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莉
暗夜中的心靈恐懼
——談美國小說心理哥特傳統(tǒng)的三大坐標
趙麗莉
美國哥特傳統(tǒng)是從查爾斯·布朗的哥特創(chuàng)作開始的,19世紀的愛倫·坡開啟了美國心理哥特傳統(tǒng)的寫作模式,把善惡主題和心靈恐懼結合起來,挖掘人類內心深處的掙扎。同時代的霍桑不僅延續(xù)了愛倫·坡的心靈恐怖傳統(tǒng),更注重批判狂熱的清教信仰對人心靈和靈魂的踐踏和毀滅;南方文學復興時期,霍桑的繼承者弗蘭納里·奧康納把宗教、心理、暴力的美國哥特傳統(tǒng)發(fā)揮到極致,通過血腥的死亡揭露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罪惡及人性的徹底淪陷。
心理哥特傳統(tǒng);小說;霍桑
哥特小說起源于18世紀的英國,其作為舶來品跟隨英國殖民者進入北美大陸。從早期的美國哥特小說之父查爾斯·布魯克登·布朗開始,美國哥特式小說經過北美洲本土環(huán)境的內化和新英格蘭清教主義宗教氛圍的熏陶,逐漸演變發(fā)展出獨樹一幟的哥特小說傳統(tǒng)。艾德加·愛倫·坡被譽為“第一個寫出真正的哥特式小說精品的美國作家”。他不僅繼承了英國哥特小說傳統(tǒng),更開創(chuàng)性地刻畫了由外在感官轉入內心深處的心靈恐怖,被尊為“心理哥特鼻祖”。在19世紀,美國小說的哥特傳統(tǒng)實現(xiàn)第一次繁榮之時,還有一位和愛倫·坡齊名的大師級哥特作家,那就是納撒尼爾·霍桑。他的偉大創(chuàng)作直接承啟了美國哥特傳統(tǒng)間隔百年的兩次繁榮。20世紀,哥特小說在美國蓬勃發(fā)展,逐漸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國南方哥特傳統(tǒng)”,涌現(xiàn)出威廉·福克納、弗蘭納里·奧康納等偉大作家,實現(xiàn)了美國哥特文學的再次復興。
英美文學的哥特傳統(tǒng)在中國的譯介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未被充分挖掘,“像愛倫·坡、霍桑等創(chuàng)作的大量哥特小說早期大多未加譯介,即使有一小部分被譯介過來,其哥特小說的特性都基本被忽略不計,如霍桑的《紅字》。”[1]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國內學者對哥特小說的熱情才逐漸迸發(fā),發(fā)表的有關哥特傳統(tǒng)的相關文章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有所提高。
早期的哥特小說主要是通過各種神秘和恐怖的景象、恐怖離奇的情節(jié)來渲染陰森可怕的氣氛,小說場景經常出現(xiàn)中世紀幽暗的古堡、暗黑的地道、高聳的尖頂、陰冷的石壁等;故事情節(jié)通常是:美麗純潔的女主人公遭受折磨,病態(tài)的男性行事乖張邪惡,鬼魂幽靈出沒等[2]。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哥特小說發(fā)展的重心漸漸從歐洲偏移,在美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本土哥特傳統(tǒng)也拋棄了早期哥特小說日益社會化、現(xiàn)實化的寫作風格,轉向內心和心理層面的挖掘,這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愛倫·坡。
在哥特小說的發(fā)展史上,早期的美國哥特小說背景多放在邊疆的荒原,如華盛頓·歐文的“睡谷傳奇”,故事背景有廣袤的原始叢林、幽暗的峽谷、莊園和農田等。雖然歐文把故事背景從歐洲的古堡搬到了美國西部的荒原,但仍深受歐洲和英國的哥特傳統(tǒng)影響,注重渲染客觀世界的神秘、恐怖氣氛,還取材了德國民間傳說,設置了無頭騎士孤魂出沒的情節(jié)。而愛倫·坡的小說不僅遠離了早期美國哥特文學廣闊的背景地,轉向家庭內部和家庭成員之間,還開啟了哥特小說美國特色化之路,開創(chuàng)性地“將道德探索同心理探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成為美國哥特小說傳統(tǒng)的核心[3]。愛倫·坡還成功地將哥特式小說中由渲染外部氛圍制造出的感官恐怖轉移向內在心理的探索,創(chuàng)造出一種全新的恐怖——“心靈的恐怖”(the terror of the soul)。正如他在《怪異故事集》前言中所宣稱的:“如果說在我的眾多作品中,恐怖是不變的主題,我要說明的是:我的恐怖并非德國式的,它來自心靈;也就是說,我的恐怖來自于正當?shù)脑搭^,并用其完成正當?shù)哪康摹!保?]愛倫·坡在繼承了前人的哥特寫作傳統(tǒng)的基礎上,更注重挖掘人物的心理病態(tài)和怪誕行為,突出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缺陷和本性邪惡。他強調的是營造心理恐懼和怪誕性,其恐怖感受多是精神層面上的,是苦難靈魂的暗夜夢魘,恐怖效果是由外在感官觸及心靈深處,不愧為“心理哥特鼻祖”。因此,他的哥特作品與早期哥特小說相比,呈現(xiàn)出更加陰郁、黯黑、怪誕的色調。
