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德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孟宗史實考述
王玉德
(華中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二十四孝”中的孟宗一直存在許多史實糾紛,眾說紛紜。文章搜集各種爭論后,對有關(guān)孟宗的史料進(jìn)行考證,充分利用已有的學(xué)術(shù)成果,結(jié)合實地調(diào)查,試圖對孟宗八個方面的傳聞給予清晰的歸納,以期統(tǒng)一認(rèn)識,為文化傳承提供正能量的資源。
孝文化;孟宗;孝感;二十四孝;三國;吳
孟宗(218-271)是歷史上“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之一,也是湖北孝感歷史上的三大孝子之一(另兩位是董永與黃香)?!掇o源》的解釋是:“孟宗,三國吳江夏人,字恭武,本名宗,因避孫皓字諱,改名仁。少從南陽李肅學(xué),以孝著稱。為監(jiān)池司馬時不避嫌疑,以魚鲊寄母。后為吳令,以母喪,不顧禁令,棄官回家。官至司空。有泣竹生筍的傳說。見《三國志吳志·孫皓傳》司空孟仁卒注引《吳錄》及《楚國先賢傳》?!边@個詞條是關(guān)于孟宗最權(quán)威的解釋。然而,有關(guān)孟宗的史實,還有多處不夠清晰*例如,孟宗的“字”《建康實錄》記載:孟宗,字子恭;而《辭源》寫:孟宗,字恭武。哪個是正確的?,有必要窮盡史料,辨章源流,分析歧義,作一番考證,還原史實。
孟宗的名字,最早見于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記載:“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西苑言鳳凰集,改明年元。鳳凰元年秋八月,征西陵督步闡。闡不應(yīng),據(jù)城降晉?!泵先始疵献?,《三國志》對孟仁的事跡記載得很少。
晉代還有三本書,即《吳錄》、《楚國先賢傳》、《孟宗別傳》,對孟宗有了較為詳細(xì)的記載,用感人的故事刻畫了孟宗的孝道。這應(yīng)作為孟宗事跡的史源。
第一本《吳錄》?!秴卿洝?,又稱《吳志》,是有關(guān)吳國的歷史書。作者張勃出生于孫吳官宦之家,在吳亡之后成為晉民,他情系吳國,撰寫了《吳錄》。此書久佚,只有一些片斷殘存。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采用《吳錄》,幸而保存了《吳錄》的一些材料。*寧波大學(xué)張燮軍撰的《張勃〈吳錄〉對孫吳國史的重構(gòu)及其邊緣化》,《史林》2015年第4期,對《吳錄》的史學(xué)價值有公允評價。裴松之注引《吳錄》曰:“仁字恭武,江夏人也,本名宗,避皓字,易焉。少從南陽李肅學(xué)。其母為作厚褥大被,或問其故,母曰:‘小兒無德致客,學(xué)者多貧,故為廣被,庶可得與氣類接也?!渥x書夙夜不懈,肅奇之,曰:‘卿宰相器也?!鯙轵婒T將軍朱據(jù)軍吏,將母在營。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謝其母,母曰:‘但當(dāng)勉之,何足泣也?’*宋代李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第2234頁也引用了這一段話。據(jù)亦稍知之,除為臨池司馬?!卑矗涸谟嘘P(guān)孟宗的全部史料中,這段文字的時間最早,也最有權(quán)威性。*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漢族,河?xùn)|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后移居江南,因而對孟宗的事跡較為了解。孟宗奔喪之事,亦見于《吳錄》。嘉禾六年(237),吳主權(quán)禁官奔喪,《太平御覽》引《吳志》云:“吳令孟宗喪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聽刑戮。陸遜陳其素行,因為之請,減宗等,后不得以為比,因此遂絕?!盵1]2474
第二本《楚國先賢傳》?!冻荣t傳》,西晉張輔撰*張輔,生卒年不詳,是一名史學(xué)家,曾經(jīng)品評班固《漢書》與司馬遷《史記》的優(yōu)劣,比較論述諸葛武侯,輯《名士優(yōu)劣論》。,今由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冻荣t傳》率先記載了“宗母嗜筍,冬節(jié)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累遷光祿勛,遂至公矣”的哭竹故事,而《吳錄》沒有。孟宗的孝行以哭竹最為著名,故事的源頭有可能出自這本《楚國先賢傳》。
