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寶俊
科學課堂教學現狀及改革新趨勢
曾寶俊
隨著2017年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正式頒布,目前使用了16年的2001版《課標》正式退出歷史舞臺。16年是一個不短的時間,在這16年中,我們國家的科學教育、科學課堂、科學教師有了哪些明確的認識,還存在哪些不足?隨著新《課標》的頒布,未來的科學課堂將呈現一個什么樣的質態(tài)?在本文,筆者將從科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和未來科學課堂的趨勢試作闡述。
1.關注了活動設計,滲透了教材開發(fā),但僅局限于傳統內容。
在新課改伊始,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老師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科學課是由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周圍環(huán)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課就是去參加、去經歷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活動。這個理念一提出來就得到認可,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更是深入人心。現在的科學課堂基本上都關注活動的設計與打磨,這些活動大多是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目前,小學科學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探究活動內容,科學課的課堂教學大多也是以教材內容為主。有許多探究內容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有相關探究活動,只是略有異同。很多教師對教材進行有利于學生探究的合理重組研究,提出適合本地區(qū)、本學校學生探究的教材處理策略。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科學課是開放的,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僅靠課本活動和課堂教學是不夠的。學生在生活中會有許多感興趣的探究問題,在科學探究的初始階段,教師的引導作用就是“催化劑”,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充分挖掘兒童對這個世界的生活經驗和個人體驗的潛在學習資源,鼓勵兒童互相啟發(fā),盡可能地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在這些方面科學教師所做的功課就顯得有所欠缺,所拓展的內容大多局限于教材范圍之內而非學生的生活領域之內。
2.關注了科學探究,滲透了工程實踐,但僅淺浮于表面動手。
目前,工程實踐與科學探究已成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兩面大旗,新頒布的《課標》更是新增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學習內容,這種理念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在沒有深刻領會其中的含義的情況下,有的教師認為凡小學科學教學必有活動、必有探究,只要制作就是工程與實踐,于是科學課堂刮起了一股盲目的“STEM”之風。但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在熱熱鬧鬧的活動結束以后,頭腦依然是一片空白,他們在知識和能力上并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
在第12屆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中,我發(fā)現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主要表現為活動有余而思考不足。學生其實并不知道如何去探究,他們對實驗材料充滿了好奇,還沒有等到探究活動的開始,課堂就到處充滿了尖叫聲、嬉笑聲,好不容易安靜了下來,不到一分鐘,又被某個同學的尖叫給打斷,整個探究的過程是此起彼伏,熱鬧非凡。在實驗之前,學生對于要探究的問題及注意的事項、實驗的關鍵因素等根本沒有心思去思考,有的組做了半天,竟然不知道為何要觀察;有的組不知道變量是什么;有的組用的材料也是大小不一或左右兩邊的數量不等,這樣的結果最終當然只能是草草收場。整個過程教師不慍不火,表面上是很和諧,可是學生不能真正把握探究的要領,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和諧與高效的探究。
3.關注了科學精神,滲透了科學本質,但僅停留于標簽亮相。
在科學課上如何培養(yǎng)科學精神,體現科學本質,一直以來都是科學課堂的核心問題??茖W精神的培養(yǎng)和科學本質的教育體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二是學生的思考要符合邏輯;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但在課堂實際的操作層面,很多教師并未把這種理念具體到探究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指導上,僅僅停留在 “貼標簽”和“走環(huán)節(jié)”上。
1.強調開放式情境創(chuàng)設,從良構情境到劣構情境的轉變。
美國學者喬納森提出了劣構情境對于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問題。目前,我們科學教材里大多數的問題和任務屬于“良構問題”或者“良構情境”,良構問題情境指向單一:問題單一、解決問題的路徑單一,最終的答案也單一。究其原因其實是教師的“好心”去除了所謂的干擾因素,為學生的探究搭起了“支架”,學生可以順藤摸瓜。實際上,在喬納森看來,那是“緣木求魚”,和真正的學習南轅北轍。因此,喬納森提出了劣構問題情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所謂的劣構問題 (illstructured),也稱定義不完整(ill-defined)的問題,是指具有多種解決方法、解決途徑和少量確定性條件的問題。這些條件不僅不易操作,而且包括某些不確定性因素,如哪些概念、規(guī)則和原理對求解方法是必要的?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哪種解決方法最為合適等等。劣構問題是日常實踐中的常見問題,一般存在或產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劣構問題的求解可能需要整合不同內容、不同領域的知識,有多種解決方法,很難有統一的答案,比如解決污染問題可能要涉及數學、科學、物理和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但是,劣構問題因為與日常生活實踐密切相關,趣味性強,對學習者有很大的挑戰(zhàn)意義和表現空間。
2.強調學生情感的參與,從身體參與到情感參與的遞進。
我在一次講座中提出了兒童課堂參與的三重境界:身體的參與、思維的參與和情感的參與。這個觀點起源于一本書,書名叫《學習樹:系統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新思維》,書中有個觀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都經歷了9個層層遞進的過程。無論在哪一層次出現問題,都會給下一層次的發(fā)展帶來阻礙。這9個思維層次分別是:注意世界、參與世界、互動與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利用有意義的想法、邏輯思維、多因素思維、比較/灰色地帶思維和反思性思維。
兒童在課堂上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一定需要身體的參與,但僅僅是人在課堂,即身體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他們將思維注入,也就是思維的參與,他們需要面對真實情境,去解決真實的問題,需要用腦來體驗這個世界。眼睛看到的僅僅是一個客觀世界,而用心體會到的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世界。學生有了參與探究活動的經歷和體驗,情感才能豐盈,才能對周圍的新鮮事物和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利于他們形成尊重客觀事實、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和欣賞不同意見的科學態(tài)度,形成對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關系的正確認識,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終身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強調STEM素養(yǎng)形成,從單一探究到工程思維的演進。
STEM素養(yǎng)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它囊括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大領域,但STEM素養(yǎng)并不是四種素養(yǎng)的簡單組合,而是把學生學習到的各學科知識與機械過程轉變?yōu)橐粋€探究世界相互聯系的不同側面的過程。一個典型的STEM課堂的特點就是在“雜亂無章”的學習情境中強調學生的設計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美國科學教育改革的“2061計劃”指出,科學家在研究和觀察一個現象時,認為世界是可以認識的,而工程師看待這些現象時則認為這個世界是可以改造的。我們今天在城市里看到了一幢幢高樓,一座座大橋,一條條隧道,它們無不是工程的產物。因此,可以說,與數學、科學相比,工程和技術可以更為直接地影響社會系統和社會文化,影響人類事業(yè)的成功或失敗,給個人帶來直接的利害關系。直接推動社會進步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盡管每項技術背后都隱含著科學的原理。重視技術、工程教育反映了國際課程改革的一個趨勢,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技術已經成為與科學和數學并重的學科而廣受國際社會重視。
在未來的科學教室里,所有的科學老師必須遵循工程教育的三項原則:一是強調工程設計,二是強調課程整合,三是強調高階思維。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新的《課標》第一次把工程技術納入進去,強調把概念學習和實踐運用聯系在一起,這是第一次把技術和工程單獨列出并加入“內容標準”的框架中。
所以將來的STEM教育應該是由兩個方面組成:一個是單獨設置,一個是整合運用。STEM素養(yǎng)的提出實際上預示了未來科學教育的三個維度:科學與工程實踐,跨學科,核心學科。這一內容,研制《課標》的專家學者已經開始把它反映出來,希望得到廣大科學教師的重視,也希望科學課堂能夠不斷回應這種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大學實驗學校小學高年級部主任,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