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
【摘 要】初中歷史實施分層次教學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社會需求的要求。初中歷史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具體方法是:學生分層;分層備課;分層授課;分層訓練;分層測試;分層評價。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生 分層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229-01
新課改的目標是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其著眼點和歸宿就是使培養(yǎng)出有差異的、獨立的人。因此在教學中,就要承認并正視學生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真正把新課改的精神落到實處。初中歷史分層次教學主要是指教師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針對不同學生對學習的準備、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的不同情況而設計出不同層次的、多樣化的學習策略,從而促進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有效和進步性的學習。針對以上問題,結合現(xiàn)代初中生的特點及教育工作特點,談談關于初中歷史分層教學的幾點感受。
一、初中歷史分層次教學的實施依據(jù)
前蘇聯(lián)的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現(xiàn)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qū)域被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或“最佳教學區(qū)”。分層教學正是根據(jù)學生的差異性來按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實施因材施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學生“同內容、同進度、同目標要求、同評價標準”等“一刀切”作法,致使學優(yōu)生“吃不飽”,后進生“難消化”,導致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課堂效率低。我們認為,在班級授課中實施“面向全體,分層施教”的分層教學法,把班級教學、分組教學和個別教學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克服過去班級授課制中的種種弊端,盡可能地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最充分的發(fā)展,使“不同的人學到不同的知識”、“人人都學到必需的知識”,從而達到人人有進步。
二、初中歷史分層教學的實施步驟
1.學生分層
根據(jù)學生學習水平和接受水平,跟蹤學生各個階段的測試成績制成詳表分析,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分層比例大概為3:5:2,A層學生為優(yōu)等生,各階段考試的成績一般在85分以上,特點是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yōu)秀;B層學生為中等生,各階段考試的成績一般在70—84分左右,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C層學生為潛能生,各階段考試的成績一般在70分以下,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準確找出優(yōu)、中和差三個成績等級的名單,名單確定前應事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明白分層次教學的目的,了解分層次教學的方法,并可以結合每一次考試進行流動和變化,實事求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定期地做些調整,即消除學生的心理不平衡狀態(tài),也是鼓勵進步的學生,鞭策暫時落后的學生。
為了均衡各組,分組時按名次蛇形分配。分組后,再對各組學生的男女生比例、組內學生性格等因素做適當調整,調整時不打亂各組內的結構,采用同級學生互換的方法進行調整。每組的組長依據(jù)學生成績、領導力、性格等綜合因素確定。采用組內三級聯(lián)動的管理和組織辦法,組內同一層次2人是組內互助小組,討論實行2—4—6結構進行。二人學習小組是班級合作學習的基本組織單位,組長要協(xié)調組織好本組內的各項學習活動:包括小組作業(yè)的收發(fā)與檢查,小組合作學習過程的組織與管理,互助組的開展情況,組內的各項考評記錄與匯總。
2.學習目標、問題設計分層
改變以往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要求劃一的狀況,針對同一班內不同層次,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指向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出示學習目標(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和危害。(2)林則徐采取了哪些禁煙措施?虎門銷煙的意義如何?(3)有人說鴉片戰(zhàn)爭是由林則徐的禁煙引起的。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原因)(4)講述鴉片戰(zhàn)爭中一位英雄的故事。(5)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6)中國為什么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空務勀愕母邢?。(7)歷史小論文:《我眼中的林則徐》注:2、4、5是基礎題都做,1、3、6是提升題,C層可不做要求,7題A層必做,其他層不作要求。這樣做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有成功的喜悅感同時鼓勵不同層次學生在達成本學習領域共同性目標后,選擇高一層次的目標進行學習,用不斷遞進的分層目標來引導和要求學生,使教學要求和學生可能性的關系,始終處于動態(tài)協(xié)調之中。
3.教學組織形式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體驗。新課程標準強調的行為主體是學生,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原則,改變了傳統(tǒng)班級授課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學結構,既有面向全體的“合”,也有兼顧各組的“分”,保證在一節(jié)課內既有統(tǒng)一的講解、答疑、矯正、小結,也有分組的教學、自學、合作學,還有分層次的練習和個別指導。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題、明確目標)——“分”(學習新知、鞏固練習)——“合“(反饋口授,課堂小結)——“分”(課內作業(yè),巡視指導)。
4.練習作業(yè)分層次
教師根據(jù)每課學習的重難點內容設計練習作業(yè),作業(yè)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又分為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三個不同層次的試題,每組內不同級別完成不同程度的作業(yè),選做題是綜合性的練習題。由對歷史感興趣的A組同學來完成。
總之,分層教學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融入了新課改、新理念的時代內涵,是把對學生差異的剖析、教材難易的化解二者的靈活結合,最終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達到師生互動的最佳效果,使每一名學生不僅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還能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姜宏波.新課程觀下的初中歷史分層次教學可行性探究[J].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