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朝暉馬存娟楊建龍
“使用與滿足”理論在高校育人工程中的應用探究
段朝暉馬存娟楊建龍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傳播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其基本要義是有效傳播必須滿足受眾的某種社會與心理需求,必須注重傳播過程的互動與交流。陜西警官職業(yè)學院“鑄警魂”育人工程(以下簡稱“鑄警魂”育人工程)通過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教育(以下簡稱“雙觀教育”),重點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學習成才和立身做人問題。本文試圖從傳播學“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角度探究“鑄警魂”育人工程,以期為該工程的有效推進提供借鑒。
“使用與滿足”理論 “鑄警魂”育人工程 互動交流
美國傳播學家E·卡茲總結出“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1]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基本模式。經(jīng)由傳播實踐的不斷催化、演變,時至今日,“使用與滿足”理論已成為分析受眾選擇、完善媒介活動開展方案、實現(xiàn)傳播預期效果的重要工具,作為傳播學較為完善的理論,是傳播學史上的典范之一。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觀點:一是受眾存在著的特定的社會心理需求;二是實踐中存在可供選擇的,如廣播、電視、報紙、網(wǎng)絡等各類媒介源;三是受眾基于以往媒介使用情況,對于這些媒介能否滿足自身社會需求形成認知評判;四是受眾基于自身的認知評判,選擇特定的媒介源開始有效的媒介接觸及使用行動;五是受眾對于媒介的使用接觸效果,即自身需求是否得到滿足進行評估;六是無論受眾接觸和使用媒介源的效果如何,需要是否得到滿足,都將影響到未來的媒介接觸和使用選擇,進而產(chǎn)生對相應媒介新的主觀認知態(tài)度?!笆褂门c滿足”理論的這一模式說明,一方面,在傳播過程中,受眾絕對不只是傳播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毫無積極作用發(fā)揮,恰恰相反,受眾具有滿足自身需要而選擇媒介的主動選擇權,不僅對傳播內(nèi)容具有個體傾向性,對傳播媒介也具有選擇性;另一方面,傳播者要想獲得預期的傳播效果,就必須盡可能多地了解與滿足受眾的需求,不斷完善傳播方案。
1.“鑄警魂”育人工程實質(zhì)上是“雙觀教育”傳播的過程
“鑄警魂”育人工程所采用的方式都是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符合傳播學的一般原理,其本質(zhì)就是一種傳播,是實現(xiàn)“雙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鑄警魂”育人工程中完全可以遵循基本的傳播規(guī)律,完善“鑄警魂”育人工程推進方案,提升育人效果。因此,“鑄警魂”育人工程的傳播本質(zhì)決定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在“鑄警魂”育人工程中的重要價值。
2.“鑄警魂”育人工程這一媒介能夠“滿足”在校學生學習成才和立身做人的需求
從傳播者的角度看,“鑄警魂”育人工程力圖使用系統(tǒng)化的方法、工程化的方式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解決思想政治工作碎片化的問題,增強有效性。通過各個部門形成縝密的傳播體系,以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人文底蘊、紀律作風、心理品質(zhì)為素質(zhì)要求,以素質(zhì)教育、規(guī)劃設計、綜合集成、資源共享、常態(tài)長效為理念,適應時代發(fā)展,遵循在校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開展“鑄就警魂、立志成才”教育,探索育人工作新模式,實現(xiàn)規(guī)劃設計科學化、內(nèi)容構建體系化、教育資源集約化、活動組織精細化、監(jiān)督管理常態(tài)化、提高實效性,具有高度的組織化特征。
3.“使用與滿足”理論能夠增強“鑄警魂”育人工程的實效性
在“鑄警魂”育人工程實施進程中,通過組織各類相關活動,在潛移默化之中,使“雙觀教育”理念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中,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凝化為精神支柱與行動指南,這是“鑄警魂”育人工程最終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故而在“鑄警魂”育人工程推進過程中,關注學生、認知學生,只有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滿足在校學生學習成才、健康成長等方面的具體需求,并體現(xiàn)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注重媒介及傳播信息的時代性和多樣性,關注學生的動機與需求
