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梅,盧曙光,楊 杰,黎 庶,饒賢才,李 明,胡福泉,汪正清,黃建軍
(第三軍醫(yī)大學:1.基礎部微生物學教研室;2.訓練部,重慶 400038)
·醫(yī)學教育·
醫(yī)學微生物學創(chuàng)新型教學團隊的建設*
胡曉梅1,盧曙光1,楊 杰1,黎 庶1,饒賢才1,李 明1,胡福泉1,汪正清1,黃建軍2△
(第三軍醫(yī)大學:1.基礎部微生物學教研室;2.訓練部,重慶 400038)
師資隊伍建設是大學永恒的主題。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發(fā)展最根本的資源,也是決定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1-2]。醫(yī)學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中一個充滿活力的重要分支,在現(xiàn)代生命科學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學校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醫(yī)學微生物學科的教學內容從傳統(tǒng)的《醫(yī)學微生物學》《分子微生物學》拓展到了《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生命科學綜合》《生物安全與生物倫理學》《實驗室生物安全與防護》《合成生物學》,共計7門課程。盡管在“十二五”期間,本學科已經(jīng)建設了一支整體實力較強的師資隊伍;但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仍亟需解決教師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的問題。為此,本文在對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團隊師資配置情況、存在的不足進行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該學科創(chuàng)新型教學團隊的舉措。
高質量師資隊伍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合理的學歷、學緣、職稱和年齡結構[3]。在本教研室共計23名(含軍人18名、文員5名)的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團隊中,既有國內、軍內知名的專家教授,又有在國內、軍內嶄露頭角的中青年專家,還有日益成熟的青年教員。具體的師資配置情況如下。
1.1 學歷結構 學歷是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直接反映,也是其科研及教學能力和潛力的間接體現(xiàn)。大學師資隊伍整體優(yōu)化的標志之一是每個教師均應具有本門學科的最高學位。通常而言,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反映了學歷結構的優(yōu)化程度。許多世界著名大學的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均達到95%以上[4]。目前,在醫(yī)學微生物教學團隊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共17名,為教師總數(shù)的73.91%;具有碩士學位者共4名,為教師總數(shù)的17.39%。今后本教研室將通過學習深造和制訂新進人員的博士學位要求等措施,進一步提高師資隊伍中具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
1.2 學緣結構 學緣結構反映師資隊伍的總體知識結構。學緣結構的多樣性有助于學科知識的交叉交流和思維方式的相互借鑒[4]。當前,在具有博士學位的17名教師中,獲得本校博士學位者占64.71%(11/17),獲得國內其他院校博士學位者占35.29%(6/17);具有碩士學位的4名教師中,獲得本校碩士學位者占75.00%(3/4),其他院校碩士占25.00%(1/4)。為增強師資隊伍學緣結構的多樣性,需多引進外校畢業(yè)的博士研究生、少選留本校畢業(yè)的博士生進入教師隊伍。
1.3 職稱結構 職稱結構反映了大學師資的總體水平。世界著名大學的師資隊伍中教授人數(shù)占比普遍高于50%[4]。目前,在本教學團隊中13.04%(3/23)為正高級職稱人員,副高級職稱占21.74%(5/23),中級職稱占39.13%(9/23)。可見本團隊正高級職稱比例遠未達到50%,具有很大提升空間。在保證師資隊伍數(shù)量、質量的同時,還需要特別重視教學科研輔助隊伍的建設。高質量的教學科研輔助隊伍是實現(xiàn)師資隊伍精干高效的保證。
1.4 年齡結構 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團隊的年齡構成為:35歲以下占43.48%(10/23);35~45歲占39.13%(9/23);46~55歲占13.04%(3/23);55歲以上占4.35%(1/23)。當前師資隊伍建設的側重點是35歲以下具有良好發(fā)展?jié)摿Φ那嗄耆瞬偶?5歲左右的高端人才。
2.1 確立和踐行科學合理的教師隊伍建設理念 哈佛大學認為,創(chuàng)辦一流大學至關重要的,就是要擁有最具創(chuàng)造力、最積極思考、最具智慧的師資[2]。本教研室正以全球視野、寬廣胸懷、前瞻意識、務實精神高起點建設師資隊伍。既重視師資的受教育背景和工作經(jīng)歷,又注重其真才實學;既重視師資的當前成果,又注重其未來發(fā)展的潛能;努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好、教學科研水平高、組織協(xié)同能力強、潛心培育英才、擅于國際交流合作、能夠逐鹿學術前沿的創(chuàng)新型師資隊伍。
2.2 把握好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原則 本科大學師資隊伍建設主要包括遴選教師、使用教師、培育教師和留住教師4個基本原則[5]。(1) 遴選教師是師資隊伍建設的起點:按照公平、公正、合理的標準遴選到好教師,才能為用好教師、育好教師、留住教師奠定基礎;近年來,為順應學科發(fā)展的需求,本教研室從國防科技大學引進了2名“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tǒng)”專業(yè)畢業(yè)的博士,主要負責教研室新開設的《基因組與生物信息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保證了教學質量和效果[6]。2011年,從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引起1名從事真菌學研究、思維活躍的博士畢業(yè)生,有效彌補了學科在真菌學教學與科研方面的不足。此外,近5年來,有3名本學科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博士研究生被選留在教研室,極大地充實優(yōu)化了師資隊伍力量。(2)使用教師的基本原則:量才使用原則、合理報酬原則、物質和精神雙重激勵原則。新生研討課是我國高校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自2013年始教研室派出具有深厚科研積淀的教授為新生開設了醫(yī)學微生物學研討課《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能有效地開闊新生的眼界,提高學員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3)培育教師的基本原則:長期原則、學以致用原則、因材施教原則。(4)留住教師的基本原則:感情留人原則、事業(yè)留人原則、待遇留人原則。從教研室層面,可以做到嚴格遴選教師,遴選的教師要人盡其才、放到有需要且適合的崗位,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關心教師的生活和家庭,增強教師的幸福感,做到事業(yè)留人、感情留人。
