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永軍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民國戲曲期刊批評的轉型
——以《劇學月刊》為中心
單永軍
(湖北文理學院 文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劇學月刊》是1930年代產生很大影響的戲曲刊物之一。《劇學月刊》集中反映了民國戲曲期刊批評的現(xiàn)代轉型。在期刊傳媒的影響下,民國戲曲期刊的戲曲批評主體發(fā)生了轉變,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國與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了期刊編撰和戲曲批評。在戲曲批評內容上,《劇學月刊》集中戲曲命運、戲曲價值、戲曲教育問題的探討,提出了許多具有現(xiàn)代價值的觀點。在戲曲批評文體上,《劇學月刊》一方面繼承了傳統(tǒng)戲曲批評文體的樣式,同時又發(fā)展了與期刊載體相關的新型的戲曲批評文體,集中體現(xiàn)了戲曲批評文體的現(xiàn)代轉換。民國期刊戲曲批評轉型的原因一方面來源于戲曲方式、文化語境的轉換,更與戲曲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密切相關。
民國戲曲;《劇學月刊》;戲曲批評;期刊傳媒
清末民初以來,作為大眾傳媒的報刊出現(xiàn),戲曲獲得了現(xiàn)代的傳播平臺。傳統(tǒng)的戲曲批評發(fā)生了現(xiàn)代性的轉變。民國期刊建構了當時戲曲傳播的場域,形成了當時戲曲傳播的原點,也促使戲曲批評發(fā)生深刻的變革。《劇學月刊》是現(xiàn)代戲曲理論史上非常重要的期刊。徐凌霄任主編,《劇學月刊》1932年1月創(chuàng)刊,至1936年6月???,共發(fā)行5卷,計54期共出3卷36期。主要撰稿人是徐凌霄、陳默香、程硯秋等。
本文以《劇學月刊》為中心,研究在期刊傳媒的影響下戲曲批評的變革。
民國期刊作為現(xiàn)代傳媒,構成了戲曲傳播的平臺。民國期刊作為當時戲曲批評的場域,聚集了眾多的戲曲批評家,他們參與期刊的編輯、撰稿等,構成了戲曲批評的主體,推進了戲曲批評的變革。傳統(tǒng)的戲曲批評家身份多為文人知識分子、戲曲演員等。民國時期,伴隨著大眾傳媒對戲曲傳播的介入,戲曲批評主體身份更加多元化。其中既有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又有一些文人知識分子。文人與伶人的共同努力,打破了二者之間的界限。期刊雜志的出現(xiàn),改變了戲曲傳播的場域,也改變了戲曲傳播的機制。期刊雜志是周期運行,持續(xù)供稿和出版,因此需要一批文人參與其中,因此民國戲曲批評現(xiàn)代轉換的形式之一是戲曲批評主體的轉變。
這種改變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方面:
(一)戲曲批評群體的誕生
傳統(tǒng)的戲曲批評往往是個人化的,例如王驥德的《曲律》、李漁的《閑情偶寄》,乃至序跋、筆記等批評大都依賴于個人,很少有相對集中的群體戲曲批評家。隨著期刊傳媒的出現(xiàn),這種狀況發(fā)生了改變。期刊的創(chuàng)辦者往往是一群思想主張相近的戲曲家和學者,它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種使命;同時期刊雜志的出版有一定的周期,為了保證充足的稿源,大量的傳媒學者、知識分子介入戲曲的生產與傳播,形成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戲曲研究社團,例如上海的國劇保存社、北京的昆曲研究會、國劇保存學會等。這些戲曲社團組織各方面力量,分配各種角色,共同致力于戲曲批評。這和傳統(tǒng)的戲曲班社、戲曲文人等已經有了很大區(qū)別。
(二)戲曲批評群體身份的多元化