第三本是《孟宗別傳》。漢魏六朝時期有些學(xué)者喜歡為歷史名人寫雜傳,《孟宗別傳》就是其中的一本,作者不詳,卷數(shù)亦不詳。大型類書《太平御覽》載錄了《孟宗別傳》的佚文,如《太平御覽》卷三六二記載:“《孟宗別傳》曰:孟宗為豫章太守,民思其惠,路有行歌,故時之生子者多以孟為名。”[1]1670《太平御覽》卷四百十三引《孟宗別傳》曰:“宗事母至孝,母亦能訓(xùn)之以禮。宗初為雷池監(jiān),奉魚於母,母還其所寄,遂絕不復(fù)食魚。后宗典知糧穀,乃表陳曰:‘臣昔為雷池監(jiān),母三年不食魚;臣若典糧谷,臣母不可以三年不食米。臣是以死守之。’”[1]1908
可見,《三國志》只是出現(xiàn)了孟宗的名字與一般事跡,而晉朝的《吳錄》、《楚國先賢傳》、《孟宗別傳》這三部書側(cè)重從孝道角度渲染孟宗。不過,孟宗在當(dāng)時并不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人物,對社會的影響力也極其有限。
學(xué)者認(rèn)為,到宋遼金時期,已基本形成了二十四位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孝子群體。從傳世文獻(xiàn)看,至遲在北宋仁宗時期,“二十四孝”一詞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如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景祐二年(1035)六月九日載姚仲孫上書,就載有“二十四孝為樂器之飾”。[1]380天津市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宋刻孝經(jīng)附二十四孝圖說》,依據(jù)清乾隆內(nèi)府收藏的《宋刻孝經(jīng)》,其中就有孟宗的事跡。
考古工作者在元朝初年的永樂宮舊址(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zhèn))的宋德方墓石槨兩側(cè)發(fā)現(xiàn)石刻二十四孝圖,其中的“孟宗行孝”[2]230,是以哭竹為事例。宋德方是宋元之際道教全真教的道長,丘處機的弟子。這說明至遲在宋代,孟宗就是家喻戶曉的孝子,二十四孝故事已經(jīng)定型。宋代是儒釋道合流的時期,在道觀旁邊有儒家推崇的孝道故事碑是正常現(xiàn)象。
真正使孟宗的名字深入百姓之家的,是元代郭居敬編的《二十四孝》*從清代謝道承等編《福建通志》卷五十《孝義》等書可知:元代,福建尤溪縣的郭居敬編寫了《二十四孝》。。其文:“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shù)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3]229元代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版本不一。明代謝應(yīng)芳的《龜巢稿》卷九《二十四孝贊序》記載元末江蘇武進(jìn)人王達(dá)善也編了《二十四孝》[2]231-235,其中也收錄了孟宗事跡?!抖男ⅰ穼γ總€孝子只刻畫了一種孝行,并加上圖畫與小詩,讓讀者馬上能記住其人其事。
作為一名孝子,孟宗是從哪些方面盡孝的呢?民間傳說的孟宗孝行只是“哭竹”而已,這不足以全面反映孟宗的孝道。查閱資料,孟宗孝行可以概括為四件事:
第一,作羹奉母。孟宗少孤,母老病篤。母親“冬月思筍煮羹食,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孟宗“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shù)莖”。孟宗“持歸,作羹奉母”,母親食畢疾愈。
第二,把孝延伸到同學(xué)的母親身上。孟宗上學(xué)時品學(xué)兼優(yōu),尊師愛友,經(jīng)常幫助同學(xué)。一次,襄陽同窗好友冷暖,課余擔(dān)水時不慎摔傷,臥床養(yǎng)病,孟宗課余時為冷暖補習(xí)功課。其時,冷暖的母親又重病臥床不起,孟宗聞知,利用假日去冷暖家探視,又解囊相助,請名醫(yī)診治,親自熱湯喂藥,使冷暖的母親病愈康復(fù)。此事不脛而走,冷暖感激,校友感動,都對孟宗敬佩有加。
第三,捕魚送母。孟宗在驃騎將軍朱據(jù)的幕府下當(dāng)軍吏時,帶著母親一起在軍營中生活。孟宗親自編織漁網(wǎng),捕魚送給母親。后來,孟宗擔(dān)任吳令,每當(dāng)?shù)玫綍r令物品,他就派人送給母親,讓母親先吃。
第四,丟官奔喪。三國時的吳國君主孫權(quán)對官員管理得很嚴(yán),甚至禁止官員奔喪,否則重懲。然而,孟宗在母親去世時,違反禁令,竟然不請假就離開了衙門,匆匆趕回家鄉(xiāng)。孟宗跪守在母親墳旁,守墓35天,日夜以淚洗面,極盡孝子之道,四鄉(xiāng)八里的百姓無不動容。喪禮完畢后,孟宗回到府衙,請求國君給予處分?!短接[》引《吳志》記載:“吳令孟宗喪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聽刑戮。”[1]2747《吳志》即《吳錄》。此事在朝廷引起了爭議,有人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嚴(yán)懲孟宗,有人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從寬,幸虧陸遜從中周旋,使孟宗躲過一劫?!