中國人做交易的意思。”王辛笛在《舊書夢尋》中也對上海的別發(fā)洋行有過類似描述,“上海的別發(fā)洋行則是專門招徠大腹便便的洋商富賈作座上客了……再一看標價奇昂,折合當時外匯牌價總要高二三倍,顯然是硬敲竹杠,這使我們這些年輕讀者只好悻悻然而去矣!”毫不夸張地說,別發(fā)印書館有著明確的出版?zhèn)戎亍⒔?jīng)營目的和服務對象,即“今外洋各地對于中國文化書籍之需要漸增,同時,中國對于西洋文化、工商業(yè)雜志等之需要亦眾?!眲e發(fā)印書館旨在“增進中國文化之流入歐美各地(尤以英國及其海外屬地為主),同時并協(xié)助歐美文化之流入中國”。②
別發(fā)印書館獨樹一幟地充當著近代上海出版文化中的文化傳媒角色,幫助在“西學東漸”的社會大潮下涌動出“東學西漸”的潮流,促進了西方人對中國更全面、更客觀的認識,在中西文學和文化交流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
鄧羅選擇了這樣的出版社發(fā)行自己的譯作,同時別發(fā)印書館同意印刷發(fā)行鄧羅所譯的《三國演義》,至少還可以說明兩點:其一,鄧羅本人認可該出版社,別發(fā)印書館又接受與同意出版鄧羅所譯的《三國演義》,說明鄧譯本與該出版社的出版要求是相契合的;其二,作為出版商,別發(fā)印書館為《三國演義》鄧羅譯本的發(fā)行起著推動的作用,具有鮮明的操縱力量。
歸結(jié)起來根據(jù)鄧羅譯本的前言及別發(fā)印書館的社會角色,充分證明了鄧羅,作為譯者本身從一開始翻譯《三國演義》就主動地設定好了翻譯行為的譯文收受者以及翻譯的目的,即《三國演義》的譯文收受者主要是在華生活的在華之外國人,但不排除有一定英語水平的,熟知《三國演義》原作并對英語感興趣的中國人。同時,《三國演義》的翻譯的目的表現(xiàn)為向在華之外國人推介中國文學和文化。在《三國演義》的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作用相當突顯,出版商對譯作的發(fā)行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無疑兩者都是《三國演義》早期譯本背后不可或缺的操縱力量。
(一)來自譯者的操縱
《三國演義》當代英譯工作主要由中國國內(nèi)翻譯專家和受聘于中國官方力量的外籍翻譯專家擔任。這些專家自知其肩負的責任與使命,即翻譯乃架起對外推介文化的橋梁,從而使偉大的文學作品成為全人類文明的共同財產(chǎn),促使不同文化間平等地交流與對話。以《三國演義》當代英譯譯者羅慕士(Moss Roberts)為例,他之所以樂意接受來自中國外文出版社的邀請,是因為他熱愛中國文化,著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對漢代滅亡(公元220年)以前早期中國的哲學、文化、文學等中國文化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有關早期中國哲學思想史的研究專長,長期活躍在紐約高校和美國漢學界。羅慕士尤為鐘情于“三國文化”,早在受邀之前,就自發(fā)地翻譯了《三國演義》第1回、第20- 29回、第34-44回、第46- 52回、第60回、第63回、第73-78回、第80- 81回、第83-85回、第95回、第103-104回,共計46回,取名為《三國:中國的壯麗戲劇》(Threekingdoms,EpicandTheatreinChina),1976年由紐約梅林因書局(Pantheon Books)出版。分析可見,擁有濃厚的漢語學習興趣——精通漢語語言和文化——自發(fā)節(jié)譯《三國演義》——將節(jié)譯文本運用于教學——受邀全譯《三國演義》,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毫無疑問地將《三國演義》原語文化或多或少帶到了譯入語國度,從而推介了中國文化。如果說對于中國文化的對外推介,羅慕士或許是無意之舉——隱性操縱,但中國外文出版社一定是有意為之——顯性操縱。
(二)來自出版商的操縱
距1925年翻譯的早期全譯本時隔大約60年后,新中國首次將《三國演義》的英譯工作提上議程。1982年,時任中國外文出版社的副總編輯羅良提出《三國演義》英文120回全譯本仍交由羅慕士翻譯。于是,羅良和猶太裔中國學者伊斯雷爾·愛潑斯坦(Israel Epstein,1915-2005)安排羅慕士作為外國專家于1983至1984年間訪問中國。羅慕士于1983年9月來到北京,到達后不久便投入《三國演義》的全譯工作。中國外文出版社是對外介紹中國的國際化專業(yè)出版機構(gòu),自1952年成立以來,用43種文字翻譯出版了2萬余種圖書,內(nèi)容包括中國領導人著作、中國重要文獻、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共計印刷4億多冊,發(fā)行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國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大批經(jīng)典性的著作進入歐美市場并成為相關領域的代表性作品。這些著作是西方了解中國的首選讀物,還經(jīng)常作為中國國家領導人出訪贈送的國禮。中國外文出版社的官方網(wǎng)址一目了然地交代了它應當履行的出版和發(fā)行職能,即“中國國粹走向世界之道、中國精英通往世界之路、世界文明融入中國之途”(The Way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 International; The Link for China’s Best to Reach the World Beyond; The Conduit for Global Culture to Access China)并用KNOW CHINA THROUGH BOOKS來說明“中國,以圖書溝通世界”。