從《劇學月刊》來看,戲曲批評群體的身份更加多元化,其中既有陳墨香這樣的戲曲作家(陳墨香為荀慧生寫戲曲,荀慧生的許多戲曲都來自于陳墨香的戲曲創(chuàng)作),有杜穎陶、曹心泉這樣的曲家,有劉守鶴這樣的戲曲史家,更有程硯秋這樣的京劇名家和徐凌霄這樣集名記、名票于一身的傳媒學者。這種多元化的身份造成戲曲批評的多元化,彌補了戲曲研究、戲曲批評單方面的不足。其中,程硯秋不滿足做一個名伶,對于戲曲理論進行探索,對戲曲改良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尤其是出訪德國、法國,在跨文化的比較中引發(fā)了諸多中國戲劇的思考,從而引發(fā)了其戲曲批評思想的變革。徐凌霄學貫中西,又深諳報刊與戲曲,其戲曲批評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現(xiàn)代性特征,具有中西比較的視野,能夠跳出戲曲本身來看戲曲??梢哉f,戲曲批評身份的多元化,形成了《劇學月刊》戲曲批評多元化。而戲曲批評家的現(xiàn)代性身份促使《劇學月刊》中的戲曲批評具有較強的現(xiàn)代性色彩。
作為戲曲傳播的重要期刊,《劇學月刊》的創(chuàng)立者有著強烈的文化傳播、文化擔當?shù)脑竿陀職?。野鶴《曲學通論與詞余講義》“出版事業(yè)和普通營業(yè)是兩樣的,普通營業(yè),不妨純以牟利為目標,出版事業(yè),則于求利之外,更擔負有發(fā)揚文化的使命。所以,執(zhí)此業(yè)者,如果不在文化上著眼,及時幸能利市十倍,也難免落個文化罪人的稱號。”[1]《劇學月刊》作為南京戲曲音樂院的刊物,具有很強烈的文化擔當意識,這種文化擔當意識使其在1930年代獨樹一幟,成為不可多得的嚴肅的戲曲刊物。
傳播內容考察是傳播學的核心部分。民國戲曲期刊中的批評傳播是其核心部分。民國期刊中的戲曲批評內容基本涵蓋了戲曲批評的諸多方面,主要的戲曲內容有:
(一)對于命運和戲曲價值的關注和思考
對于戲曲命運的關注一直是民國戲曲期刊的主要內容。杜璟《中國戲劇之價值——新國劇問題之二》對于戲曲命運的思考一直存在于民國戲曲期刊中。戲曲的危機、戲曲改良一直是20世紀戲曲傳承與發(fā)展的核心問題。周志輔的《北平皮黃戲前途之推測》(《劇學月刊》第2卷第2期)在京劇盛行時期敏銳察覺了其中的危機,并給出了建議?!秳W月刊》中還有許多關于戲曲價值的探討。例如《劇學月刊》中劉守鶴的《戲劇》、陳光堯的《最近西安之戲劇》等都是對戲曲價值探討的文章。劉守鶴的《戲劇》特別強調了戲劇本身的藝術性,突出強調了其藝術價值?!澳芤源蠖鄶?shù)人為對象,能給人們以快感的藝術,才是文學化的藝術……戲劇的手段是藝術,尤其是文學化的藝術?!保?]陳廣堯《最近西安之戲劇》則是說明戲劇與人民國家的關系,將戲劇提高到人民國家的高度來認識?!皯騽「腥酥O深,乃社會教育之一,與人民國家均至有關系。西洋各國學校眾多,故人民之教育尚不全賴戲劇為力。若中國則大不然:現(xiàn)在姑且無論一般普通城市及鄉(xiāng)村中之學校很少,或且絕無,即有多數(shù)學校之通都大邑,其教育亦焉少數(shù)富貴人所特享,民眾殆不能問津。因此,我國今日之數(shù)萬萬男女鄉(xiāng)民,其所有知識,除自己耳聞目見者外,大半尚皆由觀聆戲劇而得之。”[3]
(二)戲曲教育問題也是《劇學月刊》關注的焦點
《劇學月刊》創(chuàng)辦依托于南京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這本身就是一個專門的戲曲學校。《劇學月刊》的編輯們和主要撰稿者自然會探討民國時期戲曲教育的問題。徐凌霄《獻給南京戲曲學?!飞婕暗綉騽〉膯栴}。他指出,南京戲曲學校的宗旨是研究戲劇藝術養(yǎng)成實用人材。程硯秋游歷歐洲各國,發(fā)表《自柏林致本所同人書》在《劇學月刊》上,其中介紹了歐洲各國的戲劇教育方法,并與中國戲曲教育相互比照?!敖淌诙既〉膯稳私谭ǎ鱾€學生課程時間表都不同。教授們教法也好,循循善誘,不像我們從前那種待遇?!薄霸瓉硗鈬丝磻騽〖遥质且环N眼光,地位是很高的。想到國內清形,那就不必說了!”[4]中西的交流,視野的開闊,使民國時期的文人、伶人對戲曲教育問題的理解更為深入。