盡管哥特小說是在英國和歐洲產生和繁榮的,但19世紀20年代以后,美國哥特小說的發(fā)展遠遠領先于英國和歐洲,逐步實現(xiàn)了美國哥特小說的第一次繁榮。哥特小說能在美國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得益于美國特殊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歷史和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清教主義傳統(tǒng)。如果說愛倫·坡開創(chuàng)了美國心理哥特的先河,是推動哥特小說朝內在化方面發(fā)展最突出的作家,另一個把心理探索同道德探索絕妙地結合在一起、深入表現(xiàn)善惡沖突的杰出作家便是霍桑[5]。19世紀的美國,清教思想盛行。正是因為早期的清教徒具有勤奮努力、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品質,他們才能頑強地在新英格蘭殖民地艱苦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來;另一方面,他們懷著對宗教教義和道德原則的極端狂熱,絕對遵從《圣經》的教導,嚴格遵照宗教教條生活,推崇理性、節(jié)制、禁欲等,杜絕一切的世俗享樂,對秉承異端和觸犯教規(guī)者嚴厲懲罰、無情迫害?;羯R蚣彝ケ尘昂统砷L環(huán)境,受清教主義思想影響深遠。“我的第一代祖先,那籠罩著家族傳統(tǒng)的朦朧而含糊的莊嚴形象,自我記事時起就一直縈繞在我兒時的記憶當中?!保?]尤其是清教傳統(tǒng)中的加爾文主義,加爾文教義中的原罪論、命定說、有限的救贖等對霍桑影響極深。因此,他在作品中對心靈批判和道德探索比愛倫·坡更為直接和犀利,特別是深刻批判宗教信條對人性的禁錮和傷害、對世俗快樂的壓制。
霍桑的哥特作品具有濃重的清教色彩,除了有撒旦式的惡魔、虔誠的信徒和苦難的柔弱女子等人物外,還特別塑造了一批惡魔式的畸形醫(yī)生形象,突出表現(xiàn)了人在清教道德觀作用下的畸變過程和畸人的異化心理,例如《紅字》中的齊靈沃斯。加爾文教認為,人人生而有罪,唯有服從萬能的上帝,依靠上帝的救贖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因此,對于清教徒來說,科技的進步、知識的獲得和精神世界的探索都是對上帝的背叛,就像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一般?;羯€人的保守觀點使他誤讀了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和時代進步,片面地認為知識只會破壞人類的德行,用哥特手法描繪了種種神秘可怕的科技產品。例如《胎記》中,丈夫精心配置的除斑藥劑,海德格爾醫(yī)生的返老還童藥水,拉巴奇尼醫(yī)生花園里種植的毒花毒草,埃莉諾小姐惹來瘟疫之災的神秘斗篷,天才畫家創(chuàng)作的能預言命運的畫作和工匠雕刻的會飛翔的蝴蝶等等,刻意夸大了科技進步帶來的人心不古,把人性的墮落和罪惡主要歸結于科技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
霍桑作品中不僅遍布陰郁恐怖的外部環(huán)境,如地牢、絞刑臺、樹林、茅屋、閣樓等,營造出神秘可怕的哥特氛圍,還特別注重人物心理糾葛的表現(xiàn)、人性本惡的探索和對超自然力量的恐懼。小說常常隱藏了各種無法示人的謎團和秘密,就像胡珀教長的黑面紗一樣,如人類隱藏的神秘的罪惡,至死都無法袒露給世人所見。這些神秘的邪惡都暗示出加爾文信條的原罪論:人類早已墮落,人人都是罪人?;羯5膭?chuàng)作繼承了傳統(tǒng)哥特小說明確的善惡主題,更注重表現(xiàn)道德探索和心理沖突,以挖掘人類內心的隱惡為目的,用特殊的方式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罪惡,從而使人們意識到宗教教義對人類天性的荼毒和毀滅。
霍桑的哥特羅曼史在延續(xù)了愛倫·坡的心理哥特傳統(tǒng)的基礎上,突出了美國哥特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懊绹缣匦≌f中每一種‘黑暗’符碼都成為一種文化歷史的投射,它揭示了興盛外表下的民族苦難與創(chuàng)傷?!保?]霍桑成功地將美國的早期歷史與哥特傳統(tǒng)結合起來,用哥特式手法展現(xiàn)了新英格蘭殖民地的黑暗社會和丑惡人性,揭露了美國歷史上的罪惡,還原了早期歷史上美利堅民族的集體創(chuàng)傷,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20世紀初,哥特小說在美國發(fā)展極為迅速,特別是在美國南方,哥特傳統(tǒng)成為南方文學成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南方依然盛行的宗教傳統(tǒng)、莊園制度和奴隸制度,以及飽含民族創(chuàng)傷的南北戰(zhàn)爭,這里成為最利于哥特傳統(tǒng)發(fā)展的肥沃土壤,“可以說,哥特小說的美國化緊密聯(lián)系著本土的地理形勢和文化歷史變遷?!