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霞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研究*
□ 李 霞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針對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手段層出不窮,給社會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阻礙了法治社會建設進程。圍繞公民個人信息相關內(nèi)容,結合《刑法修正案九》分析公民個人信息的立法修正考察及其公民個人信息在實踐中的刑法保護困境,探索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措施,以切實保護我國公民個人信息。
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措施
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起步較晚,到現(xiàn)如今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公民個人信息法律保護體系。并且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公民普遍呈現(xiàn)出法律意識、維權意識薄弱的現(xiàn)狀,極大影響了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進程。2015年我國新出臺了《刑法修正案九》,其明確將所有與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相關的內(nèi)容都修訂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缎谭ㄐ拚妇拧返某雠_為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提供了刑法制度保障。
(一)公民個人信息含義介紹
不同國家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了不同界定,不同學者對公民個人信息的認知也存在較大差異。公民個人信息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主要有概括型、隱私型、識別型以及列舉型等多種界定模式,隱私型界定模式認為公民個人的所有私生活信息都是不能夠被窺探、竊取的,否則就是犯罪,美國是這種觀點的代表國家。識別型界定模式認為公民個人信息包含了公民職業(yè)、社會關系、婚姻狀況、學歷以及身體狀況等信息在內(nèi)的個人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是對公民的真實寫照,憑借這些數(shù)據(jù)人們便能將公民個體區(qū)別開,認可這種觀點的國家有荷蘭、歐盟。在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主要是指包括公民個人的姓名、職務、生活事實、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等在內(nèi)的能夠識別個體的所有數(shù)據(jù)信息,這些數(shù)據(jù)信息與公民人格權相關,不能被大眾知曉,與公共生活沒有任何聯(lián)系。
(二)公民個人信息相關概念區(qū)分
公民個人信息有別于個人資料,公民的個人信息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并且個人資料是承擔個人信息的主要載體,個人資料是一種保存?zhèn)€人信息的方式。在法國的《資料保護法》中個人資料與公民個人信息是通用的,但二者之間仍存在傾向上的不同。個人資料更加傾向于物質客觀狀態(tài),而公民個人信息則傾向于主觀狀態(tài),并且公民個人信息并不局限于個人資料這一種表現(xiàn)方式。隨著服務行業(yè)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公民的個人信息常常被一些房產(chǎn)機構和中介機構侵犯,為此我國出臺了保護個人信息不被侵犯的法律條文,這些保護性文件保護的是公民的個人信息而非個人資料。其次,公民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也有所不同,隱私是個體私事,與公共利益無關,娛樂圈爆料出來的各種“艷照門”事件實質上都屬于侵犯公民隱私權的典型案例。毫無疑問,公民的個人隱私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但在當前的法律中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隱私是公民個體的一種獨處權利,其拒絕外界干擾和外界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比隱私的范圍更廣,公民個人信息包含隱私。
(三)公民個人信息法律屬性分析
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隱私權、人格權以及所有權等客體說法律屬性,公民個人信息在不同的客體說中具有不同的屬性。隱私權客體說認為隱私與公民個人信息地位等同,法律必須對二者進行同等程度的保護,美國就在1974年出臺了《隱私權法》以此引導政府合理利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公民隱私。人格權客體說認為自然人的人格權是一種絕對權,法律應當對公民的個人利益和個體信息進行同等保護,德國出臺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就明確規(guī)定要保護公民的人格權。所有權客體說認為只要不違背公共利益,公民個人享有所有信息的完全所有權,認為公民個人信息是一種物權客體,能夠被公民個人支配利用并帶來一定的財產(chǎn)利益。
為了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有力規(guī)制,刑法七新增加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刑法七的這項規(guī)定表明我國第一次以法律明文形式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給予處罰,并為其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原來的法律條文規(guī)定的犯罪主體是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等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只有這些人員才隸屬于犯罪主體范圍。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網(wǎng)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在網(wǎng)上的購物行為逐年增加,多樣化的網(wǎng)絡支付平臺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將公民個人信息推向了高風險狀態(tài)。2013年我國因網(wǎng)上支付發(fā)生安全問題的受害人占整體的4%,個人信息受侵犯高達42.9%。為了有效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打擊網(wǎng)絡犯罪,國家新出臺了《刑法修正案九》。
