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逍遙游》有言:“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是說近郊游和長途跋涉的糧食準備周期的區(qū)別,也揭示要達萬里長征的遠大目標,必須先做好豐厚的儲備。文化事業(yè)亦是如此,若無“三月聚糧”的厚積,何來翻山越嶺以“適千里”的薄發(f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文藝創(chuàng)作與文藝批評。文藝的繁榮恰似枝繁葉茂的大樹,創(chuàng)作與批評則如大樹之根,唯有根深滋養(yǎng),大樹方能茁壯成長。文化的發(fā)展亦是百川匯海,才能蔚然壯觀。成長與匯流過程中,難免有枝蔓雜生,污濁泛起,所以更需要我們審慎思考,勇于針砭、批評,以正本清源,存善除惡。
批評為何?正如本期“上海論壇”所言,“藝術(shù)自由之精神”是為“重建文化良知”,“是為打破規(guī)則”,兩者遙相呼應。無論是一場展覽、一次論壇,還是一場演出、一幕電影,都不應僅僅是一個個活動,它更應該成為一枚枚“攻玉之石”,由此啟引更多的想法、更多的靈感以及更重要的——更多的行動與實踐。也應重拾不懼怕目標遠大的勇氣,是為適千里也。
當前,我國文藝事業(yè)的土壤肥沃,文藝之樹正在茁壯成長。這成長的能量既是源自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脈積蓄,亦是一代又一代有志者與前驅(qū)者的薪火相繼。若對這一文化傳承的人類精神懷有敬畏之心,那么在當下我們亦當不負于前人與時代的饋贈與希冀,拿出我們的擔當、責任與行動。畢竟,在思想活躍、觀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那些文藝創(chuàng)作中價值扭曲、浮躁粗俗、娛樂至上、唯市場化等問題如雜生之枝蔓,而文藝評論也存在“缺席”“缺位”的現(xiàn)象,因此文藝批評的價值引領(lǐng)的任務更顯艱巨迫切,辨善惡、鑒美丑、促繁榮的作用更須加強。
我們需要百家之言,更需要智慧之語、真摯之言,《上海藝術(shù)評論》正是希冀提供這樣的一個思想平臺。對經(jīng)典豐碑之作的批評,不應以艱難而步阻,亦不應為免質(zhì)疑而自棄;正如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話語,在熱衷追逐效率與效益的諸多泡沫之下,我們是否應適當慢下腳步,三省吾身?
《上海藝術(shù)評論》所推出的一個個話題,它們恰似“三月聚糧”的“糧食袋”——無論是“去往從來”的雕塑系列展與論壇,還是轉(zhuǎn)型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演平臺的“大世界”、抑或是依賴新技術(shù)而“熱鬧”的諸如VR、4D電影、新媒體戲劇新型藝術(shù)形式,都不僅僅止于一頁一章的探討,更重要的是為“千里之行”的目標——當代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建構(gòu),為著人類自古以來的“通天塔”理想——通天徹地的理想作充分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