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翔
在讀到馮鐵山教授的《詩意語文論》之前,一直有兩個問題縈繞在我的心頭:一是語文因什么而教?二是語文該怎么教?關(guān)于第一個問題,盡管當前語文基礎(chǔ)教育改革進入到了深化階段,但為“考試而教”的窠臼仍未脫離;關(guān)于第二個問題,目前中小學語文教學雖熱衷文本細讀、小組合作,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卻未見明顯提高。
這兩個問題使我很迷茫,正是在這種迷茫與困惑中,我讀了馮鐵山教授的新著《詩意語文論》。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封面所吸引,淡綠色中幾朵不知名的白花絢爛綻放,和書名《詩意語文論》交相輝映,一種詩的感覺撲面而來。這本書洋洋灑灑30多萬言,分九章涵蓋了詩意語文的含義,詩意語文情感、思維的培養(yǎng),詩意語文的意義、目標設(shè)計、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以及詩意作文教學等方面。細讀之后,我深深地為馮教授的學術(shù)素養(yǎng)之深、剖析問題之切所折服,而困擾我的兩個問題也在讀過之后迎刃而解,我深深地體會到了詩意語文的魅力。原來語文應(yīng)為“典雅語言修養(yǎng)而教”,語文可以“詩意地教”。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誠如此言,語文教材中所編選的課文都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而教師、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其心中的詩意情懷是不同的,在欣賞文本時,所產(chǎn)生的審美體驗也就不同,而這種審美體驗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就會在課堂中形成詩意共鳴場,從而激起審美意味的碰撞,達到和諧共生的詩意審美狀態(tài),而這才是一堂語文課最有價值的所在。這部著作是作者20多年的深邃思考和親身踐行體驗的結(jié)晶,文風沉穩(wěn)而厚重,觀點鮮明而理性。筆者認為其顯著特色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全書分為九章,幾乎每一章都是從邏輯上追根溯源,從發(fā)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本原處闡釋問題,具有濃厚的哲學思辨氣息,但同時又不失詩意美的表述。這種行文方式在學術(shù)著作中極為少見,足以看出作者深厚的學術(shù)功底。在每一章中,作者都會首先拋出一個大問題,然后從哲學的高度去審視這個問題,力圖剖析出問題的本來面目,接著就會從本原出發(fā)娓娓道來,直至將問題說清楚,弄明白。在閱讀完一章之后,我往往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古代先賢的名句以及一些充滿詩情的文字,讓人耳目一新。比如說語文的本體問題,作者認為語文的本質(zhì)非工具,非人文,而是言語實踐。在具體闡述時,作者首先從本體的詞源上進行分析,然后結(jié)合語言與言語的區(qū)別具體闡釋為何是言語實踐,言語實踐是什么的問題。還有作者梳理了語文命名的流變與內(nèi)在邏輯,對“詩”在字源分析的基礎(chǔ)上具體闡釋了“詩意語文”的基本內(nèi)涵,進而歸納出“詩意語文”的基本策略:情、思、理、行、語。這樣的論述,可謂是邏輯嚴密,闡釋到位。說到詩意的表述,書中不乏“一字一世界,一語一天堂”,“讓學生走在尋找言語實踐的路上,去相遇感動、相遇未曾遇見的自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等等。還有目錄中的小標題,作者往往是以對仗的方式來擬定,比如“立足詩情,復(fù)活感性,喚醒感動;立足詩思,回歸圖景,協(xié)同雙腦;立足詩理,多元對話,感悟人生;踐履詩行,涵泳吟味,實踐體驗;立足詩語,講究神韻,高揚個性”等等。這種表述巧妙地將漢語魅力與學術(shù)論述相結(jié)合,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詩意語文。