度龂尽菚侵鱾鳌酚涊d:“將軍胡綜議,以為‘喪紀(jì)之禮,雖有典制,茍無其時,所不得行。方今戎事軍國異容,而長吏遭喪,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茍念聞憂不奔之恥,不計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輕所致。忠節(jié)在國,孝道立家,出身為臣,焉得兼之?故為忠臣不得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違犯,有罪無赦。以殺止殺,行之一人,其后必絕’。丞相雍奏從大辟……陸遜陳其素行,因為之請,權(quán)乃減宗一等,后不得以為比,因此遂絕?!?網(wǎng)上有鄧曙光先生對孟宗赴喪的考證,“天涯社區(qū)”2010年4月7日的《雞肋的光輝——讀史說孟宗》,值得一讀)。
可見,孟宗的孝心主要是對其母親,因為孝母而得官,也因為孝母而丟官,還因為孝母而流芳百世。
《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記載:“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迸崴芍⒁冻荣t傳》曰:“宗母嗜筍,冬節(jié)將至。時筍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嘆,而筍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為至孝之所致感?!痹泳础抖男ⅰ份嬋氪耸?,對“哭竹生筍”重點渲染,當(dāng)作孟宗一生之中最為重要的事情。
這段材料的第一個歧義是“供”字,是指供養(yǎng),還是供祭?有些書籍說孟母生病,孟宗“作羹奉母”,母親吃了竹筍,病就好了。有的書說是祭祀時供竹,如《吳志》說是孟母亡后,孟宗用竹筍祭母。宋代李昉《太平御覽》二十六記載:“《吳志》曰:左臺御史孟宗有孝道,母性嗜筍。及母亡,冬節(jié)至,宗入林哀泣而筍生,得以供祭祀?!盵1]124這份材料比較靠譜,用筍子祭祀亡母,合情合理。有的書上說用筍子治好了母疾,可能是一種愿望而已。
第二個歧義是,孟宗是在竹林“哀嘆”,還是哭泣?《楚國先賢傳》記載的是“哀嘆”,《吳志》說是“哀泣”。這兩本書都是較原始的記載。哀泣比哀嘆更加動情,所以民間多以哭泣來描述孟宗,以至于《二十四孝》云:“淚滴朔風(fēng)寒。蕭蕭竹數(shù)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泵耖g稱孟宗“哭竹生筍”,是為了強化孟宗的孝心。
第三個歧義是,竹子到了冬季停止了生長,竹筍有其生長規(guī)律。孟宗怎么可能通過哭泣改變自然規(guī)律?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哭竹生筍’就很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上帝?!边@是一種說法。然而,另一種說法是,孟宗祭母,雖為冬節(jié),竹林中完全有可能存在殘留的小竹條,當(dāng)作祭祀物,未嘗不可。全世界有竹類植物60屬,600余種,華南是我國竹類盛產(chǎn)區(qū),計16屬100多種。在濕潤環(huán)境中生長的毛竹,不出土挖掘出來的叫冬筍,出土后叫春筍,又叫毛筍。孟宗的事跡出現(xiàn)在南方,在暖冬之時,竹筍有可能提前冒出。嫩筍在春季冒出地面,可以作為食物,有一定的藥效。然而,更多的人認(rèn)為,孟宗“哭竹生筍”,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意在宣傳孝道,此事雖荒誕,但不必太認(rèn)真追究。
社會上一直有個誤區(qū),認(rèn)為孟宗就是一好哭的孝子,沒有別的本領(lǐng)。其實不然。孟宗從小被地方官員與學(xué)者看好,他跟從南陽李肅學(xué)習(xí),日夜不懈。李肅甚為好奇,認(rèn)定孟宗有丞相之器,后來,孟宗果然擔(dān)任了吳令。孟宗在社會上頗有口碑,前述《孟宗別傳》記載:孟宗擔(dān)任豫章太守,老百姓很熱愛他。中國古代的孝子,真正能夠知名的,大多與從政忠君有關(guān),孟宗就屬于此類孝子。
孟宗在多個崗位上擔(dān)任官職,如:太平三年(258),孟宗擔(dān)任光祿勛,孫綝廢孫亮為會稽王,命令孟宗告太廟,出屯江夏。永安五年(262)冬,孟宗升遷為右御史大夫。后孫皓登基,孟宗為避諱,改為仁。寶鼎三年(268),孟宗由左御史大夫擢升為司空(相當(dāng)于后來的宰相)。司空屬三公之一,參議國事,主管水土及營建工程。建衡三年(271),孟宗卒于任上。
明代小說《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三回《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斗陣破鄧艾》不僅把孟宗當(dāng)作文臣,還作為武將,塑造出一個能文能武的孟宗:永安元年冬十二月,孫綝遣中書郎孟宗,撥與中營所管精兵一萬五千,出屯武昌。
