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健
《鴻門宴》是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尋覓文言津梁”專題第二模塊“仔細理會”的第二篇文章,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文章記載了楚漢相爭初期劉邦與項羽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司馬遷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許多富有戲劇性的難忘場面,情節(jié)波瀾起伏,扣人心弦?!而欓T宴》節(jié)選自《項羽本紀》,司馬遷把更多的筆墨放在項羽身上,而對劉邦的刻畫則主要是為和了項羽形成對比,來突出項羽簡單粗暴、剛愎自用、婦人之仁,以揭示項羽最后必然走向失敗的原因。這里我們不妨調轉鏡頭,把目光聚焦到劉邦身上,一起來“仔細理會”《鴻門宴》中的劉邦形象,一窺他后來能夠成為大漢開國帝王的一些原因。
一、柔弱勝強的政治家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保ā兜赖陆洝返谄呤苏拢├献诱J為這個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是水,但它卻無堅不摧,“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至堅”,最智慧的政治家往往以弱者的姿態(tài)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而劉邦就頗通“示弱”的藝術。
向臣子示弱。當得知項王要攻打自己的時候,“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這里固然有劉邦突臨危急的慌亂無措,但更多的是他在向張良“示弱”、求救。他稱張良為“君”,君是對方的一種尊稱,一輩用于平輩同列之間。而實際上劉邦是主,張良是仆,“為韓王送沛公”,很顯然,劉邦在張良面前表現得極為謙卑,在向張良展示自己的“弱”。當張良心中已有計謀之時,反問劉邦“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先是“默然”,以表示自己聽信了“鯫生(淺陋的人)”意見的懊悔,然后又誠懇地說:“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再次向張良示弱。張良這時立刻向劉邦獻出了“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的計策。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跑之時,兩呼張良為“公”(“公為我獻之”“公乃入”)?!肮币彩蔷捶Q,而且一般用于對長輩的,很明顯,劉邦再降身份,如此“知遇”,怎能不激發(fā)張良“士為知己者死”的壯士豪情,欣然留下來為他斷后。劉邦不逞匹夫“強”,而懂得用政治家的 “弱”化解了危急。
向項王示弱。第二天見到項羽,一開始就是“謝曰”,即以道歉的語氣說話,就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得很低,“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边@里把自己稱為“臣”,項羽為“將軍”,儼然是臣子與帝王的關系,表達對項羽的尊敬?!安蛔砸狻比齻€字又在向項羽示弱,意思是“我”劉邦是“瞎貓碰到死耗子”才得以入關的,若非如此先入關的就是項王您??!這對于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項羽來說無疑是一顆“糖衣炮彈”,聽了心情怎能不舒服呢?
“善用人者為其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保ā兜赖陆洝返诹苏拢﹦钤诔甲用媲皵[出一副無能的樣子,激發(fā)臣子的表現欲望,讓其為自己效力;“剛者易逝,柔者長存?!眲钤陧椡跚坝謹[出一副軟弱的樣子,麻痹項羽,讓他失去戒備之心,可以說劉邦的“示弱”藝術非常高超。
二、委曲求全的外交家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保ā兜赖陆洝返诙拢叭鯂鵁o外交”,作為弱方,想在強者面前保全自己,“曲”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劉邦深諳此道,尤其表現在他與項伯和項羽的交往過程之中。
當張良獻計時,劉邦趕緊問項伯的年齡,又是把項伯尊為兄長(“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又是給項伯端酒敬酒,甚至不惜血本,和項伯結為兒女親家(“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在這一場外交中,劉邦雖然像個“孫子”一樣,但是他無疑是一個大贏家。因為項伯回到楚營之后,立即勸說項羽不要殺劉邦,“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于是“項王許諾”。更重要的是在后來的鴻門宴上,如果不是這位親家“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恐怕劉邦早就慘死在項莊的劍下了。
再看劉邦與項羽交往。劉邦向項羽謝罪,第一句“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向項羽表明了立場,即我們是并肩作戰(zhàn)的親密戰(zhàn)友,戰(zhàn)斗目標是一致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是有小人的讒言,讓我們兩人之間產生嫌隙的;“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我都沒有想到,我能先進入關中,還能活著到這里見到將軍您!劉邦把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上,再以“情”動人,果然打動了項羽,“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绊椡?、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面對項王的近于羞辱的座位安排,劉邦“無動于衷”,用“曲”來求得“全”。