那么,作為對外介紹中國的權(quán)威窗口,在決定將《三國演義》翻譯工作交給羅慕士之前,一定是經(jīng)過了一番深刻的思考,也一定有著明確的翻譯指示或要求。之所以邀請羅慕士來中國擔任《三國演義》的翻譯工作,在于:
一方面,他有著良好的中英文功底。羅慕士1958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學士學位,196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英文專業(yè)的碩士學位,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時,他便潛心攻讀漢語。1963年他輾轉(zhuǎn)來到中國臺灣,圓了留學中國的夢想,1966年羅慕士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專業(yè)的博士學位。自此長期任職于紐約大學東亞研究學院,教授中文、中國哲學、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代中國文學、日本文學以及越南歷史與文化。到1983年接受擔任《三國演義》翻譯工作之前,他已有長達二三十年關于漢語語言和文化的積累與儲備。
另一方面,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羅慕士就自發(fā)地翻譯了《三國演義》共計46回,他的早期節(jié)譯本一經(jīng)出版,獲得了廣泛的認可,西方評論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易于閱讀的較好的譯本。擁有這兩大優(yōu)勢,羅慕士自然成為了中國外文出版社優(yōu)先考慮的譯者。當然,中國外文出版社并非一旦敲定譯者人選,就聽之任之。如羅慕士在中國外文出版社一年的時間里,很多中國同事給予他鼓勵、幫助和建議,其中任家禎先生認真細致地校對了他的全部譯稿,并與他分享學識和經(jīng)驗??梢哉f在《三國演義》的整個翻譯過程中,中國外文出版社也一直進行著積極的監(jiān)督、校對等工作。
同樣,歸結(jié)起來在《三國演義》當代英譯工作中,作為譯者的羅慕士從其自身早期英譯工作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他熱愛中國文化,尤其鐘愛三國文化,因此主動地從事《三國演義》的翻譯工作,并將其帶入教學中,這無疑表現(xiàn)出了羅慕士的主動操縱作用。另外,中國外文出版社從選定譯者、明確的翻譯指示或要求、到翻譯過程中的監(jiān)管與校對工作,再到后期出版與發(fā)行,都體現(xiàn)出了把控全局的作用,其操縱性力量尤為明顯。
操縱理論是翻譯研究文化轉(zhuǎn)向的產(chǎn)物,是翻譯文化學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貢獻在于從宏觀的文化、政治、權(quán)力視角揭示出文本以外的歷史時代及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以《三國演義》英譯活動為例,以操縱理論為視角挖掘出:(1)不同的社會歷史語境操縱與影響著不同《三國演義》譯本的生成,《三國演義》早期譯本以一種肆意刪減的形成得以呈現(xiàn),而《三國演義》當代譯本卻是處處體現(xiàn)出以“尊重原著”為前提。(2)譯者受目的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操縱,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這樣譯或那樣譯的翻譯策略。(3)出版商或在背后把握全局,或給予明確的翻譯指示或要求,以達到譯者的敲定、翻譯活動的監(jiān)管、譯本的校對以及譯本后期的發(fā)行等的可操縱把控。誠然,“操縱”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地存在于翻譯實踐中,文學翻譯如此,非文學翻譯亦是如此。探尋翻譯背后的操縱力量有利于從文本內(nèi)部走向文本外部研究,看到文本以外的社會歷史語境、意識形態(tài)以及譯者主體等對翻譯的影響,拓展翻譯研究的新領域。
注釋:
① 上海別發(fā)印書館最早位于黃浦灘11號(the Bund),其印刷所設于南京路12號(Nanking Rd),名“別發(fā)印字房”。1921年,別發(fā)印書館及書店店面遷往南京路12號的“別發(fā)大樓”( Kelly&WalshBuilding)內(nèi),次年別發(fā)印字房亦遷至小沙渡路30號(Ferry Rd)。1928年,別發(fā)印書館在靜安寺路217號(Bubbling Well Rd )開設分部(Western Branch)。1934年,別發(fā)印字房擴建為別發(fā)印刷廠,遷西康路400號,同時香港、新加坡、橫濱、漢口等地都設有分部。別發(fā)印書館曾一度成為滬上外文書業(yè)中的龍頭老大,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伴隨著國內(nèi)局勢日趨緊張別發(fā)印書館的經(jīng)營逐漸走下坡。就別發(fā)印刷廠來說,其膠印部從1949年3月始營業(yè)清淡,至5月已完全停頓。解放后上海別發(fā)印書館營業(yè)寥落,1951年開始出售房屋,1953年時因無以為繼而歇業(yè)。唯有香港的書店仍繼續(xù)營業(yè)至今。轉(zhuǎn)引自孫軼旻.《別發(fā)印書館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學術(shù)月刊》2008年第7期103-109頁。