孟宗是個有影響的人物,直到他去世,還要被社會利用一次。傳聞孟宗去世時,有“鳳凰集”。吳國國君認(rèn)為是祥瑞,因之改元“鳳凰”。改元是朝廷的大事,孟宗被認(rèn)為是帶來吉祥的人。唐代王勃《滕王閣序》提及“騰蛟起鳳,孟學(xué)士之詞宗”,“騰蛟”指官名,《三國志吳志·孫休傳》中“(孫休永安)五年春二月,白虎門北樓災(zāi)。秋七月,始新言黃龍見……冬十月,以衛(wèi)將軍濮陽興為丞相,廷尉丁密、光祿勛孟宗為左右御史大夫”。“起鳳”是因為孟宗去世時有鳳凰集之祥。孟宗的名字被寫入《滕王閣序》中,增加了人們對孟宗的關(guān)注度,擴大了孟宗的影響力。*據(jù)網(wǎng)上可知,中國游客到日本京都的祗園社(八坂神社)觀覽民間的巡行活動,注意到神轎上的畫卷上畫有“孟宗哭筍”的故事,說明孟宗的事跡在日本頗為流行。
在《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只見到孟宗為母親盡孝而哭竹,沒有母親的其他事跡。其實,孟宗的母親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孟宗在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孟宗曾經(jīng)自稱“吾昔家貧”。張勃《吳錄》記載:“孟宗為豫章太守,謂倉掾曰:‘君昔負(fù)太守一刺,寧識之否? ’掾曰: ‘不識?!谠? ‘吾昔家貧,親老為官賃運,以刺詣君,感見發(fā)遣,何乃久屈耶? ’”[1]2728孟母在困苦中把孟宗撫養(yǎng)成人,自己卻積勞成疾,身患絕癥。她不僅把孟宗養(yǎng)大,而且時時教孟宗做人,對孟宗的成長起了關(guān)鍵作用。
第一,激勵孟宗做人要大氣。前述《吳錄》記載,孟宗年少時到南陽求學(xué),母親專門縫制了一床很大的被褥,鄉(xiāng)親問其故,母親要孟宗用大被子照顧其他的貧寒學(xué)生。此事后來被用為招賢接友之典實,后世的詩文中也有引用。如南朝梁蕭統(tǒng)《錦帶書十二月啟·黃鐘十一月》:“命長袂而留客,施大被以招賢?!鼻尻惥S崧《念奴嬌·重過廣陵宿西樵寓中》詞:“少頃客去余留,王公呼我,大被從君宿?!?/p>
第二,鼓勵孟宗處事要有自信心?!秴卿洝酚涊d:孟宗擔(dān)任監(jiān)池司馬。有一天晚上下雨,屋漏了,孟宗起身哭著向母親謝罪。母親說,男兒要自強勤勉,不要輕易哭泣,哭有何用?做人要堅強。通過《吳錄》的記載,我們可以揣測:孟宗是個情感脆弱的人,孟母的教誨使他逐漸變得剛強,孟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好哭,而應(yīng)在傷感中找出處事的好辦法。
第三,要求孟宗做官清廉。典故“還鲊”亦源于孟宗。孫皓時期,孟仁被授予主管漁業(yè)的官職,他親自捕魚精心烹制后送給母親,而孟母卻退回了,并責(zé)之以道。裴松之注《三國志》采用《吳錄》:“(孟宗)自能結(jié)網(wǎng),手以捕魚,作鲊寄母,母因以還之,曰:‘汝為魚官,而鲊寄我,非避嫌也。’遷吳令。時皆不得將家之官,每得時物,來以寄母,常不先食。及聞母亡,犯禁委官,語在權(quán)傳。特為減死一等,復(fù)使為官,蓋優(yōu)之也?!痹诿夏缚磥?,孟宗作為管魚的官員,就不應(yīng)當(dāng)把魚送回家,這容易引起別人的誤會,官員應(yīng)當(dāng)起良好的表率作用。此事表明,孟母確實是一個有嚴(yán)格操守的賢母,防微杜漸,不貪小利,免得孟宗因小失大。后世“還鲊”指稱賢母,或以“魚鲊”表達(dá)為官清廉之意。明代程本立《送魚課司霍思誠》云:“居有馬韉留客坐,食無魚鲊寄親嘗?!睋?jù)《孟宗別傳》記載,有一次,孟宗被人強制喝多了酒,他吐了,時人懷疑他的清廉,吳王派人查看吐物,竟全是麩飯,這讓吳王十分震驚??梢?,孟宗的清廉不容置疑,孟宗的精神后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孟宗的故鄉(xiāng)湖北省孝昌縣以孟宗“腌魚沉池”的故事,把設(shè)立的黨員干部關(guān)愛教育中心取名為“憶鲊軒”。
孟宗之所以能夠成為名人,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三國時期,有幾個人慧眼識珠,幫助過孟宗,促成孟宗成為知名孝子。
1.李肅教孟宗學(xué)問。李肅,字偉恭,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他年輕時憑借才學(xué)知名,喜歡議論時政,品評人物,甄別奇聞?!度龂尽菚げ津s傳》裴松之注引《吳錄》云:“李肅少以才聞,善論議,臧否得中,甄奇錄異,薦述后進(jìn),題目品藻,曲有條貫,眾人以此服之。權(quán)擢以為選曹尚書,選舉號為得才。求出補吏,為桂陽太守,吏民悅服。徵為卿。黃龍初,西陵督步騭向太子孫登舉賢俊,條列肅與諸葛瑾、陸遜等十一人行狀,上疏獎勸。后征入朝為卿。會卒,知與不知,并痛惜焉?!薄度龂尽げ津s傳》把李肅列為“賢人君子,所以興隆大化,佐理時務(wù)者”之列。孟宗在南陽求學(xué),就是師從李肅。孟母縫制的大被,就是孟宗在南陽學(xué)習(xí)期間所用的。東漢到晉朝時,南陽有許多世家大族與名士,是一方文化熱土。
