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生和李益的愛情悲劇相似又不同。唐代重視門第,但在世族衰落的情況下,世族為維護(hù)自身利益而聯(lián)姻,寒門卻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拋棄日薄西山的世族。雖然張生虛偽,李益軟弱,但他們都把女性視為玩物。他們隨時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拋棄她們。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愛情只能是一個悲劇。
關(guān)鍵詞:才子佳人;勞燕分飛;虛偽;軟弱;利益
作者簡介:呂夢丹(1990-),女,漢族,河南省漯河市人,信陽師范學(xué)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9-0-01
張生與李益分別是唐傳奇《鶯鶯傳》[1]p135-160和《霍小玉傳》[2]p54-77中的男主人公,他們的愛情都一開始是才子佳人的完美結(jié)合,最后卻淪為勞燕分飛的悲劇。
一、同中有異的愛情悲劇
從起因看,都源于男子的好色。
張生見到“顏色艷異,光輝動人”的崔鶯鶯后,“自是惑之,愿致其情”。
李益見到令人“但覺一室之中,若瓊林玉樹,互相照曜,轉(zhuǎn)盼精彩射人”的霍小玉后,大喜過望:“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從經(jīng)過看,都是男子熱烈追求,女子雖欲保持清醒卻終究沉溺于愛情。
張生追求崔鶯鶯時,表現(xiàn)得沒有她就活不下去,癡情無比。崔鶯鶯先是拒絕,對張生責(zé)以非禮。然而,“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她終究還是情不自禁,答應(yīng)了張生的追求。
李益與霍小玉初見時,同樣表現(xiàn)得極為癡情:“倘重采錄,生死為榮”?;粜∮衩靼妆舜瞬贿^是“色愛”,可還是付出了真心,以致提出了八年之約:“一生歡愛,愿畢此期”。
從結(jié)局看,都是一場勞燕分飛的愛情悲劇。
張生不僅拋棄了崔鶯鶯,還污蔑她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二人各自婚嫁后,張生想再見崔鶯鶯時,崔鶯鶯卻“終不為出”。
李益拋棄霍小玉時,對她避而不見,導(dǎo)致她“冤憤益深,委頓床枕”。后來,霍小玉痛罵詛咒李益后死去,李益也遭到了婚姻不順的報應(yīng)。
二、愛情悲劇探因
張生和李益同中有異的愛情悲劇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他們自身性格的原因。他們都自私自利,不念舊情,可是張生虛偽,李益軟弱。
家道中落的崔鶯鶯對張生的仕途毫無幫助,張生就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她。然而張生借此把自己美化成了“善補(bǔ)過者”,可見其虛偽。
李益答應(yīng)霍小玉的八年之約后,面對母親定下的婚約,“逡巡不敢辭讓”,可見其軟弱。
其次是社會的原因。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女子常被視為玩物。
張生對崔鶯鶯動心后,想通過紅娘私下來往。面對紅娘的質(zhì)疑,張生顧左右而言他,對迎娶崔鶯鶯之事避而不談。
李益和霍小玉恩愛時,“引諭山河,指誠日月,句句懇切,聞之動人”,卻從未提及婚姻。
最后是時代的原因。《鶯鶯傳》和《霍小玉傳》都是唐傳奇最繁榮的中唐時出現(xiàn)的,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耳L鶯傳》和《霍小玉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世族與庶族的發(fā)展?fàn)顩r。
唐代重視門第,以崔(清河、博陵)、盧(范陽)、李(趙郡、隴西)、鄭(滎陽)、王(太原)五大姓為第一高門。[3]p201他們“持其族望,恥與他姓為婚”。[4]p249李益“門族清華”,出身隴西李氏,不可能娶“出自賤庶”又淪為妓女的霍小玉。因此,李益與霍小玉海誓山盟,卻從未許諾婚姻??墒菫榱巳⑼瑸椤凹鬃濉钡谋R氏女,李益卻不惜去借貸。
從唐高宗時開始實行的??瓶婆e取士制度,重視“進(jìn)士科”,庶族知識分子由此而興。[5]p201門閥大族固然對一個人的政治前途不無裨益,但庶族地主階級勢力上升使他們在現(xiàn)實中的權(quán)勢逐漸喪失。[6]p245崔鶯鶯雖出身名門,但是已經(jīng)家道中落,沒有權(quán)勢?!皬堃嘤兴ⅰ?,張生娶的自然是對他前途有益的當(dāng)時的高官之女。[7]p56在此之前,他必須拋棄無法給他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的崔鶯鶯。
綜上所述,張生和李益相似又不同的愛情悲劇既有社會時代的原因,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男子處于統(tǒng)治地位,女子渴望的愛情只能是一個悲劇,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罷了。正如韋莊的《思帝鄉(xiāng)·春日游》所說:“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v被無情棄,不能羞”,女子一旦動心,便終身由人,難以自主。自古“癡心女子負(fù)心漢”,女子托付終身便矢志不渝,只能指望男子良心未泯,不要始亂終棄。然而,正如《國風(fēng)·衛(wèi)風(fēng)·氓》中所說,“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男子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時可能拋棄為自己付出一切的女子。愛情悲劇是難以避免的,只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已。
參考文獻(xiàn):
[1]徐助敏選編.唐傳奇[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2]徐助敏選編.唐傳奇[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
[3]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0.
[4]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0.
[5]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0.
[6]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0.
[7]吳志達(dá).唐人傳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