在鴻門宴上,當項莊舞劍,劉邦生命危急之時,劉邦選擇了一個最 “不光彩”的行動——逃跑。逃跑是一件令“英雄”所不齒的事情,但劉邦卻更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生存之道,瞅準機會就逃跑?!芭婀珓t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從小路逃回自己的軍營。作為一名外交家,劉邦懂得“有一種逃跑叫戰(zhàn)略轉移”, 面對強者,以自己的力量硬拼,無異于以卵擊石,在這種情況下他通過委“曲”得以?!叭?。
三、冷靜縝密的謀略家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保ā兜赖陆洝返谒氖逭拢├献诱J為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那些看起來弱小的人實際上才是真強大的人,那些看起來很笨拙的人才是最聰明的人,那些不善言辭的人才是最會說話的人。如果我們僅以“示弱”“委曲求全”來看劉邦,那顯然只是看到了表象,在他“弱者”的姿態(tài)下,隱藏的卻是強者的內心,智者的頭腦,他是一個冷靜果斷的謀略家。
當劉邦以“如廁”借口逃離宴會,面對張良、樊噲等臣子時,再一次示弱:“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表現出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其實劉邦真的不知道怎么辦嗎?顯然不是!宴席上,他已經下定決心要逃跑。宴會之前他已從項伯口中得知,項羽這次是要殺自己的,宴會上范增舉玦,項莊舞劍,他早已看出此宴會是殺機四伏的,雖然前有項伯“翼護”,后有樊噲“同命”,但難保范增又想出什么新花樣,“三十六計走為上策”,他趁樊噲闖帳項羽發(fā)愣時假裝“如廁”,且“因招樊噲出”——趁機悄悄招出猛將護衛(wèi),可見他早已想好要離席出逃。但此時來了一句“為之奈何”用意何在?這正是劉邦“大巧若拙”的地方,此時他在等他的謀臣給他一個臺階下,如果就這樣逃離,顯得自己不僅不懂禮儀,而且貪生怕死,不顧手下將領的死活,這將使他在部下面前顏面頓然掃地、威信也將蕩然無存,所以這個“為之奈何”是劉邦故意在賣拙。果然,心直口快的樊噲說:“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正好給了劉邦逃跑冠冕堂皇的理由?!按筠q若訥”,這理由劉邦自己不說,由臣下口中說出來,卻比他自己說效果好得多,仿佛逃跑是屬下所勸、所逼的不得已的選擇,所以說劉邦是“揣著聰明裝糊涂”,愚鈍的外表下藏著聰明的頭腦。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面對危急,保持冷靜的頭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忙則出錯,亂則為患,而劉邦在面對危急的時候,總能做出冷靜的判斷。當張良問“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時,劉邦說“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在情況危急時,劉邦的思維依然是縝密的,此話一石三鳥,一方面間接贊揚張良,這是一個淺陋的小人的主意,而你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二則推卸責任,這事不怪我,我是聽信小人的話,你說出好主意,一定采納你意見;三則保護了身邊謀士,這是誰出的主意,劉邦一定記得的,但他愿意不說,因為張良無非想“丟卒保車”,讓他把獻計的人交給項王,但劉邦不愿意出賣謀臣。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項羽和劉邦對話時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隨口就把向自己提供重要情報的間諜曹無傷出賣了,試想這樣頭腦簡單的人怎能與劉邦這樣思維縝密的人搞心計呢!
危急出現轉機之時,也是人最容易放松警惕的時候,這時人的思維會變得簡單,但劉邦卻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當張良為劉邦獻計時,劉邦馬上就問“君安與項伯有故?”在這項羽要攻打自己的關鍵時刻,項羽的季父,來到自己的軍營之中,勸說自己的謀臣逃跑,這其中會不會有陰謀?此一句話把劉邦遇事時冷靜思考、思維縝密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看逃跑,一般人逃跑都是“倉皇而逃”,但劉邦不是,他的逃跑是做好了充分準備的。首先,他是洞察形勢的危急,主動逃跑,借“如廁”掩飾而出;其次,他逃跑有保障,“因招樊噲出”,讓這員虎將保護自己;第三,他有后手,讓張良“留謝”,為自己拖延時間;第四,他施金蟬脫殼之計,“置車騎”,放棄他的車和眾多隨從,讓項羽的屬下誤以為他還沒走;第五,他輕裝快逃,他放棄大隊人馬一方面迷惑項羽,另一方面是可以逃得更快,“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選擇了小路,這樣一來不容易被項王軍隊發(fā)現,二來路程近,才20里,很快就可以回到軍中;第六,他有遺計,“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彼審埩脊烙嬜约夯氐杰娭?,才回到宴會,向項王辭別,整個逃跑過程,他計劃周密,有條不紊。再看當劉邦回到軍營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誅殺曹無傷”以絕后患,表現出了兇狠與果斷的一方面。
魯迅先生高度贊譽《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的確,司馬遷不但是偉大的史學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學家和語言巨匠,他在《鴻門宴》中濃墨重彩地描寫項羽之時,寥寥數語便把一個貌似軟弱無能、笨拙愚鈍,而實際卻機敏精細、冷靜果斷的劉邦刻畫得淋漓盡致,無怪乎南宋人劉辰翁稱贊《鴻門宴》這段文字:“歷歷如目睹,無毫發(fā)滲漉,非十分筆力,模寫不出?!?/p>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宿遷中學]