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琳
?
崔寔《政論》風俗批判思想探究
彭 琳
(河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為政必先究風俗”,是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的傳統(tǒng)。東漢中后期,社會批判思潮興起,知識分子也極其關(guān)注社會風俗。崔寔作為東漢后期著名的政論家、思想家,對東漢中晚期政治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其《政論》中批判了奢侈之俗和厚葬之俗。并提出兩條解決方法:一是從源頭堵塞以斷其末流,二是嚴明刑罰并從重罰處。其治政思想對當代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抵制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把去奢從儉的思想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實踐,培育積極健康的文明風尚,加強政府機構(gòu)及官員行為約束,引導整個社會的消費觀念,具有積極意義。
崔寔;《政論》;風俗;去奢從儉
崔寔字子真,又名臺,字始元,幽州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大概生于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103年),卒于靈帝建寧三年(170年),經(jīng)歷了和帝、安帝、順帝、桓帝、靈帝五朝,主要在東漢中晚期度過。少時沉靜,喜好典籍。出身官宦世家,有學術(shù)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父卒,隱居墓側(cè)。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傅鄢?,詔公卿郡國舉至孝獨行之士。寔以郡舉,征詣公車,病不對策,除為郎。明于政體,吏才有余,論當世便事數(shù)十條,名曰《政論》。指切時要,言辯而確,當世稱之[1]1725?!墩摗穬?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風俗、吏治、治邊等諸多領(lǐng)域,深刻揭露了東漢中后期嚴重的社會危機,提出許多革新主張,是反映崔寔思想的重要著作。
漢代論政,首先重視風俗。中國自古的傳統(tǒng)便是“觀風俗,知得失”。對于社會風俗與政治的探討,從古至今多有見解,應劭《風俗通義·序》云:“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盵2]龔鵬程先生在談到漢代風俗與政治的關(guān)系時說:“風俗論乃是漢代政治思想及行為的核心部分,也是社會生活的形塑者,不了解這套講法,即不能了解那段歷史,不能了解那個社會的基本準則。”[3]47因此政論家們往往將政治興衰與風俗好壞相聯(lián)系。崔寔作為東漢后期著名的政論家、思想家,對東漢中晚期政治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而風俗研究是漢代論政的一個重要方面。崔寔認為:“夫風俗者,國之脈診也?!盵4]34將風俗比作國家的脈搏,可見他對社會風俗非常重視。本文從風俗概念、《政論》中風俗批判的內(nèi)容及解決方法三個方面來闡述,從而分析崔寔的治政思想。
何者為“風”?早在甲骨文中已有“風”字出現(xiàn),郭沫若解釋“風”曰:“從隹從凡,即鳳字,卜辭假鳳為風?!盵5]甲骨文中用“鳳”來代替“風”,殷商時期對風的理解主要是其自然特性。“風”在《說文解字·風部》中的解釋是“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6]1187-1188。這里“風”無形可象,借蟲來襯托?!抖Y記·王制》所記載的“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7],“風”是指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習俗。《呂氏春秋·音初》:“是故聞其聲而知其風,察其風而知其志?!贝呵飼r期,《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傳曰:“天子省風以作樂?!倍蓬A注曰:“省風俗,作樂以移之。”這樣,“風”開始代表一種習俗、風氣。
“俗”的釋義,《說文解字》曰:“俗,習也?!盵6]676《周禮·天官·大宰》曰:“六曰禮俗,以馭其民?!盵8]俗是指一般的習慣,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盾髯印妵罚骸叭刖?,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薄八住苯忉尀榉彩欠滦Ф傻囊磺卸伎煞Q為習俗。俗是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形成的傳統(tǒng)風習。
