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道德沖突情境下的道德選擇探析
王鳳
南京郵電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qū)域的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和接受文化的差異,使得在道德沖突下,如何選擇才是正確的、道德的,似乎成為一個難題。在價值多元化、文化多樣性的今天,人們無法找到一種普遍認可、能解決各種矛盾沖突的道德理論。那么在道德沖突下,我們是否可以找尋一種最優(yōu)的道德選擇,因此我們需要追本溯源,從倫理學的各派理論學說中,分析各自的特點和優(yōu)勢、考察和評判它們在解決道德沖突中獨特的優(yōu)越性。
理論流派;道德沖突;道德選擇
道德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內(nèi)化于個體信仰,得到大家普遍尊重認可并流傳下來的一種處世之道、行為規(guī)范。甘紹平在《倫理學的當代建構》一書中指出,道德概念的第一層面:道德的形成是為了調(diào)節(jié)和規(guī)范族群、部落中各成員的利益和行為規(guī)范。陳真教授在談到道德時,把習俗看成是道德的一個重要的意義之一。他認為道德和習俗實際上有一些緊密的聯(lián)系。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流傳下來的,絕非偶然發(fā)生而是被人們接受多次發(fā)生的行為,而道德就是人們按照習俗選擇的結(jié)果。
道德是人們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那么道德是否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普適性,答案是否定的。道德和沖突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面對一個與我們內(nèi)心的道德信仰相悖的問題,才會產(chǎn)生沖突。大部分學者認為,道德沖突一般出現(xiàn)在特定的情況下,行為主體必須做出抉擇,但是無論行為主體做出何種選擇他都會違反某一道德原則和要求。雖然他并不是有意為之,但是他做出的選擇畢竟是不道德的,這種選擇讓他陷入了兩難境地。譬如科爾伯格在道德兩難中講述了海因茲偷藥的難題。海因茲的妻子生病了,命懸一線,唯一能救妻子的辦法就是本城一個藥劑師發(fā)明的藥,海因茲不想眼睜睜地看著妻子死去,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撬開藥店的門,為妻子偷了藥。海因茲到底該不該偷藥呢?不偷,妻子死;偷,又是不道德的。這就是選擇與意識發(fā)生了矛盾。
道德沖突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無法規(guī)避,但是道德選擇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學術界對道德選擇理論研究頗多,在這里僅引用兩種普遍的觀點。馬向真認為道德選擇是人們在各種可能性之間或在某些矛盾沖突情況下,所做的善惡選擇或不道德價值的選擇。何建華認為道德選擇是人們根據(jù)一定的道德理想、原則和規(guī)范在道德關系中進行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這些解釋都突顯了價值性在道德選擇中的地位,是人們根據(jù)自我道德意識支配選擇的。人從出生開始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身邊環(huán)境、文化的熏染和教化,人們的思考方式、行為選擇有很深的文化印記,面對道德沖突,吸收各學派的理論,用融貫主義的方法,讓單一的原則處于彼此和諧支撐的狀態(tài)。
我們所談到道德理論,都是因為這種理論能讓我知道如何分辨善惡,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道德選擇和評判標準成千上萬,各種道德哲學理論也是眾說紛紜,在面臨道德沖突,這些道德哲學理論又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
義務論認為,一個行為的對或錯,不是完全決定于行為所造成的結(jié)果或目的,而是取決于行為本身所具有的性質(zhì)和特點。康德是典型的義務論代表,康德認為我們做任何事都是要出于善意志,這樣的行為才是道德的有價值的。放在道德沖突的情境下,也就是說你的選擇是絕對來源于你善良的內(nèi)心,并且這件事不和你好惡、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與結(jié)果的好壞無關。出于這種絕對善意志的行為才是有價值的。如果按照康德的理論,那么上面我們所談到的海因茲偷藥,是絕對不能允許的,雖然我們認為是情有可原,但海因茲偷藥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個起因就是不道德。顯然康德的絕對意志,有點不近人情,無法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
康德義務論最大的貢獻在于強調(diào)人的尊嚴及其被尊敬的權力,重視個體價值原則??档掳讶丝醋魇抢硇缘拇嬖谖铮匀俗陨碜鳛槟康亩皇枪┮庵纠玫墓ぞ???档抡J為,人的行為無論是對自己還是他人,都要把人看作目的,一切道德法則和義務要求都要為了人本身。這是給我們提供了一條價值原則,以人為本,不因個體的社會地位、特殊才智、成就區(qū)別對待,每個人都要被尊重,每個人的利益都要得到保護。