2.朱據(jù)教孟宗才干。朱據(jù)(194-250),字子范,東吳重要官員及將領(lǐng)。朱據(jù)是吳郡吳縣人,是吳大帝孫權(quán)的女婿,又是吳景帝——孫權(quán)第6個兒子孫休的岳父?!度龂尽ぶ鞊?jù)傳》記載朱據(jù)“有姿貌膂力,又能論難”,“謙虛接士,輕財好施,祿賜雖豐而常不足用”,“朱據(jù)遭罹屯蹇,以正喪身,悲夫”。朱據(jù)身體魁梧,一表人才,體力過人,手臂力氣特別大。他有知識與口才,擅長辯論詰難,能說會道。孫權(quán)對他很是賞識,親自將小女兒許配給他。赤烏九年(246)朱據(jù)升任驃騎將軍。他一直擁護(hù)太子孫和,主持正義,以死相隨,升遷為新都郡丞,還未到任,卻遭到中書孫弘的誹謗。因?qū)O權(quán)病重臥床不起,孫弘代擬詔書追賜朱據(jù)死,時年56歲。孟宗在朱據(jù)手下,擔(dān)任吏職,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干,學(xué)習(xí)了處事的能力。
3.陸遜薦孟宗孝行。陸遜(183-245),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建安八年(203),入孫權(quán)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孫權(quán)任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zhàn)成名。黃武七年(228),陸遜取得石亭之戰(zhàn)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孫權(quán)稱帝后,任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hù),次年去世,終年63歲。吳縣縣令孟宗擅自離職奔喪,頂風(fēng)違法,朝廷要嚴(yán)肅處罰孟宗,孟宗在武昌(今鄂州)等待定罪之時,丞相顧雍、將軍胡綜堅持要以死刑處罰擅離崗位的官員。關(guān)鍵時刻,陸遜冒險為孟宗說話,并彰揚了孟宗的事跡。
孟宗的事跡在家族中起了良好的楷模作用,他的子孫也能盡孝,知名的有孟揖、孟嘉、孟陋。
1.孟揖。孟揖是孟宗的兒子,孟嘉、孟陋的祖父。晉惠帝元康(291-299)年間擔(dān)任廬陵太守,其他事跡不詳。
2.孟嘉。孟嘉(296-349)是孟宗的曾孫。孟嘉是個大孝子,是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陶孟兩家當(dāng)時互相通婚,姑舅連親。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被封為長沙郡公。孟嘉為陶侃第十個女婿。孟嘉的第四個女兒嫁給陶侃之孫陶逸,生下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稌x書·桓溫傳》附錄的《孟嘉傳》記載:“孟嘉字萬年,江夏鄳人,吳司空曾孫也?!泵霞斡啄陠矢福谭钅赣H,帶著兩個弟弟生活,在家孝敬長輩,兄弟和睦。孟嘉少有才名,襟懷淡泊,語言簡默,很有度量,20歲時,已受到同輩人的敬佩。同郡的名士郭遜,常贊嘆孟嘉溫文儒雅,平易曠達(dá),認(rèn)為自己不如孟嘉?!稌x書·孟嘉傳》記載有“孟嘉落帽”的故事,形容才子名士的風(fēng)雅灑脫,才思敏捷,后世傳為成語。
孟嘉娶東晉名將陶侃第十女,頗有聲名。陶淵明撰《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間,鄉(xiāng)閭稱之。沖默有遠(yuǎn)量,弱冠,儔類咸敬之。同郡郭遜,以清操知名,時在君右,常嘆君溫雅平曠,自以為不及。遜從弟立,亦有才志,與君同時齊譽,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聲流京邑。”[4]
孟嘉歷任廬陵從事、江州別駕、征西參軍等職,在任上受到了庾亮、褚裒、桓溫等人的器重和欣賞,甚至得到了晉穆帝的親自接見。晚年的孟嘉長期在桓溫幕府任職,擔(dān)任桓溫的從事中郎、長史。孟嘉于346年辭官回鄉(xiāng),任陽新縣令,良謀善政,53歲時去世。孟嘉墓位于陽新富水水庫東北的孟嘉山,因年久失修,今瀕于湮沒。
筆者查閱了清光緒十五年陳光亨纂修《興國州志》,卷二十《人物志·名賢》記載了晉代名賢:“孟嘉,字萬年,江夏鄳人,吳司空宗曾孫也。陶潛《孟府君傳》云:‘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空。祖父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宗葬武昌陽新縣,子孫家焉,遂為縣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馬長沙恒公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間。’嘉少知名,太尉庾亮領(lǐng)江州,辟廬陵從事,轉(zhuǎn)勸學(xué)從事。褚裒時為豫章太守,正旦朝亮。裒有器識,亮大會州府人士,嘉坐次甚遠(yuǎn),裒問亮曰:‘聞江州有孟嘉,其人何在?’亮曰:‘在坐,卿但自覓。’歷觀,指嘉謂亮曰:‘此君小異,將無是乎?’亮欣然而笑,喜裒得嘉,奇嘉為裒所得,乃益器焉?!盵5]128據(jù)此可知,孟嘉有聲名,但低調(diào)行事。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孟府君傳》對于傳播孟宗家族的事跡起了很大作用,對后世的影響較大。
