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捧文
【考點闡釋】
《語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蔽难晕淖鳛楣糯舸嫦聛淼膬?yōu)秀文學(xué)作品,有很強的文學(xué)價值與借鑒意義。文言文閱讀作為中考必考內(nèi)容,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從考點上劃分,文言文的考點主要有:①詞,包括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和虛詞;②劃分朗讀節(jié)奏;③翻譯文言語句;④理解作者的情感或觀點態(tài)度;⑤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⑥鑒賞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或表達技巧。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主要有三種形式:課內(nèi)文段閱讀、課外文段閱讀、課內(nèi)外文段對比閱讀。
【原題呈現(xiàn)】
例1.(2016·河北)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邵民瞻①為東坡②買一宅,為錢五百緡③,東坡傾囊④僅能償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與邵步月,偶至一村落,聞婦人哭聲極哀,東坡徙倚⑨聽之,曰:“異哉,何其⑩悲也!豈有大難割之愛,觸于其心歟?吾將問之。”遂與邵推扉而入,則一老嫗?,見東坡,泣自若?。東坡問嫗何為哀傷至是。嫗曰:“吾家有一居,相傳百年,保守不敢動,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舉以售諸?人。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東坡亦為愴然。問其故居所在,則東坡以五百緡所得者也。東坡因再三慰撫,徐?謂之曰:“嫗之舊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dāng)以是屋還嫗。”即命取屋券?,對嫗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還舊第,竟不索21其直22。
【注】①邵民瞻:人名。②東坡:蘇軾的號。③五百緡:五百貫錢。④傾囊:盡出其所有。⑤償:償還。⑥卜:選擇。⑦第:按一定等級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過了幾天。⑨徙倚:走過去斜靠著。⑩何其:多么。?老嫗:老婦。?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諸:相當(dāng)于“之于”。?訣別:分別。?寧:難道。?徐:慢慢地。?售:這里是“買”的意思。?券:契據(jù)。?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價錢。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聞婦人哭聲極哀 聞:
(2)東坡亦為愴然 愴然:
(3)即命取屋券,對嫗焚之 即:
(4)竟不索其直 竟: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實詞。答題時要調(diào)動平時的積累,也要考慮到具體語境,如“聞”字,結(jié)合語境應(yīng)譯為“聽到(聽見)”;還要注意固定詞語的固定翻譯,如末尾為“然”字的詞語,一般譯為“……的樣子”,故“愴然”應(yīng)譯為“悲傷(憂傷)的樣子”;也可以結(jié)合語境把單音節(jié)詞變成雙音節(jié)詞,如“即”譯為“立即”,“竟”譯為“竟然”。
【答案】(1)聽到(聽見) (2)悲傷(憂傷)的樣子 (3)立即(馬上) (4)竟然
2.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標(biāo)四處)
吾 今 日 遷 徙 來 此 百 年 舊 居 一 旦 訣 別 寧 不 痛 心 此 吾 之 所 以 泣 也。
【解析】本題考查劃分句子節(jié)奏。劃分節(jié)奏要以對文意的理解為基礎(chǔ)。根據(jù)語境,本句應(yīng)譯為“我今天搬到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據(jù)此即可準(zhǔn)確斷句。
【答案】吾今日遷徙來此/百年舊居/一旦訣別/寧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東坡問嫗何為哀傷至是。
(2)則東坡以五百緡所得者也。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文言語句要注意方法,“留、換、調(diào)、引、增、刪”是基本方法。“留”即保留古代專有名詞不翻譯;“換”即替換古代漢語有而現(xiàn)代漢語中不再使用的詞;“調(diào)”即將文言特殊句式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來調(diào)整語序;“引”即針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選用切合語境的引申義;“增”即針對文言中的省略,通過增補成分使其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需要;“刪”即一些文言虛詞無實在意義,刪去不譯。據(jù)此,句(1)中“東坡”為人名,應(yīng)保留,“何為”應(yīng)調(diào)換順序為“為何”,譯為“為什么”,“是”在這里為指示代詞,譯為“這種地步”;句(2)中“以”應(yīng)譯為“用”,“得者”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所買到的住宅”。
【答案】(1)東坡詢問老婦為什么悲痛到這種地步。 (2)就是東坡用五百貫錢所買到的住宅。
4.請用一句話概括選文所敘寫的故事。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這類題可運用現(xiàn)代文閱讀中概括文意的方法,即用“人物+事件”(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的模式來總結(jié)。
【答案】示例:蘇東坡無償退還老婦宅第。
5.從“夜與邵步月”這句話,你會聯(lián)想到《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個情境?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閱讀的拓展遷移。根據(jù)“夜”“步月”等字眼以及對《記承天寺夜游》這篇課內(nèi)文言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描述一個簡單的場景即可。
【答案】示例一:蘇軾與張懷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二:相與步于中庭。 示例三:夜與懷民步月。
例2.(2016·新疆)閱讀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心樂之 當(dāng)余之從師也
B.全石以為底 不足為外人道也
C.以其境過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記之而去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詞義。C項中的兩個“以”都是連詞,解釋為“因為”。A項,“心樂之”的“之”是助詞,補足音節(jié);“當(dāng)余之從師也”的“之”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無實義。B項,“全石以為底”的“為”是動詞,解釋為“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為”是介詞,解釋為“向”。D項,“乃記之而去”的“而”是連詞,表順承;“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而”是連詞,表轉(zhuǎn)折。
【答案】C
2.文章第一段中的“伐竹取道”能否刪去?請談?wù)勀愕睦碛伞?/p>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內(nèi)容的理解?;卮鸫祟}首先要亮明觀點——不能刪去,然后闡明理由,可從句子的前后照應(yīng)及作者的情感表達方面入手分析。作者被貶官,心情郁悶,不惜“伐竹取道”,用游山玩水來排解心中的憤懣。
