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楊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31)
關(guān)于存在的比較研究
——馬克思和巴門尼德
周楊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31)
愛利亞學派是古希臘哲學派別代表之一,而巴門尼德正是愛利亞學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存在論影響深遠且頗具爭論;而馬克思也提出了存在論,那么二者的存在論究竟有什么異同呢。
存在;馬克思;巴門尼德
希臘哲學以認識世界的本原、本質(zhì),追求真理為己任。早期的希臘哲學家分為愛奧尼亞學派和南意大利學派,它們在千變?nèi)f化的現(xiàn)象事物中尋找某種同一的“本原”。這個“本原”被他們稱作“始基”,就是萬物從其中產(chǎn)生又復歸于它的東西。這個“始基”他們把它當做“火”、“水”或者“數(shù)”。然而,愛利亞學派中的巴門尼德卻認為應該以“存在”作為萬物的始基,他既反對赫拉克利特的“火”,也反對畢達哥拉斯的“數(shù)”,最終以自己獨立的哲學思想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
在保羅·愛德華茲主編的《哲學百科全書》的“形而上學”中寫到:“最恰當?shù)恼f,形而上學開始于巴門尼德,因為在他殘留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至少是暗示了作為一門獨特的哲學探索的形而上學的一些典型特征[1]。”所以,巴門尼德奠定了在形而上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因為受到了克塞諾芬尼的影響,巴門尼德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的哲學概念,即不變動、獨一無二、不生不滅的“神”就是“存在”;一切處于運動流變之中的事物就是“非存在”。巴門尼德說:“信心的力量也決不容許從非存在物中產(chǎn)生任何異于非存在物的東西來。因此正義并不放松它的鎖鏈,聽任存在物產(chǎn)生和消滅,而是牢牢地抓住存在物。關(guān)于這一點,可以判定的乃是:“或者它存在,或者它不存在。”
“它沒有過去和未來,因為它整個在現(xiàn)在,作為完整、統(tǒng)一、聯(lián)系的東西[2]?!贝嬖诓粫约寒a(chǎn)生,也不會自己滅亡。在巴門尼德看來,“火”“數(shù)”這些東西對于他來說,它們會變、會動,所以是非存在,只有存在是始終如一的,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變化,也不會因為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存在物是不動的,被巨大的鎖鏈捆著,它是同一的,永遠在同一個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內(nèi)[3]?!卑烷T尼德認為存在作為一個萬物的始基,它當然應該領導萬事萬物,應該是沒有缺陷的,是永遠不會消滅的。如果一個領導著萬事萬物的始基都會消滅,那么其他的物也會被消滅。所以,存在不能動、不能被消滅。巴門尼德認為存在物被鎖鏈鎖著,是因為一個物體應該是有限定的、是有形體的—存在是球形的—從中心到每一個方面的距離都是相等的,如此它的各方面才是完滿的,是沒有缺陷的。
巴門尼德存在學說的提出,使后代學者對哲學問題有了新的深思,也給哲學界作了重大貢獻—奠定西方哲學形而上學的基石。他的存在與思維的同一性的提出,也給西方哲學家們打開了認識論從語言中尋求線索的大門。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在哲學中有著重要地位,雖然他存在著唯心主義的思想,但也推動了思辨哲學的進步和發(fā)展。
巴門尼德認為,能夠被思想或說出來的東西與能夠存在的東西是同一個東西,因為他說:“存在物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語言中,能夠被表達、被思想的必定是存在的?!薄八枷胫荒苁顷P(guān)于存在的思想,因為你找不到一個沒有它所表達的存在的思想?!彼裕偨Y(jié)道: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結(jié)論[4]。因為赫拉克利特所說的“火”和畢達哥拉斯所說的“數(shù)”,這些都是用語言所不能表達出來的,因此它們不能成為萬物的始基,所以是“非存在”。
巴門尼德所說的存在只能是被思想或說來的東西,與存在是不變動、不生不滅的有著自相矛盾。我們的語言是非常豐富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我們都能用語言加以形容,也許在某個特定時間段不能,但是這會隨便人們對知識的豐富而把一些東西給定義出來。那如果說只要被定義出來的、被思想出來的東西就是存在的話,那哲學中作為本體、始基就無處不在了。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思維與存在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思維與存在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問題[4]。”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主要為思維能不能認識存在,即世界能不能被認識。如果承認思維與存在是具有同一性的,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就是屬于可知論、唯物主義者;如果認為思維和存在不是同一性的,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識的,就是屬于不可知論者、唯心主義者。
巴門尼德的思維與存在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看似相似,實則區(qū)別很大。首先,巴門尼德提出的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是建立在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他只看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但是在分析它們同一的時候,走向了唯心主義。他認為感覺知識是不可靠的,由感官得到的只是“意見”,真理的認識要遠離感官?!耙鼓愕乃枷脒h離這種研究途徑,不要遵循這條大家所習慣的道路,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準繩,而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其實在真理與意見中,我們不能扔下哪一個不管,應該把他們結(jié)合起來才是更加完美的,正因為巴門尼德否定了意見,片面的、孤立的談論真理,由此他走向了形而上學、唯心主義。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思維與存在用辯證法的思想去研究它,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思,社會意思反作用與社會存在。使它成為一個科學的哲學。給后人們提供了正確的哲學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運動與靜止是一對重要范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是指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的變化。世界上不存在沒有物質(zhì)的運動,也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zhì)。所以,世界上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著的,并且物質(zhì)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但是,雖然事物都是在絕對的運動著,但是也有某種靜止的時候,這種靜止是暫時的、有條件的。可以說,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只看靜止或者只看運動,應該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
巴門尼德把“存在”學說作為本體論來研究,然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本體論卻是物質(zhì)。它們的區(qū)別顯而易見,巴門尼德認為他的本體應該是不生不滅的,不運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則相反,強調(diào)物質(zhì)與運動的不可分割。其實,筆者認為,很顯然巴門尼德把“存在”理論化了。他只是從邏輯的、抽象的推理方式推理出:世界的本體應該是什么,但是卻沒有從實踐出發(fā),沒能把握住現(xiàn)實的,以至于導致走向了唯心主義的傾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就是社會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總和,社會存在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存在決定論在整個世界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存在決定論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應該從社會存在的實際出發(fā),而且社會存在是社會生活的物質(zhì)方面,一個國家的社會生活物質(zhì)方面的發(fā)展不會是固定不變的,始終是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這也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要用發(fā)展、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
[1]《古希臘羅馬哲學》[D].商務印書館,1961:51.
[2]《西方哲學原著選讀》[D].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31.
[3]《西方哲學原著選讀》[D].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3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D].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C502
A
2096-4110(2017)03(a)-0007-02
周楊(1992-),女,漢族,重慶涪陵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