3.孟陋。光緒十五年《興國州志》卷二十《人物志·名賢》還記載了孟嘉的弟弟孟陋:“孟陋,字少孤,嘉弟。少而貞立,清操絕倫。喪母,毀瘠,殆于滅性。不飲酒,食肉十余年。親族謂之曰:‘少孤,誰無父母,誰有父母,若毀性無嗣,更為不孝也?!写搜?,然后從吉。簡文帝輔政,命為參軍,稱疾不起。恒溫躬往造焉,或謂:‘孟陋學(xué)為儒宗,宜引在府?!瘻貒@曰:‘會稽王尚不能屈,非敢擬議也?!W(xué),長于《三禮》,注《論語》行于世,卒以壽終,祀鄉(xiāng)賢祠?!盵5]129孟陋,字少孤,名與字都表達(dá)了孟陋其人的性格。他精通儒家經(jīng)典,特別是禮學(xué),被人稱為儒宗。他守孝時,悲哀至極。其后,不愿出仕,專心治學(xué)。會稽王曾經(jīng)請他出仕,他不為所動,以至于后來沒有人再敢請他出仕。
當(dāng)今社會上流傳的孟氏宗譜,記載孟宗是儒家亞圣孟子的第十八代孫,孟揖是第十九代孫,孟觀是第二十代孫,孟嘉是第二十一代孫。如果這個傳說屬實,可以說孟宗光大了孟子的德行,傳承了儒家的孝行,是一位以孝德傳家的儒者。
孟宗的籍貫在荊州江夏郡[吳],這沒有爭議。但是,孟宗籍貫的具體地點在哪里?有五地:羅山縣、陽新縣、武昌區(qū)、鄂城、孝昌縣。
1.河南羅山說。史書記載孟宗是江夏郡鄳縣(今河南羅山縣)人。為讓羅山人了解孟宗其人其事,河南羅山縣《政協(xié)之聲》發(fā)表長文,加以論證,說孟宗少年時師從南陽李肅。在百度輸入“鄳縣”字樣,解釋如下:鄳縣,西漢時在今河南羅山縣城以西置鄳縣,劃歸江夏郡管轄,此后歷經(jīng)東漢、曹魏等王朝,政區(qū)建制及隸屬不變。西晉建立后,鄳縣改屬義陽國(義陽,后因避宋太宗趙匡義之諱而改為“信陽”,“國”應(yīng)為“郡”),東晉十六國時為東晉政權(quán)據(jù)有,屬義陽郡。南北朝時南朝劉宋、蕭齊、蕭梁等政權(quán)轄有此地,以縣屬義陽郡或北義陽郡,北魏正始初年改屬齊安郡,北齊改置高安縣。河南省政協(xié)所辦期刊發(fā)的文章指出:關(guān)于孟宗的籍貫,一般資料都說是江夏鄳人,說是今湖北省孝昌縣周巷鎮(zhèn),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2.湖北鄂州市說。此說見《鄂城孟氏宗譜》、《辭?!?。謝寶耿在《中華孝道精華》一書中,注釋孟宗為“今湖北鄂城縣人”。[3]229
3.武昌城內(nèi)鳳凰山說。武昌鳳凰山與中國傳統(tǒng)的孝文化有不解之緣,孟宗哭竹生筍的故事,一直在鳳凰山麓流傳。[6]20世紀(jì)50年代,鳳凰山被劃為軍事重地后,將孟母墓園平整,建起了駐軍的飯?zhí)?。時過境遷,現(xiàn)在的武昌鳳凰山已不再是軍事禁區(qū),在孟母墓園及孟宗“哭竹生筍”處的遺址上都建了居民住宅。鳳凰山位于武昌解放路北端東側(cè),東至得勝橋(街),西接解放路,南近湖北省實驗中學(xué),北臨中山路。
據(jù)1918年的《江夏縣志》記載:鳳凰山在縣城北,吳黃龍元年(229年),鳳凰來集,故名,沿用至今。鳳凰山北臨武勝門,是武昌城北的門戶,軍事上為武昌要塞,有“欲制武昌,先制蛇山,欲制蛇山,先制鳳凰山”之說,清代時山頂曾設(shè)有炮臺。鳳凰山是清代武昌十景之一,有孟宗“哭竹生筍”處和孟母墓等景點。鳳凰山的園子原來立有石碑,上刻“孟宗哭竹生筍處”。孟母死后葬于“哭竹生筍”石碑的后面,墳?zāi)怪車卸虊Γ虚g的碑房上題“吳司空孟母墓園”。這兩處彰揚“二十四孝”的景點,均毀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
筆者在2015年到武昌鳳凰山社區(qū)作關(guān)于孝道的講座,散場時有聽眾圍上來,說講座中提到的孟宗就是講堂旁邊鳳凰山人,居民引以為豪。據(jù)民間傳說:東漢末年,孫權(quán)想在武昌當(dāng)皇帝,把蛇山的兩端稱為東龍西鳳,將東段山體定名為黃龍山,西段山體定名為鳳凰山,以此作為吳國的龍脈。黃龍山就是今天的螃蟹岬。孟宗去世時,有鳳凰來集,孫權(quán)利用祥瑞而登上了皇帝寶座。鳳凰山有貢院、縣學(xué)宮、縣署、都察院署,皆在其陽,前有孟母冢,在貢院墻內(nèi),唐岑參詩“路指鳳凰山外云”即言此。
4.黃石陽新縣說。網(wǎng)上查得黃石市陽新縣的地方文人發(fā)表考證文章《孟宗與陽辛村》,意思是說,中華書局出版的袁行霈先生《陶淵明箋注》中《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有這樣的記載:“君諱嘉,字萬年,江夏鄂人也。曾祖父宗,以孝行稱,仕吳司空。宋本作空,一作馬,非。祖父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宗葬武昌新陽縣,子孫家焉,遂為縣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馬長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閨門孝,友人無能間,鄉(xiāng)閭稱之……淵明光親,君之第四女。慨風(fēng)寒泉之思,寔鍾厥心?!边@段文字清楚地記述了孟嘉的曾祖父是孟宗,以孝行稱頌于世。關(guān)于“宗葬武昌新陽縣”,據(jù)袁先生考證,“新陽”應(yīng)為“陽新”,是筆誤,當(dāng)時陽新屬江夏郡,而且陽新縣的陽辛村有孟嘉墓、落帽山等實物印證。