風俗,從詞義上理解,是一種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和習俗。按照我國古典文獻的解釋,“風”是指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風尚,“俗”是指在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習俗。風俗二字并用最早見于《詩序》:“美教化,移風俗?!盵9]《荀子·王制》:“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diào)一之,辟公之事也?!盵10]303開始將風和俗組成了一個名詞,并加以使用。這里的“風俗”就指的是共同的文化特征。班固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鬃釉唬阂骑L易俗,莫善于樂言圣王在上,統(tǒng)理人倫,必移其木,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11]1640班固將風俗與政治教化相結(jié)合。
東漢社會中后期,奢侈之風盛行,豪族勢力壯大,社會風氣日趨敗壞。崔寔認為大凡人之常情,都喜歡榮華富貴,穿戴華美的服飾?!胺蛉酥?,莫不樂富貴榮華、美服麗飾、鏗鏘眩耀、芬芳嘉味者也。晝則思之,夜則夢焉,唯斯之務,無須臾不存于心,猶急水之歸下,川之赴壑”[4]78。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xiàn)出來的?!盵12]537司馬遷肯定人們對利益的追求,認為求利活動符合自然規(guī)律,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財富,可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13]。人要生存,就要有滿足生存的生活資料,人們對生活資料及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同時也是社會前進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崔寔肯定人們對于生命延續(xù)所需物質(zhì)財富的追求。
但是東漢后期王侯貴戚過度追求富貴榮華,甚至僭越輿服制度,梁冀與其妻的住宅華麗至極,“冀乃大起第舍,而壽亦對街為宅,殫極土木,互相夸競。堂寢皆有陰陽奧室,連房洞戶。柱壁雕鏤,加以銅漆;窗牖皆有綺疏青瑣,圖以云氣仙靈。臺閣周通,更相臨望;飛梁石蹬,陵跨水道。金玉珠璣,異方珍怪,充積臧室。遠致汗血名馬。又廣開園囿,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絕澗,有若自然,奇禽馴獸,飛走其閑”[1]1181-1182。
崔寔對社會上這種奢靡的風氣進行了批判,在《政論》中提到:“故庸夫設藻梲之飾,匹豎享方丈之饌,下僭其上,尊卑無別,如使雞鶩蛇頸龜身,五色紛麗,亦可貴放凰乎?禮壞而莫救,法墮而不恒,斯蓋有識之士所為于邑而增嘆者也。律令雖有輿服制度,然斷之不自其源,禁之又不密。而欲絕之為實,璘璣玩飾匿于懷袖,文繡弊于簾幃也。今使列肆賣侈功,商賈鬻僭服,百工作淫器,民見可欲,不能不買。賈人之列,戶蹈僭侈矣?!盵4]80崔寔指出社會世風日益奢侈,普通人家使用雕梁畫棟來裝飾,匹夫豎子享用滿桌佳肴,在下位者僭越本分,享用與上位者同等的待遇,尊卑無別,禮儀敗壞。而當時農(nóng)民大多數(shù)得不到土地,生活十分艱苦,一般是無法穿王侯之衣,食君王之食,僭越本分的。崔寔在此指的“庸夫”“匹豎”是對社會上層僭越禮制之人的比喻,批判的是上層貴族,是社會中少部分人。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室和貴戚的奢侈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吧现?,猶風之靡草。今上無去奢之儉,下有縱欲之敝,至使禽獸食民之甘,木土衣民之帛”[1]2530。這種奢侈之風對社會的危害極大,奢侈品費功多而產(chǎn)出少,費功多意味著占用更多的勞動力,在中國生產(chǎn)力水平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勞動力的數(shù)量影響著生產(chǎn)的效率,奢侈品耗費過多的勞動力,必然就會影響著必需品的生產(chǎn)。而且奢侈品因其工藝復雜產(chǎn)出量很少,從而無法滿足社會的一般需要。驕橫不法的京師貴戚僭越輿服制度,占有和揮霍大量錢財,他們的衣食住行,均乃天下名品。這種富貴者揮金如土,社會下層百姓生活凄慘,大量社會財富被少數(shù)人所侵吞和浪費,對社會的安定與發(fā)展極為不利。
崔寔指出:“不厚為之制度,則皆侯服王食,僭至尊,踰天制矣。是故先王之御世也,必明法度以閉民欲,崇堤防以御水害?!盵4]78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明確法度,禁止民眾的欲望泛濫。崔寔這種思想實際上有儒家傾向,儒家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荀子認為“國之命在禮”[10]317。禮義是治國的根本。董仲舒在義利關(guān)系上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11]2524。繼承儒家崇德重義的價值取向,割裂道德與物質(zhì)利益的關(guān)系,主張安貧樂道,貧賤自守。這成為以后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主導思想,崔寔深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他雖然肯定人們對于物質(zhì)利益的合理追求,但認為對于過度追求物質(zhì),將會給國家政治造成巨大的損害,要求使人的欲望和活動限制在封建秩序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