不僅如此,《劇學月刊》還關注戲曲劇目整理和戲曲批評方法革新。陳墨香的《京劇提要》對京劇劇目進行搜集和整理。馬肇延的《舊劇的導演術及其導演權威之建設論》(《劇學月刊》,第5卷第1期)通過舊戲與新戲的比較,指出舊戲在戲曲導演上的重要性,同時指出了戲劇導演的原則和方法,提出了解決舊戲導演的要求和當時的解決方法。
在戲曲批評方法上,民國戲曲批評逐漸朝著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劇學月刊》中的戲曲批評注重對京劇、地方戲曲系統(tǒng)闡述,不同于瑣碎的戲曲評點,體現(xiàn)了較好的學術意識。例如徐凌霄發(fā)表在《劇學月刊》上的《皮黃文學研究》系統(tǒng)闡述其對皮黃文學的認識和理解,是京劇文學領域非常系統(tǒng)科學的論文。他指出了當時文學界對于戲曲的輕視,主動提升了戲曲的地位。他將皮黃文學界定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藝術化的社會文學”,二是戲臺上的立體文學。[5](《皮黃文學研究《劇學月刊》第三卷第8期第4頁)指出戲曲文學不是文學的附屬,這種認識還原了戲曲作為文學和表演的雙重身份,即使是稱其為戲曲文學,也應該是立體的活動的文學。此外,《劇學月刊》也嘗試從西方理論的視角去認識傳統(tǒng)戲曲特別是京劇。
五四以來,戲曲批評文體發(fā)生了很大的轉型。尤其是作為公共領域的民國報紙、期刊的出現(xiàn),則更加劇了戲曲批評文體的轉型。民國期刊中的戲曲批評文體一方面是在傳統(tǒng)戲曲批評文體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另一方面在期刊載體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新型的戲曲批評文體。
(一)傳統(tǒng)戲曲批評文體的發(fā)展和革新
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的語錄體、劇話體、書信體、傳記體等都在傳統(tǒng)形式的基礎上繼承并有了發(fā)展。中國古代戲曲批評有序跋體,即戲曲的篇頭一般有作者或其它的序,劇本后面有做的跋。序和跋中有諸多的戲曲批評觀點。民國期刊和報紙不同于劇本或者戲劇的專論書籍,編輯或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一般放在創(chuàng)刊號中來闡發(fā)或者放在期刊的前面,作為卷頭語。中國歷代有詩話、詞話,到了明清出現(xiàn)了曲話、劇話。第一篇劇話一般認為是清代李調元的《劇話》?!秳≡挕穭t是從綜合藝術的角度漫論戲劇的起源、腳色、道具、聲腔和本事。劇話體戲劇批評是民國期刊中最常用的戲劇批評文體,比較著名劇話體批評在《劇學月刊》中有《凌霄漢閣劇話》《墨香劇話》等。這些劇話篇幅短小,持續(xù)連載,批評細膩。中國古代文論中就有許多著名的文學批評采用書信體來表達的,例如白居易的《與元九書》、韓愈的《答李翊書》、歐陽修的《答吳充秀才書》等?!秳W月刊》中的書信體批評有程硯秋的《自柏林致本所同人書》、張舜九的《上李石曾先生書》、荀慧生的《答蕭標肅評飄零淚書》等?!秳W月刊》又開辟通信欄,專門刊登書信往來,與讀者進行溝通。傳記體批評在中國古代早已有之,《劇學月刊》中則有專門記載伶工的《伶工專記》。
(二)由于期刊載體的出現(xiàn),許多與期刊相關的戲曲批評文體出現(xiàn)
隨筆體批評文體主要是西方隨筆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的,其中法國散文家蒙田和英國散文家培根的影響最大?,F(xiàn)代文壇上,曾幾度出現(xiàn)隨筆體批評文體繁榮興盛的景象,涌現(xiàn)了諸如魯迅、周作人、林語堂、豐子愷、梁玉春、梁實秋等一大批散文家?!秳W月刊》中有綠依的秋葉隨筆,專門記述戲曲。隨著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新型的戲曲批評文體呈現(xiàn)出來,演講稿、讀者通信、發(fā)刊詞、投稿啟示、戲曲廣告、編輯按語、編后記等新書廣告等開始出現(xiàn),在《劇學月刊》中就有發(fā)刊詞、編輯大綱、研究大綱、演講稿等新型的戲曲批評樣式。與此同時,《劇學月刊》也刊載戲曲演員、票友等劇照和其它圖像,這也是照相技術發(fā)展形式下的新型的批評樣式。這些新型的批評文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戲曲批評的形式,豐富了戲曲批評的樣式,同時促進了戲曲的傳播。