保?]南方哥特小說真正繁榮的標志是南方文藝的復興,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杰出的女性作家群體,如:卡爾森·麥卡勒斯、尤多拉·威爾蒂、弗蘭納里·奧康納、卡羅琳·戈登等。這些同時代的女性作家都生活在美國南方,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其中成就最大、聲譽最高的是弗蘭納里·奧康納,她被認為是受霍桑影響最大的南方作家,享有南方哥特“女王”之美譽。
奧康納在宗教氛圍濃厚的佐治亞洲出生并成長,這里地處美國南方的“圣經地帶”。她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對基督教義中罪與罰、墮落和救贖有著深刻的理解。她深受霍桑影響,秉承了霍桑挖掘人類內心隱惡的哥特傳統(tǒng),她通過無比暴力的恐怖場景和怪異的南方人物群像,直觀地描述了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頹廢墮落和人性赤裸裸的罪惡。她的作品始終關注宗教信仰與現(xiàn)代社會的矛盾和沖突,披著哥特傳統(tǒng)的外衣,把恐怖場景和宗教意識結合起來,真實地反映了二戰(zhàn)后美國南方的社會問題和精神危機。
和愛倫·坡、霍桑一樣,奧康納也擅長給外部世界的描寫渲染恐怖氣氛。她在作品中也喜歡設置像樹林這樣幽暗的場景,這可能和她成長的南方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美國南方是農業(yè)區(qū),植被豐富,叢林遍布,而小說中黑暗中的樹林更充滿著神秘色彩和死亡氣息?!逗萌穗y尋》中,老祖母一家發(fā)生車禍的地方就在一片樹林旁,而那片黑洞洞的樹林則成了她的兒孫葬身之處,他們就是被“不合時宜的人”一伙拖到樹林中槍殺的。《善良的鄉(xiāng)下人》中推銷《圣經》的曼利·波因特和孤僻的女博士赫爾珈幽會的地方也是樹林。樹林的意象耐人尋味,和《紅字》中幽暗陰郁的樹林一樣,這里似乎隱藏著無盡的罪惡,充滿了神秘和恐怖色彩。
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奧康納和霍桑一樣,對原罪論和救贖觀深信不疑,因此,死亡與救贖是理解奧康納哥特作品中宗教意識的關鍵。她曾說:“我是個天生的天主教徒,而死亡一直是我想象的兄弟,它總是給我們一點有關死亡的消息?!保?]在奧康納看來,長久以來,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基督教體系的價值觀已完全崩潰。當代的美國社會已陷入墮落的深淵,到處充斥著物欲橫流、信仰缺失、道德淪喪,人們已失去自我救贖的任何可能性,唯有暴力和死亡才能喚醒人們麻木的神經和知覺,而死亡并不是結束,而是救贖的開始。
在《好人難尋》中,越獄逃犯“不合時宜的人”和同伙在路上偶遇了老祖母一家,素昧平生,寥寥數(shù)語,就槍殺了老祖母一家六口。很明顯,“不合時宜的人”被描繪成一個濫用暴力、反社會的畸人形象,是現(xiàn)代西方社會人格遭到扭曲的畸形兒,“不合時宜的人”是社會的“破壞者”[9];同時,他也是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失序的受害者,有著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其精神和心靈都受到了不可治愈的創(chuàng)傷,成了一個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異化者。對于處在信仰缺失的精神荒原中的他來說,是無法獲得自我救贖的,只有暴力和死亡才是獲得救贖的開始。和霍桑一樣,奧康納也在作品中讓異化者在最后的關頭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獲得了頓悟。像《紅字》中,牧師丁梅斯代爾在絞刑臺公開懺悔:“我們曾一度忘了上帝的存在,我們曾一度冒犯了各自的靈魂……上帝洞察一切,并寬容無邊。”[10]“不合時宜的人”在殺人之后,意識到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真正的樂趣,只有無聊和荒誕。作者認為如果他曾感受到上帝的恩慈,或許就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了。
