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妮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臺州318000 )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以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
王婷妮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臺州318000 )
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加強資助工作,在各個高校已經形成共識,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成果。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的資助工作經過10多年的實踐探索,正在努力形成“以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為中心,以經濟資助為基礎,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制度建設為保障”的多元化立體的資助育人體系。
資助育人; 實踐; 探索
2016 年兩會期間,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就學生資助工作答記者問時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學生資助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為目標,以建立“精準資助”工作機制為抓手,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不斷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途徑和方式,努力開創(chuàng)學生資助工作新局面。目前對高校資助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基本上已經從各個層面展開,并且形成了初步的成果。
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以下簡稱T學院)在校全日制學生9 513人(不含成教學生),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1 607人,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6.89 %。當前主要的資助方式有各級各類獎助金、勤工儉學、學校慰問金、社會企業(yè)扶助基金等。除國家、地方獎助金外,T學院每年的其他資助金額達到近80萬元,受助的學生約340人。同時,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在校內設置了60多個固定的長期性勤工儉學崗位和上百個臨時性的勤工儉學崗位,全部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梢哉f,T學院的資助育人工作在學工部門的領導下,校院兩級責任明確,育人目標一致,已經走上了資助育人的新途徑,并不斷開創(chuàng)資助育人工作的新局面。該校已經開始重視有償資助,用實際行動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會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本課題組在今年上下半年共面談了近百位學工部信息庫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交談過程中,我們發(fā)現有些學生品學兼優(yōu),在學生會或各類社團中擔任要職,經常組織大型活動,問及家庭經濟狀況時也侃侃而談,他們能夠正視貧困,并沒有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如別人而產生嚴重的自卑情緒;有些學生性格相對內向,埋頭苦讀書,幾乎不怎么參加社團活動,屬于大家眼中的“學霸”類型,問及家庭經濟狀況時不怎么愿意多說,字里行間中透露出較大的心理負擔;有些學生或許因為從小家庭貧困而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導致學習能力弱,總與其他同學格格不入;還有些學生無論是從本人的穿著打扮,還是從同學們反映的消費水平,幾乎稱不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卻也堂而皇之地每年享受助學金。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讓我們不得不重審目前的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 缺乏合理、科學的認定標準
在日常工作和專項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部分被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是很融洽,尤其是在獎助學金評定的那段時間,明爭暗斗比較明顯。因為我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基本是學生本人申請、班主任核實審查、班級評定小組認定、上報學院認定等的程序來確定的。班主任核實審查的依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申請時提交的家庭情況調查表,雖然調查表需要學生戶口所在地的民政部門蓋章,但是這幾乎等同于形式,各地的標準有較大差別。簡言之,部分地區(qū)的學生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能夠較容易地得到蓋章。這在客觀上導致家庭經濟困難的經濟困難程度難以準確界定,很難將學生的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用數字量化的。同時,有些學生因得到的資助檔次與期望中的不相符,而對學校的資助工作者或其他學生產生各種不信任,甚至發(fā)生嚴重的矛盾和沖突。
(二) 偏重經濟資助,忽視心理資助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困難容易被看到,也更容易解決。很多時候,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就幾乎等同于資助工作的完成,其實給予這些學生心理資助才是個難題。心理幫扶和疏導是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1]。這些學生或因生于偏遠的農村或因家庭變故而導致貧困,或多或少都有各種心理負擔,這是我們在訪談中感觸頗深的一點。對于他們來說,精神追求和心理情感的需要與物質生活的需要同樣強烈,精神和心理救助與物質救助同樣重要。
(三) 偏重無償經濟資助,忽視有償、激勵資助
