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紅
多動癥兒童的心理輔導案例分析
◎郭秀紅
近年來,由于社會和家庭的原因,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多動癥傾向,主要表現(xiàn)為自制力差,不能專注于學習和日?;顒樱瑦蹃y動,導致學習較差,嚴重地干擾了教師教學和周圍同學的學習,也讓家長有苦難言,卻束手無策。對于多動癥兒童,老師應該如何給予心理輔導和科學引導,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李凱,男,9歲,小學二年級學生。他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左顧右盼,愛搞小動作,在座位上亂動。上課時老師示意他注意力要集中,他或者對老師的提醒置若罔聞,或者只能堅持幾分鐘又控制不住自己。經(jīng)常把文具當作玩具,玩?zhèn)€不停。趁老師不注意就講話,有時甚至下地亂跑。下課的時候還會敲打桌子,搖晃椅子,大喊大叫,與周圍同學相比顯得十分亢奮,過于活躍。
多動癥兒童在平時的行為中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特點:
自控能力較差,在任何場合中都難以安靜,經(jīng)常動個不停;在一般的場合中也很容易興奮和激動,而且比常人容易產(chǎn)生焦慮情緒;在公眾場合中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或者紀律;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容易轉移注意力;做事情往往虎頭蛇尾,不能有始有終,堅持到底;愛說話、愛喧鬧,經(jīng)常打斷別人的話題或者強迫別人接受他,經(jīng)常干擾其他孩子的活動;情緒不穩(wěn)定,提出的要求必須盡快得到滿足,否則就會立刻流露出不滿情緒;動作協(xié)調(diào)性不好,顯得比較笨拙,精細的手工技能和運動技能比較差;學習成績往往比較差,主要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緣故,而不是智力障礙;做事情容易沖動任性。
多動癥即多動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問題,又稱腦功能輕微失調(diào)或輕微腦功能障礙綜合征或注意缺陷障礙。這類患兒通常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在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不能急于求成、想把他們馬上改變過來,要根據(jù)情況調(diào)整教育思路和方法:
首先,教師在這類孩子身上要付出比別的孩子更多的關愛。
教師應該用換位思考法去理解和體諒他們,不能因為他們愛動、注意力不集中、愛擾亂課堂秩序而對他們漠不關心,甚至冷漠厭惡。教師要用諄諄善誘的語言、用耐心細致的行動,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幫助。另外,不要說某個孩子是多動癥,而是要告訴他,他和其他孩子一樣聰明、健康、活潑、積極向上,讓他樹立對生活、對學習的信心。
其次,要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制定可以達到的短期目標。
每個孩子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教師盡量發(fā)現(xiàn)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的閃光點來因勢利導。如發(fā)現(xiàn)其樂于助人的美德、音體美等方面的特長等,要充分利用這些優(yōu)點,不斷給他以引導教育。多用肯定、激勵的語言來鼓勵孩子。對于孩子在生活、學習的點滴進步,教師多用贊美詞。還要用身邊的榜樣來教育他,并為他制定短期行動目標。
再次,用心糾正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不良行為習慣。
多動癥兒童比其他孩子有更多的不良行為習慣。性格急躁,愛發(fā)火;不能專心學習,愛做小動作來干擾課堂秩序等。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耐心勸告他,并循序漸進地加以糾正,讓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幫助他一步步地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李凱雖然調(diào)皮愛動,但是樂于助人,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他會積極主動給予幫助。他記憶力也好,老師布置的背誦作業(yè)他基本都可以按時完成。因而,我發(fā)現(xiàn)他的積極行為就給予語言或者物質(zhì)的鼓勵,如口頭表揚或者給他糖果等。然后,我發(fā)現(xiàn),他更加努力了,能坐在座位上安心聽課一段時間了,注意力也比平時集中了。
針對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我會不斷地提醒李凱。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就事先給他制定了遵守課堂秩序的短期目標:
第一階段,每節(jié)課上只允許最多做10次小動作,允許5次插話;第二階段,每節(jié)課上只允許最多6次小動作,3次插話;第三階段,每節(jié)課上只允許最多3次小動作,2次插話;第四階段,不允許課上出現(xiàn)小動作,盡量不能插話。每個階段的時間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必須保證他能通過努力達到預期的目標,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給自己帶來成就感。我實施這個過程的時間比較長,每個階段成功了就在班級表揚他,并且給他物質(zhì)獎勵。慢慢地,他比以前狀況好多了。
可能因為家里過分溺愛,李凱性格比較暴躁,有打罵他人的現(xiàn)象,據(jù)說曾經(jīng)打罵過鄰居奶奶。在學校也經(jīng)常推搡同學,和同學相處并不融洽。我認為他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我耐心跟家長溝通,讓他們了解孩子的問題,讓學校和家長共同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給他將尊老愛幼、團結同學的道理,給他講相關聯(lián)的故事,鼓勵他參加班集體公益活動,專門有意識進行正面表揚激勵。當他出現(xiàn)積極行為時,再次進行激勵;當他某些壞習慣又出現(xiàn)時,老師和同學們及時提醒和幫教,讓他在班級中找到“存在感”,不再用欺凌同學、搗亂來尋找自己的成就感。
通過半個學期循序漸進的教育引導,李凱取得了明顯的進步。他能夠正確認知、判斷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能相對專注地去做一些事情,也能較好地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
(作者單位:本溪市南芬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史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