奧康納作為后來者,延續(xù)和拓展了前輩們的心理哥特小說傳統(tǒng),通過南方的叢林繼續(xù)譜寫著恐怖和怪誕的主題,用宗教和哥特的外衣包裹的故事給人們以警示;但奧康納的敘述方式與前輩相比,更為冷漠、直接,不加任何修飾,他讓故事中的人物自行表現(xiàn),讀者自己辨別和判斷,同時,他的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血腥和暴力,可能引起部分人的反感?!霸谶@些暴力與死亡后面,她追求的是道德意義,即通過暴露人性之丑惡來呼喚宗教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的回歸?!保?1]正是她獨特的哥特手法描繪出南方傳統(tǒng)徹底崩潰后,人們精神世界的危機,是對癥南方社會問題和精神危機的苦口良藥。
美國哥特傳統(tǒng)是從查爾斯·布朗的哥特創(chuàng)作開始的。19世紀的愛倫·坡開啟了美國哥特傳統(tǒng)心理化、內向化的寫作模式,把哥特傳統(tǒng)的善惡主題和心靈恐懼結合起來,挖掘人類內心深處的掙扎,揭開人性中不愿示人的隱匿罪惡。霍桑繼續(xù)了愛倫·坡的心靈恐怖傳統(tǒng),加上對清教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他更注重批判狂熱的清教信仰對人心靈和靈魂的踐踏和毀滅。霍桑開啟了美國哥特傳統(tǒng)的心理、宗教、黯黑交織的寫作傳統(tǒng),突出了新英格蘭清教信仰在美國哥特傳統(tǒng)發(fā)展史上的歷史地位。清教主義是美國社會和文化中最強大的思想基礎,影響深遠,是促進美國哥特傳統(tǒng)本土化的強大武器。美國南方文學復興時期,弗蘭納里·奧康納被譽為霍桑傳統(tǒng)的最偉大繼承者,她把宗教、心理、暴力的哥特傳統(tǒng)發(fā)揮到極致,通過血腥的死亡揭露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罪惡及人性的徹底淪陷。奧康納是這樣解釋她作品中充斥的暴力和死亡細節(jié)的:“對于那些聽覺不靈的人,你得大聲叫喊,而對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圖畫得大大。”[12]正是這些在美國本土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哥特作家,融合了心理、宗教和恐怖的元素,借助了哥特傳統(tǒng)寫作的震撼力量,揭露了美國社會不同時期的黑暗現(xiàn)實和人性隱藏的罪惡,提醒人們時刻銘記和反思美國歷史上的民族創(chuàng)傷。
[1]於鯨.英美哥特小說與中國[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4).
[2]劉文洋.拉帕西尼的女兒的哥特色彩[J].長春大學學報,2013,23(3).
[3]霍桑.霍桑哥特小說集[M].伍厚愷,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8.
[4]POE E A.Tales of grotesque and arabesque[M].Philadelphia:Lea and blanchard,2009:1.
[5]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tǒng)[J].外國文學評論,2001(2).
[6]LATHROP G P.A study of Hawthorne[M].New York:AMS press,1969:13.
[7]羅昔明.哥特小說美國化之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1).
[8]弗蘭納里·奧康納.兩個問題的回答[J].機智,1959(3).
[9]龍躍.來自精神荒原的靈魂寫實:奧康納《好人難尋》的主題意義與宗教思想探討[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5).
[10]霍桑.紅字[M].陳嵩,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2:140.
[11]劉玉紅.美國南方哥特小說的現(xiàn)代精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1).
[12]ELMER J,GODDU T A.Gothic America:narrative,history,and nature[M].New York:Columbia UP,1997:41.
I106.4
A
1673-1999(2017)12-0084-03
趙麗莉(1981—),女,碩士,蚌埠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2017-09-27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美國清教主義精神文化指向研究——以霍桑的《紅字》為例”(113052015SK1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美國夢和中國夢比較研究——以《了不起的蓋茨比》為例”(SK2015A399)。
(編輯:王苑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