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fā)展,新的媒介及信息傳播方式層出不窮,如微信、微博、witter、Flickr等,更新速度明顯加快,如信息傳播不能適應發(fā)展的潮流,傳播富有時代性的信息,及時采用新的傳播載體,僅僅依靠報紙、電視、期刊等傳統(tǒng)媒介,其傳播效果是難以保證的,是不能適應“鑄警魂”育人工程需要的。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不僅需要發(fā)揮傳統(tǒng)傳播媒介的積極效用,而且要注重傳播媒介的時代性和多樣性,充分運用一切全新的媒介傳播信息。而且從傳遞的信息來講,一方面注重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導引作用,更要融入新時代正向觀念的傳遞,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時代性和多樣性的,體現(xiàn)社會主義價值觀、人民警察核心價值理念的信息,實現(xiàn)“鑄警魂”育人工程的目標導向。
“鑄警魂”育人工程的有效推進,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個性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發(fā)揮學生輔導員——這一重要組織者對于所帶學生的熟知優(yōu)勢,關注其動機與需求。同時,組織包括專任教師、行政人員等在內(nèi)的各個傳播組織者,建立與學生的固定聯(lián)系機制,掌握學生個性的差異及思想動態(tài)。在主導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采取多樣性的、差異性的信息傳播方式,使具有不同個性的傳播受眾真正地把育人工程所傳遞的理念內(nèi)化于心,展示于行。
2.及時解決在校學生的實際問題,回應他們關注度較高的的訴求
“鑄警魂”育人工程的實施,不僅僅是“雙觀教育”及規(guī)范理念的傳播過程,更存在著如何提升活動開展效果,把握學生受眾需求的問題。要實現(xiàn)二者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有機結合,就必須解決學生受眾在參與“鑄警魂”育人工程過程中以及日常學習、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及時回應在校學生的訴求。通過展開相應的調(diào)查研究,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各方面需求,為“鑄警魂”育人工程提供清晰的實施參照,并予以及時的回應解決。越是如此,就會越有助于“鑄警魂”育人工程取得顯著的成效,也會對學院的轉(zhuǎn)型發(fā)展形成正向效應。這實際也是“鑄警魂”育人工程的邏輯起點。因為,在育人工程信息傳播中,學生受眾也有著與其他社會成員同樣的利益追求,“鑄警魂”育人工程對于學生思想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引領,并不意味著忽視和否認他們作為普通社會成員正常的利益訴求,相反,對于他們學習、生活方面的合理訴求,必須予以正面的、負責的回應。因為實踐中,人們不僅關注問題解決的結果,而且關注問題解決的態(tài)度與方式。對于“認可的給予肯定性評價,并伴隨積極的情感予以接受,不認可的則給予否定性的評價,并排斥于主體接受意識之外,或雖存留于頭腦中,但沉淀為消極的思想定式”[2]。在校學生利益訴求的解決方式如何,程度如何,將會直接影響到“鑄警魂”育人工程的實際效果。因此,必須把學生的利益訴求放在首位,無論他們是否通過一定的渠道正常反映,只要是涉及學生受眾的利益實現(xiàn),就必須要迅速、有效的回應。不僅如此,還應定期地、主動地向?qū)W生征詢意見、解釋規(guī)定和回答問題,實現(xiàn)組織者與參與者的融合、統(tǒng)一,有效推進“鑄警魂”育人工程的實施。
3.注重組織者與參與者的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雙向互動
在傳統(tǒng)思想道德教育實踐中,師生之間并不是平等的關系,而是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信息傳遞方式更多變?yōu)閱蜗虻墓噍敽驼f教,學生的主動權和能動性受到嚴重束縛,致使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在“鑄警魂”育人工程實踐中,“灌輸”的方法固然不可或缺,但要使“鑄警魂”育人工程取得良好效果,也必須吸收借鑒“合作教育”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合理內(nèi)核,倡導這種平等的、積極的合作交流理念,使組織者與參與者在平等的信息傳遞情境中,實現(xiàn)正向信息的傳遞和精神層面的價值交流,賦予師生關系以新的狀態(tài),代之以人格平等基礎上的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互動交流,使“鑄警魂”育人工程展示出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姿態(tài)。
綜上所述,在開展“鑄警魂”育人工程過程中,要遵循借鑒這一傳播學的重要理論,完善“鑄警魂”育人工程的目標引領、路線規(guī)劃,注重教育雙方的互動與交流,及時回應在校學生的訴求。這樣,“鑄警魂”育人工程才會形成內(nèi)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成為在校學生精神生命延伸與拓展的有力推手。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第168頁。
[2]胡凱:《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第211頁。
作者單位:陜西警官職業(yè)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