兩漢時期,國家統(tǒng)一,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使得厚葬之風愈演愈烈。首先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生活日益奢侈,因而廣大百姓也鋪張行事,不惜耗費錢財,遵循“事死如生”的喪禮。東漢外戚梁商死后的葬禮極其奢靡?!傲荷碳稗?,帝親臨喪,諸子欲從其誨,朝廷不聽,賜以東園朱壽之器、銀鏤、黃腸、玉匣、什物二十八種,錢二百萬,布三千匹?;屎箦X五百萬,布萬匹。及葬,贈輕車介士,賜謚忠侯。中宮親送,帝幸宣陽亭,瞻望車騎”[1]1177?!皸钯n其月薨。天子素服,三日不臨朝,贈東園梓器襚服,賜錢三百萬,布五百匹?!霸?,又使侍御史持節(jié)送喪,蘭臺令史十人發(fā)羽林騎輕車介士,前后部鼓吹,又來驃騎將軍官屬司空法駕,送至舊塋”[1]1785。由此可知,東漢厚葬風氣十分盛行,并且在統(tǒng)治階層的影響下,全國各地紛紛效仿。
秦漢時期,傳統(tǒng)的靈魂不滅觀念有了較大的發(fā)展,社會各階層相信人死為鬼及鬼神能給人的靈魂帶來福禍?!墩摵狻に闹M》中說道:“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處?!蹦乖岬氖⑿惺菚r人靈魂不滅觀念的產(chǎn)物。流行于東漢中后期的“鎮(zhèn)墓神瓶”也是如此,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初平四年王氏朱書陶瓶中記載:“謹奉黃金千金兩,用鎮(zhèn)冢門。地下死籍削除。文他殃咎。轉(zhuǎn)要道中人。和以五石之精。安冢墓,利子孫。故以神瓶鎮(zhèn)郭門。如律令。”[14]從陶瓶上的朱文得知鎮(zhèn)墓神瓶為生人解罪,為死者求福,安慰并約束亡靈。漢代存在著厚葬的風俗,主要因為當時盛行的祖先崇拜和鬼魂崇拜的觀念,人們相信人死后并不是肉體和精神的徹底毀滅,人的靈魂將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這種態(tài)度是推動厚葬成為秦漢時代風俗的重要因素。
儒家提倡孝道倫理思想,人們認為厚葬是行孝道的表現(xiàn),儒家的盡孝思想促使厚葬進一步發(fā)展,但是人類生活資源有限,厚葬問題產(chǎn)生了嚴重的道德問題,崔寔指出:“念親將終,無以奉遣,乃約其供養(yǎng),豫修亡歿之備,老親之饑寒,以事淫法之華稱。竭家盡業(yè),甘心而不恨?!盵4]89厚葬盡孝不但無益于孝道,反而是對本真的孝道的遮蔽,是對儒家孝道的一種世俗化的扭曲和誤解。
“厚葬”是東漢中后期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崔寔批判這一風氣:“乃送終之家亦大無法度,至用轜梓黃腸,多藏寶貨,饗牛作倡,高墳大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而俗人多之,咸曰‘健子’!天下跂慕,恥不相逮。念親將終,無以奉遣,乃約其供養(yǎng),豫修亡歿之備,老親之饑寒,以事淫法之華稱。竭家盡業(yè),甘心而不恨。窮阸既迫,起為盜賊,拘執(zhí)陷罪,為世大戮。痛乎,此俗之刑陷愚民也?!盵4]89當時辦理喪事的人家,沒有法度,隨葬多用寶物,以牛祭祀及演哀樂,墳墓高廣。但是天下人都羨慕這種人,為了給年邁的親人將要送終,便縮減平日對老人的奉養(yǎng),更有甚者,被迫成為盜賊,這種不良的風氣對愚昧百姓實在太過于坑害,嚴重危害社會的穩(wěn)定。同時崔寔提出:“古者墓而不墳,文武之兆與平地齊,今豪民之墳已千坊矣。欲民不匱,誠亦難矣。是以天戚戚,人汲汲,外溺奢風,內(nèi)憂窮竭。故在位者則犯王法以聚斂,愚民則冒罪戮以為健?!盵4]89為了迎合奢侈之風,在官位的不惜觸犯王法以搜刮財貨,愚民則甘冒殺身之禍并以此為勇健,風俗敗壞竟到如此地步。
厚葬浪費了國家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無益于死者,有損于生者,影響社會的發(fā)展。一般來說,厚葬的觀念雖然人人都有,但能夠?qū)崿F(xiàn)厚葬,主要取決于墓主人所具有的政治和經(jīng)濟能力。在當時社會制度下,真正有條件進行厚葬的階層是皇帝及權(quán)貴富豪們,他們進行厚葬,必然會加強對貧苦百姓的剝削,更重要的是浪費了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它不但使社會不公,也會使下層人民陷入極端窮苦的困境。
厚葬不利于使國家富足,敗壞了社會風氣,但同時卻又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實物考證,漢代墓葬流行畫像石與畫像磚,因為其裝飾性和相對比較廉價使它們成為墓室雕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在出土數(shù)量、磚塊形制、畫幅形式、題材內(nèi)容及表現(xiàn)手法上,均領(lǐng)先于其他時期,它們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的面貌,集中體現(xiàn)了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思想與藝術(shù)水平,無論是在藝術(shù)研究上,還是歷史的考證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崔寔對當時的風俗進行批判的同時,也提出了對改善風俗的具體主張。正如龔鵬程先生所說:“但無論如何,辯風正俗、移風易俗是風俗論的目的。糾正當世之疵謬,指出向上一路,是所有風俗批評的共同特點?!盵3]44因此崔寔提出兩點主張:一是從源頭堵塞以斷其末流,二是嚴明刑罰并從重罰處。
