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文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南寧 530001)
[語言文字研究]
面向東盟的聯(lián)絡口譯員跨文化交際障礙分析
趙博文
(廣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南寧 530001)
在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作為交流的“中介”、文化的“調(diào)和者”,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口譯質(zhì)量有重要影響。由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差異,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缺乏應對跨文化交際障礙能力的問題也不斷凸顯。文章通過分析中國東盟聯(lián)絡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對如何培養(yǎng)聯(lián)絡譯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若干解決途徑。
聯(lián)絡口譯;東盟國家;跨文化交際
亨利·樊胡夫在1962年提出,聯(lián)絡口譯作為口譯實踐的一種形式存在于商務談判之中,三十多年后,詹蒂爾等利用“聯(lián)絡”的普遍性含義暗指“連接”和“聯(lián)接”,將聯(lián)絡口譯一詞延伸至許多社會間與社會內(nèi)口譯場合[1]?!奥?lián)絡口譯”這一概念主要區(qū)別于會議口譯,聯(lián)絡口譯的“職業(yè)性”和“專業(yè)性”都相對較低[2]。聯(lián)絡口譯的工作范圍包括聯(lián)絡、接待、陪同、參觀、游覽、購物等活動[3]。目前,中國—東盟交流合作不斷深入,跨文化交際活動也日趨頻繁。廣西南寧作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的永久舉辦地,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區(qū)域內(nèi)的外事接待、商務陪同、旅游觀光等活動對聯(lián)絡口譯的需求和譯員的要求不斷增加。因此,廣西特別是南寧市內(nèi)各所高校的聯(lián)絡口譯員教學應該得到重視。
譯員角色——在整個人類歷史各種場合中雙語者一直擔任的角色——與諸如信使、向導和談判等中介角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1]。理想的譯員角色不僅包括語言的翻譯者,還包括文化的斡旋人[4]。在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不再是同傳箱里隱身的翻譯,而是直接參與雙方交流中的語言與文化中介,并承擔著口譯之外的多重任務。目前,廣西東盟聯(lián)絡口譯人員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兩會一節(jié)”即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此外還有中國—東盟各領域合作論壇及研討會等。從第一屆中國東博會1.8萬的參展參會客商到第十二屆的6.5萬人,中外客商參展交流積極性顯著增加,這毫無疑問也加大了廣西區(qū)域對于聯(lián)絡口譯員的需求。目前,為東博會及中國東盟各領域論壇和研討會服務的大多數(shù)聯(lián)絡口譯員都是來自于廣西高校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研究生實習生或志愿者,他們所受到的培訓幾乎都來自于平時的口譯課堂或上崗前的一二個小時的培訓,甚至有的僅僅是英語能力達到要求卻還沒有接受過培訓。他們的雙語能力雖然可以應付日常的陪同翻譯工作,如接送機、幫助外賓辦理酒店手續(xù)、陪同參加會議、參觀工廠、校園、旅游景點等,但由于缺乏東盟和本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時還是出現(xiàn)交際障礙。
(一)東盟英語變體
東盟各國的英語都與英式、美式這樣的標準英語有所不同,在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和菲律賓,英語為官方語言,其余東盟六國將英語作為第一外語。王佐良先生[5]曾說過,“譯者處理的是個別詞,面對的卻是兩大片文化?!痹诿嫦驏|盟的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面對的卻遠遠超過兩大片文化。在有5億多人口的東盟各國中,生活著四五百個民族,東盟國家獨特的歷史文化、地理環(huán)境、人文風情、社會習俗等使得東盟各國的英語各有特色,產(chǎn)生了語言變體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語音、詞匯與句型上面。例如,許多東盟國家,如新加坡、柬埔寨、馬來西亞等都存在清輔音和濁輔音的對比度缺失,清輔音/p/、/t/、/k/常發(fā)成相應的濁輔音/b/、/d/、/g/,如 zero發(fā)成/si?l?u/,tie發(fā)成/dai/,case發(fā)成/geis/, party發(fā)成/ba:ti/等。如果沒有語境,對于不經(jīng)常接觸這種口音的人來說,聽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再以泰國英語為例,很多詞匯都是以最簡單的方式出現(xiàn)。例如,form(泰國英語)=uniform(標準英語),ber(泰國英語)=number(標準英語)。泰國英語句法特點同樣是“簡化”。例如,Go where?(泰國英語)= W here are you going?(標準英語);No have.(泰國英語)=I do not have.(標準英語)[6]。
(二)社會風俗習慣與語用規(guī)則
每個國家、地區(qū)都有不同的社會風俗,比如不少東南亞國家人“愛遲到”,約好早上8點整要上車,可能他們8點10、20甚至30分才出門,這可能與他們的時間觀念或他們早上洗澡的習慣有關。因此,聯(lián)絡譯員需要提前與外賓確認好時間,要提前聯(lián)系對方甚至要敲對方酒店房門提醒時間,以避免在正式場合中遲到。