【答案】不能刪去。因為與“隔篁竹”中的“隔”相對應(yīng);為了親眼看看清脆悅耳的水聲產(chǎn)生的原因,不惜伐竹開辟出道路,傳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揭示了作者在貶官后為了排解心中的憤懣,常常不避幽遠,探山玩水。
例3.(2015·福建莆田)閱讀甲、乙兩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乙]魯公治①園,欲鑿池,父曰:“無地置土?!惫熘?。或曰:“土可壘山?!惫浦?,欲行。妻曰:“不畏小兒女顛躓②耶?”公復(fù)止?;蛟唬骸爸酵ㄖO(shè)欄護之,又何憂焉?”公從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園成必添仆婦,下房不足,甚可慮也?!惫q夷③不能決,事又寢④。
【注】①治:修建。②顛躓:被東西絆倒。③猶夷:遲疑不決的樣子。④寢:停止。
1.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 和智叟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② 和智叟對比,一個擔(dān)憂,一個譏笑;③ 和智叟對比,一個熱心,一個冷漠。
【解析】本題考查對課內(nèi)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比是甲文寫作上的一大特色。文章圍繞“愚公移山”這一事件,通過愚公、愚公之妻、鄰人、小孩等人與智叟對于移山的看法的對比,再現(xiàn)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形象。根據(jù)內(nèi)容分析和題干提示,很容易填出答案。
【答案】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遺男(或:鄰人、小孩)
2.請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愚公和魯公的性格特點。
【解析】本題考查評價人物形象。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是通過其言行舉止來體現(xiàn)的。概括愚公和魯公的性格特點,首先要讀懂甲、乙兩文,弄清文意;其次是根據(jù)文意,分析兩人對事情的看法異同;最后對比提煉,概括出各自的性格特點。
【答案】愚公:抱負(fù)遠大、信念堅定、不畏艱難等。魯公:缺乏主見、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畏首畏尾、遇難而退等。
【常見題型擷英】
一、(2016·山東菏澤)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與朱元思書
吳 均
風(fēng)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fù)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zhuǎ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A.一百許里 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B.負(fù)勢競上 負(fù)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C.天下獨絕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橫柯上蔽 重巖疊嶂,遮天蔽日
2.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
3.畫線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2016·廣東)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一)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漁人甚異之 異: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
(3)欣然規(guī)往 規(guī):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記述了漁人的所見所聞,描繪出一幅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安寧的圖畫。
B.“咸來問訊”表現(xiàn)出桃花源人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說明他們與外界隔絕的時間很長。
C.文章寫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終“不復(fù)得路”,暗示了桃花源覓不可得,后來人們就用“世外桃源”來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語言簡潔生動,涉及的成語有些至今沿用,如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怡然自樂、柳暗花明、無人問津等。
(二)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出門則以一騾二馬捆書自隨。遇邊塞亭障,呼老兵詣道邊酒壚對坐痛飲咨其風(fēng)土考其區(qū)域。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發(fā)書詳正,必?zé)o所疑乃已。馬上無事,輒據(jù)鞍默誦諸經(jīng)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識。或顛墜崖谷,亦無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詣淵涵博大,莫與抗衡與!
(節(jié)選自《清朝藝苑》)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手不釋書/即書詩四句
B.若與平生所聞不合/燁然若神人
C.必?zé)o所疑乃已/懼其不已也
D.輒據(jù)鞍默誦諸經(jīng)注疏/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
5.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呼 老 兵 詣 道 邊 酒 壚 對 坐 痛 飲 咨 其 風(fēng) 土 考 其 區(qū) 域。
6.根據(jù)選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詣淵涵博大”的原因。
三、(2016·山東東營)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jǐn)?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節(jié)選自蒲松齡《狼》)
[乙]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復(fù)作。使童子燭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卑l(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捕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p>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節(jié)選自蘇軾《黠鼠賦》)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聲詞,形容鼠咬物的聲音。④蠆(chài):蝎子一類的毒蟲。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其一犬坐于前 犬:
(2)橐堅而不可穴也 穴:
(3)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 見:
(4)不能無變色于蜂蠆 于:
2.翻譯下面的語句。
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3.兩文都寫人與動物的“較量”,但有著截然不同的結(jié)局,其原因分別是什么?