功利主義是典型的目的論代表,不在于強調(diào)是出于善還是惡的本意,而是看這個行為造成的后果的好壞。邊沁無疑是功利主義眾多思想家中最引人注意的,他的思想確立了功利主義的基本框架,后者的發(fā)展與其一脈相承。功利主義提出了苦樂原則,以后果是否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行為主體的快樂為目標?!白畲蠖鄶?shù)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原則的提出是,是否讓最大多數(shù)人受益是衡量善惡的標準。從功利主義的原則中,我們似乎可以簡單歸納出一條適用的行為準則“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在大部分情況下,直接的道德責任是優(yōu)先于間接或長遠的道德責任,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等等。
功利主義的這些原則中,為我們解決矛盾沖突提供了可取之處,如果按功利主義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來說海因茲偷藥是正確的,因為結(jié)果獲得了兩個人的幸福。在對待這件事的結(jié)果上和康德的人是目的做法一樣。但快樂計算原則上說,如果海因茲和妻子偷藥后得到的快樂感沒有海因茲不偷藥劑師獲得的快樂感多,那是否可以判斷海因茲的行為是錯誤的。顯然靠我們公平的道德直覺會認為簡直是無稽之談。功利主義這種計算快樂的方法過于簡單化??鞓肥侨说囊环N感受,對同一件事每個人感受快樂的程度不一樣,把快樂量化,是不具有道德判斷的。在對待功利主義提出的原則上,我們要仔細考量,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解決具體的道德沖突時,權衡哪一條原則更適合解決這個難題。
契約主義是近代以來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盧梭?;舨妓怪鲝埨妫蹇酥鲝垯嗬?,盧梭主張自由。三人的側(cè)重點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認為簽訂契約是為了保障個體的基本需求?;舨妓箯睦鎸用骊U述,他認為人都是利己主義者,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搶奪資源發(fā)生的爭斗、為了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利益,我們需要學會利他,只有學會利他才能夠真正利己,就如我們常說的吃虧是福。為了大家和平相處,人們需要制定契約,各自讓出部分利益來獲得普遍的認可。洛克認為沖突是由于權利和權利之間的不對等。洛克認為要保障個體的基本權利,在政治統(tǒng)治中,國家要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如果國家未履行責任并且濫用了自身權利,人們就有權廢除這項契約,終止統(tǒng)治者自身的權利,這就是說契約的制定是以權利為前提的,在處理沖突時也要按照權利來進行。盧梭認為社會契約簽訂的前提要以自由為目的,是處于個體共同自由意志選擇的結(jié)果。
契約主義為我們在解決道德沖突時提供了一種方法即無知之幕。所謂無知之幕就是假設立約者在原初立場上不知道某些特殊事實,無法知道不同的選擇對自己的影響,也就無法判斷是否對自己有利,基于此前提的選擇才是客觀、道德的。在海因茲偷藥事件中,如果無法評判對錯,我們可以借用無知之幕進行立約,找一些利益無關的人,客觀地陳述事情,讓他們進行判斷從而做出抉擇,這無疑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哈佛大學在公開課上討論了電車難題,假如你是一名電車司機,在電車行駛中你發(fā)現(xiàn)出故障了,這時在你面前有兩條路,一條軌道上站著一個胖子,另一條軌道上站著5個人,如果你把電車駛向胖子的方向,那胖子死了那5個人得救了;駛向5個人的方向,胖子得救那5個人死了。面對這樣的情景,我們該如何做的,按照義務論的觀點,人是目的,要尊重每個個體的權利,顯然在這里我們沒辦法做出選擇。按照功利主義原則,我們似乎可以讓胖子死,犧牲一人換取更多人的生命,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按照契約主義的原則,似乎大家可以制定個契約,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抽簽決定生命,聽天由命似乎也說得過去。德行論注重品德的養(yǎng)成,也許德行論看來,電車司機如果是基于自己德行做出的抉擇,那就是正確的選擇,這在生命面前似乎有點牽強,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我假借德行的名義來侵犯別人的生命也能看作是道德的嗎?顯然不能。這種情況下似乎契約主義和功利主義在理論上解釋得通。
如果前提發(fā)生改變,假設你不是電車司機,你只是碰巧在橋上走的行人,你只要把胖子推向軌道就能救下5個人,還是你選擇不推胖子讓那5個人死呢?按照上面的行為,犧牲一人換來5人雖然還是滿足了利益最大化原則,但總覺得怪怪的,似乎沒有上面一個情形來得更有說服力。這次是換成你主動去推那個無辜的胖子,是你造成了胖子的死亡,即使再用功利主義滿足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也無法讓你心安理得。那么面對這樣的問題,人們開始考慮什么是道德,道德應該有絕對的道德原則、明確的權利與職責,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不會影響其判斷。在這里就要遵循義務論的原則,首先你不可以把胖子當成工具,沒有權利選擇讓他死亡,你不推造成的好壞不能苛責于你,你只是一個無辜的正好走在這個橋上的人而已,你不需要為別人負責,你只需要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你的做法是否符合你的德行。