以上我們呈現(xiàn)了以《劇學月刊》為中心的民國期刊戲曲批評的狀況??梢钥闯?,民國時期的戲曲批評,與傳統(tǒng)的戲曲批評相比,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么,這種改變的原因在哪里呢?對戲曲批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民國時期戲曲批評改變的原因:
(一)戲曲傳播方式的現(xiàn)代變革
同傳統(tǒng)的戲曲的舞臺傳播、劇本傳播相比,近代以來報刊媒體的大量出版和涌現(xiàn),改變了戲曲傳播的媒介環(huán)境。戲曲傳播不僅局限于舞臺傳播、文本傳播,同時借助報刊的公共領域,擴大影響。期刊雜志定期出版,保證了信息的新穎性和持續(xù)性,使戲曲信息的傳播更為快捷,更為多樣化。對于戲曲批評而言,借助于期刊雜志,不僅可以贏得更多的受眾,而且可以成為一種職業(yè),名利雙收。可以說,期刊雜志的出現(xiàn),媒介環(huán)境的改變是戲曲批評轉換的原因之一。
(二)文化語境的變化
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以來,新舊文化的沖突,中西文化的沖突逐步成為當時的文化語境。在這種形式下,戲曲批評一方面堅持傳統(tǒng),另一方面對戲曲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關注,積極探尋改良的方案。還有西方文化的引進,話劇在中國的發(fā)展,這些都進一步促使戲曲界進行反思。表現(xiàn)在戲曲批評層面,運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思考戲曲問題,進行戲曲與話劇的比較,重新探尋戲曲自身的價值,成為這個時期戲曲界關注的焦點。
(三)從戲曲自身來看
戲曲在近代以來發(fā)展迅速,伶人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但是也滋長了許多弊端,造成了戲曲發(fā)展的危機。戲曲改良是20世紀戲曲史上一直繞不開的話題,戲曲自身的改良不僅僅是外部環(huán)境的推動,也是戲曲自身在繼承與發(fā)展之間掙扎的反映,這種掙扎一直持續(xù)到當下。戲曲究竟如何改革和發(fā)展,至今仍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梢哉f,戲曲內部繼承與發(fā)展的需求是民國時期戲曲批評轉換的原因之一。
[1] 野 鶴.曲學通論與詞余講義[J].劇學月刊,1935(12):40-46.
[2] 劉守鶴.戲?。跩].劇學月刊,1932(11):27-30.
[3] 陳光垚.最近西安之戲?。跩].劇學月刊,1932(11):31-58.
[4] 程硯秋.自柏林致本所同人書[J].劇學月刊,1932(11):7-11.
[5] 徐凌霄.皮黃文學研究第一輯[M].北平:世界編譯館北平分館,1936:6.
(責任編輯:倪向陽)
J802
:A
:2095-4476(2017)03-0081-03
2016-12-26;
2017-02-23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14D063)
單永軍(1978—),男,山東寧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新聞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美學、戲劇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