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軍詩
【摘 要】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稱呼語使用標準和禮貌行為標準。而單就其中一種稱呼語——人稱代詞來看,說漢語的國家同說英語的國家就有其各自不同的深層含義,體現(xiàn)其各自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文化與語用對比;人稱代詞;文化內(nèi)涵
“文化和語用對比研究的成果表明,不同語言有不同的稱呼語使用標準、禮貌標準以及傳達含義的規(guī)約化表達方式。稱呼語包括官場稱謂、親屬稱謂、社交稱謂、人稱代詞等?!保?)這里,我只是主要想比較一下人稱代詞在不同的語言習俗中的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
代詞,“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詞。”(2)它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而這里只涉及人稱代詞。人稱代詞,顧名思義,起代替、指示人稱作用的詞,它分為三類:“我”(“I”賓格為“me”)、“我們”(“we”賓格為“us”)是第一人稱,“你”(“you”賓格為“you”)、“你們”(“your”)是第二人稱,“他”(“he”賓格為“him”)、“她”(“she”賓格為“her”)、“它”(“it”賓格為“it”),“他們”、“她們”、“它們”(“they”賓格為“them”)是第三人稱。雖同為人稱代詞,在起到其代替、指示的基本作用外,不同的國家,講不同語言的地區(qū),其文化內(nèi)涵有很大的差距。
從形式來看,中西方人稱代詞均有人稱、數(shù)和性的變化,而英語中的人稱代詞較之漢語又多了一層格的變化,但從內(nèi)涵來分析,卻千差萬別。
先看第一人稱“我”、“我們”同“I”、“we”的區(qū)別。同樣表示第一人稱,英文的一個字母“I”,在漢語中卻可表示太多的含義。從謙稱方面來看,可表示“鄙人”、“小弟”、“兄弟”、“學生”、“愚兄”……從尊稱方面來看,可表示“我”、“老爺”、“老子”……;至今我還記得錢鐘書的《圍城》里的一段描寫,是在三閣大學開學時,那位姓杜的教援的訓(xùn)話里說道:“兄弟我……,兄弟我……”(3)讀來不禁讓人覺得好笑,也覺察出那位教援的愚腐,從而領(lǐng)會出作者的幽默感,我想若要翻譯成英文給西方人讀,恐怕也只是個“I”罷了,真“兄弟”之意必然體會不出,那么其中那份幽默也定是要大打折扣了。
此外,在說漢語的社會里,“咱”、“咱們”、“人家”、“自己”有時也表示第一人稱,但“咱們”包括聽話人在內(nèi),因而與“我們”有別,其他的幾個詞在應(yīng)用時也常用于口語方言中,例如:當一對新婚夫婦鬧別扭時,妻子向丈夫撒嬌道:“人家剛才不是已經(jīng)說對不起了嗎?你怎么還生氣?”這里的“人家”則指自己“我”,倘若用于另外一種場合:如:已婚多年的夫婦且有一子,妻子有一天向丈夫報怨道:“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有出息,考上大學了,看咱家那兒子,唉!”這里的“人家”則代指“別人?!睉?yīng)用時我們應(yīng)注意不同語境里使用時表達的不同含義。
下面分析一下第二人稱“你”、“你們”和“you”的文化內(nèi)涵區(qū)分,在漢語方面,從敬稱角度來看,可表示“您”、“您老”、“您老人家”、“老師”、“先生”……從卑稱角度來看,可表示“你們大家”、“弟兄們”……從親近你的角度看,可表示“諸位”、“各位”……可見,簡簡單單的一個“you”在翻譯成漢語時有著這么多的含義。這與中國社會從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尊卑長幼的地位密切相關(guān)的。在說漢語的社會里,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也都有各種尊稱和謙稱之別。兒童語用習得研究的結(jié)果也顯示,中國兒童在實施某些言語行為前,如果不認“叔叔”(男性)、或“阿姨”(女性)等稱呼語來稱呼成年人,而直接說“你……”一般會受到父母的指責或糾正。而英語則直接使用人稱代詞“you”“I”或“me”。再比如:在西方國家,在家中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若在中國這樣,定被視為大逆不道,六親不認的壞孩子。另外,在西方國家,你若稱呼一位年老婦女為“小姐”,他會喜不自禁,而倘若,同樣的事發(fā)生在中國,人家會認為你太不禮貌,不分長幼,沒大沒小,而要稱之為“大娘”或“大嬸”等。
最后,分析一下第三人稱“他”“他們”與“he/she/it”的含義差距。他,“指說話者用來指稱自己和聽話者之外的某一特定第三者時應(yīng)用”。當然,在指稱第三者時,還可以采用直呼其名或使用短語等方式,但由于使用人名要受到很大限制,畢竟一個人的名字是不可以隨便地都可以叫的,尤其是在講漢語這樣的國家里,從古代到現(xiàn)代,地位低的人,總是不能直呼比其地位高的人的名字(起碼是當面),例如:向皇帝,父母,兄長……所以,相比之下,第三人稱“他”的使用范圍要廣的多。然而,漢語又不同于英語,在我們這樣一個客套的重禮儀的國度里,語辭是十分講究的。呂叔湘、江藍生曾指出“一個人在朋友家里看見他的女兒,大概不會問他”,“她今年幾歲?”而是說“令愛(或你女兒)今年幾歲?”再例如:至今在我國的某些地區(qū),夫妻雙方在直呼對方時還在用“孩他爸,孩他娘的”可見,只單單一個“他”字的含義可是極其豐富的。
綜上可知,了解中西方語言中代詞的區(qū)別,對于我們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從而加深彼此認識,促進交流合作等都有其重大意義的。漢語詞匯眾多,語意精深,內(nèi)容博雜,英語單詞簡潔干煉,易于理解,兩者均是與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分不開的,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原因而忽略了另外一方的存在或是貶低另一方的價值,只要我們能多注意,多學習,多了解各自的文化底蘊,那么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都將是人類交際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二者才能真正地成為連接?xùn)|西方文明的“橋梁”。
【參考文獻】
[1]引自《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學術(shù)期刊,2001.3)
[2]劉利,龐胱著,王寧,鄒曉麗主編.春風文藝出版社.引自《語法應(yīng)用通則》
[3]錢鐘書.引自《圍城》
[4]引自《語言學與應(yīng)用語言學》(學術(shù)期刊,2001.3)
[5]引自《當代語言學》(第3卷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