現行的無償資助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依賴和行動上的惰性,尤其是在某些利益驅動和攀比心理的驅使下,甚至個別學生為了拿更高檔次的助學金而不擇手段等等。[1]這些都是因為我們目前的工作還是以無償經濟資助為主,忽視了有償、激勵資助對資助育人效果的重要影響,學生們也習慣了“伸手要錢”,甚至認為不要白不要。我們現在的資助工作主要圍繞資助的事務性內容展開,學生受助后的跟蹤、拓展工作只是零散地開展,尚未形成一定的體系,也就是說,資助后的育人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不利于資助育人功能的完全發(fā)揮。
要真正實現資助體系幫困與育人的雙重作用,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體現他們的能力、發(fā)揮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社會關系并最終實現他們的價值,資助體系的內涵必須深化,范圍必須廣泛化,形式必須多元化[2]。T學院的資助工作經過10多年的實踐探索,正在逐漸形成“以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為中心,以經濟資助為基礎,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制度建設為保障”的多元化立體的資助育人體系。
(一) 經濟資助是資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多年來,T學院利用合作企業(yè)、校友資源等設立各種基金會,加上每年一度的評獎評優(yōu)中專門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各級給類獎助學金,獎助學金的名額基本能夠全部覆蓋所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也基本能夠確保每位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因此必須把握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堅持資助工作全程透明化。
(二) 以豐富的校園社團文化活動為載體,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一是以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為支撐點,成立校院兩級的資助工作社團。推薦校內外的勤工儉學機會和各類兼職,幫助學生自立自強。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慈善義工和支教活動,教會學生感恩社會、幫助他人。資助工作社團組織成員們定期去福利院做義工活動或去民工子弟學校支教的活動已經常態(tài)化,二級學院各自也與不同的福利院或民工子弟學校協(xié)商好常年的活動安排,還利用暑期社會實踐等機會組織學生到相對較遠的地方進行支教。資助工作者與就業(yè)指導教師會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薦實習崗位,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得到專業(yè)知識的鞏固,促進學生專業(yè)成長。
二是全員參與,開展誠信教育和感恩主題教育系列活動。目前主要在每年的11-12月開展感恩主題教育系列活動,如新生演講比賽、我給XX的一封感謝信等;在4-5月舉辦誠信教育系列活動,如商文化活動中的誠信經商主題班會、自媒體時代的誠信從我做起等。在這些活動中,尤其要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表現,會單獨召開座談會,聽聽他們參與活動后的感受。
(三) 完善的制度是資助育人工作得以發(fā)揮實效的保障
首先,培育一支高素質的學生資助工作隊伍。如果資助工作的教師隊伍素質不高,對學生的教育也難以取得較好的結果。搭建串連學校、二級學院、班級和學生個人的資助工作隊伍,建立學校資助管理中心,一是搭建二級學院資助隊伍,專人負責資助常規(guī)工作,班主任是班級資助工作的首要責任人,承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心理幫扶等任務[3];二是成立資助工作學生社團,吸納自強自立、品學兼優(yōu)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配合學院開展工作和社團活動,培養(yǎng)一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骨干力量。
其次,建立科學、合理的動態(tài)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根據學生每年家庭情況變化來適時調整更新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庫的內容和受助名額,把資助給予確實需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第三,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干預機制,把資助工作與人格塑造相結合。
第四,建立學生資助信用制度,鼓勵學生有償資助,教會學生反哺社會。嘗試將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次數和時長作為下一次資助評定的參考之一,不參與者可以考慮不再給予資助。
資助育人工作并不是一次獎助金評定、一次社團活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靠高素質的資助工作隊伍本著育人為本的理念,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以校園社團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完善的制度為保障,努力提升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全心全意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廣闊的平臺。
[1] 賈明超,范正祥,陸斌.“育人為本”資助理念視角下的高校資助工作探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S1):70-72.
[2] 黃建美,鄒樹梁.高校資助育人創(chuàng)新視角:構建多維資助模式的路徑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4):81-85.
[3] 朱以財. 雙軌模式: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實效性的現實路徑[J].高校輔導員,2014(5):52-56.
2017-02-21
2016年臺州市教科規(guī)劃課題“資助育人工作的實踐與探索—以臺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GG15014)
王婷妮(1985-),女,浙江臺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學生思政,電話:13128151371。
G641
A
1671-4733(2017)02-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