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公民個人信息保護在立法方面還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成文法。無論是《刑法修正案七》還是《刑法修正案九》都只是加大了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而沒有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單獨的立法保護。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其對犯罪主體、犯罪客觀方面以及犯罪法定刑等方面進行了修正。具體而言,《刑法修正案七》第一次以明文形式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刑九在刑七的基礎上刪除了犯罪主體的規(guī)定并將犯罪主體擴大為一般主體及單位,為犯罪主體的違法犯罪行為提供了追責法律依據(jù)。在犯罪客觀方面,刑九將刑七中的非法提供修正為提供,這表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具有絕對性和具體性,無論是什么情況只要違反了此項規(guī)定都是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犯罪打擊力度進一步加大。在犯罪法定刑方面,刑九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最高定刑是7年,這主要與信息安全密切相關。
(一)公民個人信息范圍模糊
在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中,對“公民”的界定不明,根據(jù)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相關規(guī)定,個人信息被侵犯的對象和刑法保護的對象都是公民,為了貫徹落實刑法九的相關規(guī)定,必須準確界定“公民”。在我國的憲法規(guī)定中,公民是指具有我國國籍,享受我國國憲法法律賦予的權利并承擔一定義務的人。公民必須具備某國國籍、享有憲法賦予的權利并承擔一定義務、自然人等三個特征,其體現(xiàn)的是國家與國民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只要是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自然人都是我國的公民,刑法九沒有單獨對公民進行范圍界定,表明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刑法保護對象是所有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自然人。但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的無國籍人和外國國籍人員日益增多,如果他們的個人信息被侵犯,是否適應《刑法修正案九》的相關規(guī)定,對于這一點我國的法律并沒有作特別說明。
其次,死者的個人信息是否隸屬于個人信息主體,是否同樣受到法律保護,這一點《刑法修正案九》也沒有做特別說明。這個問題在我國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爭議,部分人士認為死者既然已經(jīng)喪失了自然人主體資格其便不具備民事權利與義務,其個人信息不應當再受到法律保護。而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死者喪失了自然人主體資格,但其在生前所具備的個人信息仍然應當受到法律保護。1992年《歐洲保護權利》便明確提出死者的個人信息應當列入法律保護范圍內(nèi),但韓國則認為個人信息是指與生存者有關的信息,死者信息不在個人信息范圍內(nèi),是不應當受到法律保護的。不同國家對此問題的認知不同,具體法律規(guī)范也大相徑庭,而我國是否會將死者列入個人信息保護中還有待考量。
再者,個人信息的界定范圍也存在不明確之處。清晰的個人信息界定范圍是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法律保護的前提,但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外對此都沒有達成統(tǒng)一的認識。在德國,其《德國聯(lián)邦個人資料保護法》規(guī)定所有特定或待定的自然人的所有人事資料都隸屬于個人資料,都受到個人信息保護法的保護。但在我國,公民個人信息還存在三種爭議,一是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之保護隱私,未涉及隱私的不能納入其中。二是所有能夠識別信息主體與其他個體的信息都隸屬于公民個人信息,應當而且應該受到此法保護。三是與公民人格權相關但與公共生活沒有關聯(lián)并且不能夠被公眾所了解的客觀信息才是公民個人信息。對個人信息范圍界定不清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很多不便。
(二)“違反國家規(guī)定”難以理解
刑法是一種最后的法律保護手段,是一種最后救濟原則。刑九對違反公民個人信息的罪行表述為十分抽象的“違反國家規(guī)定”,這種適用標準的表述難以分清罪與非罪之間的界限。違反國家規(guī)定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前提,雖然《刑法》對違反國家規(guī)定作了明確規(guī)定,但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寬松與嚴格是兩種主要觀點,前者認為法律都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法律的權威性又要求法律條文絕不能朝令夕改,地方性法律法規(guī)應當納入違反國家規(guī)定的解釋中。后者認為不能放寬法律條文的適用,否則便容易出現(xiàn)定罪的任意性并滋生司法腐敗。如何理解違反國家規(guī)定還存在疑議。
(三)“情節(jié)嚴重”認定標準不清