語文從獨立設(shè)科起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通過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育研究者和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努力,現(xiàn)在的語文已經(jīng)有了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馮教授的“詩意語文”學說,就是基于已有的語文教育研究理論,結(jié)合當前我國中小學語文本體論缺失,價值取向偏向工具性、應(yīng)試化等問題,并依托作者近20年的“新詩教實驗”等研究成果形成的獨有的語文教育理論。如,書中的“詩意情感熏陶論”就具體闡述了學生詩意情感培養(yǎng)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詩意語文智慧啟迪論”則具體解答了學生學習語文需要何種思維,如何培養(yǎng)的問題。全書分為九章,每章中都有相對應(yīng)的理論闡釋,具體回答了什么是詩意語文,為什么語文需要詩意,詩意語文怎么教的問題。但是,語文教學論不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而是一門應(yīng)用型的學科,研究理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dǎo)語文教學實踐活動,所以,如果語文教育研究沒有落實到實踐中,恐怕會有以空對空之嫌。語文教學理念是指向?qū)嵺`的,任何一種先進的理念,要想在實踐中得到較好的踐行,必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馮教授深諳其道,多年來,親力親為,帶領(lǐng)團隊,尤其是研究生團隊深入一線,和中小學老師一道探討語文教材詩意點挖掘、語文教學組織程序展開、語文教學詩意評價語言運用。本書就是在馮教授推行多年的“新詩教實驗”等課題的研究基礎(chǔ)上完成的,所以書中有豐富的案例供讀者參考。書中幾乎每一章都有策略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不僅有具體的操作策略分析,還有具體的案例來幫助讀者理解策略的具體操作過程。就拿第五章“詩意語文典雅語言論”中的第四節(jié)“典雅語言訓練的基本策略”來說,作者從日常教學和特色項目兩個方面入手,具體闡述了相應(yīng)策略,并在其后附上相關(guān)案例。比如田老師執(zhí)教的《孔子游春》是將教學重點放在“君子比德于水”的詩意文化品味和“泗水之春”的典雅語言訓練上的案例。這個案例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不僅讓讀者一看就懂,而且還可以學以致用。
在當前應(yīng)試教育的背景之下,語文教學急功近利,學生真正進行語文實踐的機會很少,沒有語文的熏陶,個人素養(yǎng)也就得不到提高。如何能夠讓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本應(yīng)該可以獲得的東西就成了當務(wù)之急。本書的前五章從宏觀的角度具體分析了詩意語文的含義、情感、思維、意義、語言五個方面,從而凸顯出詩意語文的歸真、求善、至美??梢哉f,從宏觀的角度具體闡述了當前語文課堂缺失了什么,學生在課堂中本應(yīng)該獲得什么而沒有獲得。這是從整個語文教學來談,那么具體到一堂課,如何踐行詩意語文呢?馮教授在書中的后四章則具體闡述了詩意語文教學目標的設(shè)計、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以及詩意作文教學的實施,從微觀的角度具體論述了如何上好一堂詩意語文課。這樣的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jié)合,能使讀者先具備一定的宏觀視野,認識到詩意語文在尋找什么,然后可從一堂詩意語文課的微觀角度,具體學習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讓語文課煥發(fā)其原本的魅力,能夠給語文教師以切實的幫助。
除了上述三個特點外,還有一個特點比較突出,就是在論述每一個專題時,作者總是秉持“并列各說,以我為主”的學術(shù)原則,將不同的甚至是與自己相悖的觀點平等對待,冷靜評說,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綜合和比較研究,闡明自己的觀點。比如在論述語文教學要凸顯誰的意義時,作者就具體評述了當前存在的文本主體性教學意義、語文教師主體性教學意義、教材編輯主體性教學意義、學生主體性教學意義四個方面,對于這些學說作者都進行了客觀的評價,并指出了其中的優(yōu)劣,進而表述了自己認為的教學意義是生成性的觀點。
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能夠受到詩意語文的洗禮,還能感受到馮教授的治學嚴謹,學術(shù)素養(yǎng)之深。在書中,馮教授20余年語文教育研究的心路歷程清晰可見,對語文教育研究的炙熱之情明顯可感。
語文因為有詩意而變得美麗,語文因為有詩意而充滿感動,語文因為有詩意而教得精彩。詩意語文將漢語表面的灰塵拭去,使得漢語的魅力重現(xiàn)課堂,讓學生在詩意語文的天地間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