另外,陽新縣還有孟宗的文化遺存和傳說,如:
孟家竹林:陽辛村后山有一片竹林,叫孟家竹林,都是毛竹(也叫楠竹、江南竹),但人們對這片竹林的稱謂卻與別處不同,叫它孟竹,孟竹長的竹筍叫孟筍,這如民間傳說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孟宗哭竹生筍有關(guān)。
孟淚泉:陽辛古鎮(zhèn)上有一口水井,人們稱之為孟淚泉,傳說是孟宗哭竹生筍時,眼淚滴穿而成。這口水井久旱不涸,久雨不濁,四季清冽,溫潤甜美。尤其是冬天,井里熱氣騰騰,村民們都到這里洗臉漱口,洗衣洗菜,這井水不但不凍手、傷手,而且越洗手越嬌嫩紅潤。如果身上生了疥瘡、凍瘡、痱子等,只要用這井水洗上數(shù)日,就能痊愈。據(jù)說,三國時吳國大將甘寧率兵在富池口駐守,有一年,士兵中傳染疥瘡,一時無藥醫(yī)治,聽說孟淚泉水能治,甘寧便派船進(jìn)富池口沿富水逆水而上,到陽辛鎮(zhèn)孟淚泉取水,然后建大池讓士兵洗澡,治好了士兵的疥瘡。甘寧將軍報請吳王為孟淚泉立碑頌揚功德。
退魚堰:陽辛村有一個堰叫退魚堰,相傳孟母為避嫌,就在這條堰邊退回了兒子捎來的魚,而且沒讓送魚的人邁進(jìn)家門,并捎信說:宗兒,你身為司馬,主管漁業(yè),領(lǐng)朝廷俸祿,卻捕魚腌制帶回家給娘享用,難道你不知道避嫌嗎?為官應(yīng)該清正廉潔,忠君愛民,盡職盡責(zé)才是啊。孟宗看了母親的書信,深感愧疚,當(dāng)即把魚壇沉入池中,以此為戒。
清光緒十五年《興國州志》卷二《輿地志·山川》記載:“龍山,西九十里,有陽辛。今傳孟嘉尖,即嘉所葬之處。”[7]卷二《輿地志·古跡》記載:“孟宗墓,據(jù)陶靖節(jié)所撰《孟府君傳》稱:宗卒,葬陽新。今失其處?!盵8]25據(jù)此可知,陽新的孟宗墓到清代時已失去遺址。然而,該卷又記載“孟嘉墓,在陽新孟家山”[8]25。《輿地志·山川》中沒有查到“孟家山”,可能是一座不太知名的山,家或作“嘉”。
5.孝感說。湖北歷史上有孝感縣,明清時期修纂了《孝感縣志》,現(xiàn)存的清志中都有關(guān)于孟宗的記載。如康熙四十六年的《孝感縣志》對孟宗的事跡有詳細(xì)記載,光緒九年的《孝感縣志》不過是照錄而已。今孝感早已改為地級市,原有的孝感縣分析為孝南區(qū)和孝昌縣,當(dāng)?shù)赜幸恍┑孛c孟宗相關(guān),如孝子店、東篁店、哭竹港等。
孝昌縣文化館的朱仲先著有《孟宗的故事》一書,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年出版。全書分十二章,如南陽求學(xué)、少年銳志、哭竹生筍、戎馬生涯、監(jiān)池司馬、腌魚沉池、為令興吳、守墓三載、位列三公、竹崗清風(fēng),把孟宗的故事基本上寫清楚了。書末收錄了幾篇考證性的短文,如《孟宗故事探源》和《孟宗故里源流考》等,并對孝昌縣現(xiàn)存的孟宗遺址作了介紹,如孟宗的出生地——孟家栗林、吳孝子孟公仁墓、雷神洞、青山觀等。[9]這是目前記載孟宗事跡最全面的一本書。
2016年8月27日,筆者與姚偉鈞教授一行人前往孝昌縣周巷鎮(zhèn)青山村考察。青山村的袁先生開了個公司,雄心勃勃地要打造孟宗文化產(chǎn)業(yè)園。他說孟宗故里已經(jīng)沒有姓孟的人,孟姓后人遷到新疆去了。青山有個孟宗墓,在青山的南坡路邊,有石碑,應(yīng)是近些年立的,上面有文字,說是吳孝子孟之墓,文字非常簡單。碑后有個墓包,但被雜樹遮蔽,看不清楚,墓朝南,樹木擋住了視線。如果真是孟宗墓,當(dāng)?shù)貞?yīng)當(dāng)好好修繕,作為孝道教育的一個場所。青山以南,村里的開發(fā)公司用200萬元修了孟宗廟,卻是空殿一座,里面沒有任何布置。孝昌縣城外有個孟宗公園,占地幾百畝,修了個大殿,立了孟宗像,但沒有完工,其中有二十四孝的石雕塑,造型過于簡單,工地也沒有人照看,像是個半拉子工程。青山村的袁先生很想為宣傳孟宗文化做些事,筆者建議他:依靠各級政府,爭取政策支持,借用社會力量,進(jìn)行市場化運作;景區(qū)整體布局,設(shè)計兩條軸線,一是從青山到孟宗廟的南北軸線,一是沿河的東西軸線。景區(qū)與紅安、黃陂的景點可以連成一個通道,推進(jìn)鄰縣之間的旅游產(chǎn)業(yè)。
此外,據(jù)祁金剛考證,孟宗世居江夏靈泉山石城,明代張必貴《孟孝子傳》載“孫賢士孟若翁世居江夏,微時耕于孟城之野,漁于南浦之湖。性喜讀書,而又愛種竹。竹子千竿,人號孟氏里居。翁生宗,宗字恭武。教習(xí)漢帖,筆走龍蛇之腕。教之讀《周易》學(xué)參羲之奧,著衍義而紹絕傳,世稱孟氏之《易解》,此家學(xué)之淵源也如是”。孟宗本名宗,避孫皓的字,改名孟仁。此書說,孟宗為母守孝,自拘于武昌(今鄂州),今江夏人說就是拘于龍泉鳳凰山。其后世孫孟珙,孟宗老屋舊址建祠鑄井,有孟孝之祠。在龍泉山的梁子湖畔有“漁翁曬網(wǎng)”景點,傳聞與孟宗有關(guān)。張必貴何許人?《孟孝子傳》是一本怎樣的書?孟氏《易解》是孟宗的著作嗎?江夏龍泉山果真是孟宗父子的故鄉(xiāng)?這些問題有待今后再作考證。[10]