情節(jié)嚴重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犯罪的入罪標準,但情節(jié)嚴重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在司法實踐中界定入罪標準時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為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當前,情節(jié)嚴重的適用標準主要有三要素說和四要素說兩種觀點。三要素說認為要考慮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是否是用來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是否侵擾了公民生活并造成了巨大經(jīng)濟損失,信息獲取量多少、侵犯手段的惡劣程度等因素。而四要素說則認為應該考慮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次數(shù)多少、主觀目的是否是實施犯罪活動,有沒有造成人身、財產(chǎn)的重大損失、是否危害了國家社會利益等因素。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具體的適用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審視。
(一)明確公民個人信息范圍
首先,需要準確界定“公民”一詞,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對法律概念公民一詞只進行了模糊表述,司法實踐認定存在很大困難。在筆者看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公民除了包括具有我國國籍的自然人外,還應當包括無國籍人和外國人。這樣界定“公民”一詞的原因有三個,一是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各國之間的來往日益頻繁,來到我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越來越多,這部分人在我國的個人信息應當受到我國法律的保護。二是我國的刑法也明確規(guī)定了如果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凡發(fā)生在我國領域內(nèi)的犯罪都適用我國刑法。這表明如果無國籍人和外國國籍人員在我國侵犯了其他公民的個人信息,同樣會受到我國法律的制裁。三是國家人員在履行職務過程中既會涉及到本國公民個人信息,也會涉及到無國籍和外國國籍公民的個人信息,本著法律的公正平等性要求,應該對所有居住在我國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同等保護。
其次,應當將死者的個人信息劃在個人信息主體之外。我國的民法通則規(guī)定公民一生下來就享有民事權利并需要承擔相應的民事義務直到死亡。也就是說,公民一旦死亡,其就不能夠再承擔民事義務,不能承擔義務也就不可能再享受擁有自然人主體資格的民事權利,因此死者不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適格主體。當然,如果不法分子侵犯了死者的個人信息并損害了死者近親屬的合法權益,死者近親屬有權提起訴訟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死者不是個人信息的主體。
最后,應當準確界定個人信息范圍。刑法九雖然加強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犯罪主體、行為方式和法定刑,但在個人信息的范圍界定方面還存在操作困難,還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司法解釋。在界定個人信息范圍時需要考慮其是否具有被刑法保護的價值,判斷其是否具有識別功能并區(qū)分其保密性和半公開性的本質特征。公民個人信息與公民個人緊密相關,能夠識別公民個人特征并涉及一定的個人隱私,這些信息無論是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都具備一定的保護價值。
(二)對“違反國家規(guī)定”和“情節(jié)嚴重”做出清晰界定
違反國家規(guī)定的表述在司法實踐方面存在空白性罪狀困難,在執(zhí)行階段會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在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關于違反國家規(guī)定的理解筆者認為應當從寬,任何法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空白條文有一定存在空間。在理解違反國家規(guī)定時,參照法律需要限定其范圍,援引法律應當盡可能具體,所以,國務院部委辦頒發(fā)的規(guī)章規(guī)定以及國務院宣布認可批準的規(guī)定都應當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的違反國家規(guī)定的參照。
此外,要明確“情節(jié)嚴重”認定標準。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入罪標準,在認定情節(jié)是否嚴重時應當考慮五個因素。一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數(shù)量,二是實施侵犯的頻數(shù),三是所涉及的金額標準,四是公民個人合法權益損害程度,五是侵犯個人信息后的用途。綜合考慮這五大因素并以此來作為情節(jié)是否嚴重的認定標準,有助于減少冤假錯案的發(fā)生。
[1]柴夢迪.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研究[D].海南大學,2016.
[2]楊宇宇.論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6(5):18-20.
[3]曾瑜.信息社會下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D].四川師范大學,2015.
[4]韋堯瀚.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研究[D].廣西大學,2014.
[5]楊樂.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4.
[6]焦月華.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4.
[7]趙秉志.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問題研究[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4(1):117-127.
[8]黎潔.論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D].四川師范大學,2012.
[9]梁小龍.論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0(17):24-25.
[10]趙江輝,陳慶瑞.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J].中國檢察官,2009(6):9-11.
D922.7
A
1008-4614-(2017)02-0047-03
2017-3-16
李霞(1985—),女,河南商丘人,博士,河南警察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