這看似是一個問題,結(jié)果也都是一樣,但由于主人公身份的不同,那么道德選擇的標準也就不一樣。第一種主人公為電車司機的情況下,條件就受用,第二種主人公僅是看客與電車司機做出同樣的選擇確實被人無法接受的。其實這里存在著一個職業(yè)道德,簡而言之就是在其位,謀其職,盡其責,一個人選擇了某種職業(yè),相應的他就要比不選擇這種職業(yè)的人有其他的義務。假設作為一名人民警察,抓罪犯保衛(wèi)人民安全是他的責任,那么在與罪犯的爭斗中他可能會犧牲自己的生命,但那也是他的職責,而你無法要求一個普通人在面對敵對分子的時候,也能殊死搏斗以至于放棄自己的生命。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電車司機和看客做出相同選擇但不代表都是道德的、明智的。
在電車難題中,我們無法使用一種道德原則來做出明智的選擇,或多或少都會違反其他道德原則,但是在多次權衡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種最優(yōu)的道德選擇方案。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由此歸納出道德選擇的幾種要素,如果是基于這些前提的選擇,我們就可以判斷他是正確的,這也能給我們以后在處理兩難問題時提供借鑒。
通過對道德哲學的理論梳理,在面對具體道德沖突,對可能面臨的選擇情況作出理性的判斷。我們知道沒有哪一種倫理流派能解決所有的道德沖突,而我們只能從各流派中找出解決具體沖突的方法,把他們按照等級次序排列,在面對其他道德沖突時作為個體行為選擇的參考。
個體權益優(yōu)先原則是指在面對道德選擇時,應該把個體的價值放在首位,人的生命權、尊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要求。個體價值優(yōu)先原則中可以導出具體的行為規(guī)范,人的生命是尊嚴是不能用來交易的,也不會通過他人福利的增長得到補償,個體價值優(yōu)先原則就為我們處理問題確定了底線。譬如公車讓座一直是備受爭議和困擾大眾的問題,最近有媒體曝出女生因身體不舒服沒有讓座受到老人的打罵。尊老愛幼是傳統(tǒng)的美德,是個人行為規(guī)范的準則,但這種行為規(guī)范只是個體出于內(nèi)心的美德而做出的選擇并沒有相應的法律要求,也就是說公車讓座是一種美德不是一種強制手段。女生由于身體原因面對車上老人時,選擇了自己乘坐而不讓座,這是出于個體需求的一種正當選擇。出于內(nèi)心善意女生讓座給老人是道德的選擇,但是女生讓座給老人了自己卻要承受病痛的折磨,在這種兩難抉擇下,女生出于個體權益不讓座給老人是完全合理的。老人因為女生的不讓座打罵女生,侵犯了女生的個體權益是不道德的,因此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我們可以制訂相關道德原則,在尊重個體利益前提下的選擇是合乎道德的,不應該受到責任與懲罰。
在確保個體價值的情況下如果還是無法做出選擇,那么此刻我們需要把功利主義的原則放在第二位。功利主義強調(diào)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實用性強也得到眾多的支持者,一般情況下是毫無爭議的。在不得作出選擇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作出權衡,選擇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最有利的局面。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的時候,我們必須選擇國家利益。國家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和國家的利益息息相關。和國家比起來,個人是微不足道的,如果選擇放棄自我利益那么從利益最大化角度講,個人也是獲利的。
面對一些道德難題,如果個人價值、功利原則都無法考量的情況下,我們就要依靠無知之幕的方法來進行道德選擇。國家需要修訂相關法律法規(guī),這種法律法規(guī)修訂的前提是,在個體沒有利益相關的前提下制定的,也就是說制定的規(guī)則是客觀的、不摻雜個人利弊得失。在沒有法律參照的情況下,如果個體需要做出兩難抉擇,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抽簽等方法決定選擇,雖然這種方法有偶然性、不確定性,但不失為一種公平的方法。
[1]馬向真.科學活動中的道德選擇[J].道德與文明,2004(5).
[2]何建華.道德選擇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林火旺.倫理學入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5.
[5]周祥龍,宋麗.道德沖突情況下道德選擇問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12).
[6]閆娜.學生道德選擇能力培養(yǎng)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
[7]葛樺.個體道德選擇的意蘊[J].當代教育論壇,2004(12).
(責任編輯:武亮)
2017-03-01
B82-02
A
王鳳(1992-)女,江蘇南通人,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與公民教育。
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2017年教學改革項目“大思政模式與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JG01816JX91)和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上半年教學改革立項招標項目“生命中的困惑與倫理抉擇”(項目編號:JG01716JX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