崔寔認為善于堵水的人,一定會先堵源頭,改善風俗應由上而下進行治理?!胺蛏栖Тㄕ弑囟牌湓?,善防奸者必絕其萌。昔子產(chǎn)相鄭,殊尊卑,異章服,而國用治。豈大漢之明主,曾不如小藩之陪臣!在修之與不耳”。由此可以看出,崔寔對改善風俗是強調(diào)上層的作用,他希望君主能夠以身作則,對自身進行約束從而由上之淳風,化卜之陋俗。
另一方面,改善社會風氣,不僅要“乃塞其源以絕其末”,更要“深其刑而重其罰”。運用法令來進行必要的約束和保障,采取“嚴明賞罰”的措施,“是故先王之御世也,必明法度以閉民欲,崇堤防以御水害。法度替而民散亂,堤防墮而水泛溢”。崔寔認為要以法律的強制力來矯正陋俗,最終使得風俗趨于良善。
崔寔對當時的風俗進行批判并提出了改善的主張,但當時社會內(nèi)憂外患,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崔寔本身也并非身處權(quán)力中心,其思想很難轉(zhuǎn)化為政府決策和具體措施,崔寔雖有救世情懷,但他的政治主張卻難以全面實現(xiàn)。
歷史者,鑒古今,述往事,思來者也。學習研究歷史,將前人有益的理論運用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要目的。恩格斯也講過:唯物史觀,不能“從純粹思維出發(fā)”,而“必須從頑強的事實出發(fā)”[12]120。因此,了解過去,總結(jié)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闡發(fā)歷史的規(guī)律,可為現(xiàn)實借鑒服務。現(xiàn)實的發(fā)展是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是“源與流”的關(guān)系。察古可以知今,不了解歷史,就難以清楚地認識現(xiàn)實?,F(xiàn)實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從治國方略到起居飲食,都與歷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今社會雖然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社會風俗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崔寔在《政論》中針對當時社會風俗提出了許多建議,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崔寔反對社會上奢靡的風氣,上位者揮金如土,社會下層的百姓生活凄慘,大量社會財富被少數(shù)人侵吞和浪費,不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fā)展。去奢從儉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傳統(tǒng)美德,無論對個人的發(fā)展還是對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需要強調(diào)的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去奢從儉絕不是一味地縮衣節(jié)食,為了省錢而抑制人們的正常消費。在新時期去奢有著全新的意義。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崔寔認為人們應當根除奢靡思想。當時人們對于“美服麗飾、鏗鏘炫耀、芬芳嘉味”是“晝則思之,夜則夢焉”,時時刻刻都不離于心。因此要讓大眾真正認識到奢侈消費不利于個人與社會的發(fā)展,引導大眾養(yǎng)成節(jié)約習慣、形成勤儉之風,真正形成“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大眾深知應該去奢從儉,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執(zhí)行。當前我們應當進一步發(fā)揮社會媒介、社會輿論以及各種教育形式的積極作用,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決抵制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把去奢從儉的思想轉(zhuǎn)化為自覺的行為實踐,共同培育積極健康的文明風尚。
二是崔寔認為抑奢如果不從源頭去截斷,是無法完全杜絕的。“然斷之不自其源,禁之又不密。而欲絕之為實?”因此要從政府部門管制與約束其消費行為,從而引導整個社會的風氣?;阜墩J為“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若君正于上,則吏不敢邪于下,吏正于下,則民不敢僻于野,國無傾君,朝無邪吏,野無僻民,而政之不善者,未之有也?!盵15]君子從政以端正自身為先。諸葛亮說:“釋己教人,是謂逆政;正己教人,是謂順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盵16]宋真宗對大臣說:“古今風俗,悉從上之所好。國家法令,不可不謹?!盵17]政府機構(gòu)以及官員進行奢侈消費的活動往往帶動整個社會奢侈之風,因此應當從源頭來解決問題,切實加強對政府機構(gòu)及官員行為的約束,從而引導整個社會的消費觀念。