孟宗的史實距今1800多年,出現(xiàn)一些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筆者認(rèn)為,凡是有相關(guān)傳聞的縣市,都有資格打造孟宗文化,各盡其能,各具特色,讓孝文化的正能量充分釋放出來,在新時代中煥發(fā)新的活力。
[1] 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 萬本根.中華孝道文化[M].成都:巴蜀書社,2001.
[3] 謝寶耿.中華孝道精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0.
[4] 陶淵明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8.
[5] 陳光京.興國州志:第4冊[M].董恩林,校注.北京:崇文書局,2012.
[6] 劉謙定.孝子孟宗與鳳凰山[J].武漢文史資料,2002(11).
[7] 陳光京.興國州志:第4冊[M].董恩林,校注.北京:崇文書局,2012:161.
[8] 陳光京.興國州志:第2冊[M].董恩林,校注.北京:崇文書局,2012.
[9] 朱仲先.孟宗的故事[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178-183.……
[10] 祁金剛.江夏溯源[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231.
(責(zé)任編輯:祝春娥)
A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Mengzong
Wang Yud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The controversy over th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Mengzong in the twenty-four filial exemplars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Based on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viewpoin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n th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Mengzong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order to clearly generalize the historical facts concerning Mengzong from eight aspect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relevant cultural inheritance.
Piety Culture;Mengzong; Xiaogan; Twenty-four Filial Exemplars; Three Kingdoms; Wu State
2017-03-02
王玉德(1954- ),男,湖北安陸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主持人肖群忠,中國人民大學(xué)哲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K236
A
2095-4824(2017)04-0005-08
主持人語:
本期本欄目所刊三篇文章都是比較優(yōu)秀的論文。孟宗是《二十四孝》中三個產(chǎn)生于孝感的故事主體人物之一,那么,他在歷史上的真實身份與各種傳說究竟是怎樣的?對孝道素有研究的歷史學(xué)者撰述的《孟宗史實考述》一文是研究這方面的一篇專深優(yōu)秀論文?!渡钆c思想的互動:傳統(tǒng)社會“孝”觀念演化的兩個維度》一文的作者,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素有研究,從思想史與生活史、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兩個維度對傳統(tǒng)社會“孝”觀念的演化進(jìn)行了新的疏理與分析,注重思想、制度、政策與孝行的互動,這種研究避免了思想史研究的局限性,對于孝道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指導(dǎo)意義?!墩摗吧啤迸c“孝”》一文的選題角度也是很新穎的。俗語說“百善孝為先”,那么,孝與善是什么關(guān)系?這是本文要研究探討的問題。善良之心自然是孝行基礎(chǔ),所有善行又是孝德的展開。盡管如此,“善”這個范疇是很大的,因此,文章標(biāo)題如果再具體一些也許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