4.兩文均“敘事”而“達意”,但體裁和表現(xiàn)側(cè)重點不同,試作簡要說明。
四、(2016·山東濰坊)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之齊,請其術(shù)。國氏告之曰:“吾善為盜。始吾為盜也,一年而給,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閭?!毕蚴洗笙?。喻其為盜之言,而不喻其為盜之道,遂逾垣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幾,以贓獲罪,沒其先居之財。
向氏以國氏之謬己也,往而怨之。國氏曰:“若為盜若何?”向氏言其狀。國氏曰:“嘻!若失為盜之道至此乎?今將告若矣。吾聞天有時,地有利。吾盜天地之時利,云雨之滂潤,山澤之產(chǎn)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陸盜禽獸,水盜魚鱉,亡非盜也。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鱉,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
向氏大惑,以為國氏之重罔己也,過東郭先生問焉。東郭先生曰:“國氏之盜,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p>
(選自《列子·天瑞第一》,有刪節(jié))
1.解釋文中加點實詞的意思。
(1)喻其為盜之言 喻:
(2)遂逾垣鑿室 逾:
(3)以生吾禾,殖吾稼 殖: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自宋之齊,請其術(shù)
其真無馬邪(韓愈《馬說》)
B.而不喻其為盜之道
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張岱《湖心亭看雪》)
C.山澤之產(chǎn)育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D.若之盜,私心也
義,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手目所及,亡不探也。
(2)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
4.如何理解東郭先生所說的“國氏之盜,公道也”?請根據(jù)文意回答。
【舉一反三·新題演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數(shù)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
(選自袁宏道《滿井游記》)
[乙]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②,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③魚。又北曲行紆余,睨④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cè)皆詭⑤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⑥焉。風(fēng)搖其巔,韻⑦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⑧朽,決疏土石,既崇⑨而焚,既釃⑩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選自柳宗元《石渠記》)
【注】①渴:潭名。②泓:水深的樣子。③倏:迅速,極快。④睨:斜著看。⑤詭:奇異。⑥庥:同“休”。⑦韻:和諧悅耳的聲音。⑧翳:遮蔽,隱藏。⑨崇:增長,這里指堆積。⑩釃(shī):疏導(dǎo)。?蠲(juān):使清潔,整修。
1.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標(biāo)兩處)
遺 之 其 人 書 之 其 陽 俾 后 好 事 者 求 之 得 以 易。
2.下列各組句子中“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①若脫籠之鵠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①晶晶然如鏡之新開
②如倩女之
C.①視之既靜,其聽始遠
②宋何罪之有
D.①予從州牧得之
②公與之乘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如倩女之
掠:
(2)柔梢披風(fēng) 披:
(3)昌蒲被之,青鮮環(huán)周 被: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
5.請分別指出甲、乙兩篇游記所描寫的景物及其特點。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jǐn)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dāng)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選自《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Γе邑懼?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lǐng)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jié)和親,遂為與國。
(選自《諸葛亮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恐托付不效 效:
(2)南中諸郡,并皆叛亂 皆: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2)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3.甲文中諸葛亮對先帝“由是感激”,除了“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外,請從乙文中找出一條原因。(用原文回答)
4.有人認(rèn)為諸葛亮是愚忠,為了完成先帝的遺愿出師北伐以致勞民傷財。請結(jié)合甲、乙兩文,說說你的看法。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黃岡竹樓記
王禹偁
子城①西北隅,雉堞圮毀②,蓁莽③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④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⑤,幽闃遼夐⑥,不可具狀⑦。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嗳唬灰送秹丌?,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⑩之暇,被鶴氅衣,戴華陽巾,手執(zhí)《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fēng)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注】①子城:城門之外的套城,也叫甕城、月城。②雉堞(zhì dié):城墻上矮而短的墻。圮(pǐ):毀壞。③蓁:叢生的雜樹。莽:深密的荒草。④月波樓:在湖北省黃岡市。⑤平挹(yì)江瀨(lài):意思是平視沙灘清流似乎伸手可及。挹:汲取。瀨:沙灘上的流水。⑥夐(xiònɡ):遠。⑦狀:描述。⑧丁?。▃hēnɡ zhēnɡ):棋子敲擊聲。⑨投壺:古代宴飲時的一種娛樂游戲,用箭往壺里投,以投中次數(shù)決定勝負(fù)。⑩公退:辦公歸來。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不可具狀 具:
(2)皆竹樓之所助也 助:
(3)公退之暇 暇:
(4)亦謫居之勝概也 謫: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
(2)亦謫居之勝概也。
3.本文是作者被貶至黃岡第二年,修建黃岡竹樓之后所寫。但作者卻極力描寫竹樓的優(yōu)雅、舒適,你認(rèn)為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劃一處)
遂 至 承 天 寺 尋 張 懷 民。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于”與例句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相與步于中庭
A.曹操比于袁紹
B.于廳室之東北角
C.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D.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3.作者通過渲染空明澄澈、疏影搖曳的美好境界,表達了自己怎樣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