人們在講話時,遵循一套嚴格的語用規(guī)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不同的習慣表達方式,一句在某種文化里很正常的話,直譯到另一種文化中,就可能導致誤解。在不同語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引起完全不同的聯(lián)想,即詞匯具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或文化意義[7],這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在理解上會產(chǎn)生差異。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習慣性表達方式,一句在某種文化中引起好感和友情的話,直接翻譯到另一種文化中,也許反而會引起誤解和不快[8]。例如,在與菲律賓客人交談時,當講話人要帶客人去某個地方時,可能會說“跟我來”,這時如果譯員翻譯成“come w ith me”,客人便會忍俊不禁了,因為在菲律賓,“come w ith me”是性工作者在公共場合下的一個暗示語,因此譯員應視情況選擇合適的話語,如“l(fā)et’s go”。
(三)宗教禁忌
在大部分東盟國家中,宗教盛行。由于文化差異,高校學生甚至有些專業(yè)譯員,對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習俗禁忌了解甚少,在聯(lián)絡口譯中容易產(chǎn)生誤解。如緬甸人敬重牛類,忌吃牛肉,所以在就餐前要問明客人是否忌吃牛肉。而在馬來西亞、印尼、文萊等國,大多數(shù)人信奉伊斯蘭教,禁煙酒,只吃清真食品,即符合伊斯蘭教Halal食品標準的食品。然而,穆斯林的清真禁忌并不是大多數(shù)人所了解的“不吃豬肉、動物的血液”那么簡單,如果牲畜不是按照伊斯蘭儀式屠宰的,他們不會食用。目前,大部分酒店、飯店都提供清真食品,為避免魚目混珠現(xiàn)象,譯員還是應該提前了解飯菜是否為真正的清真食品,以免客人因為不慎食用某道非清真菜而沉默不語甚至憤然離席。因此,聯(lián)絡譯員還需要多了解一下當?shù)卣诘那逭娌宛^,當對方詢問起時,可以為他們提供參考。另外,譯員通常要提前與講話人溝通,以熟悉其口音、講話速度等習慣,提高口譯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與東盟國家的人寒暄時,不要涉及宗教或政治話題。
東盟國家的宗教禁忌還體現(xiàn)在非言語交際上。在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家,人們的言行舉止受佛教文化影響較大,如見面問候行合十禮,站立時忌諱雙臂交叉在胸前等。在與馬來西亞人交流時,除了禮貌性地握手之外,最好不要有其他身體接觸。在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左手被視為不潔,因此,在一同進餐或遞東西時,如果講話人或譯員需要用到左手,譯員務必要對馬來客人說聲“對不起”。而老撾人認為腳是最不潔凈的,忌諱用腳去觸碰物體。
(一)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
對于口譯者來講,跨文化意識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譯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diào)節(jié)方法,或者說它指的是口譯者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和判斷能力[9]??缥幕庾R對于聯(lián)絡譯員至關重要,聯(lián)絡譯員往往還要擔任陪同的角色,與發(fā)言人的距離較近,在進行口譯時往往會精神高度集中,并且由于口譯內(nèi)容的不可預測性,沒有經(jīng)驗的譯員心里會有些緊張,這時如果平時沒有經(jīng)過跨文化意識的訓練,在口譯過程中譯員就很可能將內(nèi)容直譯出來,沒有經(jīng)過跨文化思維的處理,從而影響口譯質(zhì)量,甚至會引起對方誤解或不快。這要求譯員在平時訓練時,要有意識地思考自己的譯文或源語是否符合目的語的文化習慣、是否能被對方理解和接受。在口譯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對方的表情,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往往能表達一個人的真實感受。當對方面露疑惑時,譯員應立即回想是否已將文化背景交代清楚,并可以在當時或談話結束后向對方詢問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再向其解釋。
(二)提高自身文化知識
只有充分了解本土和外國文化,才能更好地輸出對應的、符合譯入語文化的譯文。如果一個譯員無法“吃透”話語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他譯出的內(nèi)容往往是不忠實的或讓對方捉摸不透的。聯(lián)絡口譯通常發(fā)生在日常交流的場合中,而文化無處不在,一個手勢、一件衣服背后都蘊含著文化。譯員可以通過書籍、網(wǎng)絡等途徑了解東南亞國家的歷史以及現(xiàn)代的日常生活,還可交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朋友,請教有經(jīng)驗的譯員等。更重要的是,要多了解本地文化,本地人講話是離不開本土文化的。目前,很多廣西的學生聯(lián)絡譯員對于廣西本土文化知之甚少,東南亞客人來到當?shù)刂?,通??释私猱數(shù)氐奈幕?,為了避免遭遇本土文化的問題“一問三不知”的窘境,聯(lián)絡譯員需要了解當?shù)氐闹饕幕艣r和文化活動,如在廣西就一定要了解壯族的特色節(jié)日、12個世居民族等。譯員只有真正了解了文化,才能夠用語言正確地表達出來。
(三)模擬真實場景、鼓勵學生參與口譯實踐
口譯課堂無疑是大多數(shù)學生接觸口譯培訓、學習口譯技能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模擬真實的口譯場景使學生學以致用,而不是一味地對著書本做翻譯。教師使用“三角對話口譯”、模擬領導人會見、模擬商務會談、模擬記者招待會等有效方式可以加強學生包括跨文化交際技巧在內(nèi)的口譯技能[10]。在聯(lián)絡口譯中,譯員與雙方講話人是面對面交流的,有時手勢、表情等非言語交際可以表達出更好的效果,而在模擬場景中,學生會更好地意識到譯員是雙方的溝通者,而不是語言轉換的機器。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儀表儀態(tài)、非言語交際能力等。教師可以邀請有過聯(lián)絡口譯經(jīng)驗的老師、學生、譯員等分享經(jīng)歷,從而設計出真實多樣的場景供學生發(fā)揮、練習。
