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
【摘要】作為在二語習得和教學領域影響深遠的語言學家,克拉申最重大的成果是提出了完整的“監(jiān)控模式”理論,闡釋了自己對二語習得機制的理解,這一理論至今影響廣泛。本文主要討論克拉申的“輸入假說”并且探討其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高效應用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克拉申 輸入假說 大學英語 口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85-01
一、引言
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了“監(jiān)控模式”,而這一理論是在二語習得理論領域第一次提出的一套完整理論,并影響深遠。輸入假說是其“監(jiān)控模式”中一系列假說之一,這五種假說涵蓋了二語習得的整個過程,并對二語習得的機制做出了詳細的解釋。輸入假說向人們解釋了語言習得的發(fā)生機制:克拉申認為,習得是在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的基礎上形成的;輸入之所以能夠被理解,是因為有語境的幫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問題上,他強調的是外部語言環(huán)境,即語言習得離不開語言輸入。
輸入假說是其整個習得理論的核心,也是對自然習得順序假說的補充。該假說認為,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最佳語言輸入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其目的是為了使習得者在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得到渲染和熏陶。第二,輸入應該是能夠理解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保二語習得者的學習興趣。第三,輸入應該是有趣而密切相關的。這一點涉及到習得者的心理因素。它是建立在習得者能夠理解的基礎之上并且能夠刺激學習者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口語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現(xiàn)狀
兒童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并靈活運用母語,正是由于大量的語言輸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這些外部語言的渲染都是以口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毋庸置疑,口語在習得母語過程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同樣如此。目前很大一部分口語教學方法都強調口語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以交流來提高外語水平的重要性。在口語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僅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也鍛煉了理解語言能力??谡Z的教學并不單一只為語言的流暢性服務,同時也可以加強語言的準確性,比如某些語法規(guī)則應用的正確與否,不同場景下用語的區(qū)別,外國文化的理解以及語音語調的正確性等等。
雖然口語教學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但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口語教學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口語教學材料選擇不適當。前文中提到合適的語言輸入必須是大量的,而且可被理解的材料,這需要在材料的選擇上更注重受眾群體的差異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受眾都有相同的英語水平,材料難度并非適合所有人,最終導致輸入效果的差異。同時,輸入材料可能與學生的實際認知狀況完全背離,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也無法成功達到輸入假說的理想效果。其二便是學習者的被動性,同樣可能是由于輸入材料選擇的不適當,導致了學生理解困難無法主動習得語言而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學習動機的缺乏,這包含著更多的個體差異性因素,同樣也會導致輸入低效。
三、如何成功將“輸入假說”應用到大學英語口語教學
首先是材料選擇的合理性。關于輸入材料的難度和數(shù)量, 克拉申(1982)提出了選擇合適的言材料的標準:“可理解性”。即難度略高于學習者當前水平的輸入最易為學習者所“關注”。他本人用了大量的教學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只需可理解輸入無需輸出就能發(fā)展口語能力。輸入既要量大,又要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習者習得成功。根據(jù)這一理論,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首先需要確定學生對于輸入材料的理解程度,在授課初期就應該對學生的口語水平有深入了解,并據(jù)此調整輸入材料的難度。
其次是輸入過程的技巧性。周衛(wèi)京(2005)采用微變化實證研究方法,探究了二語習過程中語言輸入模式對口語產(chǎn)出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聽覺輸入對口語流利度的提高影響更大; 視覺輸入對口語準確度和復雜度的提高促進作用更大。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應當超越傳統(tǒng)的聽說捆綁的單一輸入,合理結合文字閱讀與視覺輸入。另一方面,在兩個不同階段的輸入中間應有適當?shù)你暯?,如導入活動。在某個材料的輸入前,可以適當介紹其背景知識,這樣的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材料并且有話可說,使材料成為真正的“可理解性輸入”。
第三是輸入必須與輸出相結合?;顒拥倪x擇也應該使用口語陳述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聽與說的結合能幫助學生提高對于輸入內容的理解能力,同時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英語口語教學過程由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組成,參與會話者需要快速地對語言信息篩選加工,即詞匯選擇,句子構架等,輸出的過程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技能和速度。在克拉申的輸入理論基礎上,將輸出活動與輸入結合,能更有效鍛煉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第四是必須要有適當?shù)腻e誤分析。錯誤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無法避免,而錯誤分析是提高語言能力的途徑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暗示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出現(xiàn)的錯誤,暗示性的錯誤分析可以有助于學生對于正確表達的自我意識并且能夠避免以后在同樣情況下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如習慣性錯誤或者學生無法在情景暗示中自我修正時,教師有必要給予提示和修補措施,同時也要注意修正的方式和時機。在以下三種情況下,教師有必要提出修正:第一種情況是錯誤影響到交際的順利進行時,對于不影響交際的微小錯誤可以不必糾正以免影響整個交際;第二種情況是語言偏差性質的錯誤,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語言形式,嚴重的語法形式錯誤需要指出;第三種是交際活動主題有關的錯誤,如果這次的口語活動是圍繞著某一個語言點展開,目的是練習,那么有關這個語言的小錯誤也必須指出并修正。
四、結語
語言輸入與口語教學密不可分,互為一體??谡Z是語言輸入的最佳形式,語言輸入的適當又關系到口語教學的成敗,進而影響學生習得語言的效果。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既是語言環(huán)境的制造者,也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應當懂得如何選擇合適的輸入材料以及正確地指導學生的口語活動引導學生交流順利進行,并且在必要的時機必要修正和指導,才能切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um Press. 1982
[2]Rebecca Hughe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Speak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3]Wenquan Wu. The Application of Input Hypothesis to the Teaching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of College English. [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0
[4]張洪武,馮有貴. 最佳語言輸入和口語教學[J].外語教學. 1999
[5]周衛(wèi)京.語言輸入模式對口語產(chǎn)出的影響[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