[1]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 應劭撰,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8.
[3] 龔鵬程.漢代思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孫啟治.政論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383.
[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 孫希旦.禮記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327-328.
[8] 鄭玄,賈公彥.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6.
[9] 鄭玄,孔穎達.毛詩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7.
[10] 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3256.
[14] 唐金裕.漢初平四年王氏朱書陶瓶[J].文物,1980(1):95.
[15] 魏征,虞世南,褚亮,等.群書治要[M].北京:中華書局,2014:576.
[16] 諸葛亮.諸葛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5:100.
[17]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525.
(責任編校:衛(wèi)立冬 英文校對:吳秀蘭)
Critical Thoughts of Customs in Cui Shi’s
PENG Lin
(School of History & Cul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Studying the customs before being rulers” was the tradition that the rule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n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trend of thought about social criticism emerged and intellectuals were much concerned about social customs. Cui Shi, as a famous statesman and thinker of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made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political problem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hishe criticized the customs of extravagance and expensive burial, and put forward two solutions: one was to prevent them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other was to clearly define penalties and severely punish those who broke the law. Its political though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people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resist bad practices of extravagance, turn the thought of quitting extravagance and practising frugality into conscious practical behavior, cultivate an active and healthy civilized custom, strengthen the behavior constraints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officials and guide the consumption concept of the whole society.
Cui Shi;; customs; quitting extravagance and practising frugality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09
彭 琳(1991-),女,山西長治人,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碩士。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08BLS001)
G127.223HS
A
1673-2065(2017)06-0059-05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