② 《英商別發(fā)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營業(yè)之業(yè)務計劃書》,見《上海市社會局關于英商別發(fā)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登記問題與經(jīng)濟部的來往文書卷》(1947. 4).
[1] Hermans, T.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London: Worcester, 1995.
[2]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C].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3] 魏家海.操縱學派譯論綜觀[J].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4(7): 29-32.
[4] 趙彥春. 翻譯學歸結(jié)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5] C.H. Brewitt-Taylor. Translation, San Kuo,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A]. An English version of San Kuo Chih Yen-i. 2 Vols. By Lo Kuan-chung[M].Kelly and Walsh, 1925.
[6] C.H. Brewitt-Taylor. Translation, San Kuo, or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 English version of San Kuo Chih Yen-i. 2 Vols. By Lo Kuan-chung[M].Kelly and Walsh, 1925.
[7] 陳 甜.《三國演義》鄧羅英譯本的再評價[J]. 中州學刊,2013(9):162-165.
[8] 孫軼旻. 別發(fā)印書館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J]. 學術(shù)月刊,2008(7): 103-109.
[9] 周越然. 申市過去的西書店攤,見言言齋書話[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0] 王辛笛. 舊書夢尋[J]. 海上文壇,1991(3):38.
OntheManipulationPowerBehindtheEnglishTranslationofSanGuoYanYi
CHEN Ti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The phenomenon of “manipulation” inevitably exist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which is both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his poper takes English translating works ofSanGuoYanYiin the early and contemporary time as examples. Such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ranslators, and publishers as a pair of “intangible or tangible hand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nipulating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etc. However, “Translation is by no means manipulation.”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manipulation. A correct view of the manipulation power behind translation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historical time and ideology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on translation, which is also helpful to widen the new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SanGuoYanYi;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the translator; the publisher; the manipulation power
H315.9
A
1671-1181(2017)03-0046-05
2016-10-26
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博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4BSJJ098)。
陳 甜(1982-),女,湖南湘潭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