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它是集聽、說、讀、寫、譯、編等多項知識與能力為一體的學科。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語文能力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學生如果從低年級起就能夠在語文學習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更是能夠在其他的學科學習中起到輔助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課前預習 課上學習習慣 課后復習 課外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2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它是集聽、說、讀、寫、譯、編等多項知識與能力為一體的學科。在語文學習中形成的語文能力更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為此,筆者認為,學生如果在語文學習中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更是能夠在其他的學科學習中起到輔助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事例,從四方面詳細說一說筆者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是如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有效的課前預習。
低年級地課前預習在一開始的時候還不能放到課下進行,必須是在學生知道如何進行預習,并在課上練習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放到課下進行。筆者現在正在任教一年級的語文學科,因此,下面筆者將詳述是如何在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
預習是指學生在上課前自學有關新知識的學習過程。它是學習成功的關鍵一步。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預習就是關鍵性的問題了。筆者現在任教于一年級的語文學科。一年級的小學生就如一張白紙,教師在上面寫下怎樣的規(guī)矩,學生就會一直受到它的影響,按照規(guī)矩去做。因此,教師必須先帶著學生進行課前預習。
開學第一課,除了要講清日常的課堂常規(guī),還要帶著同學們認識課本,了解課本上的每一部分是什么內容,它的作用是什么,學生應該怎樣去學習。例如:筆者帶著同學們一起看目錄。通過對目錄的學習,同學們了解到,書上的全部內容都被有秩序的排列在目錄中,我們可以通過目錄進行檢索。緊接著,筆者就開始在課上引導學生如何進行課前預習:
1、讀懂題目。
講明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會幫助你去了解課文內容。
2、能夠流利通順地朗讀課文。
筆者會告訴學生,一篇文章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小作者傳遞給你的私人信息,只要你能靜下心來把文章讀熟,讀的通順、流利、有感情,你就能收到小作者寫給你的信息,你就能和這個看不見的朋友進行對話!一般情況下,學生聽后都會覺得十分神奇,都會迫不及待地翻開書,認真地去朗讀。這時,筆者提出要求:
(1)先認真地聽老師進行朗讀,同學們注意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根據老師的讀音自己小聲地讀幾遍。注意老師朗讀時停頓的地方,在停頓的地方做上標記。
(2)自由朗讀,要求同學們一定要聲音洪亮,在做過標記的地方注意停頓。另外,遇到不會的生字時,可以小聲地問一問身邊的同學,也可以舉手問老師,然后多讀幾遍,解決朗讀過程中出現的攔路虎。
(3)認真地聽別人讀。在自我展示環(huán)節(jié)中,一定要教會學生如何認真地聽,都聽些什么?思考些什么?我們要講清楚,在聽別的同學朗讀時,其他同學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請同學們用眼睛看著書,用耳朵聽著聲音,用大腦思考著小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同時還要標記出同學在朗讀時出錯的地方。等著同學朗讀完畢之后,舉手提醒他。當然,同學在朗讀時展現出來的優(yōu)點,我們也要快速地吸取過來。
3、在閱讀新課文時,要注意對詞語、詞組、量詞等新知識的積累。
筆者會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跟同學們一起積累新的詞匯。首先是積累新的兩字詞語和四字詞語,筆者先做示范,用“——”畫出新詞語,然后用每個新收錄的詞語說一句話,再鼓勵同學們舉手發(fā)言,用新積累的詞語說話。
其次,尋找文中有趣的句子。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講,主要是一些充滿童趣的比喻句、擬人句和一些特殊句式。第三,通讀課文后,要把對課文中不解的地方標畫下來,把問題寫下來。之后,在課上認真聽講,再一個個地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課上有沒能解決的問題,那么在課下要積極地去請教老師。
二、養(yǎng)成良好的課上學習習慣。
在學習新課之前,筆者已經陪同學生一起將新課文預習了一遍。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會非常的順暢。
在正式授課之前,筆者會向學生提出幾點要求,并簡單地解釋一下這樣做的重要性。
1、整節(jié)課要保持規(guī)范的坐姿。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我們必須把有限的能量分配給我們的大腦、眼睛、耳朵、嘴巴和寫字的手,其余的部分要保持安靜,不能再來消耗這有限的能量了。另外,把背挺直有利于對大腦提供能量,否則,不但你的背會越來越彎,你的大腦也會停止工作,這該多可怕。
2、在課上,我們不能隨便釋放自己的能量。例如:我們必須先規(guī)范地舉起手,當老師叫到自己,才能釋放嘴巴上的能量。
3、在課上,我們的大腦要不停地跟著老師和同學一起去思考和學習。當我們遇到老師提出的問題時,要先思考5秒鐘才能舉手回答。
4、眼睛看著正在說話的老師,或是黑板上正在書寫的板書,或是正在講授的課文。耳朵要注意聽老師提出的問題和同學們給出的答案。
5、及時的在書上適當的位置做好標注,注意解決自己在預習時出現的問題。因為一年級的學生還太小,所以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標注。
三、及時準確的課后復習。
在最開始的時候,筆者會留下關于復習的課后作業(yè),并說明這么做的原因,等到學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知道該怎樣去復習,都需要復習哪些內容后,老師就可以慢慢地退到后面去,不在提出具體的復習形式,鼓勵孩子去建立適合自己的復習模式。
對于課后復習,針對一年級的學生,筆者會提出以下幾個要求:
1、熟讀課文后將課文背過。在家對著爸爸或媽媽,用課上勾畫的新詞說話,仿照著勾畫的句子說話。
2、將會寫字做成生字卡片,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游戲。游戲的形式多樣,可以是看拼音填字,也可以是看字組詞等等。
四、堅持進行課外閱讀。
一年級的小學生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擴展詞匯量。課外閱讀將是一條必不可少的途徑。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先是在課上和同學們一起閱讀一些畫本讀物。然后,筆者向家長提出每天晚上必須親子閱讀1小時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夠堅持不懈地閱讀下去,筆者要求家長和學生每天都要一起記錄讀書卡片,每月一交,評出閱讀之星。同時,筆者還會定期舉辦講故事大賽,并邀請部分家長參加。同學們?yōu)榱四軌蛟诠适麓筚惿嫌芯实谋憩F,閱讀的積極性都很高。
作者簡介:崔璐(1989年11月),女,漢族,籍貫:河北省撫寧縣,學士學位,小學語文教師,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針對低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