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涌入校園,快節(jié)奏的生活影響著學生、家長及老師。遵循最傳統(tǒng)的教學相長模式,讓課堂變成真正的師生對話,讓教師與學生靜下心來去溝通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主動,課下才能真正的去思考所學內容,并且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探討。
關鍵詞:師生對話;教學相長;良性循環(huán);學習目標;感知學生
G434
一、跟學生一起看微視頻,感知學生的各種反饋
學生在享受現代化教學設備帶來的豐富絢麗的課堂內容的同時,對于邏輯思維的鍛煉與培養(yǎng)逐漸削弱,教師與學生之間缺少了最直接的對話,因此在作業(yè)反饋中會發(fā)現,很多東西課上是講了,但是學生并沒有真正的掌握或是深入理解。例如,在進行了三次翻轉課堂教學后,我發(fā)現并不是說翻轉擴充了教學時間,使課堂變得高效,而是站在老師的角度,老師認為高效地完成了一節(jié)內容量較大的課程任務,但是對于學生來說獲得的并非全部。對于每一章節(jié)來說,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可以翻轉的,學生在晚自習期間觀看微視頻,如果微視頻的內容邏輯性過強,對于學生來說只是浪費時間,因此對于微視頻的內容越精簡越好,并且要有適當的停頓,給學生一定的緩沖與思考時間,這是我與同學生們在晚自習這個時間段一同觀看微視頻時得到的啟示。同時,在觀察學生反映的同時,我發(fā)現,觀看視頻的前三分鐘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完成導學案以及第二天的課堂反饋也是如此,因此應該把重要的內容放在前三分鐘,微視頻不宜過長,不宜內容過多,邏輯性過強。
二、學會放低姿態(tài)多與學生互動,走進學生內心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僅僅站在教師的角度,那么課堂上,教師永遠不會深入到學生中去理解學生的認知過程,也無法提煉出經典的教學模式。只有與學生站在一起,注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長,學生才有可能發(fā)覺自身的學習動力。例如,在一段時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發(fā)現有一些學生是很聰明的,但是對于簡單的考試內容卻沒有掌握。這時候與學生進行課下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次考試后要求學生寫考后心得或是反思其實是非常好的一種師生對話的過程。作為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并且進行及時的師生對話,在課堂上以及課下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如此良性循環(huán),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會在該科目上建立起信心,課堂上則會有越來越多的互動,而非死氣沉沉的課堂。
三、及時而持續(xù)地關注學生成長,堅持才能事半功倍
當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減少,長時間的忽略會導致學生對該學科缺乏學習動力,作業(yè)處于應付狀態(tài),上課跟不上等等。那么課堂上就沒有了真正的互動,這個時候再去關注學生,會耗費更多的精力,甚至無法挽回。不僅僅是課堂,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業(yè)批改詳盡程度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大批學生。學生的常規(guī)作業(yè)以及糾錯本上的糾錯過程、反思內容在一開始就應該建立起來認真的態(tài)度。只有認真的反饋給學生作為教師的評價與建議,學生才會更加熱愛這門學科,用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完成作業(yè),堅持往往是最困難的,但是堅持帶來的收獲可能是挽救更多在作業(yè)上出現應付狀態(tài)的學生。當教師開始忽略學生,學生課堂的注意力、作業(yè)的完成度以及學習熱情都會慢慢消退,當消退到一定程度后,再去關注,已經杯水車薪了。因此,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需要在師生關系建立的一開始就產生,并且要持續(xù)關注,這樣當一些學生已經上了軌道,就可以有更多的注意力關注一些進步較慢的學生。如果一開始做不到關注,那么一整個班的學生,能夠學好這門課程的學生人數不會出現持續(xù)增長的趨勢,反而會出現很多學困生,臨界生,這個時候再去關注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與其先松后緊但事倍功半,不如先苦后甜事半功倍。
四、了解學生的學習目標,關注并肯定其執(zhí)行力
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提早為自己設立學習目標的學生,學習進步更快,學習主動性更強。例如,在與一位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該學生希望以后從事IT行業(yè),但是他并不知道IT行業(yè)對學歷的具體要求,于是在與該學生的交流中決定明確學習任務,為自己的大目標制定學習目標,在短時間學生便找到了學習動力,課堂上的他注意力也集中了。再如,有一位經常在考試中,化學成績取得滿分或是全年級第一名的學生,平時他就習慣提前預習學習內容,課下習慣及時與老師溝通。在每一次考試前,他都給自己設立具體分數的目標以及允許失分的分值,這樣看似苛刻的要求,其實在考場是很有利的。由于自己設立的目標已在眼前,因此在考場上就會要求自己仔細審題,認真細心答題,反復檢查。最終當達成自己的目標時,學生會覺得比得到外界所給他的榮譽更加開心,因為這一次他實現了自己對自己的承諾,同時也堅定了信念,鍛煉出堅毅的品質。
五、教學相長,走進學生的解題思路
沒有絕對的學生,也沒有絕對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直接對話,往往會給老師帶來巨大的收獲。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習題課,切勿為了講題而講題。經常給學生機會,會發(fā)現學生的解題方法或者思路與老師的會截然不同,這是因為站在學生的角度,他們的解題過程,對大多數學生更容易接受。每一次課堂,多給學生些上講臺的機會,多些思維碰撞,會給學生以及教師帶來更多的機會走進彼此,也是教學相長的一個過程。例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止一次地發(fā)現,有些學生的數學計算速度超過老師,有些學生的解題思路異常開闊,甚至超越了課本,邏輯思維能力高超,常常令老師驚喜不已,收獲頗豐。曾經有一位師傅告訴我們,在平常的每一天的每一堂課中,令他最激動的時刻就是學生帶給他的新思路,新知識。
當多樣的教學模式走進我們的生活,教師在課堂上以及課下最該堅持的,保留的,最不該減弱的應該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這種關注引導學生與老師走進更深入的交流,為教學帶來最真實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勁夫.淺談教師關注對青少年學業(yè)成績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5(22)
[2]趙恕敏; 李淼; 紀德奎.初中生課堂需求與教師關注:現狀、問題與對策[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02)
作者簡介:
趙利,女,1989年12月,陜西咸陽,工作單位:清華附中秦漢學校,研究方向:無機化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