2.3 營造濃厚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增強教師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學術氛圍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一種人文環(huán)境及這種人文環(huán)境在教師身上展示出來的人文精神。濃厚寬松的學術氛圍是實現(xiàn)學科縱深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順利成長的搖籃。為此,應該努力營造民主、寬松、開放、和諧的良好學術環(huán)境;使教師在科室感受到和諧的人際關系,努力培育教師強烈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增強科室的凝聚力[7]。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iGEM)是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最高國際性學術競賽,堪稱生物學界未來精英的聚會和頭腦風暴式的科學盛宴。2016年,教研室的青年教員秉持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念,首次組織本校本科學員參加iGEM大賽并斬獲金獎,向全世界展示了本教研室、本校創(chuàng)新教育的成效。這一舉措,得到了教研室領導及學校各級機關的大力支持,為有思想、有抱負的青年教員成長營造了濃厚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增強了教師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2.4 加強教學能力培養(yǎng)和學術能力培養(yǎng),建設創(chuàng)新教學團隊 著眼教學能力、學術水平的提高,對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和優(yōu)秀后備人才實施分層次培養(yǎng)。(1) 教學能力培養(yǎng)。① 入職培訓:所有新入職的青年教師,都必須參加學校層面統(tǒng)一舉辦的“助教規(guī)范化培訓”及由西南大學開設的“青年教師崗前培訓班”,讓教師掌握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熟悉醫(yī)學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盡快完成向醫(yī)科大學教師角色的轉換。② 職中培訓:旨在普及教育教學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主要通過5種方式,第一,參加培訓,組織教員參加各級各類教育理論、教育技術、教學方法培訓班,多途徑提升教學能力。近年來,科室組織教員參加了由清華大學開辦的“全國醫(yī)學院校微課、慕課與混合式教學實踐與應用實戰(zhàn)班”、汕頭大學舉辦的“全國醫(yī)學院校教師發(fā)展高峰論壇”、學校教師成長與發(fā)展中心開辦的“微格教學法培訓班”、“自學輔導式教學法培訓班”等,極大地拓展了教員的視野,提升了教學能力。第二,派出學習,配合國家留學基金委,以及學校實施的各類骨干教師出國進修計劃,近年來教研室選派了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師出國深造,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第三,示范觀摩,每年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工作重心,組織教員觀摩教學改革、精品課程、精彩課堂及名師講堂等各方面的成果示范。第四,實行“導師”制[8],注重指導和培養(yǎng),促進年輕教員快速成長。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實行傳、幫、帶:老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導師,為青年教師制定有針對性的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為青年教師進行實時的指導,促進青年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第五,崗位練兵,通過聽課、參加集體備課、試講、擔任教學秘書、課程學習、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進行崗位練兵,切實提升教員的教學水平。(2)學術能力培養(yǎng)??剖覉猿置恐?次學術活動,課題組每周舉行1次學術活動;要求全體教員參加每年1次的重慶市微生物學會學術年會,選派教員參加中國微生物學會學術會議或全軍微生物學術會議,鼓勵骨干教員參加國際微生物學術會議;高度重視國家自然科研基金等各等級課題的申報工作,拓展渠道選送學術骨干出國留學,全方位打造交流頻繁,協(xié)作密切、跨專業(yè)跨學科的聯(lián)合創(chuàng)新團隊,在實際科研工作中提高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實現(xiàn)教學和科研的良性互動。
2.5 依托團隊,培養(yǎng)領軍人才 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是學科乃至學校的安身立命之本[5],所以,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建設是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建設要遵循學科帶頭人的成長規(guī)律,為學科帶頭人發(fā)揮作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學術環(huán)境,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學校層面的深度支持。從教研室層面來看,目前我室已擁有教學科研素質優(yōu)秀、具備海外留學背景、并具有良好發(fā)展前景的年富力強的學術帶頭人。在條件成熟時,還可通過優(yōu)秀人才引進,進一步充實學術帶頭人隊伍。同時,應有意識地給青年教師更多的鍛煉機會,幫助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順利成長為團隊的核心力量和接班人,從而使教學團隊形成梯隊,形成共同愿景、學科范式和團隊精神。這樣的教學團隊就是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愛崗敬業(yè)的師資隊伍。
[1]楊林,李慧玲.論現(xiàn)代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內部影響因素與克服途徑[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5):146-150.
[2]許勁松.研究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機制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08 (10):62-63,86.
[3]姜建明.關于高水平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09(6):41-44.
[4]劉波,戴長亮,孫趙君.完善機制保障 優(yōu)化師資配置-北京大學師資隊伍建設思考[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08(1):1-5.
[5]李志平.本科大學師資隊伍建設的四個基本問題解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3):78-80.
[6]鄒凌云,倪青山,金曉琳,等.臨床醫(yī)學8年制生物信息學課程教學的探討[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2):1428-1430.
[7]胡曉梅,汪正清,胡福泉,等.醫(yī)學微生物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醫(y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1):1108-1110.
[8]李明,申曉冬,胡曉梅,等.推行本科生導師制提升醫(y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5):774-778.
10.3969/j.issn.1671-8348.2017.09.045
軍隊專項課題資助項目(PLA112062);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資助項目(112034);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隊伍素質建設項目(633093)。 作者簡介:胡曉梅(1970-),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微生物致病機制與防治的研究?!?/p>
,E-mail:huangjianjun01@126.com。
R37,G642.4
B
1671-8348(2017)09-1288-02
2016-08-15
201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