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大膽參與口譯實踐。目前,就廣西而言,中國—東盟的各領域合作論壇都對聯(lián)絡譯員有需求,但是如何鼓勵學生從課堂走出去,真正參與實踐,是教師需要思考的。通過實踐,學生譯員可以親身感受東盟英語的不同口音、說話習慣、文化行為以及交際禮儀,總結歸納來自同一地方講話人的特點,同時也包括本地區(qū)講話人的特點,但切記不要形成刻板印象。在每次實踐之后,不僅要總結講話人的說話特點,還要特別記錄下自己沒有把握翻譯正確的詞、概念、文化常識等,以便提高下次實踐的口譯質(zhì)量。譯員必須通過在實踐的成功和失敗中總結經(jīng)驗,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口譯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皩嵺`”的最好辦法當然是進入異族文化,與異族文化成員進行面對面的交際。因此,廣泛的交際是無可避免的,就廣西而言,不少高校都有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高校生在平時可以多尋找機會與他們交流,以加強對東南亞文化的了解。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將主動、鮮活的原語材料變?yōu)閷嵺`的對象,再與原語材料進行對比、總結,這同樣是一種實踐。
在中國—東盟交往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聯(lián)絡譯員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一名合格的聯(lián)絡譯員必須具備處理跨文化交際障礙的能力,這需要譯員積極培養(yǎng)自身跨文化意識,充分了解本土和外國文化,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并在學習與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口譯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并鼓勵有能力的學生參與實踐。
[1]波赫哈克.口譯研究概論[M].仲偉合,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2:168.
[2]詹成.聯(lián)絡口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3.
[3]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7.
[4]Kondo,M,H.Tebbl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gotiation and Interpreting [C]//Y.Gambier,D.Gile,C. Tayler.Conference Interpreting:current trends in Research.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 ins,1997:158.
[5]關熔珍.東盟十國英語語言變體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72.
[6]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論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24.
[7]劉明閣.跨文化交際中漢英語言文化比較研究[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23.
[8]詹成.論口譯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6):78-79.
[9]趙軍峰,蔣楠.論口譯者的跨文化意識[J].中國科技翻譯,1998 (5):29-31.
[10]仲偉合.口譯訓練:模式、內(nèi)容、方法[J].中國翻譯,2001(2):30-33.
On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Barriers for Liaison Interpreters in the ASEAN Context
ZHAO Bo-w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xi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Interpreting,more than an interlingual activity,isan intercultural activity.Interpretersare communicative"intermediaries" and cultural"mediators"in liaison interpreting,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sindispensable asbilingualknow ledge, encyclopedic know ledgeand interpreting skills,greatly influencesinterpreting quality.However,ithasbeen increasingly prom inent that liaison interpreters lac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nough to handle cultural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Through the analysison the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barriersin liaison interpreting between Chinaand ASEAN,thispaper exploresthe approacheson training liaison interpreters'intercultura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liaison interpreting;ASEA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H 059
A
1671-1084(2017)02-0083-04
DOI 10.16221/j.cnki.issn1671-1084.2017.02.019
2016-11-15
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A131);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20160007)
趙博文,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